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22
遵义会议的基本过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点,对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会议的基本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一、背景和召开原因:
遵义会议是在中国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当时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处于危急的境地。
国民党军队对红军进行了多次进攻,红军损失惨重,处于被动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领导人意识到了井冈山会议后的错误,急需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立党的领导路线,因此召开了遵义会议。
二、参会人员和讨论内容:
遵义会议的参会人员包括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会议讨论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重大问题。
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党的领导和军事战略方面的重要观点,周恩来则
就党内的错误进行了自我批评。
会议上就党内路线斗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三、会议结果和影响:
遵义会议最终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领导核心,纠正了井冈山会议后的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
会议后,中央红军转变了作战方针,采取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术,成功突围,继续长征。
总的来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对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的领导核心的转变,为党在长征途中重新确立了正确的领导路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征(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2、介绍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张部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第四讲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正当红军反“围剿”斗争胜利发展的时候,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开始在各革命根据地推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坚持正确主张的领导人受到排挤和打击。
1933年初,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面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中国革命又一次受到严重挫折。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军事领导,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领导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实现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并进行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最后胜利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并载入史册。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形势和“左”倾错误的危害长期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一直企图把中国东北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931年9月18日,根据不平等条约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进攻。
这一事件史称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很快掀起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中国东北,从1931年l0月开始,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
其中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统率驻军于当年11月所进行的嫩江桥抗战,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较大规模抵抗。
义勇军的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从而开始了中国人民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苦历程。
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相继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整个东北地区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发动对上海闸北地区的进攻,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
遵义红军故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和胜利。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红军能够坚持下来,靠的就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而遵义会议的召开,正是为了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找出错误的原因,加强党的团结,统一思想,为红军的胜利和长征的继续奠定基础。
遵义会议的召开,对红军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阐明了军队的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指出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地位。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红军的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使红军在长征途中能够更好地团结一致,顺利度过危机,最终取得了胜利。
遵义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和胜利。
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指导下,顺利渡过了四渡赤水,继续向西北方向挺进,最终到达了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遵义会议的召开,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的理论,为红军的胜利和长征的继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遵义红军故事,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以下是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一、遵义会议的背景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了严重的挫折,红军的领导层也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此时,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被迫停留在贵州省遵义市境内,遵义会议就在这里召开。
二、遵义会议的内容遵义会议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红军的作战方针和战略策略问题,二是关于党的领导和组织问题。
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基本作战方针。
同时,会议还决定了党的领导机构的调整,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三、遵义会议的意义1.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遵义会议的最大意义在于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
这一方针的提出,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长征途中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加强了党的领导和组织遵义会议还决定了党的领导机构的调整,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这一决定加强了党的领导和组织,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为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遵义会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遵义会议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基本作战方针,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加强了党的领导和组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和发展,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征途中上召开的会议及意义摘要:一、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概述二、长征途中会议的重要性1.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挽救党和红军2.黎平会议:确定向贵州进军方向,避免与敌人决战3.猴场会议:重申遵义会议决定,巩固党和红军团结4.洛川会议:制定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战略方针三、会议成果在后续战争中的应用和影响四、总结:长征途中会议在党和红军发展史上的关键作用正文:一、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概述长征途中,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陆续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在关键时刻对党和红军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包括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洛川会议等。
二、长征途中会议的重要性1.遵义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此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黎平会议:1934年12月,黎平会议召开,讨论红军战略转移问题。
会议决定放弃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设想,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为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
3.猴场会议:1935年1月,猴场会议重申了遵义会议的决定,强调了加强党和红军团结的重要性。
此次会议巩固了遵义会议的成果,为红军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4.洛川会议:1937年8月,洛川会议召开,制定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战争战略方针。
会议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战略任务,为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
三、会议成果在后续战争中的应用和影响在长征途中召开的这些会议,为党和红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
在后续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些会议的成果得到了充分应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四、总结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在党和红军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们为党和红军在困境中找到正确道路,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