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性
- 格式:pdf
- 大小:389.96 KB
- 文档页数:4
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本文旨在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现状、评价以及未来趋势,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风险社会理论的相关概念和背景;其次,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包括主要观点、研究方法、成果及不足;接着,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探讨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案例;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一、引言风险社会理论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理论,它的是现代社会中各种风险的来源、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因此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围绕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展开,旨在为读者提供有关该理论的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文献综述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的是工业社会中的环境风险和科技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风险的涌现,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范围也逐渐扩大。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包括对风险感知、风险评估、风险沟通等方面的研究。
然而,现有的文献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风险的认知和评估方面,而对于风险的动态变化和系统性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尽管风险社会理论的是全球性风险,但现有的研究更多地从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缺乏全球性的视角。
在应对策略方面,现有的研究更多地于制度和政策层面,而对于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应对策略研究相对较少。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和评价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既包括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传统风险,也包括科技发展、全球化等新型风险。
这些风险的来源复杂,影响广泛,需要采取综合性的应对策略。
具体而言,风险社会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1、风险的类型:风险社会理论将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种类型。
外部风险是指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内部风险则是指来自系统内部的确定性,如工业事故、食品添加剂等。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在“风险社会”视角下,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且深刻。
风险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
它强调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源自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全球化的推进。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
首先,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
随着工业化、农业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的变暖。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生存和经济带来重大威胁。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状况,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以及人类的健康问题。
其次,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还包括食品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转基因技术、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对食品行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造成巨大的挑战。
此外,社会问题还包括网络安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繁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犯罪、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风险。
同时,网络安全威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了政府系统、企业机密以及个人信息等。
网络安全问题的爆发不仅会导致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些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在“风险社会”下,我们也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社会参与来减少环境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和加强网络安全,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社会。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当代中国社会风险及治理摘要:风险社会是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上提出的。
运用风险社会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风险,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治理中国社会风险的对策。
标签:风险;治理;中国风险社会理论是西方学者在反思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
学界对“风险”问题较早地提出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当推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卢曼和英国的吉登斯。
在贝克那里现代性的特征被称为“风险社会”,即体现“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吉登斯在对现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时空特性,他认为现代性与前现代性区别开来的明显特质就是现代性意味着社会变迁步伐的加快、范围的扩大和空前的深刻性。
他们认为风险不是人们的主观预期,也不是人们在认识中附加给它的主观成分,而是事物客观关系在人们认识中的主观反映,是对事物固有属性的揭示,因而具有不容否认的客观根据,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风险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也在3 000美元之下,也就是国外学者所说的“动荡阶段”。
目前我国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中的风险、生态破坏的风险和全球化的风险等方面。
(一)经济发展的贫富冲突风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已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风险因素。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差距的关键性指标。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过了0.465。
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这种贫富悬殊、收入差距扩大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和行业之间。
贫富悬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必然增大不同利益主体的碰撞几率和摩擦系数,增加了矛盾激化与表达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群体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进而会产生与社会的对抗行为,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冲突,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生成。
(二)生态破坏的环境风险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现象。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环境中,风险问题成为了全球性的挑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风险社会理论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难以摆脱对各种风险的依赖,而这些风险往往是无法被人所控制的,会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和隐患。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过程中的国家,风险问题更是突显。
对于中国的社会治理而言,如何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进行创新,有效地解决各种风险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面对风险社会理论对中国社会治理提出的挑战,我们不得不看到,当前中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诸多困境。
是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僵化。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治理一直以“官治”为主,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导着整个社会治理模式,而这种模式在处理复杂的风险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
是社会治理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在强调要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但由于机制不够健全,各种创新举措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和推广,使得社会治理仍然处于“应对风险”的状态。
是社会治理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决策的不准确和不及时,使得风险问题的处理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是社会治理机制的闭塞性。
中国的社会治理机制相对封闭,对于社会大众的参与和反馈机制较为不畅,这使得各种社会风险问题的处理往往缺乏依据和民意基础,进而难以有效解决。
四、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出路在风险社会理论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必须迎接挑战,积极寻找出路。
要转变观念,从“应对风险”到“防范风险”。
传统的社会治理思路往往是在风险发生后采取应对措施,导致了社会治理的被动性和局限性。
在风险社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应该增强风险意识,更加注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从源头上减少各种风险的发生。
要推动政府与社会合作,实现多元治理。
当前中国的社会治理主要以政府为主导,而这种模式在处理复杂的风险问题上显得单薄。
中国应积极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打破传统的治理模式,形成多元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同推动各种风险问题的解决。
贝克风险社会与中国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风险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市场经济的扩张,风险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复杂。
这使得人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社会的概念应运而生。
贝克(Ulrich Beck)是对风险社会进行了广泛研究的德国社会学家。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一种社会构建的过程,并且这些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全球化和复杂化。
在贝克看来,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风险的增长和扩散。
贝克用"风险社会"这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意味着风险不再是一个可被忽视的因素,而是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对于中国而言,风险社会的概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国,中国在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都面临着各种风险。
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增大、劳工权益受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这些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风险。
然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并不是对风险的无尽担忧,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
对于中国而言,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有助于发展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今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国需要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贝克风险社会与中国在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风险社会和次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由于科技进步、环境污染、全球化等原因,风险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
次型风险社会则是指在风险社会的基础上,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化,风险变得复杂化、全球化和难以预测。
风险社会理论下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风险社会理论是研究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旨在探究当代社会面对高度复杂、不确定和风险化的现实时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家而言,风险问题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风险社会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中国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困境和出路。
一、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风险社会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其核心概念是“风险社会”。
作者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风险社会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现代技术和科学的进步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面对的风险大多数是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等,而在现代社会中,风险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类自身活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所带来的。
从贝克的角度来看,风险社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风险的扩散和加剧,二是围绕着这些风险所展开的政治和社会争论。
风险多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要想迎接风险,必须采取跨国合作的形式。
贝克提出了“公共风险理论”,认为公众应该直接参与风险事务,运用科学、技术和社会资源来防范和应对社会风险。
1、治理理念落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权威,即统治者为民众所信仰和遵从的行为准则。
与此相对,现代民主政治中,选举和公开表达式就是权利和机会的象征。
中国坚持维护“稳定至上”,治理理念落后,民众的参与程度极低。
2、制度不健全中国法治建设尚未完善。
在现行的制度体系中,大多数制度都是为了维护政权稳定而存在。
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导致许多项政策执行效果欠佳、难以管控。
3、科技、产业跟不上在数字化时代,数据信息的收集、运用和分析等方面的科技手段已经成熟。
但是,政府部门对科技转型的态度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各种数据未能妥善处理,致使政府在领导体系和治理方法上都难以完全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
1、加强文化建设中国可借鉴先进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方法,既要重视稳定,又要提升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和支持,建立基于互信、协作和民主参与的积极者文化。
“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性摘要:一个以风险为特征的新型社会形态已经来临,不仅风险数量多,而且性质复合。
风险社会理论对西方传统工业化模式及其严重负面影响进行反思和批判,对增长的盲目乐观将被更加审慎和全面的发展观所取代,过去的经验已不足以成为当前的依据和理由;人们当前的行为选择同时还受到对未来预期的影响,现代风险已经从制度上和文化上改变了传统现代社会的运行逻辑,处在现代转型与向世界开放的中国,如何应对风险?风险社会理论对于当代中国显然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关键词:风险社会风险社会逻辑信任风险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了“风险社会”(risksociety)[1]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反思并批判现代性带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对于风险社会的理解,有学者总结为三个理论流派:[2]第一种是现实主义的,认为风险社会的出现是由于出现了新的、影响更大的风险,如极权主义增长、种族歧视、贫富分化、民族性缺失等,以及一些局部性的或突发的事件能导致或引发潜在的社会灾难,比如核危机、金融危机等。
第二种是文化意义上的,认为风险是作为一种心理认知的结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释话语,不同群体对于风险的应对都有自己的理想图景。
因此风险在当代的凸现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是社会秩序。
第三种理解是制度主义的,以贝克,吉登斯等人为代表。
贝克关注当前社会个体的焦虑并善于把私人问题与公共议题相联系,重视全球化与个体化之间的联系,凸出全球化和个体化在各领域产生的结构性影响的洞察,因此对当代西方和全球的现实和理论界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性。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一)风险的涵义“风险”(risk)不同于“危险”(Gefahr)或“灾难”(Katastrophe),而是一种相对可能的损失(Nachteil)、亏损(Verlust)、和伤害(Schaden)的起点,风险是对未来的反思,是还没有发生的危险,但是一旦它发生,那造成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不可挽救性的灾难。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刘 莹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 ocie2 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等著作①,形成了他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特性风险(risk),不同于“损失”或“冒险”,指的是依未来的可能性来计算损失。
“风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7世纪海上保险业中估算帆船驶入未标明水域的可能损失,后来用在银行业务或投资上,用于对投资可能结果的计算。
现代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精确计算未来得失、风险大小,来赚取更多的金钱。
福利国家基本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系统,其用意是当个体在遭遇意外伤害、疾病、失业或年老时,能免受其害。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并没有“风险”的概念,而只有“危险”。
20世纪80年代,贝克在他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赋予“风险”一词新的涵义,他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②”他认为风险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有了理性思考能力,认为能够以人为的方式介入自然界与社会生活,才有了现代风险的概念。
但是,人们为了处理可能的困境不惜使用各种方式,其结果却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时,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种“风险”。
贝克将“风险”定义为:处理因现代化本身所引起的危机(hazards)与不安全(insecu2 rities)的一套系统方法。
风险社会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风险社会理论述评》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风险社会理论的演变、发展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首先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学术领域的理论演变和应用实践。
随后,本文将重点关注风险社会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双重挑战下,风险社会理论如何揭示现代社会的风险特征、风险来源和风险应对机制。
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将关注风险社会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风险的社会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影响我们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应对。
我们也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批评和争议进行评述,以期在全面理解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为当代社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风险社会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背景下的新发展和新挑战。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的风险挑战。
二、风险社会理论的发展历程风险社会理论自其诞生以来,经历了从初步构想到深入发展的多个阶段。
这一理论的发展,既反映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的日益凸显,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风险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风险社会理论的初步构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
贝克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已经从传统的自然灾害、战争等转变为技术风险、生态风险、社会风险等新型风险。
这些新型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全球性、难以预测等特点,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随后,风险社会理论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贝克的基础上,其他学者如安东尼·吉登斯、玛丽·道格拉斯等也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风险社会的特点、成因和应对策略,使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李翠(赣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赣州 341000)摘要:在全球化社会背景中,风险社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境遇。
风险已席卷世界的各个角落、渗入到现代社会的“骨髓”之中。
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研究风险社会的演进逻辑,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阐述风险社会的内涵,进而阐释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为我们分析、治理当代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切实、可靠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风险社会;资本逻辑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自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首次使用“风险社会”一词描述当代社会以来,风险成为当代理论学界关注的焦点,随之产生的连锁“社会风险”现象为风险社会理论的提供了深刻的佐证。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现代化等特征。
此外,由于经典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当前有不少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曲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挑战。
对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生成过程任何一种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想,其形成和确立都必须经历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我们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思想发展脉络和演变逻辑之后,才能准确、完整地把握其思想的本质内涵。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阅读与梳理发现,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逻辑、基本矛盾和演变趋势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大体经历了萌芽、基本雏形和成熟与深化三个重大阶段。
(一)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萌芽马克思风险社会思想的萌芽阶段是指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市民社会理论及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阐述,为风险社会的产生奠定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
这主要体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之中。
解读“风险社会”理论赵 延 东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1986 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 risk society) 概念。
20 多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人们普遍认为,“风险社会”理论很好地描述和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特征,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为制订相关的社会政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本文将着重讨论“风险社会”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1 从“财富分配的社会”到“风险分配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人们就一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自然或社会的风险,那么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才真正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呢? 贝克回答说,虽然“风险”这个概念从人类文明发源时就已存在,但随着现代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所面临的风险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具体说来,现代风险有以下一些比较独特的性质:不可感知性 现代风险不再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直接风险,而是潜在的、无法感知的、建构的风险。
它们常常表现为一些完全超乎人类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气、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随的短期和长期的对植物、动物和人的影响。
它们造成的是系统的、常常是不可逆的伤害,而且这些伤害一般是不可见的。
整体性 传统风险影响的主要是某些特定个人和社会群体,而现代风险则是对人类整体的威胁。
如果说在面对传统的风险(如饥荒等) 时,有些社会群体尚可依靠自己的财富或社会地位置身事外的话;那么面临着现代风险的灾难性后果,没有哪个群体或个人可以幸免于难。
不确定性 现代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远远超出传统风险,无论现代科学如何发展,都很难充分把握现代风险。
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的以科学和法律制度为基础的风险计算方法(如保险、保障等) 已变得不再适合。
建构性 现代风险既是现实的,又是非现实的,它对社会的刺激实际在于未来预期的风险,风险意识的核心不是现在,而是未来。
从恢复到发展的近三十年间,中国社会工作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全面发展。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社会工作制度化、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不过,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能力不足、民众接纳程度不高等(王思斌,2013)。
究其原因,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路径是嵌入型的,不过政府与社会还未发现社会工作的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陈蓓丽,2011)。
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问题,不仅着眼于整体社会和谐运行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发展社会工作必要性论述)、社会工作相关政策(社会工作发展的自上而下动力机制)、困境人群的需求等因素,更要考虑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情境给其带来了什么影响。
摘要:近年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需要我们进行重新审视。
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恰恰与转型期中国逐步进入风险社会是一致的。
不过,看似没有关系的风险社会研究与社会工作发展研究实际上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性。
在风险社会理论看来,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是应对风险社会来临的专门制度设计,但它基于现代性框架下的制度安排与实务开展,让其本身包含着诸多风险和有可能制造新的风险。
传统的以平等、公平、正义为基本价值理念的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和相关制度已难以有效应对。
因此,迫切需要引入一种以风险责任为基本价值理念,即以风险责任的承担作为维持和获得权力(权利)的基本原则,以风险分配机制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工作发展政策。
关键词:风险社会视域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28(2014)02-0039-08DOI:10.3969/j.issn.1672-4828.2014.02.00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贫困村风险防范与危机应对”(项目编号:(12YJC840036)阶段性研究成果和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项目“河南乡村社会管理工作现状调查”(项目编号:07YBRW042)阶段性研究成果。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摘要】现代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风险和挑战,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成为当下研究的焦点。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指出,传统社会秩序的崩溃使得人们不再盲目相信权威和科学,而开始关注风险与后果。
反思性现代化强调个体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能力,带来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在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时,我们需要寻找合适的应对措施,包括提高公众风险意识、加强科技监管等方面。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地重视社会风险,同时加强个体的反思意识,共同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总结,我们能更好地认识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风险社会、反思性现代化、乌尔里希·贝克、关联、影响、应对措施、未来展望、总结与启示1. 引言1.1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概念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是当代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社会指的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可能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健康、经济发展、社会安全等方面,给社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挑战。
反思性现代化则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需对过去的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不断调整和完善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以期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的概念相辅相成,体现了人类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中种种问题的关注和反思,同时也展现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努力和探索。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的概念愈发重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主要包括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风险社会理论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他认为传统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人们主要面对的是自然灾害和劳动危险,而在当代的后工业社会中,技术发展、环境污染、信息社会等新的风险因素不断涌现,给社会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大连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姓名:陈云娜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
指导教师:洪晓楠;杨慧民
20080601
马克思的风险社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陈云娜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被引用次数:1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王岩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风险社会[学位论文]2010
2.宗海勇贝克风险社会理论批判[学位论文]2007
3.吴冬明反思现代性与问津风险的泉源——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学位论文]2008
4.夏少辉挑战与应答:西方风险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学位论文]2010
5.王晓宁风险社会的制度之维——贝克“制度风险观”及其超越[学位论文]2008
6.孙淑香风险社会的价值研究[学位论文]2009
7.闫顺利.吴晓梅.Yan Shunli.Wu Xiaomei论风险社会及其困境——基于吉登斯、贝克风险社会理论视角[期刊论文]-前沿2011(9)
8.夏和国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主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学位论文]2005
9.范利琴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风险社会的治理[学位论文]2006
10.岑晓芳风险社会下的公共决策模式研究[学位论文]2007
引证文献(1条)
1.朱哲.曾庆玲国内马克思主义风险观研究述评[期刊论文]-甘肃理论学刊 2009(5)
本文链接:/Thesis_Y1247627.aspx。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
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
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
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
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
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
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
“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
”“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