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 格式:doc
- 大小:268.00 KB
- 文档页数:11
3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识别本章重点、难点⏹地层地质年代的确定;⏹判读地质年代表;⏹认识地质构造的各种类型、地质构造与公路工程的关系;⏹节理玫瑰花图的绘制⏹阅读地质图3.1 地史的基本知识几个概念的区分:地史---地壳发展演变的历史叫做地质历史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时代,是用距今多少年以前来表示,是通过测定岩石样品所含放射性元素确定的;相对地质年代----地质事件发生(或地质体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由该岩石地层单位与相邻已知岩石地层单位的相对层位的关系来决定的。
一般以应用相对地质年代为主.一、地层的地质年代地层和岩层的区别: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岩层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组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是沉积岩的基本单位而没有时代的含意。
地层-在地质学中,把某一地质时期形成的一套岩层及其上覆堆积物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二、地层的相对地质年代◆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岩浆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一)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1.地层层序律: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自然的层序总是先老后新(下老上新).2.标准地层对比法:一定区域内,同一时期形成的岩层特征基本一致。
可以以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特点,作为岩层对比的基础. 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和不可靠性。
3.层位接触关系对比法:不整合接触就成为划分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4. 生物层序法:化石是确定地质年代的重要依据.沉积岩的接触关系地壳上升可以形成侵蚀面,然后下降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埋藏的侵蚀面称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具有埋藏侵蚀面的这种接触关系,称不整合接触.(1)角度不整合:埋藏侵蚀面将年轻的、新的、变形较轻的沉积岩同倾斜或褶皱的沉积岩分开,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之间有一角度差异。
(2)平行不整合(假整合):上下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互相平行,但在岩性时代、古生物特征上是不连续的,中间发生过沉积间断。
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与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就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她与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 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是否是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然后比如褶皱基本形态的背斜,它的构造地貌是山地?而断层的地堑的构造地貌就是谷地??
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四种。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要区分这两个定义,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态,如山地、平原、河谷、沙丘、大陆架、海沟等。
因此构造地貌是指由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所控制的地表形态,侧重于地表形态。
而地质构造是指岩层或岩体经地球内力引起的机械运动而发生变形与变位,是指岩层或岩体的变形与变位(或形态位置)。
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对象)——形态位置
构造地貌——地表(对象)——地貌
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褶皱使岩层发生弯曲,使岩层形态呈背斜或向斜。
而在地球表面,由于岩层弯曲,导致地表也弯曲不平,形成山地等地貌,这就是构造地貌。
断层是地质构造中的断裂构造,是指岩层的断层,断层后使岩体的形态呈地堑、地垒状态,都属于地质构造。
而岩层的断裂后形成的地堑导致地球表面形态下陷,成谷地形态,这是构造地貌。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I.名词解释叮1.地质构造P23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II.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叮1.岩层产状是指()。
P31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
P31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P34A .直立褶曲B .平卧褶曲C .倾斜褶曲D .倒转褶曲10. 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 ()。
P32A .水平背斜B .水平向斜C .倾伏背斜 11. 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A .倾向节理B .斜交节理C .走向节理12. 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A .冷缩节理B .张节理 13. 正断层是指断层的( A .上盘相对向上运动C .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14. 逆断层是指断层的( A .下盘相对向上运动 C .上盘相对向下运动D . D . )倾伏向斜)。
4.4 地质构造与地质构造图的判读一、基础知识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是褶皱与断层。
1.什么是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种3.思考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岭的原因。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成山岭4.简述断层的形成原因: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5.断层与构造地貌: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
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块叫地垒,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庐山、泰山断层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叫地堑,常成为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线上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湖泊拓展提升一:地质构造的实践运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且在工程上,利于建隧道。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且在工程上,利于建大坝。
断层处易于找泉水;但大型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带。
注意: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但背斜并不都储存油;向斜良好的储水构造,但向斜的岩层里不一定都有水。
拓展提升二:了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阅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根据以下步骤进行阅读分析-------3看。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看岩层----判断岩石类型、岩层新老关系、地质构造及发展演变A. 判断岩石类型根据岩石的特征-------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如石灰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具有片理构造,如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等。
根据岩石成因-----岩浆通道内形成岩浆岩(喷出岩与侵入岩)沉积岩与岩浆的接触面上形成的是变质岩B. 判断岩层新老关系(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Ⅰ.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P23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与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P24就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就是地幔与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P25就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P25就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与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P32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P32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P32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P35就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P37就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P43就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与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1.岩层产状就是指( )。
P31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与分布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 )。
P31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就是( )。
P30A.缓倾岩层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 )。
P32A. 5°B.145°C.35°D.175°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 )。
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八、平缓褶皱: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九、开阔褶皱: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 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一、板劈理:板岩所特有的连续劈理。
它发育在细粒的低级变质岩中,肉眼极难区别出劈理域或微劈石;在显微尺度上,劈理域由平行面状或交织状排列的云母或绿泥石等层状硅酸盐矿物富集成薄膜或薄层,宽约0.005毫米;微劈石由石英、长石等浅色矿物的集合组成,呈薄板状或透镜状,宽约1~0.01毫米或以下。
板劈理使板岩具有良好的可劈性,将岩石劈成十分平整的薄板。
二、劈理折射:强弱相间的岩层中,强硬层中的劈理和软弱层中的劈理以不同角度与层理相交,强硬层中为间隔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大;软弱层中为连续劈理,与层理交角较小。
三、矩形石香肠:白云岩中的硅质条带拉断形成矩形石香肠,反映硅质能干层(强硬层)与白云岩软弱层之间的高粘性差。
(石香肠构造,各位可还记得~)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垂直岩层的挤压而形成。
软弱岩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强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断,构成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
在被拉断的强硬岩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
四、透镜状石香肠:灰岩中相对强硬的白云岩形成的透镜状石香肠构造。
香肠体的两端有分泌的方解石充填,示压溶作用的存在。
五、挠曲:在水平或平缓的岩层中,由一般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的膝状弯曲,或是由于岩层翘曲或其他和缓变形所形成的弯曲。
六、膝状褶皱:以早期板劈理为变形面发生褶皱,由左到右褶皱形式发生变化,既由膝状-箱状-圆弧状渐变过渡。
七、膝折: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膝折带组成的尖棱褶皱,称为膝折褶皱;两翼平直,转折端尖棱。
平缓褶皱是指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的褶皱。
翼间角为120°~70°的褶皱。
十、W型对称褶皱:为石英岩中的W型对称褶皱。
中部褶皱较紧闭,向两侧逐渐开阔,褶皱转折端加厚,翼部减薄。
十二、不对称N型褶皱:不同褶皱层的褶皱形态的变化,强硬的硅质层(石英岩)具典型的相似褶皱的特点,较软弱的铁质层(富磁铁矿层)为顶厚褶皱。
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质图第1节地壳运动及地质作用的概念一、地壳运动的概念(一)地壳运动的特点地壳在地质历史中,受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不断地运动和演变。
由于物质的运动,引起地壳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的矛盾斗争,从而促使地壳内的结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种引起地壳结构改变的运动称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形成地壳表面各种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态,因此,又把地壳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地震、火山喷发是剧烈的地壳运动,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它们发生的次数少,持续时间短暂,缓慢而长期的地壳运动使岩石发生变形和变位,其结果称为地壳构造。
地壳运动具有如下特征:1地壳运动的普遍性与长期性。
整个地壳都处于长期不断的运动之中。
从空间上看,地壳的任何一个区域都发生着运动。
从时间上看,从古至今,地壳时刻也未停止过运动。
例1:旅大附近、荣城、漳州和雷州半岛等地的古海滩都已高出现代海平面80~40m。
广州东南七星岗有海滩破坏痕迹,现在已远离海边数10km 。
例2:据研究,我国舟山群岛、台湾岛与海南岛在第四纪早期都是与大陆相连的,后来,由于台湾海峡地壳下沉才与大陆分开的。
例3:在海拔4300m喜马拉雅山夏希邦马峰发现身长10多m的西藏鱼龙化石:在1亿8000万年~700万年,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一带为一巨大的内海—古地中海,后来由于地壳上升,才形成了横贯东西的高大山脉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山脉。
例4:低地之国—荷兰,1682年有人在海边一块巨石上刻下当时海面标记,至1953年,标记已沉入海平面以下1.3m,说明该地以0.47cm/y速度下降,使荷兰1/4国土低于海平面,荷兰人为了生存,不断加高海堤高度。
上述足以证明地壳运动是普遍的长期不断的,只是时代越老保存越少,我们难以了解而已。
2 地壳运动的方向性。
升降运动可通过大地水准测量来发现:芬兰南部沿海以0.1~0.4cm/y的速度上升,而丹麦西部沿海以0.1cm/y的速度下降。
水平运动用大地三角测量来查明,如美国旧金山附近圣安德斯断层在1882年~1946年作了定时测量,结果发现断层西盘主要向WN方向运动,平均速度1cm/y。
二、地质构造及地质图Ⅰ.名词解释1.地质构造 P23构造运动引起地壳岩石变形和变位,这种变形、变位被保留下来的形态被称为地质构造。
2.地质作用 P24是指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最主要是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3.绝对年代法 P25是指通过确定地层形成时的准确时间,依此排列出各地层新、老关系的方法。
4.相对年代法 P25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褶皱构造 P32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
6.背斜 P32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7.向斜 P32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
正常情况下,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8.节理 P35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9.断层 P37是指岩层受力断开后,断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10.地质图 P43是把一个地区的各种地质现象,如地层、地质构造等,按一定比例缩小,用规定的符号、颜色和各种花纹、线条表示在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Ⅱ.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选最佳答案,将其代码填在括号中)1.岩层产状是指()。
P31A.岩层在空间的位置和分布 B.岩层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C.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 D.岩层在空间的倾斜程度2.岩层的倾角表示()。
P31A.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夹角 B.岩层面与水平面相交的交线方位角 C.岩层面最大倾斜线与水平面交线的夹角 D.岩层面的倾斜方向3.当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时,岩层是()。
P30A.缓倾岩层 B.陡倾岩层C.水平岩层 D.直立岩层4.岩层产状记录为145∠5时,表示岩层的走向为()。
P32A. 5° B.145°C.35° D.175°5.岩层产状记录为S45°E∠15°S时,表示岩层倾向为()。
P31 A. N45°E B.S45°E C.S45°W D.N45°W6.褶曲存在的地层标志是()。
P34A.地层对称重复 B.地层不对称重复C.地层不对称缺失 D.地层对称缺失7.褶曲按横剖面形态分类,主要依据褶曲()的相互关系分类。
P33 A.枢纽和轴面产状 B.轴面产状和两翼岩层产状C.轴面产状和轴线产状 D.枢纽和两翼岩层产状8.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等的褶曲是()。
P34A.直立褶曲 B.平卧褶曲C.倾斜褶曲 D.倒转褶曲9.轴面倾斜,两翼岩层产状倾向相同,其中一翼为倒转岩层的褶曲是()。
P34A.直立褶曲 B.平卧褶曲 C.倾斜褶曲D.倒转褶曲10.地层对称重复,中间老,两边新,地层界线平行延伸,表示该地区存在()。
P32A.水平背斜 B.水平向斜 C.倾伏背斜 D.倾伏向斜11.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延伸方向一致时,叫做()。
P36A.倾向节理 B.斜交节理C.走向节理 D.横向节理12.节理按成因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
P35A.冷缩节理 B.张节理 C.成岩节理D.次生节理13.正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
P37A.上盘相对向上运动B.上盘相对向下运动C.下盘相对向下运动 D.两盘水平错动14.逆断层是指断层的()的现象。
P38A.下盘相对向上运动B.下盘相对向下运动C.上盘相对向下运动 D.两盘水平错动15.构造角砾岩是断层存在的()。
A.唯一标志B.重要标志 C.必要条件 D.充分条件16.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时,则有()存在。
A.向斜 B.背斜C.断层 D.角度不整合接触17.当岩层走向与断层倾向一致时,叫做()。
P39A.走向断层B.倾向断层 C.斜交断层 D.横断层18.泥裂开口所指的方向一定是()。
P26A.岩层的底面B.岩层的顶面 C.地表的表面 D.河床的底面19.有一剖面的地层由新到老为P2P1C3C2O2O1Є3,其中缺失了()。
A. C1S B. C1SO3C. C1DO3D. C1DSO320.有一剖面的地层由新到老为K2K1J3C2C1D3,其中缺失了()。
A.J2J1T B. J2J1P C. J2J1TPC3D. J2PC321.早期沉积岩受后期岩浆挤压、烘烤和进行化学反应,接触处的原沉积岩出现变质现象,两者的接触关系是()。
P28A.沉积接触B.侵入接触 C.不整合接触 D.整合接触22.沉积接触是指()的接触关系。
P28A.沉积岩之间 B.岩浆岩之间C.先有沉积岩,后有岩浆岩D.先有岩浆岩,后有沉积岩23.角度不整合接触是两套地层()的一种接触关系。
P27A.产状平行,时代不连续B.产状不平行,时代不连续C.产状平行,时代连续 D.产状不平行,时代连续24.上下地层产状一致,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这种接触关系称为()。
P27A.整合接触B.平行不整合接触C.角度不整合接触 D.沉积接触25.有一套地层由新到老为K2K1J2J1T2T1P2P1,产状平行,该套地层为()。
A.整合与假整合接触 B.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接触 C.假整合与角度不整合接触 D.都是假整合接触26.地质时代从老到新划分为()。
P29A.宙、代、世、纪 B.宙、世、代、纪C.宙、代、纪、世 D.宙、世、纪、代Ⅲ.多项选择题(蓝色为不选项)1.属于内能的为()。
P24A.重力能B.生物能 C.旋转能 D.热能2.属于外能的为()。
P24A.太阳辐射能 B.日月引力能C.热能 D.生物能3.以下属于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为()。
P24A.构造运动B.风化作用 C.变质作用D.重力的地质作用4.以下可用于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层面构造为()。
P26 A.泥裂 B.虫迹 C.雨痕 D.波痕5.沉积岩间的接触关系分为()。
P27A.整合接触 B.不整合接触C.沉积接触 D.侵入接触6.按横剖面上轴面和两翼岩层产状分类,褶曲可分为()。
P33 A.直立褶曲 B.倾斜褶曲 C.倒转褶曲 D.平卧褶曲7.节理按成因分类,可分为()。
P35A.原生节理 B.构造节理 C.次生节理D.变质节理8.节理按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分为()。
P36A.平行节理 B.走向节理 C.斜交节理 D.倾向节理9.根据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可分为()。
P39 A.走向断层 B.倾向断层C.平行断层 D.斜向断层10.岩层产状记录为45°∠45°时,表示岩层的()。
A.倾向为45°B.走向为45°C.走向为135° D.走向为315°11.向斜的表现为()。
A.地层中间新,两边老B.地层中间老,两边新C.两翼岩层倾向相同 D.两翼岩层倾向相反12.()的褶曲叫做水平褶曲。
A.两翼岩层平行延伸 B.轴线水平 C.枢纽水平 D.脊线水平13.断层构造()。
A.只是岩石受力作用产生的破裂面B.沿断裂面两侧岩体有明显位移C.使地层出现不对称重复,缺失D.必须具有擦痕,摩擦镜面,构造岩等伴生现象14.根据地层中的化石的种属,可以确定()。
P26A.地层生成时间 B.地层生成的层序C.地壳运动的时间 D.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条件Ⅳ.改错题1.岩层的褶皱和断裂是由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
P23岩层的褶皱和断裂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引起的2.海侵和海退是由地壳的水平运动引起的。
P23海侵和海退是由地壳的垂直运动引起的。
3.相对地质年代是根据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的准确生成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的。
P24绝对地质年代是根据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的准确生成时间,按先后顺序排列的。
4.绝对年代法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相对年代法是通过比较各地层的沉积顺序、古生物特征和地层接触关系来确定其形成先后顺序的一种方法。
5.沉积接触是指沉积岩间的接触关系。
P28沉积接触是指后期沉积岩覆盖在早期岩浆岩上的一种接触关系。
6.假整合接触是指地层间看起来不整合,实际上是整合的。
P27 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假整合接触。
指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沉积间断,但岩层产状仍彼此平行的接触关系。
7.褶曲是指岩层受力变形后产生的连续弯曲现象。
P32褶皱构造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岩层产生的连续弯曲变形形态,称为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中任何一个单独的弯曲都称为褶曲,褶曲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元。
8.背斜中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
P32 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
9.向斜中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
P32 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
10.正断层是指上盘相对向上滑动,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
正断层是指上盘相对向下滑动,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
11.逆断层是指上盘相对向下滑动,下盘向上滑动的断层。
逆断层是指上盘相对向上滑动,下盘向下滑动的断层。
Ⅴ.判图题1.读图,分辨下图中地层接触关系,并说明各接触关系的特征。
答:(a)为整合接触。
其特点是:沉积时间连续,上、下岩层产状基本一致。
(b)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沉积间断,但岩层产状仍彼此平行。
(c)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间,既有沉积间断,岩层产状又彼此角度相交。
2.判断下图中岩层的新老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图(a)中,岩浆岩(2)老,岩浆岩(1)新。
后期生成的岩浆岩(1)插入早期生成的岩浆岩(2)中,将早期岩脉或岩体切隔开。
图(b)中,岩浆岩(2)老,岩浆岩(1)新。
后期生成的岩浆岩(1)插入早期生成的岩浆岩(2)中,将早期岩脉或岩体切隔开。
3.读图,分辨下图中地层接触关系,写出其定义,并给出分析依据。
答:(a)侵入接触:指后期岩浆岩侵入早期沉积岩的一种接触关系;(b)沉积接触:指后期沉积岩覆盖在早期岩浆岩上的一种接触关系。
4.指出下图褶皱和断层的基本类型,并说明理由。
其中a、b为地质平面图,c、d为地质剖面图。
答:图a是背斜,因为核部地层年代老,两翼地层年代新。
图b是向斜,因为核部地层年代新,两翼地层年代老。
图c是正断层,因为其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图d是逆断层,因为其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5.将下列地质平面图(或剖面图)中所有的地质构造全称在相应位置标注出来,给出分析依据。
向斜、逆断层6.将下列地质平面图(或剖面图)中所有的地质构造全称在相应位置标注出来,给出分析依据。
向斜、正断层7.将下列地质平面图(或剖面图)中所有的地质构造全称在相应位置标注出来。
背斜、逆断层8.将下列地质平面图(或剖面图)中所有的地质构造全称在相应位置标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