2.2(2) 第二章 盛唐的诗人群体
- 格式:pdf
- 大小:2.18 MB
- 文档页数:57
绪论本编文学的历史起讫隋唐五代十国宋581 618 907 960一、唐代文学风貌(一)各种文体的全面发展。
1、诗歌。
《全唐诗》收录诗歌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全唐诗补编》收诗5000多首。
有唐一代,遗留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不仅数量超出以前各代遗诗总和的两三倍以上,而且质量极高,有许多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
唐诗的发展还存在着不同的段落,不同的段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贡献。
2、散文。
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古文运动,开创了我国古典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全唐文》收作者3035人,骈散文共20025篇。
后来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续收777位作者,文2871篇,两者合计,作者3516人,文22896篇。
现据西北大学《新编全唐五代文》新增未收文1100余篇。
3、小说: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传奇”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4、俗讲与变文:由于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而出现。
5、词:由于燕乐的盛行,燕饮歌吹的需要而产生。
(二)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全唐诗》收录唐代诗人两千二百余家。
《全唐诗补编》收作者一千多人。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统计,唐代诗人有别集者共691家。
《诗薮·外编》(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从总的风貌看,它更富于理想色彩,更抒情而不是更理性,更外向而不是更内敛。
二、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一)开放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国力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华夷如一的思想,促进了中华文化交融2、人才选拔制度:开科取士及其他(如入地方节镇幕府)。
3、对不同文化的态度:兼容。
(二)唐代士人生活的影响。
1、漫游之风。
2、幕府生活。
3、读书山林之风4、贬谪生活。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43年。
开元(713——741);天宝(742——755)。
“盛唐之音”:由沈约、谢朓到沈佺期、宋之问在格律形式上求新变的追求;由“四杰”、陈子昂在内容上求复古的呼吁;由张若虚、张九龄等在意境上求诗品的提升,审美自觉。
一、山水田园诗派:低沉的和弦1王维(701——761)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受到张九龄的青睐。
清高软弱,五十五岁遇上“安史之乱”,出任伪职,差点送命。
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亦官亦隐。
聪慧敏感,诗、书、画、乐,样样有成。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宁静之美,寂寞之美,孤独之美,空灵之美。
丰润而有情趣。
有陶、谢二家之长,无二家之短。
(陶之意境、环境氛围,过于朴素无华;谢之精细刻画,却有句无篇。
)2孟浩然(689——740)长于王维12岁,却晚于成名。
四十岁长安应考不中,结识了王维、张九龄。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至荆州。
孟年近五十,焕发出最后的仕进热情,随即熄灭,不久郁郁而死。
有才不达,布衣终老。
人生态度:无可奈何。
不得不隐。
其诗写山水、写隐逸的诗多,写得有造诣有风格:出色的白描手法,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怀辛大》等)。
而写田园的诗少,将田园乐趣与诗的格律融作天衣无缝的地步(《过故人庄》)。
清淡而有韵味。
象外有象(《临洞庭赠张丞相》),无迹可求(《夜归鹿门歌》)。
3其他诗人近孟浩然:储光羲田园诗;刘(慎)虚、张子容。
近王维:常建山水诗;裴迪。
二、豪壮诗派:刚健的吟咏1王昌龄七绝高手。
《出塞》,《从军行》等。
2崔颢七律佳作:《黄鹤楼》,《雁门胡人歌》。
3王翰七绝《凉州词》李颀七言歌行《古从军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三、边塞诗派:高亢的乐章1高适(700——765)诗人之达者:安史乱中随玄宗入蜀,步入高官。
七言歌行《燕歌行》、《封丘县》。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雄豪,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