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3.00 KB
- 文档页数:3
年轻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罗静;彭桂华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3(11)7
【摘要】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趋势、病因、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
后等情况。
方法对40例年轻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年轻女性宫颈癌临床表现主要为接触性阴道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FIGO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与预后有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分化程度、术后或术前是否放化疗对预后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更是影响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
结
论年轻宫颈癌发病率较高,年轻宫颈癌临床期别早、淋巴结转移率高,有其独特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其不良生物学特征对患者的预后是有影响的。
建议对年轻妇女应加强普查和防治。
【总页数】3页(P493-494,495)
【作者】罗静;彭桂华
【作者单位】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湖南岳阳414000;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湖南岳
阳4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Meta分析 [J], 李青梅;魏芳
2.90例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J], 彭俊;黄勇
3.宫颈癌年轻患者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J], 骆惠萍;李毕华;骆秀春
4.80例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J], 柴春晶
5.年轻女性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与早期宫颈癌预后因素分析 [J], 唐大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及临床病理特点郭科军;葛莉莉;薛晖【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07(034)005【摘要】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1983年~2002年收治的子宫颈癌共678例,分为青年组(≤35岁)及中老年组(>35岁),比较分析两组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结果:在全部病例中青年组患者的构成比从1983年~1992年间的2.7%(13/475)上升到1993年~2002年间的19.7%(40/203,P<0.001),同期腺癌的构成比从8.2%(39/475)上升到13.8%(28/203,P<0.05),青年组中腺癌的构成比明显高于中老年组(30.2%/8.2%,P<0.001).青年组的症状以接触性出血为主(66.0%,35/53),明显高于中老年组(27.0%,169/625,P<0.001).青年组的主要体征为类似慢性宫颈炎的表现(37.7%,20/53),明显高于中老年组(5.4%,34/625,P<0.001).结论:青年组子宫颈癌的构成比及腺癌的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年轻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隐匿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总页数】3页(P269-270,274)【作者】郭科军;葛莉莉;薛晖【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沈阳市,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沈阳市,11000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沈阳市,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年轻宫颈癌患者发病趋势及对策 [J], 杨怡卓;李亚里;李洁;王晶;闫志风2.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诊断 [J], 杨漠源3.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早期诊断分析 [J], 孔庆杨;付渴心;张德宝;王东伟;盛凡4.年轻患者宫颈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J], 韦燕珍5.年轻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观察 [J], 赵丽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轻宫颈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刘成红;伍宗惠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07(031)010
【摘要】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年龄分布呈双峰状,为35~39岁和60~64岁,严重危害妇女生命健康。
40多年来宫颈癌普查普治工作的开展,世界范围内宫颈癌发病普遍下降,但近年来由于性自由在年轻群体中的泛滥等许多因素作用,在宫颈癌发病率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了〈35岁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并未随之下降反而有所增加,宫颈癌发病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已引起妇瘤界同仁的广泛重视。
【总页数】3页(P951-953)
【作者】刘成红;伍宗惠
【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625000;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妇产科,62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J], 谢巧婷
2.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J], 刘惠娜;管文莉;刘荷
3.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J], 杨京燕
4.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J], 李延辉
5.54例浸润性年轻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J], 范桂颖;张炜阳;赵艳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癌临床病理分析论文
宫颈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得到了明显的进展。
本文主要分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
一、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宫颈癌通常表现为阴道出血、白带增多、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临床病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变区域:宫颈癌通常在宫颈阴道交界处发生,可以
涉及到外环和内环多层上皮。
2、肿瘤分化程度: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高度分化型、低
度分化型和未分化型。
病理类型包括鳞癌和腺癌两种。
3、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是常见的,常见转移
路径为盆腔淋巴结、髂淋巴结等。
二、宫颈癌的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对早期病变,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睾切除,经阴道手术等。
2、放疗:针对中晚期宫颈癌,放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可放置在盆腔内、盆腔外或盆腔内外同时放疗。
3、化疗:化疗一般结合放疗使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4、中药辅助治疗: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具有良好的辅助
治疗效果,如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宫颈癌的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妇科体检可及时发现宫颈癌的病变。
2、HPV疫苗: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过度吸烟等,可减
少宫颈癌发生的机率。
总之,对于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宫颈癌的发生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2008N O .22CHI NA FO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论著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的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根据国外文献,将年龄小于35岁的宫颈癌患者称为年轻妇女宫颈癌(以下简称年轻宫颈癌)[2]。
现将川南地区一大型医院(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77例年轻宫颈癌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并探讨年轻宫颈癌的预后估计及更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自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共收治宫颈癌患者408例,其中≤35岁的年轻宫颈癌77例作为研究对象,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接触性出血,其次为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增多、味臭、水样白带、白带中有血丝等异常变化,还有腰部酸痛。
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以FI G O (1995、2000)临床分期为标准≤Ⅱa 期59例(占76.62%),其中≤I b 期45例(占58.44%),临床期别低占多数,期别高占少数。
77例年轻宫颈癌中29例患者进行了H PV 检测,其中25例阳性,阳性率达86.21%;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者11例,淋巴结转移率14.29%;治疗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 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2.1年轻宫颈癌的治疗方法77例年轻宫颈癌患者的治疗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措施:4例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宫颈癌0期患者行宫颈锥切并密切随访观察;6例无生育要求的期患者行子宫全切术;例I 期、例I 期和3例I 期患者行广切+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保留卵巢,例Ⅱ期和年轻宫颈癌77例临床分析刘成红1毛熙光2伍宗惠2(1.泸州医学院; 2.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产科四川泸州646000)【摘要】目的分析35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癌(以下简称年轻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措施及预后。
年轻化子宫颈癌发病相关因素回顾性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年轻化子宫颈癌临床症状与发病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35岁两组不同年龄患者宫颈癌的临床资料,比较临床症状、临床病理诊断结果以及其发病相关因素的差异。
结果年轻妇女子宫颈癌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最为显著,既往白带增多和/或感染性炎症等;病理诊断以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为主,发病相关因素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近年来0.05)。
说明性紊乱HPV感染率密切有关。
2.3病理类型根据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1985年宫颈癌临床分期标准,年轻组为Ia期6例,Ib期12例,IIa期4例,IIb期8例;对照组为Ia期7例,Ib 期13例,IIa期5例,IIb期7例。
年轻组鳞癌24例,腺癌5例,腺鳞癌1例;对照组鳞癌28例,腺癌2例,腺鳞癌2例。
两组之间病理分型无明显差别(P>0.05)。
3讨论子宫颈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占主要地位,在女性肿瘤发生率中位居第二,其中80%患者确诊时已是浸润癌。
近年来年轻子宫颈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以每年2%~3%速度增长,资料显示,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2]。
本文中HPV感染者年轻组32例(76.1% ),对照组15例(41%)P<0.01。
资料报道:过早性生活和性生活紊乱在年轻宫颈癌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年轻女性子宫颈发育尚未成熟,对精液中某些致癌物质的刺激较敏感,易致鳞状上皮细胞发生恶变。
性生活紊乱增加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与宫颈癌的发生也有关系[3]。
本研究发现0.05),说明性紊乱与HPV感染率密切有关。
因此,详细询性生活开始年龄,有无多个性伙伴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年轻子宫颈癌临床表现最主要特征为接触性出血,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因此对子宫颈癌早期发现和诊断是关键。
妇科检查时触摸阴道壁、各穹窿变化、宫颈表面、宫颈管部及宫旁组织,注意质地、肿瘤范围;三合诊检查直肠粘膜是否浸润、劲旁组织有无增厚及增厚范围以及与盆壁关系。
年轻早期宫颈癌病理特征及临床分析
杨芸;张虹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
【年(卷),期】2011(022)006
【摘要】目的分析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48例年轻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收治的35岁以上早期宫颈癌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特点.结果研究组临床表现以接触性出血为主(P<0.05),中低分化比例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有年轻化趋势,接触性出血为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危险信号.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均与年龄无关.
【总页数】2页(P332-333)
【作者】杨芸;张虹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天津300100;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天津3001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3
【相关文献】
1.嗜神经侵袭与早期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J], 龙颖;姚德生;韦有生
2.神经周围浸润与早期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J], 赵虎;王武亮;王志红;王利
君;方莹;徐臻;陈志龙;胡桂明
3.早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J], 陈刚; 张兴旺
4.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早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的相关性 [J], 范刚; 张丁兮; 邹燕; 周跃花; 张梅; 龚颖婵; 文静
5.年轻妇女早期宫颈癌38例临床分析 [J], 纪妹;武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12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进行治疗的分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36岁,两组采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比较两组Survivin、P27 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3.73,具体得分为:躯体症状得分19.11,自理能力得分20.36,心理状况得分20.96,社会关系得分23.30;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8.02,具体得分为:躯体症状得分20.36,自理能力得分22.22,心理状况得分21.36,社会关系得分24.06。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得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即P<0.05;实验组的淋巴结转移率、深间质浸润和HPV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即P<0.05。
结论年轻宫颈癌具有临床期别早、腺癌比例高及瘤体大的临床特点和相对高危的病理因素。
标签:年轻宫颈癌;病理分析;生活质量;评价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
研究显示,宫颈癌的发生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具体为原位癌高发年龄为30~35岁,浸润癌为45~55岁。
宫颈癌前病变患者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或仅有一般宫颈炎的症状,如白带增多[1]。
也有主诉白带带血或性接触后少量阴道流血等。
宫颈重度上皮内瘤样病变是癌前病变,它具有可逆性,即一部分病变可自然消失,但它还具有进展性,即病灶可发展,甚至癌变。
其可逆性和发展性与病变的范围、程度有关[2]。
对于宫颈癌的病理研究进行详细报告,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122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将所有宫颈癌患者进行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42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0.39±1
2.36)岁,该组患者的文化水平具体为:小学12例,初中12例,高中8例,大学及以上10例。
该组患者的职业具体为:工人21例,农民9例,公务员7例,其他5例;实验组患者80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32.39±12.66)岁,该组患者的文化水平具体为:小学12例,初中12例,高中44例,大学及以上12例。
该组患者的职业具体为:工人21例,农民9例,公务员7例,其他43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说明结果具有可信度。
1.2方法主要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对于p27的检测,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P27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
阳性细胞判断:以胞浆、胞核出现淡黄至棕黄色颗粒为阳性。
阳性信号采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
1.3评价标准治疗情况主要是体现在患者治疗后的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情况;生活质量评价包括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心理状况、社会关系等方面。
1.4统计学处理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处理,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认为P<0.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3.73,具体得分为:躯体症状得分19.11,自理能力得分20.36,心理状况得分20.96,社会关系得分23.30;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得分为88.02,具体得分为:躯体症状得分20.36,自理能力得分22.22,心理状况得分21.36,社会关系得分24.06。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得分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即P<0.05。
经过各自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80例,其中淋巴结转移54例,淋巴结转移率66.25%,深间质浸润55例,深间质浸润率68.75%,HPV 感染阳性56例,HPV 感染阳性率70%;对照组患者42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6例,淋巴结转移率38.09%,深间质浸润17例,深间质浸润率40.47%,HPV 感染阳性18例,HPV 感染阳性率42.86%。
两组患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3 讨论
宫颈癌与乳房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目前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
经临床追踪观察显示,从一般的宫颈癌前病变发展为宫颈癌大约需要10年时间。
从这个角度看,宫颈癌并不可怕,它是一种可预防、可治愈的疾病[3]。
防治的关键在于: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前病变,终止其向宫颈癌的发展。
宫颈癌患病率与患者一生中的性伴侣数有关。
性伴侣越多,其宫颈癌发生的相对危险性越高,在娼妓中其发病率为正常人的源倍[4]。
有调查显示,初次性交年龄约15岁同时有两个以上性伙伴更是早發宫颈癌的发病原因。
女性的性伴侣曾有或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或性伴侣的配偶患有宫颈癌也是女性本人患宫颈癌的发病原因。
随着社会模式的逐步变化,目前世界范围内女性初次性行为的年龄不断提前,而结婚年龄推后,即有婚前性行为的年限延长,而在此期间更换性伴侣的现象较婚后更为普遍,这与宫颈癌发病年龄的提前和发病率的增加亦有关系,所以对于宫颈癌的发病原因要注意到[5]。
本次探究使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相关检查,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该院的12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年龄进行治疗的分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年龄低于36岁,患者年龄高于36岁,两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比较两组Survivin、P27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术后生活质量评价。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80例,其中淋巴结转移54例,淋巴结转移率66.25%,深间质浸润55例,深间质浸润率68.75%,HPV 感染阳性56例,HPV 感染阳性率70%;对照组患者42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6例,淋巴结转移率38.09%,深间质浸润17例,深间质浸润率40.47%,HPV 感染阳性18例,HPV 感染阳性率42.86%。
两组患者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4 结论
年轻宫颈癌具有临床期别早、腺癌比例高及瘤体大的临床特点和相对高危的病理因素。
参考文献:
[1]谢林利,王彬,闫田静,等.35岁以下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10(15):87-88.
[2]彭俊,黄勇.90例年轻宫颈癌患者临床特征及术后复发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實用妇产科杂志,2016,1(15):971-972.
[3]王平,牛丽满,王德华.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的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2(15):87-88.
[4]穆庆,魏恒,张瑶,等.Wnt-11及其受体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26(18):126-127.
[5]周明,马小玲,张玉泉.宫颈上皮内瘤样变锥切术后残留/复发的研究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12,28(21):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