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0.92 KB
- 文档页数:2
《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一首充满哲理和教育意义的诗。
这首诗通过陆游对其子聿的教育和劝诫,传达了关于读书和学习的深刻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首先,陆游在诗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
他说:“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这句话表达了古人对学问的追求和坚持,同时也提醒我们,学习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积累。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真正的学问和成就。
其次,陆游在诗中提出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观点。
这句话告诉我们,仅仅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真正的学习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
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从而成为自己的东西。
此外,陆游还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儿子的期望和鼓励。
他希望儿子能够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
这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也让我深受感动,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不仅领略到了陆游的文学才华和深刻思想,也深受其教育和启示。
我意识到,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同时,我也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它。
总之,《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提醒了我要重视学习和实践,还激励我要不断追求进步和提高,成为一个有学问、有思想、有责任感的人。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首诗会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学习和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冬夜读书示子聿》全文及分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全诗内容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首句“古人学问无遗力”,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诗人开篇便强调了古人求学的刻苦和努力,没有丝毫的保留和懈怠。
这种全力以赴的精神,是古人在学问之路上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少壮工夫老始成”则进一步阐述了做学问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应该下功夫努力学习,但往往要到年老的时候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这告诉我们,学问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接下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是全诗的关键所在。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和深刻的。
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它只是理论层面的东西,往往缺乏实际的体验和感悟。
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通过阅读书籍,可能会对事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肤浅的、表面的。
而“绝知此事要躬行”则是诗人给出的结论和教诲。
要想真正理解和掌握一件事情,就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我们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比如在学习方面,有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只要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就能取得好成绩。
然而,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点,更在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只是一味地依赖书本,而不去实践、探索,那么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
再比如在工作中,新入职的员工可能会通过培训和阅读资料来了解工作流程和方法,但只有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也是如此。
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理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假设和推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
这首诗还反映了陆游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子女的关爱。
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感悟,教导儿子做学问的道理,希望儿子能够明白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不要只是纸上谈兵,要注重实践和行动。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创作背景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文学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陆游词《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赏析引导语: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下面是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①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④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
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
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
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
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
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
“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背景故事
陆游一生所写诗近万首,以及大量的词,散文,其中诗的成就最高。
他的诗前期多为爱国诗,主张统一中国,慷慨激昂,雄浑豪放;后期多为田园诗,清新雅丽,平淡自然,有“小太白”之称.。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创作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
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是诗人于庆元五年(1199年)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子聿的,此时陆子聿二十一岁,正值“少壮”。
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
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
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陆游独自一人在书桌前读书。
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窗户上的玻璃仿佛随时都会被打破。
但是陆游并没有被这恶劣的天气所干扰,他沉浸在书的世界里,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句。
时间过得很快,夜越来越深了。
然而,陆游的精力却越来越充沛。
他不停地翻看书本,一首首诗篇在他的眼前展现出壮丽的画卷。
他的心被书中的情感所打动,他的笔在纸上飞舞,记录下自己的感悟。
就在这时,他的儿子子聿走了进来。
他看到父亲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书,不忍心打扰他。
但是陆游看到了子聿,便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子聿啊,你来得正好。
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
”陆游开始讲述一个关于古代一位学者在寒冷的冬夜读书,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学者的故事。
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子聿,他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的关爱和期望。
陆游接着说:“子聿啊,你要知道,学习是一件长久的事情。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取得成功。
你要像那位学者一样,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要坚持学习。
”子聿听了父亲的话,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他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对他的教诲,也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
陆游看到子聿有所领悟,便继续对他说:“子聿啊,你要记住,学习的过程中要勤奋努力,不断地思考和探索。
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说完这些话,陆游又回到了他的书本中。
子聿则默默地站在那里,心中充满了力量和勇气。
他知道,父亲的话将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指引着他前进的方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长久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勤奋学习和思考探索,我们才能够真正地领悟到知识的真谛,成为一位有智慧和有成就的人。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注释1500字《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大文豪陆游的一篇家书,这是陆游给他的儿子陆聿写的。
陆聿自幼聪慧,尤其对文学非常感兴趣,陆游在这篇信中希望能对儿子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原文及注释:原文:朝晨忽忆子聿刻意熬夜读书时,念念顾补心髓。
祖宗有云:“精明不能进古。
”据是菜蔬之类,即不甘口与子争。
昨夜又欲劝汝早恋坏涂乱;及晚坐坛前,方悟愚子话些余句,少年时使老子万念容不下枯藤老树,那能作时凋散映三千红烛明;注释:朝晨忽忆子聿刻意熬夜读书时,念念顾补心髓。
朝晨:指早晨。
忆:回忆,想起。
子聿:陆游的儿子陆聿。
刻意:刻苦努力。
熬夜:通宵不睡。
补:治心髓:指精神和智慧的核心。
祖宗有云:“精明不能进古。
”据是菜蔬之类,即不甘口与子争。
祖宗有云:祖宗曾经说过。
精明:指聪明才智。
不能:不可,不能够。
进:进步。
古:古代的经典作品。
菜蔬之类:指比喻低级的东西。
不甘口:不愿意吃。
与子争:与儿子争执。
昨夜又欲劝汝早恋坏涂乱;及晚坐坛前,方悟愚子话些余句。
又欲:再次想要。
劝:劝告。
汝:你。
早恋:早巳恋读书。
坏涂乱:堕落成坏人。
及:等到。
晚:晚上。
坛:此处指大厅。
方:才刚。
悟:明白。
愚子话:愚笨的儿子说的话。
些余句:部分话语。
少年时使老子万念容不下枯藤老树,那能作时凋散映三千红烛明;少年时:小时候。
使:让。
万念:无数的念头。
容不下:放不下。
枯藤老树:指老旧的经验。
时凋散映三千红烛明:指指时光流逝,一瞬间,像落叶,像烛光,随时节的变迁,人的青春,人的智慧也在消逝。
这篇家书,陆游通过回忆儿子聿的刻苦努力,对他进行了劝诫。
他引用了祖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表达了他对聪明才智的人们要虚心向古人学习的观点。
他说自己再次想要劝告儿子不要早恋,否则会对他的学业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不明白父亲的话,现在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曾经的无知和愚笨使得他无法领悟到父亲的深意。
这封信体现了陆游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他希望儿子能够脚踏实地,刻苦用功。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翻译及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翻译及赏析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陆游。
其古诗全文如下: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前言】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
《冬夜读书示子聿》就是这样一首哲理诗,其内容饱含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
【注释】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4、遗:保留,存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9、纸:书本。
10、终:到底,毕竟。
11、觉:觉得12、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13、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4、行:实践。
15、躬行:亲身实践。
【翻译】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学习的道理。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
“遗”,即保留。
“无遗力”,毫无保留,全力以赴。
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
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
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
“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
[冬夜读书示子聿]冬夜读书示子【其他范文】篇一:[冬夜读书示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翻译及鉴赏《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创作背景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
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
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置之脑后,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本诗这是一首哲理诗,写于宁宗庆元五年(1199)。
整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且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及注释译文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注释1、示:训示、指示。
2、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3、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4、遗:保留。
5、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6、少壮:青少年时代。
7、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8、始:才。
纸:书本。
9、终:到底,毕竟。
10、觉:感觉,觉得。
11、浅:少。
12、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13、行:实践。
14、躬行:亲身实践。
篇二:[冬夜读书示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及赏析【原文】冬夜读书示子律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作品开篇两句先从古人做学问的的经验谈起,无遗力三个字,一语道出了古人做学问的用功程度,学问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来的,必须要不遗余力才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故事
引言
冬夜寒冷而宁静,是读书的好时光。
一位名叫陆游的父亲,坐在雕花木椅上,
轻拢慢捻地读着一本古籍。
他的儿子聿站在旁边,不安地踱步着。
陆游看着聿的不安,微笑道:“聿啊,冬夜读书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我来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
聿眼睛一亮,坐到父亲身边,静静地听着。
故事开始
从前有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庄的人们非常喜欢读书。
每个冬夜,人们都会聚集
在村庄的图书馆,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
一天,村庄的图书馆里来了一个陌生人,他自称是“思考者”。
他平时喜欢独自闲逛,在他的袋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思考者”的挑战
“思考者”向村里的书虫们提出了一个挑战:“我有一本特殊的书,只要你们读完它,我就离开村庄,并将这本书赠予你们。
”村庄里的书虫们争相转借这本书,希
望能挑战成功,并将这本书留在村里。
每个人的尝试
村庄里的书虫们纷纷加入挑战,他们用尽了各种办法来读这本书。
有的人通过
多次读书,有的人尝试背诵,还有的人尝试用特殊的阅读技巧来分析这本书。
然而,无论他们怎么尝试,都没有一个人成功。
聪明的小女孩
村里有一个聪明的小女孩,她看到了村庄的书虫们纷纷失败的情景,决定尝试
一下。
她独自找了一间安静的小屋,闭上眼睛,默默地静坐。
通过她自己的思考,她成功地读完了这本书。
“思考者”的离开
小女孩兴奋地跑到图书馆,告诉了大家她的方法,并把这本书转交给了“思考者”。
“思考者”看到小女孩的努力和智慧,决定把这本书留下来,也因此与村庄的
人们成为了朋友。
从那以后,“思考者”常常来村庄和大家分享他的见闻和书籍。
故事的启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机械地看文字。
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在内心进行积极的交流,才能真正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智慧。
有时候,换一种角度去思考,或者闭上眼睛静坐,也能发现一片新的天地。
结语
陆游讲完故事,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他明白了读书的真谛,以及为什么其他人无法成功读完那本书。
从此以后,聿更加用心地读书,并付诸实践思考其中的智慧,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书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