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自考重点(1)
- 格式:pdf
- 大小:217.29 KB
- 文档页数:8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IFCC定义为“包含对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的研究以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学试验方法的应用”。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主要任务:①②③④急性时相反应、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急性炎症性疾病如感染、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恶性肿瘤等,血浆AAT、AAG、Hp、Cp、CRP,以及α1-抗糜蛋白酶、血红素结合蛋白、C3、C4、纤维蛋白原等浓度显著升高或升高;而血浆PA、Alb、TRF浓度则出现相应下降。
这些血浆蛋白质统称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PP),这种现象称为急性时相反应(APR)。
苯丙酮酸尿症(PKU):是主要由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的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高尿酸血症:是指37℃时,血清中尿酸含量男性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50μmol/L。
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由遗传性和(或)获得性的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形成和沉积,从而引起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常伴尿酸性尿路结石。
(仅有高尿酸血症,即使合并尿酸性结石也不称之为痛风)血清中的蛋白质因为都是由氨基酸组成,性质相似,除清蛋白等少数蛋白质有某种特性可利用染料结合法等方法测定外,其他都需制备特异的抗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免疫扩散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放射免疫法等方法测定。
临床所指的特定蛋白质主要有:Alb、PA、AA T、AAG、Hp、AMG、CER、TRF、CRP,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C4,这14种蛋白质,目前已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参考物质。
血糖: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
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3.89~6.11mmol/L。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是一种多肽,与胰岛素结构相似,主要为IGFⅠ和IGFⅡ。
高血糖症(hyperglycemia):血糖浓度高于空腹水平上限6.1mmol/L时称为高血糖症。
生物化学检验常见考点总结一、临床化学基本概念临床化学是化学、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性质和作用,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并以化学和医学为主要基础的边缘性应用学科,也是检验医学中一个独立的主干学科。
二、临床化学检验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技术方面:达到了微量、自动化、高精密度。
2.内容方面:能检测人体血液、尿液及体液中的各种成分,包括糖、蛋白质、脂肪、酶、电解质、微量元素、内分泌激素等,也包含肝、肾、心、胰等器官功能的检查内容。
为疾病的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也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
第一章糖代谢检查一、糖的无氧酵解途径(糖酵解途径)★概念: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1、关键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2、三步不可逆反应:①葡萄糖磷酸化成为葡萄糖-6-磷酸,由己糖激酶催化。
为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消耗1分子ATP。
②果糖-6-磷酸磷酸化,转变为1,6-果糖二磷酸,由磷酸果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
是第二个不可逆的磷酸化反应。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DP,生成丙酮酸和ATP,为不可逆反应。
3、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ATP):①1,3-二磷酸甘油酸→3-磷酸甘油酸②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4、1分子的葡萄糖通过无氧酵解可净生成2个分子ATP,糖原可净生成3分子ATP,这一过程全部在胞浆中完成。
5、生理意义:(1)是机体在缺氧/无氧状态获得能量的有效措施。
(2)机体在应激状态下产生能量,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重要途径。
(3)糖酵解的某些中间产物是脂类、氨基酸等的合成前体,并与其他代谢途径相联系。
依赖糖酵解获得能量的组织细胞有:红细胞、视网膜、角膜、晶状体、睾丸等。
二、糖的有氧氧化★概念: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1、四个阶段:①葡萄糖或糖原经糖酵解途径转变为丙酮酸;②丙酮酸从胞浆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③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共进行四次脱氢氧化产生2分子CO2,脱下的4对氢;④经氧化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H2O和ATP。
生化检验复习重点详解11.与糖尿病相关生化检测指标有哪些?它们的临床意义有何不同?2.简述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简述OGTT4.黄疸的形成机制有哪些5.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试验有哪些6.简述临床检验生物化学的进展及发展趋势:7.根据米-曼式方程计算,当[s]=3Km时,其反应速度V为多大7.简述正常血浆中的酶动态特点及影响酶浓度的因素8.简述病理性血浆中酶浓度异常的机制9.简述酶浓度的测定方法10.简述酶偶联反应法的原理:11.简述临床同工酶的分析方法:12.简述体液中酶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13.临床酶学测定之前,标本的采集、处理与贮存有何注意点?14.简述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临床酶学测定时系数K值的计算与应用15.简述ALT测定及其临床意义:16. AAT的临床意义有17.简述CK及其同工酶测定的临床意义50. Apolipoprotein 检测的临床意义。
51.DHLC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成的α2β2四聚体。
11氨基酸代谢库(metabolic pool):食物蛋白质经过消化而被吸收的氨基酸与体内组织蛋白质降解产生的氨基酸混在一起,分布在体内各处,参与代谢,称为氨基酸代谢库。
12氨基酸血症(amino-acidemia):当酶缺乏出现在代谢途径的起点时,其作用的氨基酸将在血液环中增加,称为氨基酸血症。
这种氨基酸如从尿中排出,则称为氨基酸尿症(amino-aciduria)。
13高糖血症(hyperglycemia):是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糖浓度高于参考范围上限的异常现象,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损伤,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
14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15OGTT:是在口吸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进行系列血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不同个体的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标准方法。
16高脂蛋白血症:指血浆中CM,VL,DL,LDL,HDL等脂蛋白有一种或几种浓度过度升高的现象。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清蛋白:运输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胆红素、多种药物等。
急性时相反应(APR):(名词解释)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出现相应下降的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前清蛋白(PA):(名词解释)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前方故而得名,主要包括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两者均由肝脏合成。
前清蛋白(PA)的临床意义:属负性APP,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触珠蛋白(Hp):(名词解释)又称结合珠蛋白,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位于α2区带,为а2в2四聚体。
触珠蛋白(Hp)临床意义中溶血性疾病,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所有的缩写:急性时相反应(APR)、正常血清蛋白电泳(SPE)、前清蛋白(PA)黄醇结合蛋白(RBP)、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清蛋白(Alb)、а1-抗胰蛋白酶(а1-AT或AAT)、蛋白酶抑制物(Pi)、а1-酸性糖蛋白(AAG)、触珠蛋白(Hp)、α2-巨球蛋白(α2-M或AMG)、铜蓝蛋白(Cp)、转铁蛋白(Tf)、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转铁蛋白(Tf)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低血素贫血,转铁蛋白(Tf)代偿性合成增加CRP是第一个被认识的APPCRP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监测疾病:①筛查微生物感染;②评估炎性疾病的活动度;③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④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⑤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①重复的肽链结构;②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③与色素结合的能力;④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
凯氏定氮法:是公认的参考方法,目前用于标准蛋白质的定值和校正其他方法等,并适用于一切形态(固体和液体)的样品。
双缩脲法是体液总蛋白测定的常规方法。
直接紫外吸收法常用于较纯的酶、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测定。
最新临床生物化学检验重点(DOC)第十章血浆蛋白质与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血浆中几种重要蛋白质的性质及其临床应用;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机制;血清总蛋白、清蛋白、蛋白电泳的检测方法。
熟悉:血浆蛋白质的种类及生理功能;原发性和继发性氨基酸代谢紊乱的概念;含硫氨基酸检测的临床意义。
了解:苯丙酮酸尿症、酪氨酸血症、嘌呤核苷酸代谢紊乱。
第一节血浆蛋白质及其代谢紊乱蛋白质是人体中含量和种类最多的物质,蛋白质占人体干重的45%,种类约有10万之多。
几乎在所有的生理过程中蛋白质都起着关键作用。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分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化合物,目前已有所了解的血浆蛋白质约有500种。
血浆蛋白的IEF/SDS-PAGE电泳图谱取一滴血浆在电泳板的左下角点样。
先在水平方向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EF),接着在垂直方向进行SDS-PAGE。
一、血浆蛋白质的种类盐析法:将血浆蛋白质分为清蛋白和球蛋白两大类。
通过醋酸纤维膜电泳或琼脂糖凝胶电泳将血浆蛋白质分成清蛋白和α1、α2、β、γ-球蛋白等五个主要区带。
二、血清蛋白质电泳组分的临床分析(一)血清蛋白电泳的正常图谱血清蛋白电泳(serum protein electrophoresis,SPE)正常图谱,由正极到负极可依次分为清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五个区带。
血清蛋白电泳的正常组分各条区带中多个蛋白质组分可有重叠、覆盖;两区带之间也有少量蛋白质;某些蛋白质组份染色很浅。
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测得血清各区带蛋白质的参考值:清蛋白(Alb):57%~68%、35~52 g/Lα1球蛋白: 1.0%~5.7%、 1.0~4.0 g/Lα2球蛋白: 4.9%~11.2%、4.0~8.0 g/Lβ球蛋白:7%~13%、 5.0~10.0 g/Lr 球蛋白:9.8%~18.2%、6.0~13.0g/L 。
琼脂糖凝胶电泳琼脂糖(agarose):从琼脂(agar)中去掉杂质和能沉淀脂蛋白的琼脂果胶(agaropectin)后所得,是由半乳糖及其衍生物构成的中性物质。
一、单选1、前清蛋白临床意义:1、属负性APP;2、作为营养不良的标志;3、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
2、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hAMY(淀粉酶)开始升高(也有延后12h后升高者),多在12~24h达峰值,2~5d下降至正常。
3、碘缺乏与地方病:1、地方性甲状腺肿;2、地方性克汀病4、锌缺乏临床可见营养性侏儒症,原发性男性不育症等。
5、硒缺乏已被争事实发生克山病的重要原因。
6、维生素E 生育酚溶血性疾病新生儿出血7、维生素M 叶酸蝶酰谷氨酸具有红细胞贫血8、维生素C 抗环血酸坏血症9、二、多选1、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1、酶浓度;2底物的种类和浓度;3、缓冲液的种类、离子强度和pH;4、温度;5激活剂与抑制剂;6其他。
2、钠、钾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火焰光度法(被推荐为血清(浆)钠、钾测定的参考方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常规方法)或分光光度法三、判断1、临床生物化学的概念: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实在人体正常的生物化学代谢基础上,研究疾病状态下生物化学病理性变化的基础理论和相关代谢物的质与量的改变,从而为疾病的临床实验诊断,治疗检测、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疾病预防等方面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四、简答1、蛋白质测定一般利用下列四种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答:1、重复的肽链结构2、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线吸收3、与色素结合的能力4、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2、简述血清酶含量变化的病理机制答:⑴酶合成异常:①合成减少:肝损害时合成酶的能力受损,血清中相应酶减少;②合成增多:细胞对血清酶的合成增加或酶的诱导作用是血清酶活性升高的重要原因。
⑵酶释放增加:酶从病变(或损伤)细胞中释放增加是疾病时大多数血清酶增高的主要机制,其影响因素有: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酶的相对分子质量;酶的组织分内;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形式。
⑶酶排出异常3、黄疸的定义及成因与发生机制?答: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皮肤、巩膜、黏膜等被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象。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笔记(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什么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一种研究生物分子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的科学技术。
它主要通过对生物分子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定量和结构分析等方法,从而了解生物体内分子的组成和功能。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验项目:•血糖:用于诊断和监测糖尿病•肝功:检测肝功能异常,如肝炎等•肾功:检测肾功能异常,如肾炎等•血脂:监测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等•血常规:检测贫血、白细胞异常等•电解质:检测血液中钠、钾、钙等电解质浓度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方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毛细管电泳:用电场将荷电化合物分离,根据其不同的运动速度进行鉴定和定量•高效液相色谱:利用色谱柱对混合物分离,根据吸收峰的特点鉴定和定量物质•质谱:通过精确测量分子的质量和荷质比鉴定和定量物质•免疫学方法:利用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鉴定和定量物质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注意事项生物化学检验技术需要严格掌握操作规程和标准化程序,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样本的采集、保存、运输应符合规范要求•仪器的日常维护和保养要得到重视,确保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患者隐私和安全以上就是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相关内容。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技术,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与趋势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以下是几个趋势:•自动化:自动化分析系统可提高生物化学检验结果的效率和准确性•多参数检测:多参数生物化学分析可检测更多的生物标志物,提高检测精确度•个体化医疗: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将更多应用于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数据共享: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数据可共享,促进多学科协作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对个体化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未来医疗事业的升级升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总之,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在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广泛,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优势和作用将在医学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湖北中医学院《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临床化学:是研究人体健康和患病时化学状态以及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化学试验方法的应用的一门学科。
2、前带效应:在较低浓度范围内的样本抗原浓度升高时,抗原抗体复合物浊度与抗原浓度成正比,但当抗原浓度超过等价带(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最大浊度处)再升高时,浊度反而下降,该现象称为前带效应,或钩状效应。
3、色素原底物:一些水解酶类或转移酶类经过酶促反应将化合物中的某一基团水解或移去,使无颜色的底物转变为有颜色的产物,这类底物称为色素原底物。
4、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相联系起来的特性,称为溯源性。
5、酶的比活性:每毫克酶蛋白所具有的酶活性(U/mg )。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国际临床化学和实验室医学协会(联合会) 国际临床化学协会(联合会) (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对硝基苯酚磷酸二钠 淀粉酶 真性(乙酰)胆碱酯酶 有证参考物质 变异指数得分2、POCT CNAL AACC3、吴宪4、<1/4 E A <1/3 E A CLIA ′88三、单选(每小题1分,共30分) 1~5 CCDBC 6~10 DBAAC 11~15 DBCCC 16~20 DABDA 21~25 DADCC 26~30 BADCC四、多选(每小题1分,共10分)1、CD ;2、ABDE ;3、BD ;4、ABCDE ;5、ACD ;6、CD ;7、BCD ;8、BCD ;9、ABCD ;10、CD(评分标准:每小题所有选项全对才有1分,否则不得分) 五、计算(共20分) 1、生化分析仪K 值的计算。
IFCC 推荐法测定LD 的条件:光径1cm ,样品体积分数0.0435,已知NADH的摩尔吸光系数为6220L ·cm -1·mol -1。
一、名词解释1.临床检验生物化学(Clinical Biochemistry)2.组合试验(profile tests)第一章绪论答案一、名词解释1.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Clinical Biochemistry): 临床检验生物化学是在人体正常生物化学基础上,研究病理状态下生物化学改变,寻找这些改变的特征性标志并建立可靠实用检测方法,通过对这些特征性标志物的检测,为健康评估、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病情和预后判断等提供生物化学信息和决策依据的一门学科。
2. 组合试验(profile tests): 在循证检验医学基础上,将某些疾病或器官系统功能的有关检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以便获取更全面完整的病理生物化学信息的方法。
如了解肝脏功能的组合试验。
一、单项选择题1 .转氨酶的辅酶是A .磷酸吡哆醛B .NADPHC .NADHD .FADE .FMN2.SI 制中酶活性单位为A .U/LB .KatalC .g/LD .ml/LE .pmol3.酶的活性国际单位(U) 是指A .在25 ℃及其他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催化lmol 底物反应所需的酶量B .在特定的条件下,每分钟催化1 μ mol 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C .在37 ℃条件下,每分钟催化lmmol 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D .在规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lmol 底物反应所需的酶量E .在最适条件下,每小时催化lmol 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4.目前我国临床实验室测定酶活性浓度推荐温度为A .(25 ± 0.1) ℃B .(37 ± 0.5) ℃C .(37 ± 0.3) ℃D .(37 ± 0.1) ℃E .(37 ± 1) ℃5.下列哪种酶是血浆特异酶A .淀粉酶B .凝血酶原C .碱性磷酸酶D .酸性磷酸酶E .脂肪酶6.下列哪一种酶只位于细胞浆A .酸性磷酸酶B .谷氨酸脱氢酶C .乳酸脱氢酶D .天冬氨酸脱氢酶E .异柠檬酸脱氢酶7.在正常妊娠过程中血清酶增高最明显的是A .LDB .ALPC .CKD .AMYE .LPS8.下列哪一种辅因子的生成可通过测定340nm 处吸光度的降低数来表示A .FADH2B .NAD+C .NADHD .FMNE .NADPH9.血清保存在室温活性会升高的酶是A .LDB .ALPC .ACPD .ALTE .AST1 0.ALT 在人体各组织中含量最多的是A .肾脏B .心脏C .骨骼肌D .红细胞E .肝脏1 1.改变连续监测法测酶活性浓度的常数K 值大小最方便的途径为A .改变酶反应温度B .改变监测时间长短C .改变底物浓度D .改变标本稀释度E .改变酶反应的pH 值12.酶促反应进程曲线通常可用于确定A .酶反应线性范围B .适宜的pHC .适宜的酶量范围D .反应线性期的时间范围E .底物的浓度13.目前国内外应用连续监测法测定血清ALT 所选测定波长为A .280nmB .340nmC .405nmD .450nmE .560nm14.进行酶活性浓度测定时,常推荐加入磷酸吡哆醛的酶是A .ALPB .ALTC .CKD .LDE .AMY15.连续监测法测定ALT 所用基质通常是A .丙氨酸-a 酮戊二酸B .丙酮酸- 谷氨酸C .门冬氨酸-a 酮戊二酸D .草酰乙酸- 谷氨酸E .谷胱甘肽- 氨基酸16.显示“胆酶分离”前兆的疾病是A .急性心肌梗死B .肝癌C .脂肪肝D .肝坏死E .胆石症1 7 .LD 催化乳酸生成丙酮酸的反应较适当的pH 是A .10.5B .9.0C .7.6D .7.0E .4.61 8 .乳酸脱氢酶一般形成的同工酶的种类有A .2 种B .3 种C .4 种D .5 种E .6 种19.骨折时血清LD 同工酶上升最高的是A .LDlB .LD2C .LD3D .LD4E .LD520.CK 含量最多的人体组织是A .肝脏B .肌肉C .肺D .肾脏E .心脏21.急性心肌梗死时,最先增高的酶是A .ALTB .LDC .CKD .ASTE .a-HBD22.在测定肌酸激酶试剂中含有巯基化合物,如N- 乙酰半胱氨酸,目的是A .使酶分子有别构效应B .稳定酶活性中心的二硫键C .除去腺苷激酶(AK) 的影响D .巯基化合物是肌酸激酶底物之一E .除去肌酸激酶抑制剂23.对乙醇中毒最敏感的血清酶是A .GGTB .ALPC .CKD .LDE .ALT24.与心脏是否受损关系不大的血清酶是A .ASTB .a-HBDC .CKD .LDE .ALP25.ACP 含量最多的人体组织是B .骨骼C .红细胞D .血小板E .前列腺26.为防止红细胞对ACP 测定的干扰,常加入下列何种抑制剂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A .苯丙氨酸B .L- 酒石酸C .尿酸D .EDTAE .L- 半胱氨酸27.在碱性溶液中进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时,最接近正极( 移动最快) 的ALP 同工酶是A .肝ALP B .骨ALP C .肠ALP D .胎盘ALP E .肾ALP28.同时测定下列哪种血清酶有助于鉴别ALP 升高的来源A .ACPB .GGTC .LD D .CKE .AST29.在骨骼和肝脏疾病的诊断中最重要的酶是A .LDB .CKC .ALPD .ACPE .AMY30.人血清中的淀粉酶是A .a 淀粉酶B .β淀粉酶C .γ淀粉酶D .A+BE .A+C31.用于辅助诊断有机磷中毒的酶是A .AMYB .ACPC .LPLD .ChE32.临床上常用来分析同工酶的方法A .电泳法B .层析法C .沉淀法D .热失活分析法E .蛋白酶水解法33.患者,男,32 岁,饮酒饱餐后上腹部剧痛6 小时,伴大汗,频吐。
临床生化检验重点、考点总结糖代谢1、糖的无氧酵解途径是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2、糖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有氧氧化;3、1 分子GLU 通过无氧酵解生成2ATP;4、1 分子GLU 通过有氧氧化生成36/38ATP;5、正常空腹血糖3.89~6.11mmoll;6、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
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长期饥饿、酸中毒时肾脏的异生作用增强;7、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分解;促进糖氧化和分解,加速糖的利用;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储存;阻止糖异生作用。
8、升高血糖浓度的最重要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9、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0、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是肝脏。
11、1型糖尿病主要指由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12、2型糖尿病包括了以前所称NIDDM,即Ⅱ型或成年发病糖尿病,患者多数肥胖。
此型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很少自发性发生嗣症酸中毒,但可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而诱发。
13、诊断糖尿病1. 任意GLU≥11.1 mmol/L2. 空腹GLU≥7 mmol/L(禁食≥8h)3.OGTT(75g无水葡萄糖),2h GLU≥11.1 mmol/L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血糖浓度<2.78mmol/l(50mg/d)称为低血糖症;分娩后无论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束后6周复查。
11、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没有明显酮症酸中毒,高渗性脱水;乳酸酸中毒LA 有PH降低12、测定血糖全血比血浆低12%-15%,血糖每小时下降5%-7%;血糖含量,餐后: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空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1.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葡萄糖氧化酶法+过氧化物酶(UA、Vc、BIL、谷胱甘肽使得结果偏低),我国常用;己糖激酶法(HK):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参考方法;均340nm 检测高血糖症GLU>7 mmol/L;低血糖症GLU<2.8 mmol/L;OGTT 试验(75g无水葡萄糖,儿童1.75g/kg不超过75g);正常糖耐量空腹<6.1 mmol/L,30-60min达到高峰 120min 恢复正常(<7.8mmol/L);糖尿病性糖耐量空腹≥7 mmol/L,1h后出现高峰,峰值(≥11.1mmol/L),2h不能恢复正常;糖耐量受损(IGF) 空腹6.1-7 mmol/L,2h:7.8-11.1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6.1-7 mmol/L ,2h<7.8mmol/L;2h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Hb)6-8周,HbA1c 参考值4%~6%;糖化血清蛋白2-3周,硝基四氮唑蓝(NBT),550nm 检测,血清中白蛋白<30g/L,或尿蛋白大于1g/L时,结果不可靠;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U/ml;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C 肽分泌胰岛素,也可等分子地释放C 肽,C 肽与外源性胰岛素无抗原交叉反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I型糖尿病低,2型糖尿病高。
第一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单选1、蛋白质四级结构亚基间通过非共价键聚合2、蛋白质溶液的稳定因素是:蛋白质表面带有水化膜和电荷层名解:1、蛋白质二级结构:多肽链中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包括侧链的构象。
2、蛋白质三级结构:多肽链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
3、蛋白质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亚基间的空间排布,亚基间相互作用与接触部位的布局。
简答:维系蛋白质各级结构的的化学键或作用力各有哪些?综合什么是蛋白质变性?变性蛋白质的特征有哪些?举例说明蛋白质变性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单选:1、核酸中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3’,5’-磷酸二酯键2、DNA变性是指:互补碱基之间氢键的断裂3、tRNA:分子量最小,含稀有碱基最多。
5'端起第一个环:以含二氢尿嘧啶为特征的DHU环第二个环:反密码环3'端:CCA–OH氨基酸臂4、hnRNA:mRNA的前体物质填空:1、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2、tRNA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三级结构呈L形。
3、真核生物成熟mRNA的结构特点是5’端有m7Gppp 结构,3’端有polyA 结构。
4、Tm值与DNA的分子大小和所含碱基中的G+C比例成正比。
名解:1、Tm值:DNA加热变性过程中,50%DNA变性时的温度。
2、核酸分子杂交: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过程中,具有碱基序列部分互补的不同的DNA之间或DNA与RNA之间、RNA之间形成杂化双链的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3、DNA变性:在理化因素下,DNA双键间氢键断开成单链的过程。
第三章酶与维生素单选1、酶蛋白决定酶促反应特异性辅助因子决定酶促反应的种类与性质2、酶的特征性常数:Km3、磺胺类药物的类似物是:对氨基苯甲酸填空1、酶催化机理:降低反应活化能2、必需基团:酶分子中与催化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
3、磺胺类药物的抗菌机理:竞争性抑制4、酶原激活的实质是:形成或暴露活性中心名解1、竞争性抑制作用competitive inhibition: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相似,能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中心,从而阻碍酶底物复合物的形成,使酶的活性降低。
1.三种类型黄疸的实验室鉴别诊断类型血液尿液粪便颜色未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红素胆素原正常有无或极微阴性阳性棕黄色溶血性黄疸高度增加正常或微增阴性显著增加加深肝细胞性黄疸增加增加阳性不定变浅梗阻性黄疸不变或微增高度增加强阳性减少或消失变浅或陶土色.2 肾功能分段检查及试验测定部位检测功能常用试验其他试验肾小球滤过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胱抑素 C、尿素、肌酐、尿酸测定菊粉、尿素清除率血胱抑素C测定中分子物质测定屏障功能24小时尿蛋白定量聚乙酰吡咯酮清除率右旋糖苷清除率蛋白尿选择性指数近端肾小管排泌功能酚红排泌试验PAH最大排泌量重吸收功能尿氨基酸、尿葡萄糖、尿钠、尿钠排泄分数β2-m清除率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远端肾小管(集合管)水、电解质调节功能尿比重、尿渗量测定浓缩稀释试验自由水清除率酸、碱平衡功能血、尿pH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酸、碱负荷试验可滴定酸测定氨滴定测定肾血管和肾单位等滤过、排泌和血循环等综合功能肾血浆流量(PAH清除率)肾血流量有效肾血流量碘锐持清除率酚红清除率肾同位素扫描肾血管造影1.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
P174pH<7.4,cHCO3-×PCO2>1000,应考虑呼吸性酸中毒(因PCO2↑↑↑及cHCO3-↑)。
pH<7.4,cHCO3-×PCO2<1000,应考虑代谢性酸中毒(因PCO2↓及cHCO3-↓↓↓)。
pH>7.4,cHCO3-×PCO2<1000,应考虑呼吸性碱中毒(因PCO2↓↓↓及cHCO3-↓)。
pH>7.4,cHCO3-×PCO2>1000,应考虑代谢性碱中毒(因PCO2↑及cHCO3-↑↑↑)。
代酸中毒:PCO2=40—(24—cHCO3-)×1.2±2代碱中毒:PCO2=40+(cHCO3-—24)×0.9±5呼酸中毒,急性:cHCO3-=24+(PCO2—40)×0.07±1.5呼酸中毒,慢性:cHCO3-=24+(PCO2—40)×0.4±3呼碱中毒,急性:cHCO3-=24-(40-PCO2)×0.2±2.5呼碱中毒,慢性:cHCO3-=24-(40-PCO2)×0.5±2.5例1.一病人胆道感染输用NaHCO3后,血气分析结果:pH=7.36,PCO2=54.8mmHg,cHCO3-=31mmol/L。
临床生化检验重点、考点总结糖代谢1、糖的无氧酵解途径是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
它是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2、糖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有氧氧化;3、1 分子GLU 通过无氧酵解生成2ATP;4、1 分子GLU 通过有氧氧化生成36/38ATP;5、正常空腹血糖3.89~6.11mmoll;6、糖异生是指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是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
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长期饥饿、酸中毒时肾脏的异生作用增强;7、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主要作用有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促进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分解;促进糖氧化和分解,加速糖的利用;促进甘油三酯的合成和储存;阻止糖异生作用。
8、升高血糖浓度的最重要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
9、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10、维持血糖恒定的关键器官是肝脏。
11、1型糖尿病主要指由胰岛β细胞破坏而导致内生胰岛素或C肽绝对缺乏,临床上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12、2型糖尿病包括了以前所称NIDDM,即Ⅱ型或成年发病糖尿病,患者多数肥胖。
此型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损伤。
很少自发性发生嗣症酸中毒,但可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而诱发。
13、诊断糖尿病1. 任意GLU≥11.1 mmol/L2. 空腹GLU≥7 mmol/L(禁食≥8h)3.OGTT(75g无水葡萄糖),2h GLU≥11.1 mmol/L血糖浓度>7.0mmol/l(126mg/dl)称为高血糖症;血糖浓度<2.78mmol/l(50mg/d)称为低血糖症;分娩后无论是否持续,均可认为是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束后6周复查。
11、糖尿病急性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酮体包括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基丁酸;非酮症性高渗性糖尿病昏迷NHHDC;血糖极高,没有明显酮症酸中毒,高渗性脱水;乳酸酸中毒LA 有PH降低12、测定血糖全血比血浆低12%-15%,血糖每小时下降5%-7%;血糖含量,餐后: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空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1.葡萄糖氧化酶法(GOD-POD):葡萄糖氧化酶法+过氧化物酶(UA、Vc、BIL、谷胱甘肽使得结果偏低),我国常用;己糖激酶法(HK):己糖激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参考方法;均340nm 检测高血糖症GLU>7 mmol/L;低血糖症GLU<2.8 mmol/L;OGTT 试验(75g无水葡萄糖,儿童1.75g/kg不超过75g);正常糖耐量空腹<6.1 mmol/L,30-60min达到高峰 120min 恢复正常(<7.8mmol/L);糖尿病性糖耐量空腹≥7 mmol/L,1h后出现高峰,峰值(≥11.1mmol/L),2h不能恢复正常;糖耐量受损(IGF) 空腹6.1-7 mmol/L,2h:7.8-11.1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6.1-7 mmol/L ,2h<7.8mmol/L;2h血糖水平是最重要的判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Hb)6-8周,HbA1c 参考值4%~6%;糖化血清蛋白2-3周,硝基四氮唑蓝(NBT),550nm 检测,血清中白蛋白<30g/L,或尿蛋白大于1g/L时,结果不可靠;胰岛素水平降低常见于1型糖尿病,空腹值常<5U/ml;胰岛素水平升高可见于2型糖尿病;C 肽分泌胰岛素,也可等分子地释放C 肽,C 肽与外源性胰岛素无抗原交叉反应,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I型糖尿病低,2型糖尿病高。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复习指导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复习指导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重点解析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由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相互渗透结合逐渐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性较强的边缘学科。
是高等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学科。
一、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性质与任务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既是一门研究人体健康和疾病时生理生化过程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各种技术和方法分析机体健康和疾病时体液或组织样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医学应用技术学科,它在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中均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它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阐明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在阐明疾病生化诊断的原理方面,偏重于论述疾病的生化机制,故又称为临床生物化学。
另一方面开发应用临床生化检验的方法和技术,对检验结果的数据及其临床价值作出评价,用以帮助疾病的诊断以及采取适宜的治疗,偏重于临床生化实验室的应用,国内称为临床生化检验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体液的化学组成和进行着的生化过程,以及疾病、药物对这些过程的影响,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各个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
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研究进展近20年来,在疾病临床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缺血性冠状动脉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肾脏疾患、呼吸系统疾病、脂代谢疾病、神经与精神疾病、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以及骨代谢标志物、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治疗药物监测、自由基与NO测定等方面。
临床生化检验方法学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生化分离与分析技术、生化自动化分析与酶法分析、临床生化诊断试剂盒、方法学的高新技术含量、全面质量管理、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面。
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防治,是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共同要求和迫切愿望。
1.与探讨疾病发生机制的关系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内在疾病状态下的生化变化和代谢异常,有助于从本质上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阐明了健康和疾病的某些特征,同时,健康和疾病的多样性的研究又开拓了临床生化及检验学研究的新领域。
临床生物化学:阐明有关疾病的生物化学基础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生物化学变化,偏重于论述疾病的生物化学机制的一门学科危急值:指某些检测结果出现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数值量值溯源:应用参考系统,即用参考测量程序或参考物质建立或检验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病人的测定值普遍高(低)于正常人的情况下,分界指过高时,假阴性增加(减少),假阳性减少(增加)。
即灵敏度降低(增加),特异度增加(降低)MDL医学决定水平ROC受试者工作曲线AUC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EA允许分析误差临床诊断试验:指临床上用于确定或排除疾病的方法或项目医学决定水平的制定依据1正常人群参考范围2无关疾病患者的参考范围3有关疾病患者分型、分期的测定值4考虑文献资料及听取对实验诊断有丰富经验的医生的意见金标准:指当前为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种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通过活检、尸检、外科手术、随访等所作出的决定性诊断,又称确诊试验参考范围:指所有正常人某指标测定结果剔除离群值并补充数据后在95%的分布范围临界值:指划分诊断试验结果正常与异常的界值临床诊断灵敏度是指诊断试验的真阳性例数占金标准确诊为有某病例数的百分比,评价该方法或项目对某种疾病的诊断价值;而技术灵敏度是指检测信号变化量与被测物质变化量的比值,评价该方法对某项目的测定效果预测值:一项诊断试验能够确定或排除某疾病存在与否的诊断概率流行率:所有受试者中由金标准划分为非患某病的例数所占的百分比诊断试验的评价1金标准应有可靠性2研究对象应有代表性和可比性3样本含量应足够4诊断指标与方法应标准、具体、可靠5金标准与诊断试验应同步盲法测量6临界值的选择应合理7诊断试验应具有临床实用性提高临床诊断效率的方法1选择高患病率的人群来提高阳性预告值2利用联合试验来提高诊断灵敏度或特异度从ROC曲线可以看出阳性似然比的含义与变化,且比阳性似然比更加直观,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平行试验可提高诊断灵敏度,但降低了特异度。
蛋白质与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的代谢紊乱清蛋白:运输游离脂肪酸、某些激素、胆红素、多种药物等。
急性时相反应(APR):(名词解释)血浆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浓度出现相应下降的炎症反应过程称之为急性时相反应前清蛋白(PA):(名词解释)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前方故而得名,主要包括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两者均由肝脏合成。
前清蛋白(PA)的临床意义:属负性APP,作为肝功能不全的指标触珠蛋白(Hp):(名词解释)又称结合珠蛋白,在SPE(正常血清蛋白电泳)中位于α2区带,为а2в2四聚体。
触珠蛋白(Hp)临床意义中溶血性疾病,连续观察可用于监测溶血是否处于进行状态。
所有的缩写:急性时相反应(APR)、正常血清蛋白电泳(SPE)、前清蛋白(PA)黄醇结合蛋白(RBP)、甲状腺素转运蛋白(TTR)、清蛋白(Alb)、а1-抗胰蛋白酶(а1-AT或AAT)、蛋白酶抑制物(Pi)、а1-酸性糖蛋白(AAG)、触珠蛋白(Hp)、α2-巨球蛋白(α2-M或AMG)、铜蓝蛋白(Cp)、转铁蛋白(Tf)、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转铁蛋白(Tf)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缺铁性低血素贫血,转铁蛋白(Tf)代偿性合成增加CRP是第一个被认识的APPCRP主要用于结合临床监测疾病:①筛查微生物感染;②评估炎性疾病的活动度;③监测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和外科手术后并发的感染;④新生儿败血症和脑膜炎的监测;⑤监测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蛋白质特有的结构或性质:①重复的肽链结构;②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对酚试剂反应或紫外光吸收;③与色素结合的能力;④沉淀后借浊度或光折射测定。
凯氏定氮法:是公认的参考方法,目前用于标准蛋白质的定值和校正其他方法等,并适用于一切形态(固体和液体)的样品。
双缩脲法是体液总蛋白测定的常规方法。
直接紫外吸收法常用于较纯的酶、免疫球蛋白等蛋白质测定。
较纯的生物样品也常混有核酸糖代谢紊乱空腹血糖浓度在3.89—6.11mmol/L胰岛素是由胰腺的胰岛B(β)细胞所产生的多肽激素胰高血糖素是胰岛素A(а)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促进脂肪运动,分泌主要受糖浓度调节高血糖症:指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0mmol/L糖尿病(DM)的定义和诊断标准:糖尿病(MD)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作用低下而引起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高血糖症。
诊断标准:DM的典型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和无原因体重减轻等),同时随机血糖浓度≥11.1mmol/L (200mg/dl);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PG)≥7.0mmol/L(126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OGTT)实验中2h血浆葡萄糖浓度(2h-PG)≥11.1mmol/L(200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定义与做法:定义:OGTT是在口服一定量葡萄糖后2h内做系列血浆葡萄糖浓度测定,以评价个体的血糖调节能力的标准方法。
做法:①试验前3天,受试者每日食物中糖含量不低于150g,且维持正常活动,试验前应空腹10-16h。
②坐位取血后5min内饮入250ml含75g无水葡萄糖的糖水。
③每隔30min取血1次,共4次,④采血同时每隔1h留取尿液做尿糖测定。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合空腹血糖(FPG)可协助诊断糖尿病(DM)及相关状态:⑴FPG正常(<6.1mmol/L),并且2hPG<7.8mmol/L为正常糖耐量。
⑵血浆FPG介于6.1-7.0mmol/L,2hPG<7.8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IFG)。
⑶血浆FPG<7.0mmol/L,⑷2hPG介于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退(IGT)。
⑷血浆FPG≥7.0mmol/L,2hPG<11.1mmol/L为糖尿病(DM)性糖耐量。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主要用于下列情况:①诊断GDM;②诊断IGT;③有无法解释的肾病、神经病或视网膜病变,其随机血糖<7.8mmol/L,可用OGTT评价④人群筛查,以获取流行病学数据。
建议使用氟化钠-草酸钾混合物,利用氟化钠抑制烯醇化酶、防止糖酵解,草酸钾防止凝血糖化蛋白的定义与特点:定义:血液中的己糖(主要是葡萄糖)是可以将糖基连接到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上,生成糖化蛋白。
特点:这是一个缓慢的、不可逆的非酶促反应,可为较长时间段的血糖浓度提供回顾性评估,糖化蛋白浓度主要用于评估血糖控制效果。
血红蛋白主要指HbA1糖化血红蛋白(GHb)反映的是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果糖胺:是葡萄糖通过非酶促糖基化反应与其他蛋白(如清蛋白、膜蛋白、晶状体)结合形成的酮胺,称果糖胺。
所有的糖化清蛋白都是果糖胺果糖胺的特点:糖化清蛋白浓度反映的是近2-3周血糖的情况,在反映血糖控制效果上比GHb更敏感、更及时。
糖尿病(DM)的实验室诊断指标包括:①血糖(包括空腹与随机)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尿病病程和疗效的实验室监控(解答)DM慢性并发症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包括:⑴血糖与尿糖;⑵糖化蛋白(如GHb与果糖胺);⑶尿蛋白(微量清蛋白尿与临床蛋白尿)DM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疾病,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监控,以观察疗效和疾病进程。
GHb、果糖胺、AGE可反映不同时间段中血糖的控制情况,慢性并发症还可通过尿素、肌酐和血脂水平等指标来加以监测。
C 肽浓度水平能更好地反映胰岛B细胞功能。
多数人建议空腹血糖参考下限为2.78mmol/L(50mg/dl)血浆脂蛋白及其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依据各种脂蛋白的水化密度及电泳迁移率的不同分为超速离心法和电泳法两类。
超速离心法根据脂血浆蛋白密度的不同,从低到高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po)定义:脂蛋白中的蛋白部份称为载脂蛋白(Apo)。
功能:Apo在脂蛋白代谢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Apo构成并稳定脂蛋白的结构,修饰并影响与脂蛋白代谢有关的酶的活性。
作为脂蛋白受体的配体,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表面脂蛋白受体的结合及其代谢过程。
人血浆主要载脂蛋白的特征:载脂蛋白脂蛋白载体功能AⅠHDL,CM LCAT辅助因子激活其活性AⅡHDL,CM激活HTGL,抑制LCAT,稳定HDLB100VLDL,IDL,LDL转运TG、TC,识别LDL受体CⅡCM,HDL,VLDL LPL辅因子激活其活性卵磷脂胆固醇酯酰转移酶(LCAT)肝脂酶(HTG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脂蛋白脂肪酶(LP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MC:是运输外源性的TGVLDLD:是运输内源性的TGLDL:是由肝内向肝外转运TCHDL:是由肝外向肝内转运TC诊断酶学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
酶活性国际单位的定义:在特定的条件下,一分钟内使底物转变一微摩尔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以IU 表示(1IU=1цmol•min-1)铜氧化酶(铜蓝蛋白)是血浆特异酶(单选)非血浆特异酶分:外分泌酶(如胰淀粉酶AMS)和细胞酶(如转氨酶ALT,MAO)血清酶变化的病理机制(简述题)一、酶合成异常1、合成减少2、合成增多二、酶释放增加1、细胞内外酶浓度的差异2、酶的相对分子量3、酶的组织分布4、酶在细胞内的定位和存在形式5、细胞破坏三、酶排出异常血清酶的生理差异(多选)1、性别2、年龄3、进食4、运动5、妊娠等为了计算酶活性浓度,必须根据线性反应期的反应速率才能准确计算出酶活性浓度,否则将导致误差。
(判断)当底物浓度【S】》Km时,则反应速率V≌Vmax,一般酶测定时底物浓度最好为Km的10-20倍。
(填空)酶活性浓度测定方法,按反应时间分类:分为定时法和连续监测法标本的采集、运输与保存的技术误差因素:(解答)1、溶血大部分酶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明显,且其活性远高于血清,少量血细胞的破坏就可能引起血清中酶明显升高2、抗凝剂柠檬酸盐、草酸盐对CP、ChE均有抑制作用;EDTA还能抑制ALP;氟化物也可抑制ChE.故用上述抗凝剂分离的血浆一般不宜做酶活性测定。
肝素是黏多糖,对ALT、AST、CK、LD和ACP无影响,适于急诊时迅速分离血浆进行测定,但可使γ-GT升高,使AMY降低,须加注意。
3、温度血清清蛋白对酶蛋白有稳定作用,某些酶(如AST、γ-GT和ALP等)存在于清蛋白中可在室温保存1-3天,而活性不受影响;有些酶极不稳定,如血清前列腺ACP,在37℃放置1h,活性可下降50%;大部分酶在低温中比较稳定,一般至少应在血清分离后的当天进行测定,否则应放冰箱冷藏。
免疫化学测定的优点:①灵敏度高②特异性高③能用于一些不表现酶活性的酶蛋白④特别适用于同工酶的测定通常把酶学分析中作为试剂用于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浓度的酶称为工具酶。
共通反应途径: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许多项目的测定往往使用有工具酶的参与的类似的反应原理,即所谓共通反应途径最常用的两类分光光度法是:1、利用较高特异性的氧化酶产生过氧化氢(H2O2),再加氧化发色剂比色2、利用氧化-还原酶反应使其连接到NAD(P)-NAD(P)H的正/逆反应后,直接通过分光光度法或其他方法测定NAD(P)H的变化量。
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3h淀粉酶(AMY)开始升高,多在12-24h达峰值,2-5h下降至正常微量元素与维生素的代谢紊乱微量元素系指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每人每日需要量在100mg以下的元素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Fe,铜Cu,锰Mn,锌Zn,铬Cr等,无害的有:钛Ti,钡Ba,铌Nb,锆Zr等有害的有:镉Cd,汞Hg,铅Pb,铝Al等地方性甲状腺肿:一般指碘缺乏所致甲状腺肿,以甲状腺代谢性肿大,不伴有明显甲状腺功能改变为特征。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是缺碘硒缺乏已被证实是发生克山病的重要原因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维生素D缺乏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症可见于老人维生素B1缺乏最典型的表现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症状,统称为脚气病叶酸缺乏的典型症状是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维生素C缺乏的典型症状是坏血病体液平衡与酸碱平衡紊乱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和阴离子为NA+和Cl-,而K+却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影响血钾浓度的因素有:(多选)1、某种原因引起钾自细胞内移出时,则血钾增高;相反降低。
2、细胞外液受稀释时,血钾降低,浓缩时,血钾增高3、钾总量过多往往血钾过高,钾总量缺乏则常伴低血钾4、体液酸碱平衡紊乱5、肾功能引起低钾血症的原因:1、钾摄入不足2、钾排出增多3、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4、血浆稀释标本分离前被冷藏,细胞内钾外移,使测定结果增高钠、钾的测定方法:火焰光度法(FES)、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分光光度法、大环发色团法P 50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降低)对血气分析标本的要求:1、器材动脉血标本收集最好用无菌的、含肝素的专用采血器2、采集部位可从任何部位采集静脉血或动脉血,目前大多采用桡动脉采血3、样本采集如准备采集桡动脉血,应注意采血前进行尺动脉功能试验4、标本处理收集标本的厌氧技术是让血液尽可能少与大气接触,采血完毕后,尽快送实验室监测,如在15min内不能监测,将标本冰浴可稳定1h实际碳酸氢根(cHCO3-):22-27mmol/L标准碳酸氢根(SBC):22-27mmol/L肝胆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胆红素在血液中主要以胆红素-血浆清蛋白复合物的可逆形式存在和运输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浆中胆红素含量增高,使皮肤、巩膜、黏膜等被染成黄色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