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病理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4
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一、本文概述宫颈癌,也称为子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宫颈癌筛查的普及,该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由于部分女性对宫颈癌的认识不足,以及医疗资源的地区性差异,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较高。
为了提高公众对宫颈癌的认知,规范宫颈癌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全面、系统的《宫颈癌诊断与治疗指南》。
本指南将涵盖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广大妇科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参考。
通过遵循本指南的建议,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改善宫颈癌的诊疗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宫颈癌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因和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
了解其病因与病理生理对于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病因。
高危型HPV(如HPV18型)的持续感染,尤其是长期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的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关键因素。
性行为及分娩次数:早婚、早育、多产及性生活紊乱的妇女有较高的宫颈癌发病率。
其他生物学因素:包括免疫状态、遗传因素等也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通常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开始,逐渐发展为浸润性癌。
这一过程涉及细胞增殖失控、凋亡受阻、基因突变等多个环节。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分为CIN I、CIN II 和CIN III。
随着病变的进展,细胞异型性增加,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逐渐增大。
浸润性癌:当癌细胞突破基底膜,侵入间质,即形成浸润性癌。
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和侵袭范围,宫颈癌可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
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密切相关,而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个环节的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
因此,针对HP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以及早期发现和干预宫颈癌前病变,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宫颈癌的病理分期有哪些种类及其详细内容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分期是判断宫颈癌发展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宫颈癌病理分期系统是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发布的第8版分期系统,其将宫颈癌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第Ⅰ期宫颈癌:-Ⅰa期:肿瘤仅侵犯宫颈上1/3或更浅的深度组织。
-Ⅰb期:肿瘤侵犯宫颈下2/3或更深的深度组织。
Ⅰb期根据肿瘤的大小分为两个亚类:-Ⅰb1:肿瘤直径小于4厘米。
-Ⅰb2:肿瘤直径大于等于4厘米。
2.第Ⅱ期宫颈癌:-Ⅱa期:肿瘤侵犯宫颈上2/3或更多的深度组织,但未侵犯骨盆壁。
Ⅱa期根据肿瘤的大小分为两个亚类:-Ⅱa1:肿瘤直径小于4厘米。
-Ⅱa2:肿瘤直径大于等于4厘米。
-Ⅱb期:肿瘤侵犯宫颈下2/3或更多的深度组织,但未侵犯骨盆壁。
3.第Ⅲ期宫颈癌:-Ⅲa期:肿瘤侵犯骨盆壁,但未侵犯腹壁或膀胱。
Ⅲa期根据肿瘤的大小分为两个亚类:-Ⅲa1:肿瘤直径小于4厘米。
-Ⅲa2:肿瘤直径大于等于4厘米。
-Ⅲb期:肿瘤侵犯腹壁或膀胱。
4.第Ⅳ期宫颈癌:-Ⅳa期:肿瘤已经扩散到膀胱或直肠。
-Ⅳb期:肿瘤已经扩散到远处器官,如肺、骨、肝等。
宫颈癌病理分期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肿瘤的深度侵犯程度(包括浸润深度和累及范围)、淋巴结的受累情况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
此外,对于宫颈癌的分期,还需要结合影像学检查、宫颈活检结果以及术中所见进行综合判断。
宫颈癌的病理分期对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早期宫颈癌(Ⅰ、Ⅱ期)手术切除或放疗的治愈率较高,预后也相对较好。
而晚期宫颈癌(Ⅲ、Ⅳ期)治疗相对困难,预后较差,需要综合运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病理分期的结果需要由病理学家根据手术标本或活检标本来进行评估,并在临床上得到确认。
因此,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应注重病理学的重要性,以便为宫颈癌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以上是关于宫颈癌病理分期的详细内容。
宫颈癌类型划分一、鳞状细胞癌占宫颈癌的大多数,约占70%-80%。
它们由宫颈上皮组成,通常开始在子宫颈表层的变异区域(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的交界处)。
鳞状细胞癌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宫颈癌的80%到90%。
鳞状细胞癌通常起源于宫颈外口的上皮细胞,然后逐渐扩散至深层组织。
鳞状细胞癌根据细胞类型和病理学特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非角化鳞状细胞癌(Non-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这种类型的鳞状细胞癌在病理上分为两种亚型,分别是非角化非滋养细胞型和非角化基底细胞型。
非角化鳞状细胞癌的恶性程度比角化鳞状细胞癌高。
角化鳞状细胞癌(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这种类型的鳞状细胞癌的特点是癌细胞中含有角蛋白,通常恶性程度较低。
未分化鳞状细胞癌(Undifferentiate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这种类型的鳞状细胞癌具有高度的恶性程度,通常是由于肿瘤细胞发生了明显的异型增生而导致的。
良性鳞状细胞瘤(Benign squamous cell tumor):这种类型的肿瘤通常不具有恶性,是由于上皮细胞增生导致的。
二、腺癌占宫颈癌的约15%。
它们起源于宫颈上皮内的腺体细胞,通常在宫颈内部的黏膜表面开始形成。
腺癌在早期通常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因此很难早期发现。
宫颈癌中的腺癌是一种起源于宫颈腺体的恶性肿瘤。
腺癌的发生率相对于鳞状细胞癌较低,但却比鳞状细胞癌更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腺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内膜型和外膜型。
1.内膜型腺癌内膜型腺癌是一种起源于宫颈内膜的腺癌,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女性。
内膜型腺癌的病理特征是癌细胞形态与内膜细胞类似,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息肉状病灶,易误诊为宫颈息肉。
内膜型腺癌的早期症状和鳞状细胞癌相似,包括异常阴道出血和性交疼痛等。
内膜型腺癌常常与鳞状细胞癌混合出现。
2.外膜型腺癌外膜型腺癌是一种起源于宫颈外膜的腺癌,通常发生在50岁以上的女性。
一、子宫颈鳞癌最常见,发生率占子宫颈恶性肿瘤的90%以上。
根据癌发展过程,分为以下类型:1.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上皮全层内,尚未穿破上皮基底膜侵入下方固有膜。
镜下,上皮层完全为癌细胞所取代,细胞排列紊乱,层次不清,极向消失。
细胞大小形态不一,呈圆形、卵圆形、梭形,偶见巨核、多核细胞;核大浓染,大小及形状不一,染色质增粗,核分裂像常见,有病理性核分裂像;核/浆比值增大。
原位癌癌细胞可由表面沿基底膜伸入腺体内,使整个腺管或某一部分为癌细胞取代,但腺体轮廓尚存,腺体基底膜完整,癌细胞未浸润到固有膜。
2.早期浸润癌或微浸润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上皮内癌突破基底膜向固有膜浸润,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3-5mm,在固有膜内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条索或小团块。
早期浸润癌可来源于原位癌的进展或由其他上皮异常或正常鳞状上皮增生直接发展而来。
3.浸润癌(invasive carcinoma)癌组织浸润间质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并伴有临床症状。
肉眼观,主要为内生浸润型、溃疡状、外生乳头状、菜花状。
镜下,按其分化程度可分为三型:高分化:约占20%,癌细胞主要为多角形,棘细胞样,有角化及癌珠形成,核分裂像不多,对放射治疗不敏感。
中分化:约占60%,癌细胞主要为大细胞形或大梭形,无明显癌珠,核分裂像和细胞异型性较明显,对放射治疗较敏感。
低分化:约占20%,多为小细胞型,细胞呈小梭形,似基底细胞,核分裂像和细胞异型性很明显,对放射治疗最敏感,但预后较差。
二、子宫颈腺癌较少见,其组织来源主要是宫颈表面及腺体的柱状上皮。
镜下:呈一般腺癌结构,有的表现为乳头状腺癌、透明细胞癌、腺棘癌、腺鳞癌。
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易早期转移,愈后比宫颈鳞癌差。
三、宫颈癌的扩展和转移1.直接蔓延:向下侵犯阴道,向上蔓延至宫体,向两侧可延及宫旁及盆壁组织。
晚期可侵犯膀胱和直肠。
2.淋巴道转移:是宫颈癌最重要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病理分级标准宫颈癌
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标准主要依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
一般来说,宫颈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鳞癌、腺癌和腺鳞癌。
其中,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级,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
此外,根据肿瘤的发展程度,宫颈癌可以分为四期。
第一期是肿瘤局限在子宫内,是病发的早期阶段。
第二期是肿瘤已经超出子宫,但还未到达骨盆壁或阴道下1/3的位置。
第三期是肿瘤扩展到了骨盆壁,可能出现直肠受累和肾脏部位积水、肾功能下降等症状。
第四期是肿瘤已经超出了骨盆范围,可能侵犯到膀胱、直肠黏膜等其他组织。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分期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学标准来确定。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在早期诊断和治疗。
如果发现任何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宫颈组织病理学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宫颈组织病理学——宫颈癌前病变与宫颈癌病理重庆市肿瘤医院病理科叶学正一、子宫颈组织学介绍(一)鳞状上皮宫颈突入阴道部分为固有鳞状上皮。
基底层副基底层中层表层基底细胞增生:细胞层数增加,核增大无明显深染及多形性,其意义尚不明确。
鳞状细胞增生:因机械刺激、激素缺乏引起,表现为细胞层数增加及角化过度, 无异型。
(二)宫颈腺上皮为内宫颈,偶可为外宫颈的高柱状分泌粘液上皮及少数纤毛上皮, 并形成隐窝伸入宫颈间质中,一般深度3 mm, 偶达1cm , 称为“腺体”, 实为盲管。
柱状细胞储备细胞储备细胞增生鳞状细胞(三)移行区指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区,是CIN和鳞癌好发区;阴道镜下柱状上皮薄,毛细血管清楚呈深红色, 而鳞状上皮区厚, 呈浅红色。
移行区随生理及病理情况而变化,青春期前位于宫颈外口附近, 而绝经期后, 移行区向上退缩达颈管内。
(四)鳞状化生储备细胞增生不完全不成熟鳞状化生成熟鳞状化生鳞化发生于原表面柱状上皮区,也发生于隐窝(腺体)区。
不成熟鳞化与CIN鉴别: 细胞形态一致,异型轻, 核分裂少见。
不成熟鳞化可出现非典型性,伴发CIN, 而且是CIN发生区。
鳞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既是一生理过程,又与炎症及内环境改变有关。
(五)子宫颈间质浅层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巨噬细胞及Langerhans细胞;上皮下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有淋巴管,间质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构成。
二、HPV感染病理组织学及与CIN及宫颈癌HPV感染通过性传播,易累及化生鳞状上皮,并复制,繁殖,释放病毒,高危HPV与CIN及宫颈癌, 尤其是鳞状细胞癌的相关性已在全球得到公认。
(一)三种实验方法对HPV检出率的比较[sato等]目前认为杂交捕获HPV试验能够检出近20种HPV基因型,是检测HPV 的最好方法,原位杂交可用于组织切片,优点是可定位。
第1篇一、实验背景宫颈鳞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约占宫颈癌总数的80%。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性生活观念的变化,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实验旨在通过病理学检查方法,对宫颈鳞癌进行诊断、分类及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宫颈鳞癌组织标本:来源于我院病理科,经术前诊断确诊为宫颈鳞癌的患者。
(2)常规病理切片材料:包括切片机、石蜡、切片刀、染色液等。
2. 实验方法(1)切片制作:将宫颈鳞癌组织标本进行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步骤,制成蜡块。
随后,将蜡块进行切片,厚度为4μm。
(2)染色:将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以观察肿瘤细胞的结构和形态。
(3)显微镜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记录肿瘤细胞的形态、排列、浸润深度、血管侵犯等情况。
(4)免疫组化染色: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相关蛋白的表达,如P53、Ki-67等,以评估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
三、实验结果1. 组织学观察(1)肿瘤细胞形态:宫颈鳞癌细胞呈不规则形,细胞核大、深染,核仁明显,细胞质较少。
(2)肿瘤细胞排列:肿瘤细胞呈巢状、条索状排列,相互交织。
(3)浸润深度:肿瘤细胞浸润至宫颈深肌层,未侵犯周围组织。
(4)血管侵犯:未见肿瘤细胞侵犯血管。
2.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P53: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表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较高。
(2)Ki-67: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表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较高。
四、讨论与分析1. 宫颈鳞癌的诊断根据本实验结果,结合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确诊为宫颈鳞癌。
2. 宫颈鳞癌的分类根据肿瘤细胞形态、排列、浸润深度等特征,本例宫颈鳞癌属于2级。
3. 宫颈鳞癌的预后评估根据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本例宫颈鳞癌预后较好。
五、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宫颈鳞癌进行病理学检查,明确了诊断、分类及预后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
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宫颈鳞癌的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HPV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病理生理学当我们提到HPV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病理生理学时,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因为女性宫颈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宫颈癌的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HPV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病理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宫颈癌的病理生理学宫颈癌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表明,宫颈上皮细胞在长期的刺激因素作用下发生癌变,出现以下一些病理生理学表现:1. 上皮细胞异型增生: 病理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上皮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出现异型增生,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病变细胞。
2. 上皮细胞滋生: 细胞增殖失去正常调控,表现为增生现象,包含不同层次和形态等级的细胞。
3. 上皮细胞原位癌: 癌变前期,仅有上皮细胞的表面发生异型增生,通常不具有浸润性生长特点,称为原位癌。
早期的宫颈癌通常表现为原位癌。
如果不及时治疗,输送到周围组织,就会出现浸润生长,形成宫颈癌。
二、 HPV病毒感染HPV是一类小的DNA病毒,至今已发现超过百种,它们主要感染皮肤和黏膜。
其中,有些病毒是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包括肛门、喉头、肺和宫颈等癌症。
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与宫颈癌的关联性比较紧密,目前已知的致癌的HPV病毒主要包括HPV16和HPV18。
HPV表面有两个重要部位,一个是外壳上的80个异型糖蛋白(又称L1),一个是内壳层的E6和E7病毒蛋白。
其中L1蛋白是HPV病毒颗粒主要结构蛋白,具有高度免疫原性,是目前HPV疫苗重要的抗原成分;E6和E7蛋白则是HPV的致癌分子。
三、 HPV病毒感染和宫颈癌的发生原因早期的HPV感染通常不具有症状和病变表现,可自我消失。
然而,成人后的感染会增加宫颈癌发生的风险。
经常性接触HPV、免疫力低下和抽烟等都是宫颈癌发生的风险因素。
通常情况下,HPV感染进入宫颈上皮细胞,需要在初始阶段吸附到上皮细胞表面依附,随后释放病毒DNA,病毒DNA积累后会在上皮细胞内部表达,启动E6和E7蛋白转录,进而抑制细胞正常代谢和复制。
宫颈癌临床病理分析论文
宫颈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得到了明显的进展。
本文主要分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
一、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宫颈癌通常表现为阴道出血、白带增多、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临床病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变区域:宫颈癌通常在宫颈阴道交界处发生,可以
涉及到外环和内环多层上皮。
2、肿瘤分化程度: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高度分化型、低
度分化型和未分化型。
病理类型包括鳞癌和腺癌两种。
3、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是常见的,常见转移
路径为盆腔淋巴结、髂淋巴结等。
二、宫颈癌的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对早期病变,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睾切除,经阴道手术等。
2、放疗:针对中晚期宫颈癌,放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可放置在盆腔内、盆腔外或盆腔内外同时放疗。
3、化疗:化疗一般结合放疗使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4、中药辅助治疗: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具有良好的辅助
治疗效果,如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宫颈癌的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妇科体检可及时发现宫颈癌的病变。
2、HPV疫苗: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过度吸烟等,可减
少宫颈癌发生的机率。
总之,对于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宫颈癌的发生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宫颈癌诊断结果报告单尊敬的患者,经过对您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病理学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宫颈癌诊断结果:一、病理诊断:1. 病变部位:宫颈。
2. 组织类型:鳞状细胞癌(最常见的宫颈癌类型)。
3. 病理分级:根据肿瘤的细胞异常程度,分为三个等级:- 分化良好(G1):癌细胞形态与正常细胞相似。
- 中度分化(G2):癌细胞形态有些异常,但不严重。
- 低分化(G3)或未分化(G4):癌细胞形态高度异常,难以与正常细胞区分。
二、病变扩散情况:1. 局部扩散:判断肿瘤是否仅限于宫颈;如已扩散至子宫壁、阴道等。
2. 淋巴结转移:检查是否有淋巴结受累,如骨盆淋巴结、腹主动脉淋巴结等。
3. 远处转移:排查有无转移到其他组织或器官,比如肺、肝、骨骼等。
三、病变分期:我们采用国际宫颈癌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的分期系统,根据宫颈癌扩散的程度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I期:肿瘤限于宫颈,未扩散至子宫体;2. II期:肿瘤扩散至子宫体,但仍限于盆腔范围;3. III期:肿瘤扩散至盆腔外(例如骨盆壁、下腹壁),或有侵犯尿道、直肠的倾向;4. IV期:肿瘤进一步扩散至其他组织和器官(例如肺、肝、骨骼)。
四、病理报告总结:根据我们的病理诊断和相关检查结果,您被诊断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待进一步确定)。
具体的病变扩散情况、分期和治疗方案需要进一步评估和讨论。
请您与主治医生进一步沟通,了解关于您个人病情的具体细节,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请一定记住,早期宫颈癌是有治愈机会的。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提供最有效的治疗与关怀,帮助您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刻。
祝您早日康复!此致XX医院病理科医生。
如何看子宫颈癌病理诊断报告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我国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宫颈癌位于第一。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很难被察觉或注意到,一般在妇科体检的时候才会被发现。
宫颈癌有多种诊断方法,产生的诊断报告也是包含许多医学专业术语的,许多患者在拿到诊断报告时很难理解报告内容,因此容易对自己的病理诊断报告进行盲目猜测,产生紧张情绪。
为解此类问题,本文将以宫颈癌的病理诊断报告为例,向大家介绍如何正确看懂医学诊断报告。
一、了解宫颈癌病理诊断1、宫颈癌诊断方式宫颈癌包括很多种类型,常见的为鳞状癌,约占80%,其次为腺癌。
在检测报告单中医生会根据组织细胞的癌变类型进行进一步的亚类划分。
宫颈癌的诊断通常根据检测时期的不同采用阶梯式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早期宫颈细胞学检测(TCT)和高危型HPV检测;中期阴道镜检测;最后子宫颈活体检测。
具体检测方式如下: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是宫颈癌检测的第一步,是筛查的基本方法,它是采用无菌刷在宫颈处取样,对样本进行细胞学观察,从而判断是否出现病毒真菌等的感染。
人乳头瘤病毒检测(HPV)该类型检测相对于细胞学检测来说敏感性更高,但特异性较低,通常与TCT联合应用。
同时该类检测还用于宫颈病变复发判定、疗效评估等。
阴道镜检测与宫颈活体检测是利用阴道镜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判断宫颈有无异常组织增生,对可疑癌变异常区域进行活体组织检查。
活体检查是判断异常细胞是否为恶性的重要依据,是确诊的可靠依据。
2、病理诊断报告的基本内容宫颈癌检测的病理报告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活检报告,是用来确定肿瘤良恶性,确定治疗方案的。
另一种则是手术标本的病理报告,用于明确疾病分期。
常规的宫颈癌病理诊断单分为三大板块:肉眼检查描述、图像部分以及病理诊断部分,如下图:病理报告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活体组织的肉眼观察,主要内容为对活检组织的全貌描述,包括检查部位、可疑病变的形状、有无异常阴影、边缘是否清晰、所检查的组织的直径大小等内容。
宫颈癌转移病理报告单
宫颈癌转移病理报告单
病理报告单编号:XXXXXXX 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患者信息:
姓名:XXX 年龄:XX岁性别:女
住院号:XXXXXXXXXX 门诊号:XXXXXXXXXX
临床资料:
患者于XXXX年XX月XX日入院,入院时主诉阴道出血,并伴有下腹痛。
既往无明显疾病史。
经骶骼X光片、盆腔CT 及淋巴结穿刺活检检查,疑为宫颈癌转移。
病理检查结果:
切取标本:宫颈活检组织切片
镜下所见:组织形态观察示,原发肿瘤组织由不规则排列的非角化鳞状上皮及游离的癌簇组成。
癌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浓缩,核分裂增多,细胞核染色质呈不均匀浓染。
肿瘤间质中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
切取活检组织内可见转移性癌簇,癌细胞形态与原发灶相似。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Ki-67阳性率:80%
CK7阳性 CK20阴性 P16阳性 Vimentin 阴性
诊断意见:
符合宫颈癌转移
组织学类型:鳞状细胞癌
癌细胞分级:高分化
转移状态:局部淋巴结转移
备注:
1. 在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Ki-67阳性率较高,表明癌细胞活跃增殖。
2. 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
3. 癌细胞分级为高分化,表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较好。
4. 转移状态显示为局部淋巴结转移。
签名:XXX 职称:XXX医师
-------------------------------
以上为宫颈癌转移病理报告单,供参考。
具体情况需要医生根据实际病理分析结果进行治疗和诊断。
宫颈癌病理表现
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1)宫颈不典型增生:镜下见底层细胞增生,从1~2层增至多层,甚至占据上皮大部分,且有细胞排列紊乱,核增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等核异质改变。
轻度时细胞异型性较轻,细胞排列稍紊乱;中度时异型性明显,细胞排列紊乱;重度时细胞显著异型,极性几乎均消失,不易与原位癌区别。
(2)宫颈原位癌:又称上皮内癌。
上皮全层极性消失,细胞显著异型,核大、深染、染色质分布不均,有核分裂相。
但病变限于上皮层内,基底膜未穿透,间质无浸润。
异型细胞可沿宫颈腺腔开口进入移行带区的宫颈腺体,致使腺体原有的柱状细胞为多层异型鳞状细胞替代,但腺体基底膜保持完整,称宫颈原位癌累及腺体。
2.宫颈浸润癌
(1)鳞状细胞癌:占95%。
鳞癌与腺癌在外观上无特殊差异,两者均可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宫颈管内。
1)巨检: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镜下早期浸润癌及极早期宫颈浸润癌,肉眼观察无明显异常,或类似宫颈糜烂,随着病变逐步发展,有以下4种类型:
①外生型:最常见。
病灶向外生长,状如菜花又称菜花型。
组织脆,初起为,息肉样或乳头状隆起,继而发展为向阴道呵突出时菜花状赘生物,触之易出血。
②内生型:癌灶向宫颈深部组织浸润,使宫颈扩张并侵犯子宫峡部。
宫颈肥大而硬,表面光滑或仅见轻度糜烂,整个宫颈段膨大如桶状。
③溃疡型:上述两型癌灶继续发展,癌组织坏死脱落形成凹陷性溃疡或空洞样形如火山口。
④颈管型:癌灶发生在宫颈外口内,隐蔽在宫颈管;侵入宫颈及子宫峡部供血层以及转移到盆壁的淋巴结,不同于内生型,后者是由特殊的浸润性生长扩散到宫颈管。
2)显微镜检
①镜下早期浸润癌:原位癌基础上,在镜下发现癌细胞小团似泪滴状。
锯齿状穿破基底膜,或进而出现膨胀性间质浸润。
镜下早期浸润癌的标准参见临床分期。
②宫颈浸润癌:指癌灶辉润间质的范围己超出可测量的早期浸润癌,呈网状或团块状融合浸润间质。
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分3级:Ⅰ级,即角化性大细胞型。
分化较好,癌巢中有多数角化现象,可见癌珠,核分裂相<2/高倍视野。
Ⅱ级,即非角化性大细胞型。
中度分化,达宫颈上皮中层细胞的分化程度,细胞大小不一,癌巢中无明显角化现象,核分裂相2~4/高倍视野。
Ⅲ级,即小细胞型。
多为未分化的小细胞(相当于宫颈上皮底层的未分化细胞),核分裂相>4/高倍视野。
(2)腺癌:占5~10%。
1)巨检:来自宫颈管,并浸润宫颈管壁。
当癌灶长至一定程度即突向宫颈外口,常侵犯宫旁组织。
癌灶呈乳头状、芽状、溃疡或浸润型。
病灶向宫颈管内生长,宫颈外观完全正常,但宫颈管膨大如桶状。
2)显微镜检:有下列3型。
①粘液腺癌:最常见,来源于宫颈粘膜柱状粘液细胞,镜下见腺体结构,腺腔内有乳头状突起,腺上皮增生为多层,细胞低矮,异型性明显,见核分裂相,细胞内含粘液。
②宫颈恶性腺瘤:又称偏差极小的腺癌。
肿瘤细胞貌似良性,腺体由柱状上皮覆盖,细胞无异型性,表皮为正常宫颈管粘膜腺体,腺体多,大小不一,形态多变,常含点状突起,浸润宫颈壁深层,并有间质反应包绕。
③鳞腺癌:来源于宫颈粘膜柱状细胞,较少见,癌细胞幼稚,同时向腺癌和鳞癌方向发展故名。
是储备细胞同时向腺癌和不典型鳞状上皮化生发展而成。
两种上皮性癌在同一部位紧密结合,有时可见从一种上皮癌过渡到另一种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