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理论指导:子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0.97 KB
- 文档页数:1
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0-09-13T11:12:54.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9期供稿作者:史立志[导读] 当癌组织侵及膀胱及直肠时,可引起子宫膀胱瘘或子宫直肠瘘。
史立志(黑龙江省伊春林业中心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000)【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63-02 【摘要】子宫颈癌(cervicalcarcinoma)是由子宫颈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
多发生于40岁至60岁之间的女性,平均年龄54岁。
子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 其演变时间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早期子宫颈癌如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治愈率可达90%以上[1]。
五十年前,子宫颈癌曾是女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Papanicolou’s smear tech- nique)的推广和普及,浸润性子宫颈癌的发生率已下降了38%~57%,临床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下降了67%,使许多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得到早期防治,晚期癌较过去明显减少,五年生存率和治愈率显著提高。
虽然近数十年筛查工作的开展已使宫颈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准确的临床病理病理诊断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对于防治子宫颈癌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何提高宫颈癌的临床诊治水平仍是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子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早婚、多产、宫颈裂伤、局部卫生不良,以及包皮垢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性生活过早和性生活紊乱是子宫颈癌发病最主要原因。
近二十年来研究发现,经性传播HPV感染可能是子宫颈癌致病因素之一。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 bridization)证实在85%宫颈癌组织中有HPV序列和HPV蛋白表达,尤其是HPV—16、 18、31、33型与子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为高危险性型。
约占子宫颈癌的95%。根据病变发展,可分为早期子宫颈癌及浸润性子宫颈癌。
1.早期子宫颈癌
起源于子宫颈外口和柱状上皮交界处的鳞状上皮。
由于细胞增生、形态上出现异型性,当异型增生累及上皮全层(包括累及宫颈腺体)而
未突破基底膜时,称为原位癌或上皮内癌。
原位癌的部分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浸润,但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3~5mm,在
固有膜中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条索或小团块,称为早期浸润癌。肉眼难以判断,只有在
显微镜下才能证实。
2.浸润癌
(1)癌组织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的部位,甚至侵及子宫颈全层或子宫颈周围组织
并伴有临床症状。
(2)肉眼观:
糜烂型(病变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
内生浸润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深部浸润生长);
外生菜花型(癌组织向子宫颈表面生长,形成乳头或菜花状突起,表面常伴坏死及溃疡
形成)。
(二)子宫颈腺癌
较少见,其发生率仅占子宫颈癌的5%,主要来源于子宫颈管粘膜的柱状上皮和腺上皮,
少数起源于柱状上皮下的储备细胞。
镜下呈一般腺癌结构。
预后较子宫颈鳞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