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治流程
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治流程如下:
1.尽早进行规范的心肺复苏(CPR)。
高质量的CPR是抢救成功的重要保障。
2.尽早电复律。
一旦取得除颤器,立即予以最大能量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电复律后立即重新恢复CPR,直至5个周期的按压与通气(30:2)后再判断循环是否恢复,确定是否需再次电复律。
3.心脏骤停治疗中,CPR和电复律是首要任务。
第二位才是用药。
在CPR和电复律后,可开始建立静脉通道,考虑药物治疗。
4.实行至少1次电复律和2分钟CPR后心室颤动/无脉室性心动过速仍持续时,可静脉应用肾上腺素,之后再次电复律。
5.对CPR、电复律和肾上腺素无效时,可快速静注胺碘酮。
6.在无胺碘酮或不适用时,可用利多卡因。
7.心脏骤停为TdP所致时,可静注硫酸镁。
对其他心律失常不推荐使用。
8.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终止后应进行复苏后处理,并处理心脏骤停的病因及诱因。
急诊心律失常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其主要危害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
心脏对心律失常的代偿范围40bpm~150bpm,当心律失常的频率<40bpm或>150bpm时就会出现心脏代偿机制的障碍。
除此,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否整齐、持续时间长短和房室同步性是双室是否同步都与心脏的代偿功能有关。
心律失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
急诊快速性心律失常可根据QRS波群的宽度分成两类:窄QRS波群(QRS波群时限≤120ms)心动过速和宽QRS波群(QRS波群时限>120ms)心动过速。
如果心动过速呈窄QRS波群心动过速,则多为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是良性的。
如果心动过速呈宽QRS波群心动过速,则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室上速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伴预激,通常是恶性的。
在紧急情况下,内科医生在处理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时常显得进退两难。
最重要的是,要对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进行鉴别诊断,因两者的处理不同。
一、急诊心律失常的分类1、快速性心律失常(1)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狭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又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和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广义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2)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2、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以及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Ⅱ度Ⅱ型和Ⅲ度房室阻滞。
此外,还有心脏骤停和室性自主心律。
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处理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分类(1)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①多见于老年人;②多有器质性心脏病,如肺心病、冠心病;③异位起源点位于心房,可分为自律性房速和折返性房速;又可分为单形性房速和多形性房速;④房速的频率150bpm~250bpm;⑤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⑥当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提示危重,如血压下降、呼吸困难、心绞痛及晕厥;发作时室率>200bpm;老年患者或有心脑血管器质性疾病者。
急诊科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心律失常是急诊科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它指心脏的心搏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心房颤动等。
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处理心律失常对急诊医务人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急诊科常见的心律失常及其识别与处理方法。
一、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是指心脏搏动频率超过正常范围(通常大于100次/分钟)的情况。
常见的心动过速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等。
以下是对心动过速的几种常见处理方法:1.1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是由室室间的快速传导引起的,其心室起搏点位于心室内,常伴随宽大畸形QRS波群。
处理室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包括:- 氧气吸入:提供足够的氧气,改善心肌供氧;- 双功能起搏器:能在心电图监测心动过速时,起搏心室,进行电复律;-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1.2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是由来自心脏上腔静脉、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引起的,其QRS波形正常。
处理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包括:- Valsalva动作:通过使肺动脉回流减少,增加心脏舒张期内的线性充盈,以恢复窦性节律;- 静脉注射适量的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增加窦房结自律性,用于窦房结依赖型室上性心动过速;- 药物治疗:给予维拉帕米、普鲁卡因胺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1.3 房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是由心脏中的房性起搏点激动过早、过频引起的,其QRS波形正常。
处理房性心动过速的方法包括:- 去除诱因:避免饮食过度、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刺激因素;-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β受体阻滞剂、丙吡胺等药物;- 尤其对于无胸痛且无ST段改变的患者,可予以抑制离子流动的钙通道阻滞剂等治疗。
二、心动过缓心动过缓是指心脏搏动频率低于正常范围(通常小于60次/分钟)的情况。
常见的心动过缓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以下是对心动过缓的几种常见处理方法:2.1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缓是由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导致的,其QRS波形正常。
心律失常突发的急救应对方案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跳动节奏或规律出现问题,可能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
心律失常突发事件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掌握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
一、心律失常的识别1. 心动过速:心跳速率超过每分钟100次。
2. 心动过缓:心跳速率低于每分钟60次。
3. 不规则心跳:心跳间隔不规律。
二、急救措施1. 保持冷静在心律失常突发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慌乱,这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后续救治至关重要。
2. 评估状况观察患者是否有以下症状:- 意识丧失- 胸痛或压迫感- 呼吸困难- 恶心或头晕- 出汗或脸色苍白3. 呼叫急救电话立即拨打当地紧急服务电话(如中国的120),告知接线员患者的症状和心跳状况。
4. 进行心肺复苏(CPR)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按照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的指导原则,进行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
5.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现场有AED,按照设备指示使用。
AED是一种可分析心律并给予电击的设备,以恢复正常心律。
6. 给予药物治疗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如果患者有随身携带的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可以在专业指导下使用。
7. 保持通风确保患者处于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如果患者呼吸困难,可以将其置于侧卧位以保持呼吸道畅通。
8. 监测生命体征如果条件允许,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
三、后续处理1. 持续观察: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后,仍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2. 及时就医:即使心律失常症状暂时缓解,也应尽快送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 记录事件:详细记录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过程和患者的反应。
四、预防措施1.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2.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3. 遵医嘱用药: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不要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
五、培训与教育1. 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心律失常的认识,教授急救技能。
常见快速性心律失常心电图判读急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分为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两大类。
来源:国际循环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可分为节律规整与节律不规整两大类。
只有根据不同种类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作出正确诊断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判读节律规整的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传导比例恒定的心房扑动。
其中,需要强调的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节律是绝对规整的,包括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显性、隐匿性预激)及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双径路)。
此外,就心房扑动而言符合Bix法则的为2:1下传。
节律不规整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不同比例下传的心房颤动、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及传导比例不恒定的心房扑动。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判读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颤动(心室扑动)。
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可根据其形态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多形性心动过速。
就多形性心动过速,要根据窦性心律情况下是否存在QT间期延长来鉴别和确定是单纯多形性心动过速还是尖端扭转型室速。
若QT间期延长则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其处理与多源性室速不同。
若QT间期不延长,即使存在尖端扭转也不能称之为尖端扭转型室速而是多形性室速。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室性心动过速为无脉搏室速,患者通常血压及脉搏无法测出。
另外,室性心动过速还可根据持续时间分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其中,前者持续时间需达到30秒。
需要强调的是,就宽QRS波心动过速而言,一般来说80%为室性心动过速,20%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阻滞、差传及显性预激。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识别与处理
快速型心律失常伴有室内差异性传导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别是预激综合征并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 VRT)或心房颤动(Af)时体表心电图类似室性心动过速[1]。
如何及時识别真假室速,是临床工作中易遇的难题。
为此,本文对资料较齐全的30例复杂快速型心律失常——22例预激综合征(WPW)并发快速心律失常和8例尖端扭转型室速(TDP)诊治中的体会进行总结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WPW并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男11例,女11例,年龄12~70岁,平均44.5±15.7岁,其中冠心病8例,甲亢2例,其余病例心脏正常。
全部病例均有1次以上心动过速发作史。
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晕厥4例,心绞痛3例,心衰2例,休克5例。
心电图表现:8例有室早或房早,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发作的心电图表现见表1。
16例A VRT中,QRS被正常者12例,QRS波增宽者4例,误诊为室速3例。
除3例发生旁道同侧的功能性束支阻滞、室率150~170次/分外,其室率均在200~250次/分。
阵发性房颤6例,心室率均在180~230次/分。
误诊为室速/室颤4例。
TDP:男3例,女5例,年龄19~86岁(平均58.3±26.3岁)。
其中1例单纯性胃肠炎,7例有心脏病基础(冠心病5例,2例分别为左室后和右室侧壁旁道急性心肌炎),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急性胃肠炎3例,肺炎1例。
所有病例均有低血钾(2.6~3.3mmol/L),都有反复昏厥与阿斯发作,最多1例9小时内阿斯发作28次,最频1例平均15分钟晕厥1次,1例于发作9小时内死亡。
心电图表现:发作前驱期①基本心率38~70次/分;②T波宽大,平坦或倒置,U波明显,T-U融合;③Q-T(U)间期延长(0.48~0.64ms);④室性早搏频发时呈二、三联律或连发二个,联律间期长(0.52~0.64ms)。
发作期①常由落在前—T(U)波上的室早所诱发,部分呈典型“短-长-短-室速”模式[2];②QRS波增宽,形态、振幅、频率不等,每隔3~13个逐渐沿基线上下扭转;③室率200~250次/分;④发作时间:间断发作,历时2~16秒可自行缓解;⑤3例与室速、室扑、室颤或心室静止互相转化交替反复发作;2例开始QRS波类似室速,室扑,但频率甚快(≥250次/分)逐渐趋向TDP。
结果
22例预激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见表1。
22例预激并发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结果,见表2。
8例TDP治疗结果,见表3。
讨论
诊断与鉴别诊断:A VRT发作,特别是并发Af时,可出现规则或不规则的宽大畸形QRS波,酷似室性心动过速。
另外,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 VR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 VN_RT)体表心电图亦难鉴别,但若出现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则可排除,因为房室旁路(AP)的不应期短,不出现递减传导。
如能见到逆行P波RP<RR/2,RP<PR)或发作前后的心电图能见预激图形[2],即可诊断。
TDP具有以下特征:①QRS波围绕等电线扭转,呈独特的纺锤形;②室率>200次/分伴有R-R间期的变化;③QT间期延长。
治疗:①WPW并快速心率失常的治疗:一般应用具有延长A VN慢道顺传
不应期作用的药物,如西地兰、异搏定、ATP、新福林等,并获得了一定疗效。
近年来由于心脏电生理研究的进展,发现AP的特殊电生理的特性,上述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如A VNRT。
本组1例WPW并发O-A VRT静注异搏定时引起房颤。
我们对上述药物无疗效的4例O-A VRT改用ATP20mg静注(5秒内),均在11秒~1分钟内迅速复律,其中2例在复律时出现短暂窦性停搏1.32秒和6.08秒(间有室性早搏和逸搏),6秒后均恢复窦律。
此药的作用机理是能延长或阻断A VN的顺传,延长或阻断AP的逆转,因此对A VRT及A VNRT均有效,且半衰期短,但是静注速度要快(5秒内)、剂量要大(20mg)。
②TDP的治疗:无QT 间期延长的PVT,与一般室速治疗相同,QT间期延长的TDP应用异丙基肾上素有效,列为首选,而利多卡因疗效不佳。
参考文献
1 胡际和.假性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2例报告[J].天津医学,2009,7(5):211-213.
2 Morady F,et al.Paroxysmal V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Diagnosis.Mod Concepts Cardiovasc.Dis,2002,51(8):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