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隋唐五代 第二章 盛唐诗人群体
- 格式:ppt
- 大小:34.29 MB
- 文档页数:68
隋唐五代文学
相信大家一定很清楚唐宋文学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唐宋文学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盛况。
因为内容很多,隋唐文学分两期划重点。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第一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不太重要,略读即可,南北合流的背景需要了解。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的创作理念需要重点了解,沈宋考过名词解释,需要背诵记忆。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家初高中应该都背过,了解即可。
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非常重要。
特别需要注意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的内容,全篇记忆背诵。
注意区别高适和岑参。
如果了解王维孟浩然的创作风格,那么常建、储光羲这些作家的风格也就很容易记住。
第三章李白:重要性不解释。
总结一下往年考题就知道李白有多重要,一定!全篇都要烂熟于心!
第四章杜甫:重要性不解释,和李白旗鼓相当。
全篇必须熟记。
特别要注意沉郁顿挫的理解。
第五章大历诗风: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士人心态和风格的变化。
记住大历十才子都有谁。
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士人:非常重要。
韩孟诗派是除了李杜之外另一大考点,尤其韩愈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包括
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必须熟记,名词简答论述都有可能出的。
李贺、刘禹锡、柳宗元也非常重要,他们的创作风格都很有个性,不难记忆。
隋唐五代文学教案:第二章盛唐诗第二章盛唐诗教学目的:了解盛唐诗坛的特点及其主要诗人诗歌特点。
重点:盛唐诗坛不同于初唐的特点。
难点:“盛唐气象”。
节盛唐诗歌概述一、盛唐诗的划定在诗歌划分上,为什么我们把安史之乱后的十年也划入盛唐时期?原因:1、生活在盛唐的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都还活着,且创作更丰富,如李杜。
2、安史之乱后的十年的诗歌与乱前的诗歌相比虽有变化,但其总体风貌是一致的。
新教材上的分类,是以风格分:以王维为首的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群,以王昌龄为首的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群,以高适为首的创造慷慨奇伟之美的诗群。
老的分类,都倾向于按题材分,分为王、孟山水诗派和高、参边塞诗派。
思考题:那一种分类法好些?还可有哪些分法?第二节盛唐诗坛的特点诗歌走向社会,全方位地表现生活。
初唐诗歌发展的脉络是从宫廷御用转向个人抒情。
盛唐诗歌普遍的主题是社会政治主题,盛唐诗歌反映了唐人重视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怀开朗、热情豪迈的总体风貌。
诗歌注重表现新的体验。
即使是旧题材,也写出新体验。
如边塞诗。
比较初唐诗歌的精细来,盛唐诗歌境界阔大。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李白: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第三节盛唐诗的风貌特点盛唐诗歌是唐诗的黄金时代,代表了唐诗的貌特点。
盛唐诗歌之盛,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韵度风貌上而不是指“量”。
如果从时间跨度和作家、作品的数量上看,盛唐不及中唐。
此时期的诗歌艺术水平高,同时具有可以称为“盛唐气象”的美学风貌。
初唐沈宋重声律,陈子昂重风骨——盛唐声律风骨兼备。
殷璠、严羽的论述:殷璠《河岳英灵集•叙》:“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
……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
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又云:“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在评陶翰诗时说:“既多兴象,复备风骨。
填空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二章《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 ,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等十五“国风”,共160 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 篇,后者有74 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它们分别有31 篇、5 篇和4 篇作品,共40 篇。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宴飨、怨刺、战争徭役和婚姻爱情。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等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和《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5、《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6《左传》描写的重大战争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等。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1、《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2、《老子》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6、“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达了庄子体认“道”的人生。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1、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源头的是楚辞。
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隋唐五代文学诗歌的发展,更是到了黄金时代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一、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1、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卢思道,字子行,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代表作《从军行》。
3、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4、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字处道。
代表作《出塞》。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
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5、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美女篇》《后园宴诗》等,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
薛道衡名作《昔昔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6、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四时白歌》、《奉和望海诗》等,着意于诗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作诗而作诗。
王胄、庾自直、诸葛颖等,作诗亦复如此。
隋炀帝以文学领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饮赋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
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1、上官体是对初唐时期诗坛流行的宫体诗歌的称呼。
上宫仪是宫廷诗人,其诗内容以应制奉和、宴会咏物之作为主,在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体”,当时多有仿效之作,号称上宫体。
上宫仪提出的“六对”、“八对”等对偶程式对律诗的定型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的合称。
四人“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他们的创作给诗坛带来了清新刚健的风气,对形式主义文风起到了扫荡作用。
四杰的贡献:⑴题材上:“由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举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等皆入诗,内容上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⑵风格上: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⑶形式上:转变初唐纤巧柔靡的诗风,完善律绝,发展歌行,是四杰诗歌的又一成就。
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他们的诗歌创作,代表了矫正宫廷诗风的成就他们诗歌创作的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对他们的历史地位给予高度评价。
3、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故沈宋之称也就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4、陈子昂重要的诗歌有《感遇》(三十八首)、《蓟丘览古》、《登幽州台歌》等诗,充满着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了界限,成为盛唐之音行将到来的序曲。
5、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第二章盛唐诗人群体1、“神来、气来、情来”(殷璠《河岳英灵集序》),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诗派,它是盛唐开元、天宝之际形成的一个以山水田园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或借景写情的重要诗派,诗歌兴象玲珑,颇富神韵,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是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