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_0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新辅助化疗加手术治疗宫颈癌46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我院2007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46例宫颈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术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
术后3月随访一次,了解患者复发情况。
结果化疗总有效例数40例,占86.96%,其中cr(完全缓解)4例占8.7%,pr(部分缓解)者36例占78.26%,化疗无效者(病情稳定)6例,占13.04%,无病情进展病例。
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诊,随访时间为2~18个月,未见死亡病例,出现复发者4例,给术后化疗后存活至今,且已超过1.5年。
大多数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出现了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不影响继续治疗。
结论:新辅助化疗加手术治疗宫颈癌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复发少,安全可靠,是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的宫颈癌治疗手段。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宫颈癌【中图分类号】r8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51-01宫颈癌为常规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升高及低龄化趋势,临床上治疗更趋于保守,更加注重术后的生活质量,因此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放疗等组织形成的有良好疗效的综合治疗方法日益受到专业人士的青睐。
2007年7月-2010年6月期间,我院对46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采取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6例患者均进行了宫颈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而明确诊断为宫颈癌(ⅰb2~ⅱb期之间)。
患者年龄为32~64岁,平均年龄(48.3±6.4)岁,癌组织直径4cm以上;组织学检查见鳞癌33例、腺癌8例、鳞腺癌5例,根据分化程度分:低分化者12例,中高分化34例。
根据2000年figo临床分期ⅰb218例,ⅱa期18例,ⅱb期10例。
所有患者未见严重心脑、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进行本研究均未进行其它治疗。
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手术结果的影响郭秀玲;王倩倩【摘要】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手术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枣庄市妇幼保健院2007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宫颈癌81例作为研究对象,41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40例晚期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直接行手术治疗.检测患者化疗前后血清VEGF,并比较两组手术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肿瘤平均直径从化疗前的(5.19±1.03)cm缩小为化疗后的(2.63±0.68)cm,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化疗前血清VEGF为(397.6±39.4) ng/L,化疗后为(139.5±20.7)ng/L,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和术后淋巴结转移率方面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明显降低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的表达,提高手术效率.【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4(011)011【总页数】3页(P38-40)【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者】郭秀玲;王倩倩【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山东枣庄277100;山东省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山东枣庄27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恶性肿瘤,其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多种因素可能与其相关,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但是以往的治疗方式对于病灶较大及晚期的患者效果不是很明显,患者的生存率较低。
随着新的化疗药物以及新的化疗方法的相继使用,在宫颈癌的治疗中化疗的作用也从术后的姑息性化疗、补充化疗发展到新辅助化疗,即进行术前化疗。
有研究表明,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肿瘤体积在进行新辅助化疗后可以明显缩小,肿瘤负荷减小,手术效率明显提高,亚临床病灶的肿瘤细胞还可以被有效地杀灭,转移和局部复发率减少[1-2]。
Mod Diagn Treat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July32(7)宫颈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有很长得潜伏期,所以一般在早期宫颈癌时无任何明显症状[1],若出现接触性出血、阴道不规则流血、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可通过宫颈涂片检查、阴道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等进行诊断[2],治疗不及时会逐渐恶化到晚期,影响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
有研究[3]显示冷刀-电刀-冷刀子宫颈锥切术(C-E-CKC)能有效缓解临床病症,但是术中出血量较多,预后生存率低,为此,临床已有专家通过NAC联合C-E-CKC治疗宫颈癌,来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存率[4],但其应用经验仍要进一步充实。
本研究将NAC联合C-E-CKC治疗早期宫颈癌,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及预后结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75例。
联合组平均年龄42.50±8.58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2.46±1.87kg/m2,平均病程18.23±3.85个月;其中宫颈癌Ⅰ期36例、宫颈癌Ⅱ期39例。
对照组平均年龄44.52±8.63岁;平均BMI 23.17±2.12kg/m2;平均病程18.42±3.92个月;其中宫颈癌Ⅰ期38例、宫颈癌Ⅱ期37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早期宫颈癌临床诊断标准[5];②无意识障碍且近2个月未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③本人及其家属签署同意书。
(2)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②严重药物过敏且怀孕及哺乳期妇女禁用;③无法全程接受治疗者。
1.3方法对照组给予C-E-CKC治疗,具体操作包括:患者进行各项检查及严格消毒后行全身麻醉后,在患者身下铺干燥无毒的消毒巾,采用阴道窥镜暴露子宫颈,用医用碘伏在患者宫颈部位进行擦拭,用鼠齿钳夹进行牵引,待金属导尿管插入膀胱后,用冷刀进行环形切口,然后逐渐向宫颈深处部做锥形切除,由浅入深,使得病变组织被完整切除,切除后对创口进行球状电极或电凝止血,使用碘伏纱条填塞创口,同时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宫颈ca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宫颈CA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
新辅助化疗作为宫颈CA治疗的一部分,在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制定一份关于宫颈CA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标准的指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
一、手术适应症的确定1.术前评估:在行新辅助化疗前,需要进行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病理学、影像学、肿瘤分期、全身情况等。
只有在确诊为宫颈CA且符合手术切除条件的患者才可进行新辅助化疗及手术治疗。
2.化疗疗效评估:根据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疗效评估,确定是否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疗效评估应包括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以及肉眼观察等。
二、手术方式的选择1.宫颈CA根治性手术:对于早期宫颈CA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可以选择宫颈锥切除术、宫颈根治性切除术等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情况、肿瘤分期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于年轻女性患者,如果病变较小、肿瘤没有侵犯宫颈外壁和子宫体部分,可以考虑采用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如宫颈锥切除术。
三、术前准备1.全面评估: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内分泌代谢、肾功能等生理指标的检查,以确保手术安全。
2.预防感染:在手术前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预防手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四、手术后管理1.术后监测:手术后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2.恢复训练: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宫颈CA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严格的手术适应症确定、手术方式选择、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等环节的规范操作,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希望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为宫颈CA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宫颈癌新辅助化疗(nc)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在nc治疗后进行手术治疗,总结临床疗效及化疗前后切除组织的病理学变化情况。
结果临床疗效上,治疗显效率522%、总有效率935%、无效率65%;组织病理学上,nc前后患者在p53、c erbb2、nm23三项上的阳性率无显著变化,但在vegf 上,nc后阳性率显著低于nc前(p<001)。
结论显著的临床疗效和化疗前后组织病理学检查中vegf的变化均证明了化疗+手术治疗的高效性和必要性,其近期疗效值得肯定。
【关键词】新辅助化疗;宫颈癌;病理学宫颈癌是除乳腺癌和结直肠癌外最为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和放疗。
有研究显示,即使在手术技术日益进步、放疗设备及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宫颈癌的患者生存率也仅50%左右1]性是导致低生存率的主要原因,而在手术或放疗中积极配合以化疗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放疗敏感性。
笔者在此结合我院今年采用新辅助化疗(nc)辅助手术治疗的实例探讨其临床疗效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以研究化疗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妇科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46例,入院后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疾病,入选患者身体条件均能承受化疗。
具体资料为: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7624)岁;肿瘤平均直径(506136)cm;figo(国际妇产科协会)分期为:ⅰb211例(239%),ⅱa19例(413%)、ⅱb16例(34 8%);癌症类型为:鳞癌25例(543%)、腺癌19例(413%)、腺棘癌2例(44%);肿瘤分化程度上:低分化12例(261%)、中分化19例(413%)、高分化15例(326%)。
1 2 治疗方法nc化疗方案:鳞癌患者采用bep化疗法,即第1~3天静脉肌内注射顺铂博来霉素(blm)30 mg,第1~5天静脉滴注(ddp)50 mg/m 2(etoposide vp16)100 mg。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 PHD3、HIF-1 和 NF-κB 的表达及意义杨海涛;林毅;钟惠珍【摘要】目的探讨脯氨酸羟基化酶3(PHD3)、缺氧诱导因子-1(HIF-1)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预测肿瘤耐药性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确诊为宫颈癌患者60例,术前均行2个疗程紫杉醇加顺铂( TP)方案化疗.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患者化疗前后癌组织中PHD3、HIF-1和NF-κB的蛋白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PHD3、NF-κB 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中均有表达分布;HIF-1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基本无表达,而在宫颈癌组织中明显表达. 在正常宫颈组织中,PHD3和NF-κB蛋白表达分布显著低于在癌组织中(χ2 值分别为5.372, 4.521,均P<0.05). PHD3、HIF-1和NF-κB蛋白阳性表达与宫颈癌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转移情况密切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6.193、4.463、11.854,均P<0.05). 化疗后宫颈癌组织中HIF-1和NF-κB表达较化疗前均有所降低,而PHD3的表达较化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6.112、7.532,均P<0.05). PHD3、HIF-1和NF-κB表达阳性者与阴性者化疗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值分别为11.726、7.205,均P<0.05). 结论 PHD3、HIF-1和NF-κB可以作为判定宫颈癌侵袭能力及预判化疗有效的指标之一,对宫颈癌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prolyl hydroxylase 3 (PHD3),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HIF-1) and nuclear factor-κB ( NF-κB ) before and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 NACT ) in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and to explore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on of drug resistance and prognosis.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wereselected, and they underwent two courses of paclitaxel plus cisplatin chemotherapy.PHD3, HIF-1 and NF-κB were detected by SP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in 60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Results PHD3 and NF-κB protein expressed in both cervical carcinoma and normal cervical tissues.HIF-1 did not expressed in normal cervical tissues, but it obviously expressed in cervical carcinoma.The expressions of PHD3 and NF-κB protein in normal cervical tissues were signific 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ancer tissues (χ2 value was 5.372 and 4.521, respectively, both P<0.05).The positive expressions of PHD3, HIF-1 and NF-κB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logical grading, clinical staging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the diffe rences were significant (χ2 value was 6.193, 4.463 and 11.854, respectively, all P<0.05) .After chemotherapy, HIF-1 and NF-κB expressions in cervical cancer tissues decreased, but the expression of PHD3 increas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χ2 value was 6.112 and 7.532, respectively, both P<0.05).The difference in chemotherapy effective rate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s of PHD3, HIF-1 and NF-κB and those with negative expressions of these three was significant (χ2 value was 11.726 and 7.205, respectively, bothP<0.05).Conclusion PHD3, HIF-1 and NF-κB may be used as indexes to determine the invasion of cervical cancer and to prejudge the chemotherapy effect on the pro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期刊名称】《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年(卷),期】2015(026)004【总页数】4页(P797-799,817)【关键词】宫颈癌;脯氨酸羟基化酶3;缺氧诱导因子-1;核转录因子κB【作者】杨海涛;林毅;钟惠珍【作者单位】宁波市病理诊断中心,浙江宁波315000;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浙江宁波315000;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浙江宁波3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中晚期大多采用同步放化疗。
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
摘要目的对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对比。
方法58例宫颈癌患者,在采取新辅助化疗后均行手术切除术治疗,治疗后,对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9.7%,治疗后患者的肿瘤平均直径明显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宫颈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术治疗,能够使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并显著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
宫颈癌为临床妇科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列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给女性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手术切除与放疗,生存率约为50%。
有临床研究指出[1],宫颈癌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前实施新辅助化疗,能够明显增强疗效。
作者对本院58例宫颈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采取手术切除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5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32~72岁,平均年龄(47.5±7.4)岁,肿瘤直径
2.7~8.7 cm,平均直径(5.3±1.5)cm;癌症种类:16例腺癌,6例腺棘癌,36例鳞癌;患者均经病理学、B超检查确诊。
将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分期标准作为依据,14例Ⅰb,24例Ⅱa,20例Ⅱb;肿瘤分化标准:15例低分化,23例中分化,20例高分化。
1. 2 方法腺癌与腺棘癌患者应用CAP化疗方案治疗,为患者静脉滴注多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及顺铂,与此同时,对其进行水化解毒治疗;鳞癌患者主要应用BEP化疗方案,为患者静脉滴注顺铂联合依托泊苷,其中顺铂50 mg/m2,依托泊苷100 mg;化疗后,患者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或者子宫切除术治疗。
对患者进行化疗前,首先对其实施全面妇科检查,应用阴道B超观察肿瘤直径;并对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将手术标本、活检标本作为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HE)切片,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情况进行观察,对化疗前、后患者的病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应用Envison一步法对免疫组化进行染色处理,检测抗体主要包括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人体抑癌基因(P53)、VEGF以及C-erbB-2等。
1. 3 疗效评定标准[2] 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肿瘤症状明显消失,宫颈变软;有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50%;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肿瘤体积缩小0.05);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3 讨论
长期以来,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主要采取化疗法,其为一种姑息性疗法。
近年来,有临床实践研究证明,应用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宫颈癌患者能够大幅度提高手术疗效。
新辅助化疗也被称作先期化疗,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手术或者放疗前进行的全身性化疗。
通过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能够有效缓解或者消除患者的恶性肿瘤伴随症状,使患者身体、心理能够更好地适应治疗;另外,还能够缩小原发病灶,保障手术治疗过程的顺利;此外,其能够有效消除微小癌灶,降低肿瘤细胞活性,防止肿瘤细胞向血液传播,并大大降低肿瘤分期和复发率;且其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58例宫颈癌患者在行切除术治疗前为其实施新辅助化疗,患者肿瘤平均直径由治疗前的(5.3±0.5)cm缩小到(2.7±0.1)cm;且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9.7%。
另外,治疗后,对宫颈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和化疗前相比,原发性肿瘤异型化较明显,且瘤细胞核染色变深、变大,形态不规则,且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显著下降。
应用B超检查后,结果显示,患者病灶呈退行性改变,部分病灶完全坏死,表明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宫颈癌患者疗效显著。
对化疗前、后患者的组织病理学阳性率变化情况对比,结果显示,nm23、P53以及C-erbB-2等指标阳性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新辅助化疗方案会对免疫标记物产生影响,主要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体现。
原发性肿瘤能够合成血管抑制物,血管抑制物能够给癌细胞增殖、凋亡之间的平衡状态产生影响。
VEGF为一种促血管生成因子,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加快分裂,加快血管生成速度,增强血管通透性,进而利于恶性肿瘤细胞的扩散和增殖;此外,应用新辅助化疗,能够抑制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合成DNA 的过程,降低VEGF表达率,抑制VEGF,最终有效抑制恶性肿瘤细胞的扩散和增殖,大幅提高肿瘤切除率,增强疗效[4]。
综上所述,宫颈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术治疗,能够使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变,并显著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敏,王玲.宫颈癌根治术中改良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术式对膀胱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1(1):23-29.
[2] 吴海玲,郑秀兰,娄阁,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宫颈癌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中国肿瘤,2015,25(5):435-438.
[3] 刘少晓,程晓燕,郑红枫,等.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治疗局部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31(6):432-434.
[4] 温蒙科,王路芳,韩娜娜,等.不同组织学类型宫颈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5,30(3):45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