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43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启示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
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6]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
在这次会议之前的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
在战略转移时,“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
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
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
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
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
遵义会议是中共和领导的红军在生死存亡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批判了王明、古德等领导错误,重新规划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战略,研究了当前革命斗争的策略和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遵义会议在历史攸关的危急时期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半,跨越11个省区,跋山涉水25000里,历经无数的自然风险,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围堵。
长征的胜利具有非常巨大的历史意义,它保留了中国革命的希望火种,将中国最有生的革命力量保存下来。
同时透过战略大转移,中共和红军向途径地区的人民群众宣传了革命、传播了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形象,为革命打好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第四讲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正当红军反“围剿”斗争胜利发展的时候,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推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坚持正确主张的领导人受到排挤和打击。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中国革命又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领导,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领导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并进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并载入史册。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形势和“左”倾错误的危害长期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一直企图把中国东北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9月18日,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
这一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很快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中国东北,从1931年l0月开始,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
其中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统率驻军于当年11月所进行的嫩江桥抗战,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较大规模抵抗。
义勇军的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从而开始了中国人民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历程。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整个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发动对上海闸北地区的进攻,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
遵义红军故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和胜利。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能够坚持下来,靠的就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遵义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找出错误的原因,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思想,为红军的胜利和长征的继续奠定基础。
遵义会议的召开,对红军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阐明了军队的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红军的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红军在长征途中能够更好地团结一致,顺利度过危机,最终取得了胜利。
遵义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和胜利。
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导下,顺利渡过了四渡赤水,继续向西北方向挺进,最终到达了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理论,为红军的胜利和长征的继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义红军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遵义会议心得一、背景介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
这次会议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召开背景是红军长征途中遭遇重大困难,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是由于毛泽东与王明在军事指导方针上的分歧而引发的。
二、会议过程1. 决策背景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当时红军遭受了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严重打击,损失惨重,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同时,毛泽东与王明在军事指导方针上存在分歧,毛泽东主张进行游击战争,而王明主张进行正规战争。
这种分歧使得红军在长征途中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和战略。
2. 讨论与决策遵义会议期间,毛泽东以及其他一些军事将领对王明的指导方针提出了质疑,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毛泽东通过会议的讨论,最终取得了胜利,会议决定采取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方针,并将毛泽东任命为红军总指挥。
这个决策对于红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果与影响遵义会议的决策为红军后来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会议决定了红军的军事指导方针,统一了红军的指挥体制,使红军能够更好地应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会议还对红军的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这些措施对于红军在长征途中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个人感悟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遵义会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领导核心的重要性。
在遵义会议中,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坚定立场和正确决策,最终取得了胜利,使红军能够继续前进。
这给我启示,一个组织或团体的领导核心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决策能力,才能够引领团队走向胜利。
此外,遵义会议也让我认识到了军事指导方针的重要性。
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游击战争方针得到了通过,并成为红军的战略指导。
这个决策的背后是对战争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的准确判断,以及对红军实力与资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