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泄漏引发抢盐风波的思考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19 MB
- 文档页数:8
“抢盐”事件背后的成因与反思研究(姓名:毛义武学号:050720109)摘要:江南一带的民间口语中,常用“盐钵头出蛆”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不料,日本地震引起核泄漏的事故,带出了一个“盐钵头出蛆”的故事,周边地区民众纷纷抢买食盐和海产品,使得市场食盐断档。
个社会群体性的一致行为事件,其出现即使偶然,也一定含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民间的生存智慧告诉我们,代价和风险永远是做事的首选。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太平盛世的老百姓,人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如果只是花最小的代价却可以规避掉最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一包盐2块钱,一箱盐50包也只有100元(买一箱在家囤着也只是极个别的人),不会坏不会馊,而无盐的结局可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这笔账不需要巴菲特的脑子都能算清。
谁都不愿意自己的生活被一坨盐弄得狼狈不堪。
关键词:抢盐反思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微博上很多人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买盐了吗”。
网上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吃盐防辐射,二是核辐射污染海盐。
对此,卫生部门第一时间就辟了谣,表示吃盐不防辐射,另外中国食盐中海盐比例不超20%。
而海盐也大多产自东南沿海,距离日本较远。
一、食盐抢购的成因分析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就目前温州的抢购谣言大致说法:“受日本地震的影响,其核电站出现核泄漏,核泄漏又会污染海水,海水被污染后晒取的食盐将会受到污染,导致合格的食盐的有效供给不足,未来食盐必定涨价,所以要抢购食盐”。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市场上的食盐商品有效供给稳定,但是在《微观经济学》领域,我们却发现温州所有的小店中食盐售罄,因此就抢购食盐问题而言,其潜在的根源成因不是微观经济领域的供需矛盾,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非理性预期”在短期内爆发,导致了社会食盐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而社会生产能力、有效供给不可能在短期内满足食盐“非理性预期”条件下的“有效需求”,其价格飙升的主要诱因在于潜在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导致的非理性需求。
抢盐风波的启示日本因地震、海啸引起的核辐射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同为亚洲国家,我国民众也非常关注此重大事件。
当日本还陷在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中时,中国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疯狂抢购。
2011年3月16日起,中国各地忽然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盛况”,大量超市销售一空。
个别不良商家借机提价,北京一箱40多元的食盐卖到600元。
各地盐业公司纷纷采取措施保障充足供应。
关于抢盐的原因,抢购食盐的理由基本有两个:一是核泄漏可能引发海水污染,使海盐的生产量下降;另一种说法是碘能防辐射,我国人民碘的摄取主要靠碘盐,所以引发了此次抢盐热潮。
在食盐供应无比充足的情况下,卖盐是个利润很低的生意,现在忽然莫名其妙大赚一笔,这些盐商一定会眼含热泪感谢苍天,生在了这样一个疯狂的国度。
实际上,这不是中国第一次陷入如此恐慌。
2003年SARS时,抢购板蓝根、84消毒液、口罩,比这次更让人记忆犹新。
去年的蜱虫咬死人也把中国人吓得够呛。
在非典时期,老百姓在惊恐病毒感染的同时,另外一种现象也以超过病毒传播的速度在各地蔓延,就是民间流传的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能有效预防非典。
这种言论的散播致使各地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草药出现了供不应求,价格疯涨的局面。
还有,中央电视台2003年5月9日新闻联播报道,在山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流传一个谣言:喝绿豆汤,放鞭炮能预防“非典”。
结果可想而知,绿豆、鞭炮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绿豆、鞭炮的价格上涨几倍甚至上十倍,而且还断货。
在这种氛围下,使得没有被隔离的健康人心理恐慌远远超出了被隔离的人。
食盐抢购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作为一个社会危机事件,其背后一定存在一个客观的刺激因素、存在一个动机、存在一个客观的行为链等社会群体事件的必要条件。
抢购食盐,其行为链成立的前提是百姓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焦虑。
首先是日本的地震及其核泄漏带来的负面影响,构成了对民众的一种潜在的心理焦虑;其次是目前物价上涨的事实,导致了普通民众的购买力下降,这在民众的潜意识中构成了另一个心理焦虑因素,并有可能在外部刺激条件下产生抢购冲动。
身边的经济现象——抢盐风波或许最近超市会感到奇怪,在一阵疯狂的购盐狂潮后,盐又纷纷退了回来。
如果前者美其名曰扩大国家内需的话,那后者又算什么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其实归根于日本特大地震海啸了,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日本国内造成了极大的创伤,由地震引的核泄漏使得日本赖以生存的海洋业,旅游业,食品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经济的发展退后了很多年,并需要花费起码十年的是才能恢复到地震钱的水平。
当然核泄漏也一定程度波及到了中国,一当开始灾后建设时,石油价格恐怕将再次上升,中国面临的输入性膨胀问题恐更加突出;二核电未来的投资存在不确定性;相反,风能、太阳能投资比例可能上升;三日本核泄漏后基建受损波及全球供应链,中国在一些产品上供受到一定的影响。
但如果一味担心核辐射影响健康的话,就是无稽之谈了,中日相隔了相当大的海域,要有多大的风才能吹过来呢。
但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日本市场上并没有出现哄抬物价现象,因为天气转暖,有些蔬菜价格还出现回落。
市场却出现食盐抢购潮。
“今天你买盐了吗?”“涨到5元一包了”“货架空了!”……在路上、在超市里时不时都能听到诸如此类关于买盐的对话,网络上也诞生了诸如“盐如玉”、“盐王爷”的热词。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不解的现象呢,我认为有一下四点可以进行分析。
第一点是社会心里危机的放大。
人们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日本的核危机事件在持续发酵,事态在恶化,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认为多买些食盐可以在关键时刻用来防辐射。
另有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没法再提炼盐,而食盐一旦库存不足会引起涨价。
当对危机事件未取得科学定论时,人际交流倾向于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危机进行加工和放大,从而加重危机情景的恐慌气氛。
第二点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法律法规有诸多漏洞,尚未形成主动监管投机的良性机制,更大的差距在于市场监管的力度远远抵御不过过度的投机。
从而造成了人们对商品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和自发性。
抢盐风波一、事件起因0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地震,强震之后,于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因冷却系统失灵,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随着此事件进一步升级,放射性物质开始蔓延。
由于担心海水被带有辐射的物质污染,今后生产的海盐不安全,以及吃典可以防止辐射等谣言的蛊惑,自3月16日始,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出现食用盐集中购买现象,致使多地出现盐荒,而且一些不法经销商乘机哄抬价格,牟取暴利,群众反映强烈。
一时间,“谣盐”、“盐王爷”等新词流行起来,“无盐以见江东父老”、“抢盐的没准儿前生是只折翼的盐焗鸡”等说法更让人忍俊不禁。
估计今年的流行词不再是"我爸是李刚","我去打酱油",而是"今天你抢盐没有?0二、事件发展017日,中国盐业总公司启动应急工作机制,要求各地盐业公司确保食盐市场安全供应。
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立即行动,开展市场价格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多方组织货源,保障食用盐等商品的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稳定价格;加强宣传,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和传言。
为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维护市场秩序。
中盐总公司后来发布公告披露,抢购发生后,该公司即根据国务院会议精神,要求各地、各级盐业公司连夜组织一切力量,向当地大中型零售商配送食盐,保证18日早晨超市货架上有盐可供,并且采取限购、供应散装盐等应对措施,保证供应。
“抢盐”潮从3月19日起渐趋平稳。
当天,记者在北京一家超市看到,印有“中盐公司碘盐”字样的商品已经摆满了货架。
0但同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在多家地方超市出现。
“高价买多的盐能退吗?”面对电视媒体镜头,一位来自安徽农村的妇女委屈地说,“我又没有文化,当时他们买我也买了……”0为确保食用盐市场供应,商务部启动日监测报告制度,将积极做好食盐产销衔接、调运、及时补货,适当增加库存,确保不脱销不断档,满足居民正常消费需求。
核辐射所带来的抢盐现象02009219 刘通在日本核电站爆炸后网上广为流传一副对联,其上联:大核民族五十七座核电密布,意欲核威;下联:盐荒子孙五十六个民族抢盐,盐面何在。
横批:核出此盐。
这幅对联体现了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所带来的核辐射危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国人对待这一灾害的心里和行为。
关于抢盐现象,流言起到最直接的作用,解决此问题政府和媒体都有着重要责任。
然而更深层次看去,灾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思想的愚昧与无知。
作为一名高校的学生我们应理智而冷静地看待此现象。
一,日本核爆炸事件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
3月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随后14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上午11点过后发生氢气爆炸。
第二天东京电力公司神福岛第二核电站发生爆炸。
截至15日,1、2及4号机组全部实现“冷温停止”的稳定状态,脱离紧急状态。
日本大地震已过去十几天,截至3月21日,地震中确认死亡人数为8649人,失踪2万多人,避难人数超过35万。
目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情况趋于稳定,周围环境放射性水平呈继续下降趋势。
除日本外,核辐射阴云仍没有散去,日本周边的几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都提高警惕、全面监测。
我国也出现各种关于核辐射的担心和过分的行为。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室教授桂立明长期从事辐射防护与保健物理教学与科研工作,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美日距离太远,飘过去的会是极少的量。
如果放射物飘到北京,量可以忽略不计。
【1】二,“盐荒子孙”日本核电站爆炸事故不仅使该国陷入一场核电危机,也为中国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
然而在我们的科学家分析研究日本的核爆炸现象时候却意外发现中国民众的反应似乎更为激烈。
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始出现抢盐苗头。
东部沿海的绍兴、上海,成为此次我国抢盐风潮的始发地。
之后,随着网络信息的扩展传播,数天之内,抢盐风潮席卷我国大江南北。
抢盐事件案例简介2011年3月17日在我国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事件的经过大概如下:2011年的3月11日在日本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截止到目前为止地震已造成了一万多人遇难,一万多人失踪,给日本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这次大地震也引起了全球人民的恐慌,而造成恐慌的源头则是本次地震所导致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露。
大家都知道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治愈的,二战中日本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其产生的核辐射都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所以,大家都恐慌是不无道理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为防辐射和防止海盐被污染,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农村一夜之间出现了抢购盐的场面,其情景非常的壮观!一时间,好多商店都纷纷打出了“盐已售完”的标识,出来了一盐难求、高价售盐的现象。
案例简析凡是看到或听到这个事件的人,肯定都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甚至觉得这种行为有点荒唐。
究竟是什么在指引着大家去抢盐呢这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分析:一、抢盐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来源于民间人士关于盐可以防辐射及海盐可能被污染的这两种说法。
按经济学的的第一个假定来分析,如果这种信息的确是真实的、有效的,作为理性的人肯定会做出抢盐的举动,因为作为理性的人,也是自私的人,为了避免受到核辐射的伤害,他必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比抢购和囤积更好的方案了。
在这之前,人们由于对信息掌握的不完全和不充分,同时因为个体对信息判断的差异,而产生了有限的理性,所以,从这一点而言,这种行为基本是符合经济学关于理性人假定的。
二、抢盐的潜在动机:盐在中国是一种管制性的商品,价格低廉且稳定,而且产量巨大,从这一点而言,大家应该不会去抢购。
但当盐因海水污染而减产和因其能防辐射而脱销后,它就成了一种稀缺性的资源,大家都知道,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假设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任何资源的取得都是有成本的;二是指相对于人的需要和欲望而言, 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