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 格式:doc
- 大小:156.0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1、氨羧配位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是什么呢?氨羧配位剂是一类以氨基二乙酸为基体的配位剂。
它的分子中含有氨氮和羧氧配位原子。
前者易与Co、Ni、Zn、Cu、Hg等金属离子配位,后者则几乎与所有高价金属离子配位。
因此氨羧配位剂兼有两者的配位能力,几乎能与所有金属离子配位。
EDTA是氨羧配位剂中应用最多的一种。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多基配位体的配合物,又称螯合物。
在一般情况下,配位比都是1:1。
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立体结构中具有多个五元环,稳定性高。
另外,此类配位反应速度快,生成的配合物水溶性大,大多数金属离子与EDTA的配合物为无色,便于用指示剂确定终点,这些都给配位滴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何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离解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稳定常数P87。
累积稳定常数(第三章)3、何谓副反应系数?何谓条件稳定常数?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将被测离子M与滴定剂Y之间的反应作为主反应,其他伴随的副反应对主反应影响的程度为副反应系数(如酸效应系数、配位效应系数、共存离子效应系数等);条件稳定常数为在一定条件将各种副反应对金属离子-EDTA配合物的影响同时考虑时,配合物的实际稳定常数,它表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有副反应发生时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5-8、5-9a)4、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是什么?配位滴定的滴定突跃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条件稳定常数KMY’,另一个是被测定金属离子的浓度CM。
在浓度一定的条件下,KMY’越大,突跃也越大。
在KMY’一定的条件下,金属离子的浓度越低,滴定曲线的起点越高,滴定突跃则随之减小。
5、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它应具备哪些条件?作用原理:金属指示剂是一种有机染料,它与被测定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形成一种与染料本身颜色不同的配合物。
例如常用指示剂铬黑T(EBT)在pH7~10的溶液中呈蓝色,而与其金属离子的配合物呈红色。
若以EDTA滴定Mg2+,用EBT作指示剂。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5-1概述配位滴定法是以配位反应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在配位滴定中,一般用配位剂做标准溶液来滴定金属离子。
当金属离子M 与配位剂L 形成MLn 型配合物时,MLn 型配合物是逐级形成的,其逐级形成产物的逐级稳定常数为:ML L M ⇔+第一级稳定常数[][][]L M ML K 1= (均略去电荷)2ML L ML ⇔+第二级稳定常数[][][]L ML ML 22K =……….n 1ML L ML ⇔+-n第n 级稳定常数[][]LML ML 1n n K -n =将逐级稳定常数依次相乘,就可得到各级累积稳定常数β。
[][][]L M ML K 11==β[][][][][][][][]2222212L M ML L ML ML [L]M ML K K ===β[][][]nn K L M ML ...n21nK K ==β最后一级累积稳定常数又叫配合物的总稳定常数。
各种配合物的总稳定常数及各级的累积稳定常数见P416, 附录四,注意是对数值。
配位剂分为无机配位剂和有机配位剂。
无机配位剂应用于滴定分析的不多,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无机配位化合物不够稳定,不符合滴定反应的要求,在形成配合物时,有逐级配位现象,容易形成配位数不同的配合物,无法定量计算。
例如:Cu 2+与NH 3形成的配合物,存在[Cu(NH 3)2]2+、[Cu(NH 3)3]2+、[Cu(NH 3)3]2+、[Cu(NH 3)4]2+等几种配合物,因而无机配位剂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有机配位剂在分析化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氨羧类配位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而且组成一定的配合物,是目前配位滴定中应用最多的配位剂。
氨羧配位剂大部分含有氨基二乙酸基团: CH 2COOH NCH 2COOH其中氨氮和羧氧是具有很强配位能力的原子,它们能与多数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其中最主要应用最广泛的是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 。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1.基本概念稳定常数:为一定温度时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形成常数,以KMY表示,此值越大,配合物越稳定。
逐级稳定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逐级稳定常数是指金属离子与其它配位剂L逐级形成MLn型配位化合物的各级形成常数。
将逐级稳定常数相乘,得到累积稳定常数。
副反应系数:表示各种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加主反应的平衡浓度之比。
它是分布系数的倒数。
配位剂的副反应系数主要表现为酸效应系数αY(H)和共存离子效应αY(N)系数。
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以αM表示,主要是溶液中除EDTA外的其他配位剂和羟基的影响。
金属指示剂: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
金属指示剂必须具备的条件:金属指示剂与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区别。
金属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的稳定性应比金属-EDTA配合物(MY)的稳定性低。
一般要求K MY'>K MIn'>102。
最高酸度:在配位滴定的条件下,溶液酸度的最高限度。
最低酸度:金属离子发生水解的酸度。
封闭现象:某些金属离子与指示剂生成极稳定的配合物,过量的EDTA不能将其从MIn中夺取出来,以致于在计量点附近指示剂也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
2.基本原理(1)配位滴定法:EDTA与大多数金属离子能形成稳定配位化合物,此类配合物不仅稳定性高,且反应速度快,一般情况下,其配位比为1:1,配合物多为无色。
所以目前常用的配位滴定法就是EDTA滴定,常被用于金属离子的定量分析。
(2)准确滴定的条件:在配位滴定中,若化学计量点和指示剂的变色点ΔpM'=±0.2,将lgC×K MY'≥6 或C×K MY'≥106作为能进行准确滴定的条件,此时的终点误差在0.1%左右。
(3)酸度的控制:在配位滴定中,由于酸度对金属离子、EDTA和指示剂都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必须控制溶液的酸度,需要考虑的有:满足条件稳定常数38时的最高酸度;金属离子水解最低酸度;指示剂所处的最佳酸度等。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1.氨羧配位剂与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是什么?2.何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离解常数和累积稳定常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3.何谓副反应系数?何谓条件稳定常数?它们之间有何关系?4.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是什么?5.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它应具备哪些条件?6.何谓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怎样消除封闭?7.EDTA 滴定单一离子时,如何确定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8.在有共存离子时,如何控制合适的酸度范围以提高选择性?若控制酸度仍不能达到目的,还能采取什么措施?9.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掩蔽方法有哪些?各适用于哪些情况?10.配位滴定中常用的滴定方式有哪些?各适用于哪些情况?11.在0.050mol/L 的Al 3+溶液中,加入NaF 固体,使溶液中游离F -浓度为0.10mol/L ,计算铝的副反应系数)(F Al α。
这时溶液中[Al 3+]、[AlF 2+]、[AlF 2+]、[AlF 3]、[AlF 4-]、[AlF 52-]、[AlF 63-]各为多少?解:1466221Al(F)1051.3]F []F []F [1⨯=++++=---βββα mol/L 1042.11051.305.0]Al [1614)Al(F Al 33-+⨯=⨯==+αc m ol/L 1079.11.01042.110]][F Al []AlF [11161.6312---++⨯=⨯⨯⨯==βmol/L 1001.2]][F Al []AlF [72322--++⨯==βmol/L 1042.1]][F Al []AlF [43333--+⨯==βmol/L 1012.7]][F Al []AlF [34344--+-⨯==β mol/L 1057.3]F ][Al []AlF [253525--+-⨯==βmol/L 1012.7]][F Al []AlF [363636--+-⨯==β12.称取0.2513g 纯CaCO 3,溶解后,用容量瓶配成250ml 溶液。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教学目的、要求:掌握配位反应中副反应系数的计算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熟悉配位剂的特性;掌握配位滴定中化学计量点时参数的计算和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及使用条件;熟悉配位滴定中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及滴定条件的选择。
了解配位滴定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配位反应中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概述:配位(络合)滴定法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法。
大多数无机配位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其稳定常数小,因而无机配位剂在滴定分析中无法广泛应用。
有机配位剂中氨羧配位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组成一定而且很稳定,除碱金属离子外,几乎能与所有金属离子配位。
目前配位剂应用最广的是EDTA(乙二胺四乙酸)。
EDTA 与金属离子配位的特点是:(1)EDTA 几乎能与所有的金属离子形成配位物,形成的螯合物立体结构中具有多个五元环,因此,绝大多数配位物都相当稳定。
(2)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位物都是简单的1∶1的关系,计算时都是1∶1的关系。
(3)EDTA 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位物大多数是易溶于水的,故能在水溶液中滴定。
(4)EDTA 与金属离子的配位物大多数是五色的,便于用指示剂指示终点。
所以目前常用的配位滴定就是EDTA 滴定。
§6-1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一、配位平衡1.配位物的稳定常数 M + X == MX MX []K [][]MX M XMX K 称为配合物(MX )的稳定常数。
当金属离子与配位剂形成MX n 的配合物时,其形成是分级的,每级都有稳定常数,其各级稳定常数的乘积称为累积稳定常数。
用β表示。
β1 = K 1 第一级累积稳定常数β2 = K 1·K 2 第二级累积稳定常数……βn = K 1·K 2…K n 第n 级累积稳定常数2.配位反应的副反应系数配位滴定中涉及的化学平衡比较复杂,除了被测金属离子M 与滴定剂Y 之间的主反应外,还存在其它的一些副反应,其总的平衡关系可用下式表示:MLHY NYML 2 M(OH)2 H 2Y┇ ┇ ┇ML n M(OH)n H 6Y显然,这些副反应的发生都将对主反应产生一定的影响。
反应物M 、Y 发生副反应对主反应不利,生成物MY 发生副反应则有利于主反应的进行。
为了定量地表示副反应进行的程度,引入副反应系数α—未参加主反应的反应物的各种存在型体的总浓度与能参加主反应的反应物的平衡浓度之比。
它是分布系数的倒数。
(1)配位剂Y 的副反应系数 它是未与金属离子M 配位的EDTA 的各种存在型体的总浓度[Y ,]是游离Y 4-的浓度[Y]的多少倍。
用Y α表示。
[][]Y Y Y α'= 配位剂的副反应主要有酸效应和共存离子效应。
①酸效应系数()Y H α:由于H +的存在,在H +与Y 之间发生副反应,使Y 参加主反应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酸效应。
其大小称为酸效应系数。
EDTA 在水溶液中常以双偶极离子结构存在,结构式如下:-OOCCH N CH CH N -___HOOCCH CH 2COO CH 2COOH 2222在酸度较高的溶液中其酸根可再接受2个H +形成H 6Y 2+,相当于六元酸,有六级离解。
在溶液中也就有7种存在型式,其中只有Y 4-能与金属离子配位。
所以它的酸效应系数为:()66646436432643214322234564()23456555551[][][][][][][][][][][][][][]1Y H Y H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a Y HY H Y H Y H Y H Y H Y Y H H H H H H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K αδ----++-++++++++++++===++++++当()1Y H α=时,表示没发生副反应。
()Y H α是[H +]的函数,()Y H α越大,表示副反应越严重。
各种pH 下EDTA 的酸效应系数已列成表。
②共存离子效应系数()Y N α:当溶液中存在其它金属离子(N )时,Y 与N 也能发生1∶1配位反应,使Y 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共存离子效应,其大小可用共存离子效应系数表示。
()[][][]1[][][]Y N NY Y Y NY N K Y Y α'+===+ 其大小取决于N 离子的浓度和NY 的稳定常数。
当两种效应共存时,其总的副反应系数Y α为:6()()[][][][][]1[][]Y Y H Y N Y Y HY H Y NY Y Y ααα'++++===+- (2)金属离子M 的副反应系数金属离子M 与其它配位剂L 发生副反应,使金属离子M 参加主反应的能力降低的现象,称为配位效应。
其大小可用配位效应系数M α表示。
[][]M M M α'=当金属离子M 与配位剂L 发生配位反应时,其副反应系数为: ()2212[][][][][][][]1[][][]M L n nn M M ML ML ML M M L L L αβββ'++++===++++ 金属离子与OH -的副反应也可以看作是配位反应。
当有p 种配位剂存在且都与M 发生副反应时,其总的副反应系数为:12()()()(1)p M M L M L M L p αααα=++++-(3)配位物的副反应系数主要是配位物在不同的酸度下生成酸式配位物或碱式配位物,由于两者均不稳定且有利于主反应的进行,故常忽略不计。
3.配位物的条件稳定常数在没有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下,金属离子M 和配位剂EDTA 的反应进行程度可用其稳定常数表示。
稳定常数越大,反应越完全。
但在实际滴定中,除主反应外,往往伴随有副反应发生,在有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下,稳定常数的大小已不能反映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因为稳定常数不随副反应的发生及副反应进行程度的改变而改变。
为了能准确的描述主反应进行的程度,在稳定常数的表达式中,用MY 的各种存在型体的总浓度[]MY '代替游离的[MY],用M 的各种存在型体的总浓度[]M '代替游离的[M],用Y 的各种存在型体的总浓度[]Y '代替游离的[Y],即:[][][]MY MY K M Y ''='' 以此计算出的平衡常数才能准确表示主反应进行的程度。
MY K '称为条件稳定常数。
已知[][],[][],[][]MY M Y MY MY M M Y Y ααα'''===,代入条件稳定常数式,以对数的形式可表示为:lg lg lg lg lg MY MY M Y MY K K ααα'=--+lg MY α一般很小,常忽略不计,故常用下式计算: lg lg lg lg MY MY M Y K K αα'=-- 当溶液条件一定时,副反应系数都成为定值,条件稳定常数也成为了定值。
二、配位滴定曲线1.滴定曲线在配位滴定中,若被滴定的是金属离子,随着EDTA 的加入,由于金属离子M 与Y 生成了稳定的配位物MY ,金属离子M 的浓度不断减小,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时,溶液的pM ,值发生突变,产生滴定突跃,可选用适当的指示剂确定终点。
但滴定过程中金属离子的浓度计算比较复杂。
2.化学计量点pM '值的计算化学计量点pM '值通常是选择指示剂的依据。
若配位物MY 比较稳定,且MY 的副反应较小,可以认为在化学计量点时:()[][],[][]SP SP M SP SP SP MY MY C M Y '''≈≈=,将两式代入[][][]MY MY K M Y ''=''整理得:[]SP M '=, ()1(lg )2SP M SP MY pM pC K ''=+ 三、金属指示剂1.作用原理 在配位滴定中,通常利用一种能与金属离子生成有色配合物的有机染料显色剂来指示终点,这种显色剂称为金属离子指示剂,简称金属指示剂。
金属指示剂可作为配位剂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反应,形成一种与金属指示剂本身颜色不同的配合物。
在滴定过程中利用二者的颜色变化确定终点。
例如常用指示剂铬黑T (HIn 2-):Mg 2+ + Hln 2- = MgIn - + H +蓝色 红色若以EDTA 滴定Mg 2+,用铬黑T 做指示剂,滴定开始时溶液中有大量的Mg 2+存在,铬黑T 与部分Mg 2+形成红色配合物,使溶液呈现红色。
随着EDTA 的加入,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时,Mg 2+几乎被配位完全,再加入的EDTA 就进而夺取MgIn -配合物中的Mg 2+,使指示剂游离出来,呈现其本身的颜色—蓝色,发生颜色变化,表示终点到达。
2.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1)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应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的区别。
金属指示剂大多数是有机弱酸,有些有多种存在型体并且具有不同的颜色,在不同的pH 值呈现不同的颜色,因此必须控制适当的pH 范围,使指示剂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与指示剂本身的颜色有明显的区别,才能使终点变色敏锐。
例如铬黑T 在溶液中有以下平衡:12 6.3 11.6-2-32H In HIn In a a pK pK ==-紫红色 蓝色 橙色当pH <6.3时,溶液呈紫红色,pH >11.6时,溶液呈橙色,均与铬黑T-金属配合物的红色接近,终点不明显,在 6.3 <pH <11.6时,指示剂呈现蓝色,与红色相差较大,变色明显,所以在以铬黑T 作指示剂时,应控制溶液的pH 在6.3 ~11.6之间,常控制在7~10。
(2)指示剂与金属配合物(MIn )的稳定性应小于金属-EDTA 配合物(MY )的稳定性。
一般要求:2/10MY MIn K K ''>。
这样在终点时EDTA 才能夺取MIn 中的M ,使In 游离出来发生颜色变化。
有些金属离子能与指示剂形成非常稳定的配合物,使滴定达到化学计量点指示剂不能变色或变色迟钝,这种现象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如果被滴定的金属离子对指示剂有封闭现象,要改换指示剂;如果其它共存金属离子对指示剂有封闭现象,可加入掩蔽剂消除干扰。
3.常用金属指示剂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及其使用条件见表2-3。
§6-2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一、滴定终点误差滴定终点误差可由林邦误差公式计算:%100%pM pM TE ''∆-∆= 式中:ep sp pM pM pM '''∆=-。
由林邦误差公式可知终点误差与()M SP C 和MY K '有关,二者越大,误差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