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盛唐诗坛
- 格式:ppt
- 大小:92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盛唐诗歌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是唐朝的“盛世”,也是诗歌史上的盛唐。
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以比他们所追慕的建安文人更为高涨的热情、更为豪迈的气质、更为坚定的信念,去观照社会、体验人生。
不论个人遭际如何,无论感情快乐或悲伤,都开朗健康、豁达从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无限的希望,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从而创造出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尤其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标志着盛唐诗歌的杰出成就。
盛唐在诗体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乐府、七言歌行、七绝的创作都达到很高的境界,杜甫更是众体兼长,律诗尤其具有很高的造诣。
第一节张说、xx和王之涣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诼州)。
自武后起历任四朝,封燕国公。
与许国公苏頲并称“燕许大手笔”。
他是盛唐前期的文坛领袖,主要功绩在于阻遏了文学的浮华倾向。
代表作有七古《邺都引》,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抱负,风格接近盛唐歌行。
张九龄是张说之后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位名相,也是深为时人宗仰的文坛宗匠。
创作主要表现自己如何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的人格操守。
代表作《感遇》十二首,如其一“兰叶春葳蕤”,比喻贤者不随俗从流、不求悦于人。
诗风清淡,情景交融。
《望月怀远》在澄澈优美的月夜描写中,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
其清澹的风格开孟浩然、王维一路诗风。
王之涣存诗只6首,但均为精品。
其吟咏从军出塞之作,在当时即“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通过描写塞外荒寒景物,透露出征人生活的艰苦和久戍思家的哀怨,表现了作者对戍卒的深厚同情。
诗意顿挫曲折,抒情含蓄委婉。
《登鹳雀楼》写作者傍晚登楼所见山河胜概,气势恢宏,景象壮阔,于叙述登楼行动中寓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宽阔胸襟。
第二部分唐诗第一章初唐诗坛一、初唐诗坛1、贞观时期(627至649)“各去所短,合其两长。
”——魏征贵于清绮:南朝诗风偏重于诗的声辞之风,宜于歌咏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是其所短。
重乎气质:北朝诗风具有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辞则是一种缺憾。
如何利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来表现新朝的恢弘气象和刚健开朗的情思,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以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
贞观诗风的新变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太宗、杨师道、李百药贞观、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608到664),其诗风被称为上官体。
上官仪有意摆脱从类书中拾掇辞藻的旧习,注重对景物的细致观察,从而形成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的诗作,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上官仪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歌题材还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气。
王绩(589至644)的诗歌创作,创造了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但这种隐逸诗风为易代之所共有,不构成唐诗发展的一个环节。
——《野望》宫廷诗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满,生活接触面比较狭窄,诗歌的变革只能由处于社会中下层的一般士人来承担。
初唐四杰——王勃(650至676)、杨炯(650至694)、卢照邻(634至683)、骆宾王(623至684)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激情和幻想,郁积了不甘屈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高宗武后时期,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卢骆善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
七言歌行是在七古与骈赋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南朝乐府和近体诗的一些影响。
以五七言为主而夹杂少量三言,具有流动感,而骈赋中的蝉联句式又使全篇气势一振,是一种适于表现刚健骨气的抒情载体。
盛唐之音与盛唐气象—群星璀璨、异彩纷呈的盛唐诗坛一、盛唐诗坛概说唐玄宗李隆基所统治的开元、天宝时期,是唐帝国的黄金时代,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伴随着开元、天宝时期物质生产的发达,社会生活的富庶与安宁,各种艺术都得到了繁荣发展。
诗歌则更呈现出空前的光辉灿烂的局面。
盛唐诗歌,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艺术时代,堪与古希腊的雕塑、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比美,创造了世界诗歌史上再难企及的典范。
人们往往用“盛唐气象”来赞美这个时代诗歌所达到的文采风流、恢弘壮阔、叹为观止的成就。
这一时代,不但出现了旷世难遇的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国巨人,光照千古,而且还出现了如张说、张若虚、张九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王翰、祖咏、元结、韦应物、刘长卿等一大批有成就的诗人,他们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立于中国文学史长河之中,或以孤篇横绝,名垂不朽。
盛唐诗坛,一时间群星辉耀,光彩夺人。
盛唐诗坛上,有两个诗歌创作流派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一是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派。
前者综合了陶渊明、庾信、王绩等人咏写田园,和谢灵运、谢脁等人摹形山水的传统,出以变化,以田园的情趣领略山水,又以山水的眼光观赏田园,较多表现了诗人隐逸恬退的思想和闲适自足的情怀,色彩清淡,意境深幽。
后者受到鲍照、薛道衡、骆宾王等人描写边塞战争题材的影响而予以扩大,把军旅生活的各个侧面、边地奇丽瑰奇的民情风光尽收笔底,并结合诗人建功立业的怀抱和慷慨不平的意气,气象开阔,情调悲壮。
前者常用五言古诗和五言律绝,后者多用七言歌行或七言绝句,形式、感情和风格均有差异,显示了盛唐诗人“兼济”与“独善”的矛盾统一,共同构成了气势磅礴的多声部的“盛唐之音”交响曲。
天宝十五载(756),发生了安史之乱,生民流离涂炭,唐帝国处于战乱、动荡之中,而诗歌创作却未因之而衰落。
当此民族危难之际,诗人们奔走呼号,继开天之盛,产生了不少新的优秀篇章。
《水调歌头》之韵味水调歌头,是唐代文学家杨炯创作的一篇辞章,被誉为盛唐诗坛之巅峰之作。
它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景象,蕴含着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这篇作品不仅在艺术上给人以享受,更在情感上引发人们共鸣。
下面我们将从韵味角度分析《水调歌头》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第一章:明媚的春光作品引子中,杨炯以浓烈的春意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迎接读者的是一轮明亮的圆月和吟唱欢快的宴席。
这一章中的韵味可以表现为“曲中求仕、酒中思乡”。
诗人的离情别绪与充盈的自发态度,使读者沉醉其中,仿佛亲历其境。
第二章:秋水共长天一色水调歌头之中,杨炯表达了对都市生活的真切思考。
他将拨弄琴弦的戏曲演员与喧嚣繁杂的都市相对照,表达了对于古典艺术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生活的疑虑。
这一章韵味的体现是“对比与追求”。
杨炯通过形象对比,唤起读者对于审美与美好生活的共鸣。
第三章:别有幽愁暗恨生《水调歌头》第三章塑造了一个恢宏的古代魔幻世界。
与前两章中表达的都市生活不同,此章通过幻想带领读者进入戏曲的梦幻世界中。
其中,以“锡纸张归正纸响织素凉”一句,表达了对于生活的固执追求,同时也展示了人们对于幻想世界的向往。
这一章的韵味表现为“幻化与追寻”,让读者在跋涉与追寻中找到心灵的安宁。
第四章:兽烟飘灼眼愁新《水调歌头》第四章从描述兵戈历史的角度,描绘了一个被兵火破坏的世界。
这一章中的韵味是“历史的痛苦与反思”。
杨炯通过不平淡的文字,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记忆与思考,教训人们珍惜和平,呼吁文明与和谐。
第五章:人生自古谁无死《水调歌头》最后一章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结尾,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索与感悟。
这一章中的韵味是“生死与传承”。
杨炯通过对于生死的解读,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智慧的传承。
总结:《水调歌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以及深邃的韵味,成为了盛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之一。
通过对于春光、秋水、魔幻、战争以及生死的描绘与思考,杨炯让这篇作品在上千年的岁月里仍然生气勃勃,与读者产生共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习题集1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四.简答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五.论述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四.简答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
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5、分析《氓》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熟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勾践灭吴》、《苏秦始将连横》,并分析其结构和艺术特色。
二.解释:1、叙事散文2、《左传》3、《国语》4、《战国策》四.简答1、怎样理解历史意识的产生和叙事散文的萌生与成熟?2、《左传》的叙事特征有哪些?3、《国语》的文学成就应当从哪几个方面去认识?五.论述1、简述《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文学性。
2、试论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解释:1、说理散文2、百家争鸣3、《论语》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三.简答1、《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体现于哪几个方面?2、怎样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3、《荀子》和《韩非子》的议论文各有什么特色?四.论述试论先秦说理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两晋文学陆机——太康之英代表作:诗歌:《赴洛道中作》(二首)赋作:《文赋》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影响到刘勰《文心雕龙》。
艺术特色:1、以“缘情绮靡”(《文赋》)为准则,将诗歌进一步推向文人化、贵族化,引导了华丽雅致的诗风,流播久远。
2、文词华美,对偶工稳,而且意象描绘的工巧细致,感受的敏锐和刻炼之功明显超过建安诗人。
缺点:过分雕琢,堆砌辞藻,繁冗乏力,缺乏鲜明的自我形象。
潘岳:代表作《悼亡诗》左思代表作:《三都赋》,有“洛阳纸贵”之誉《咏史》诗八首《咏史》诗的主题:抒发下层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
侧重点:一是直接抨击门第观念和社会对下层人才的打压二是借咏史来大力歌颂历史上出身下层或沉沦下僚的著名人物艺术特点:1、善用比兴手法2、风格直白、坦诚、明朗,具有“建安风骨”3、用组诗的形式4、将咏史与咏怀相结合玄言诗名词解释:魏晋以来,玄学兴盛,文学也受到了影响。
到了东晋,玄言诗开始盛行。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其所阐释的“理”也基本限制在《老子》《庄子》的范围内,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代表作家:孙绰和许询。
玄言诗本身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对后世影响相当深远,如谢灵运、白居易、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玄言诗》的影响:1、玄言诗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他们往往在山水中体味道的玄妙,诗中有不少关于山水的描写,这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
2、玄言诗对言外之意的追求影响了后世的审美趣味。
3、玄言诗注重说理,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为后来说理诗写作提供了创作经验第三章:陶渊明人生道路: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以辞彭泽令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尚积极谋仕,但也向往隐逸生活,追求精神自由。
后期走向归隐陶渊明的反复出仕和反复归隐,其思想根源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取舍调和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哲学。
思想:(一)坚守“固穷”的思想。
不失气节和人格(二)崇尚“自然”的思想道德修养上的“抱朴含真”生活道路上的“归园田居”生死观念上的“纵浪大化诗歌题材:一、田园诗:1、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