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新文化运动新
- 格式:ppt
- 大小:3.18 MB
- 文档页数:41
第21课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概括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代表:陈独秀、鲁迅、胡适等3、旗帜:民主和科学4、主要阵地:《新青年》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始建于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称京师大学堂。
但旧时的北大实质上是一处官僚养成所,由于学生多为京官子弟,毕业后也是当官,因此教员称学生为“老爷”;学生称教员为“大人”。
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更无心学习。
教员:“老爷们请起立!众生:(懒懒散散地做动作)教员:“老爷们好!”众生:(齐声)“大人好!”教员:“老爷们辛苦了!”众生:(齐声)“升官发财!”(两个学生表演)问: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谁起来重要作用?蔡元培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什么样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展现油画:北大既有西装革履、思想激进的新式学者,也有穿长马褂、流长辫子的前清遗老。
这些人在北大同台讲学,从而使北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派并存、百家争鸣的局面。
为新思想学者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宽容的环境。
请思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的实质是什么?以新文化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二、新文化运动背景根据图片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政治: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破坏共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得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过渡】尊孔复古实际上是在恢复旧的礼教、道德,这实际上就是复辟帝制的前兆。
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经济发展的需要与黑暗政治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人们反思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认识到没有思想的革命,政治革命不可能成功。
所以为了反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击退尊孔逆流,提高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唤起人们的觉醒,一批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求索和斗争。
〖课外阅读〗第21课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陈独秀与《新青年》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与此同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听任陈腐的君主专制思想泛滥,将导致“人格丧失,异议杜绝”,使“民德、民志、民气”扫地以尽。
要防止君主复辟,真正走向共和,就必须对旧思想、旧文化展开猛烈批判。
1915年9月,陈独秀(1879—1942)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李大钊(1889--1927)、胡适(1891—1962)、钱玄同(1887—1939)、鲁迅(1881—1936)、刘半农(1891—1934)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大多接受了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陈独秀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之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统治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第21课新文化运动第21 新化运动标要求:概述新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材分析本属于必修Ⅲ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下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新化运动的内容。
2、难点:新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