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
- 格式:docx
- 大小:25.19 KB
- 文档页数:10
刘弼臣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北京汽车仪表厂医务室(100034) 刘昌艺关键词 刘弼臣 抽动-秽语综合征 老中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从医近60载,精于儿科,善治小儿疑难重症。
今将其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撷要介绍如下。
1 辨证分析抽动—秽语综合征最初在1825年由法国人图雷特氏发现,故又称为图雷特氏综合征(简称TS征)。
本病以具有两组症状(抽动、秽语)和四大障碍(运动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人格障碍)为特点,多发于5~12岁儿童,男多于女。
刘老认为,中医文献中虽无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早在2000年之前的《内经》中即有记载,隶属于“肝风”、“”、“筋惕肉”、“痉病”、“慢惊风”等病证范畴。
患者表现有眨眼、斜视、扬眉、张口、努嘴、做怪象等面部抽动,点头、摇头、挺颈、斜颈、扭脖、耸肩等头颈部抽动,挺胸、扭腰、鼓肚、撑肛等躯干、腹部抽动,搓手、甩手、捏指、握拳、举臂、踮脚、抖腿、跷脚等四肢抽动。
根据中医“风胜则动”的理论,任何部位的抽动,均属于“风”。
风的特性是“善行而数变”,临床上当一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组抽动,或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新的抽动症状。
而喉中干咳、吼叫、尖鸣,或如犬吠,或发出“吭吭、啊啊、嘘嘘、喔喔”声,或秽语,或随地吐唾,这些异常发声和行为,则属于顽痰作祟,痰阻气道,梗塞喉间所致。
风和痰的关系,在病理方面至为密切。
往往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气逆而窍闭。
既可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致抽搦;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形成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主柔静,阳主躁动,守使相依,则阴阳协调,病安从来?肝主风,体阴而用阳,肺属金为清净之府。
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肾常不足的特点,一旦风痰鼓动,往往阳亢无制出现刚躁掣动,而且肝风最易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金鸣异常,形声不正。
抽动障碍护理常规抽动障碍即多发性抽动,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以多组肌群不自主抽动及不自主发声言语障碍为临床特点。
多在儿童期发病。
男孩明显多于女孩。
本病呈慢性病程,病情波动,时好时坏,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通常需长期服药治疗。
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有关。
【临床表现】运动性抽动,表现为突然、快速、无目的、不自主、重复地肌肉抽动。
常开始于头颈部肌肉如点头、频频瞬目、皱眉、嗅鼻等,以后发展到肩、臂、下肢与躯干部的肌肉,如耸肩、抬臂、睡眠时可缓解或消失。
发声性抽动,大多数患儿伴喉肌抽动,喉部出现不自主怪声,少数患儿反复发出粗鲁下流的语言或有模仿现象。
其他,部分患儿可出现与本症相关的一些行为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轻者表现为躁动不安,易激惹,重者表现为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学习困难等。
【护理评估】健康史询问患儿抽动发作的开始时间,发作时有无诱因如过度疲劳,焦虑,感染等,有无伴发症状,家族其他成员有无类似抽动史。
症状、体征评估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等,注意检查神经系统相关体征。
社会、心理评估患儿和家长的心理状况以及对本病的了解程度。
【护理问题】有外伤的危险与抽动发作有关。
焦虑与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及不被他人理解有关。
知识缺乏与对疾病的不了解有关。
【护理措施】按儿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心理护理对患儿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了解患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以及心理活动,帮助其正确处理好与同伴的关系、处理好学习问题。
另外,对患儿辅以奖励的正强化方法,以增强患儿的自制力,从而达到疗效。
2、用药的护理保证患儿按时按量,准确无误地服药,防止少服、漏服或多服。
护士要做到发药到口。
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锥体外系副作用,表现为动作减少、减慢和肌张力增高,如伸舌、张口困难、歪颈等。
3、病情观察认真观察患儿抽动发作的部位、形式、强度以及干扰程度等,并详细记录,以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观察的依据,平时要注意有无发作的先兆或诱因。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关键词】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研究现状;进展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74-01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疾病,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多样,病情的差别也比较大,最明显的病情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的缺陷会使患儿刑场心理阴影,对其日常的学习生活形成不良影响。
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诊断和治疗易出现延误。
目前,对于该病的症状的确认基本无争论多有论述,本文旨在研究抽动障碍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分析其临床表现,探究治疗临床状况,为今后的治疗研究做出参考。
1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表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指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以及在抽动的同时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为主要表现的抽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儿童患者一般的病情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听课质量,小动作过多,活动频率高,儿童不能安稳地坐在课桌前听课,在做事情的时候没有思考行为,不计后果,比较容易冲动,情绪波动大,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学习成绩的进步。
并且同时还容易有其他障碍性疾病产生,比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等[1]。
2 病因与发病机制首先是社会心理原因,有些家庭父母离异造成的家庭紧张的气氛容易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并且没有稳定和睦的家庭环境;另一个就是社会家庭之间的冲突,学习压力大,家长和教师的处理方式不正确,以及生活学习环境突然产生变化都是这个原因之一。
其次是轻微的脑损伤,这里有围产期损伤,包括婴儿早产,窒息,孕妇在怀孕期间许久吸烟。
另外是婴儿时期的cns感染、重症疾病、颅脑外伤等都是有可能形成脑损伤的原因,但是还没有研究能够证明脑损伤与多动症两者之间存在病因联系。
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
本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主要发生在2~12岁之间,有家族发病倾向。
病因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而目前此症更多被认为是由于脑器质性的原因,主要是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
一般预后良好,抽动症状可以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或自行缓解,少数病例症状迁延,但对学习及社会适应一般无影响。
一、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1.抽动常自面部开始,表现为眨眼、举眉、面部抽搐、口唇抽动、做怪样等。
随病情发展,抽搐可逐渐加剧,并波及到颈、肩、上肢甚至全身。
2.动作刻板,重复发生,快速而不自主。
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我控制。
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
3.呼吸肌和吞咽肌抽搐时可发出各种声音,如咳声、痰鸣声、发哼声、喷鼻音等,有时出现秽语。
4.持续1年以上常为慢性病程,但病情常有波动,可有自发缓解与加重。
5.不伴有惊厥,一般无智力减退,但可有学习困难。
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检查多无特殊异常。
脑电图可有非特异性慢波,约10%患儿有中央区棘波,但临床无癫痫发作。
三、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处方白芍6克,麦冬6克,秦艽6克,天麻6克,地龙10克,蝉蜕10克,白蒺藜10克,茯神10克,橘叶10克,生龙齿10克,钩藤30克,桑叶15克,桑枝15克。
阴虚甚,加太子参10克,炙鳖甲10克;肝火盛,加焦栀子6克,夏枯草6克;有痰者,加炙远志5克;抽动甚者,加威灵仙10克,全蝎3克;腹部肌肉抽动,加木瓜6克;有不良习惯者,加甘草5克,红枣15克,怀小麦30克;智力下降,加益智仁6克,五味子3克,郁金5克,石菖蒲5克;血虚者,加当归6克,鸡血藤2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四、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单方验方1.辛夷、苍耳子、元参、板蓝根、钩藤各10克,山豆根5克,半夏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茯苓12克,法半夏、瓜蒌各1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25例缑玉玲【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3(028)005【总页数】2页(P954-955)【关键词】肝风;抽动秽语综合征;牵正散加减;中医儿科;中医药疗法【作者】缑玉玲【作者单位】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古书院矿医院中医科(晋城 048000)【正文语种】中文自2001—2012年间,笔者用牵正散加减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5例病人均是我科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1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其中4~8岁12例,8~12岁10例,12~14岁3例;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年,其中病程3个月~1年,9例,1~2年,12例,3年4例;以前曾用西药治疗者16例,未用西药治疗者9例。
临床表现为肩以上抽动者18例,四肢抽动13例,伴躯干抽动5例,伴喉中怪声15例,伴注意力不集中3例,伴行为情感障碍1例,伴烦躁不安6例。
本组病例均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12月第7版《实用儿科学》中有关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采用平肝熄风,滋养肝肾,化痰清心法治疗。
方用:①白附子12g,白僵蚕12g,天麻20g,钩藤20g,菊花20g,地龙15g,石决明 30g(打碎先煎)、珍珠母30g(打碎先煎)、郁金20g,龟板15g(打碎先煎)、鳖甲15g(打碎先煎)、天麦冬各20g,水煎服。
②全蝎60g,蜈蚣15条、枯矾20g共研细末,2g,每日2次冲服。
③羚羊角粉1g,每日2次冲服。
加减治疗:病人舌质偏暗,脉涩,加丹参15g,鸡血藤15g,桃仁12g,红花12g,以增强活血化淤效果。
患者烦躁易怒,面赤,舌苔黄腻,脉滑数,加黄连10g,牡丹皮15g,栀子15g,清心肝之火。
舌苔少,脉沉细,加入山萸肉20g,枸杞子20g,菟丝子20g,补益肝肾。
神疲面白,舌淡脉细者加入四君子汤。
2 结果2.1 疗效标准病人症状全部消除,1年未复发,为痊愈;病情明显好转,身体各部位抽动及喉中怪声次数较治疗前减少75%以上为显效;病情有所好转,身体各部位抽动及喉中怪声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为有效;病情改善不明显者为无效。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良的诊疗方案抽动-秽语综合征(GTS)又称多发性抽动,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以多种形式的运动肌抽搐同时伴有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不自主的眨眼、皱眉、歪嘴、伸舌、摇头、耸肩及喉内作响,有时出现指手画脚、挺腹、蹬足等,紧张时增多,入睡时消失,常见于4-16岁,男性多于女性。
(2)辅助检查:智力测查基本在正常范围。
脑电图异常或有非特异性改变,如伴睡眠障碍时,慢波睡眠的Ⅲ、Ⅳ期增多,快动眼睡眠减少。
【治疗要点】(1)心理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不歧视打骂患儿,鼓励患儿树立控制疾病的信心。
(2)药物治疗:常用药有氟哌啶醇、硫必利和匹莫齐特等,对控制症状有效,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可加用苯海索。
一般到青春期,本病症状可自然缓解。
【处方】1.西医处方处方1:氟哌啶醇学龄儿0.5mg/d渐加至1.5~2.5mg/d(最多不超过4mg/d),口服,持续用药1~2年,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
处方2:硫必利儿童剂量50~100mg/d,分2次口服。
或匹莫齐特(哌咪清)开始剂量1mg/d,每晚睡前口服,每周加量1次,直至有效。
或可乐定(HCI)0.05~0.1mg/d(效果不如以上3种药,在上述药物无效时试用)。
2.中医处方处方1:宁肝息风汤加减,琥珀末5g,龙胆草、白僵蚕、白蒺藜、白芍、生栀子、蝉蜕、蚤休、槟榔、钩藤、白茯苓各10g。
此方平肝息风,清热化痰。
主治肝风内扰。
适用于患儿面色无华,形体消瘦,摇头耸肩,行路不稳,伸头歪嘴,皱眉眨眼,肢体震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2:十味温胆汤加减,人参6g,枣仁3枚,五味子1g,熟地黄、远志、白茯苓、清半夏、陈皮、枳实各10g,甘草3g。
此方健脾祛痰,柔肝息风。
主治脾虚痰聚,肝脉失调。
适用于患儿面色无华,形体消瘦,摇头耸肩,行路不稳,伸头歪嘴,皱眉眨眼,肢体震颤,夜睡觉不安,多梦语,纳呆,舌淡红,脉沉滑或沉缓。
TD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及治疗-精神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是一种儿童期起病,以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为特点的神经精神性障碍,由Georges Gilles de la Tourette (1857~1904 年)首先提出,他第一个出版了有关此类疾病的系列案例。
该病病程中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在数量、频率、强度、复杂性上会出现显着的波动。
流行病学发现,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发病相当普遍,但在临却经常被延误诊断.本文检索了Pubmed、PsycINFO 和EMBASE 等数据库2000年以后发表的以tourette syndrome和tic disorder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并且参考了发表于2011 年的研究TS 的欧洲社会指南(ESSTS),综述了TD 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共病以及治疗,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TD 及其共病症的诊疗意识。
1 临床表现TD 是以某种形式的快速、重复、无节律的运动和(或)无明显目的、突发性发声抽动为特点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
抽动(tics)可按其表现分为运动抽动(motor tic disorder)或发声性抽动(vocal tic disorder),也可按其复杂程度分为简单抽动或复杂抽动。
临床表现可以是其中一种或是几种表现的联合。
学龄期儿童TD 的临床症状常是轻微、短暂且不会造成严重社会功能损害。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可以避免其受到不正当的治疗,所以早期、正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但目前的临床工作中,TD 患儿往往在症状出现5~10 年后,才被确诊.1.1 运动性抽动简单运动性抽动指的是短暂的、局部肌群不随意的抽动。
常见于头面部,不自主眨眼是最常见的症状,往往被误诊为眼部疾患如结膜炎、倒睫等。
抽动秽语综合征量表(TSGS)1.介绍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起病的慢性动作性和发音性抽动症,常伴有多种行为异常,患者可能还有心理症状,例如强迫症,因此难以进行定量评价。
TSGS 量表由Harcherik 和他的同事于1984 年设计,此量表分为两个部分。
检查者之间可靠性高。
研究发现抽动的等级与ADHD或者强迫症存在与否无关。
此量表应该由医生或者有经验的护士操作,需要时间长,大约30~45分钟。
虽然量表具有有效性和检查者之间的一致性,但是评价仍然是很困难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2.内容发生频率的代码(F):1:≤1 次/5分钟2:1 次/2~4.9 分钟3:1 次/1.9分钟~4 次/1分钟4:≥5 次/1分钟5:无数次分裂?(D):1——可以被掩饰5——不能执行其它动作功能单纯动作性抽动(SM):没有目的的抽动和/或运动FXD=复杂动作性抽动(CM):多组肌群协同运动,动作复杂多样,具有模仿性,抚摩自己,别人或者物体FXD=单纯发音性抽动(SP):没有目的的哼声、犬声,咳嗽,清喉音FXD=复杂发音性抽动(CP):有目的的,模仿言语,重复言语和秽语,可区分的语言。
FXD= 行为(B)正常5——脾气正常,学校和家庭关系有轻微的问题10——有些问题,至少某些关系受到影响15——很多部分受到影响和损害20——严重损害影响所有行为25——不能被接受的行为表现,需要监视其行为学校和学习问题正常5——分数低10——复读,某些学科应该上辅导班15——所有的功课均需特殊辅导20——应该上特殊的专门学校25——不能上学,需要回家坐立不安(MR)正常5——运动,明显,没有问题10——坐立不安,有些问题15——明显的坐立不安,中等程度的问题20——大多数时间在运动,但是偶有中断,运动功能受累25——不停的运动,没有运动功能273工作职业问题正常5——工作固定,有些困难10——工作问题严重15——失去很多工作20——几乎没有被雇佣过25——失业(SM+CM/2)=(SP+CP)÷2+(B+MR+上学或者工作问题评分)×2/3=总分3.解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抽动:没有极少;能够表现正常轻度;局限某一肌群的抽动中等程度;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位严重;涉及身体的多处很严重;行为复杂发音:正常极少;能够表现正常轻度;发单个单词或者声音,间隔至少1 次呼吸或者 4 秒钟中等程度;连续重复发怪音或者单词2~3 次,单个秽语,间隔至少1次呼吸或者 4 秒钟严重;连续重复发怪音或者单词4次以上,连续重复秽语2~3 次。
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8例临床体会【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针灸对58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进行治疗。
结果:58例患儿中痊愈10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10%。
结论:针灸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肯定。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针灸;小儿【中图分类号】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84-02抽动-秽语综合征又名多发性抽动(搐)是一种以运动、言语和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或行为障碍。
多在2~15岁间起病,7~8岁占高峰。
男孩多见,男女之比为3~9:1。
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多趋势,成为儿科门诊的常见病。
典型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肉(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的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语言障碍。
其起病形式多数是从眼、面肌开始抽动,如眨眼、歪嘴动作,而后逐步向肢体近端发展,而涉及全身多部位肌肉抽动,从简单性运动性抽动发展为复杂抽动。
一般多从头面部发展至颈、肩、上肢、躯干及下肢。
抽动形式可能改变,可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首发症状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可先后出现或同时出现。
这一类症状往往在精神紧张时或躯体病后加重,注意集中可暂时减轻,主观努力可短暂克制,睡眠时症状消失。
鉴于“多种抽动症”,“秽语症”为本病的二大特征,故命名为抽动-秽语综合征。
临床上,通常是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不自主抽动或发出异声,甚至伴发某些行为障碍而前往医院诊治,多见的如孩子频繁的出现清嗓、咳嗽、做出鼻吸气声、吐痰声、哼声、犬叫声、啊叫声等,简单性运动抽动常有眨眼、眼球转动、努嘴、翘鼻、伸舌、转头、点头、伸脖、张口、耸肩、挺腹、吸气等,甚至出现冲动性触摸人或物、刺戳动作、踝脚、似触电样全身耸动、走路回旋、转动腰臂、蹲下跪地或反复出现一系列连续无意义的动作。
严重者又伴发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强迫思想、冲动、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学习困难以及情绪障碍。
刘焯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摘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起病于学龄期儿童、病因病机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属于抽动障碍较重的类型。
临床用药以多巴胺阻滞剂为主,长期效果并不理想,且服药后患儿副反应较大,导致难治病例较多,对患儿及家长造成极大负担,刘焯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从“胃火”、“肝风”、“痰火”等方面,运用文静汤加减化裁对症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文静汤化裁;经验总结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由遗传缺陷、不良环境因素或其他原因所致的神经精神发育障碍,临床患病儿童愈发多见。
不仅表现有抽动,还有较多的行为和精神症状。
临床常见晃头、脸部肌肉抽动、挤眉、频繁眨眼、皱鼻、清嗓、口中发出异声、耸肩、挺胸、鼓肚、抠手、蹬腿、跺脚等。
这种症状时轻时重,可呈波浪式进展,也可出现新的抽动症状,而旧的症状逐渐消失,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抽动症状。
患儿的症状可因心理或环境因素减轻或加重,例如都可因应激、焦虑、疲劳、兴奋以及感冒发热而加重,都可因放松、全身心投入某事而减轻,睡眠时可消失。
虽然到目前为止,很多医家认为其病因可能与遗传、神经、生化、心理等诸多因素均有关联[1-2],但尚未得出最终结果。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不仅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可以引起抽动障碍的发病,大脑纹状体的氨基酸含量异常也可能引起抽动障碍的发病[3-4]。
治疗药物以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为主,这些药物短期效果尚可,但副作用明显,部分患儿因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而终止治疗,且极易复发,病情更重。
刘焯教授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对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发病及症状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对文静汤进行加减化裁,因人制宜,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并且使大多患儿达到临床治愈。
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本病归属于“抽搐”“慢惊风”范畴,刘焯教授认为本病与“肝风”、“胃火”、“痰火”均密切相关。
抽动症主要源于心理因素治疗可从三个方面入手[2009-9-2922:13:48]????孩子常常眨眼,耸肩被父母认为是孩子的习惯不好,纠正了很多遍,总改不过来。
直到孩子因在学校打架来见心理咨询专家,才知道孩子得了抽动症。
很多家长起初不知道孩子得的是抽动症,往往在发病四五年后才意识到,耽误了很长时间,也延误了治疗时机。
抽动症又叫抽动-秽语综合征,开始表现为频繁的挤眉弄眼、吸鼻子、动嘴巴、伸舌头、点头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耸肩、摇头、踢腿、甩手、四肢抽动、肚子起伏等,这些症状会交替出现或同时出现。
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
抽动症的误诊比例很高,一方面有些家长不会因为孩子挤眉弄眼就带去医院看,导致误诊;有些家长带孩子去了,但医生诊断为眼结膜炎、鼻炎等。
吃了很多药,症状稍有减轻,很快又复发。
经过临床诊断发现抽动症主要是心理因素引起的。
一是压力。
孩子面临父母离异、家庭矛盾、学校冲突等情况都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果没有学会处理压力,压力会积累在身体细胞中。
二是冲突。
内心一边想要发火,一边想到家长老师的不能生气的教育。
如果两种力量势均力敌,冲突就变得非常严重,身体也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压力和冲突都有很强的力量,能够造成细胞内能量的大量聚集。
到一定程度后,就像“地震”一样爆发,表现为身体大肌肉群不由自主的运动。
实际上,抽动的症状有助于缓解孩子体内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孩子的心理。
家长可以模仿一下抽动症儿童的行为,就能感受到。
做完挤眉弄眼、耸肩、甩手、踢腿这些动作,肌肉可以感受到暂时的放松。
孩子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压力的。
从心理咨询角度治疗抽动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寻找压力来源,找出让孩子紧张和冲突的原因;●学习缓解压力和冲突的方式,用宣泄、运动、倾诉、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释放积累的压力;●建立新的对待压力的模式,再次面对压力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处理。
抽动症的治疗非常需要家长的配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消除压力源,一起改变应对压力和冲突的方式。
抽动秽语综合征——儿童常见病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TS)——以不自主的突然的多发性抽动、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的抽动障碍l 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3:1l 90%以上于2~12岁之间起病l 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了l 往往存在多种共病情况,如注意多动缺陷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行为问题等【临床表现】l 起病于21岁之前,大多数在2-15岁之间l 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l 抽动症状一天反复出现多次,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程度有变化l 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l 抽动症状先从面、颈部开始,逐渐向下蔓延l 患儿不自主喉鸣出现较晚,仅20%在早期出现,60%在起病后的6~7年出现l 抽动于精神紧张时加重,注意分散时减轻,入睡时消失,l 无意识障碍,亦不发生癫痫样痉挛【发病机制】1、很多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该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l 65%~9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例是家族性的l 单卵孪生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发病率(53%~56%)明显高于双卵孪生(8%)l 男性外显率高(0.5~0.9),女性外显率低(0.2~0.8)l 出现强迫性症状或行为障碍较为常见,家族中精神病病史也较多见2、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伤的抽动秽语综合征l 大脑的影像学改变主要在基底核l 难产、窒息、早产、头部外伤等造成的儿童器质性脑损伤,可能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素l 约50%的患者有肌张力改变或精细运动缺损等神经系统体征l 脑电图可见非特异性的异常改变3、中枢神经递质系统异常l 多巴胺活动过度或多巴胺受体超敏l 性激素及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l 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失调——小剂量可乐定可使症状减轻4、精神因素l 精神创伤、生活事件、过度紧张可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l 抽动可能是愿望被压抑和反抗心理的表现5、感染及免疫因素l 昏睡性脑炎伴动眼危象和疱疹脑炎的患者可有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l 病理解剖和影像学检查发现颞叶、基底核丘脑中脑盖部及中脑水管周围有病变l 链球菌感染后自体免疫过程可能与儿童抽动及强迫症状有关l 成人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链球菌M12、M19抗体滴度升高【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症状1、病史:l 有家族遗传倾向l 发病年龄2~18岁,多在4~12岁起病,青春期后逐渐减少l 症状呈波动性,数周或数月内可有变化,病程较长为慢性病程,至少持续1年2、抽动:l 多发性抽动是早期主要症状l 首发于面部,逐渐向上肢躯干或下肢发展l 表现眼肌、面肌、颈肌或上肢肌反复迅速的不规则抽动l 如眨眼、撅嘴、皱眉、抽动鼻子、扮鬼脸、甩头点头、颈部伸展、耸肩等症状l 加重后出现肢体及躯干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如上肢投掷运动转圈、踢腿顿足、躯干弯曲和扭转动作等l 抽动频繁每天可达10余次甚至数百次l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时加重精神松弛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3、发声:l 发声痉挛是本病另一特征l 30%~40%患儿因喉部肌肉抽搐发出重复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异常喉音l 如犬吠声、吼叫声、嘿嘿声、咂舌声、喉鸣声、“喀哒”、“吱”“嘎”等声响l 有的患儿无意识刻板地发出咒骂,粗俗淫秽语言、模仿语言、模仿动作、重复语言4、行为紊乱l 约85%的患儿出现轻中度行为紊乱l 不安、躁动、易激惹l 半数伴注意力缺乏多动症,l 可有反复洗手和检查门锁等强迫行为l 可有拽头发、挖鼻孔、咬指甲、咬嘴唇或舌等自残行为l 可发生感觉性痉挛,如压力感、痒感、热感、冷感l 秽亵行为,过度挑衅和暴力行为5、智力:l 患儿智力一般不受影响l 有时学习能力下降、阅读书写及作文困难,甚至不能完成正常学业,学习与ADHD有关l 患者有一定的控制力可遏制不自主抽动数分钟或更长时间l 检查通常不能发现其他异常体征l 病程有缓解复发【鉴别诊断】——注意与儿童期可能出现运动障碍和抽动的疾病鉴别①习惯性痉挛:l 见于5~10岁男孩l 为不良习惯、精神因素或模仿他人行为l 多动较局限和时间短,可自行消失l 无言语障碍及智力减退②小舞蹈病:l 近期若无风湿热、关节炎病史,以及心脏受累证据较难鉴别l 小舞蹈病一般无发声痉挛l 为自限性疾病常在3~6个月消失抗风湿治疗有效③ Wilson病:l 肝脏受累l 角膜K-F环l 血清铜和铜蓝蛋白异常④摆动头综合征:l 进行性脑积水l 出现快速节律性头部摆动。
抽动秽语综合征尚需与Huntington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肌阵挛等疾病鉴别【检查】实验室:l 血脑脊液常规化验多正常l 血生化一般正常l 有时发现5-HT水平降低电生理l 脑电图——50%~60%可有慢波或棘波增加,但无特异性l 动态脑电图——异常率可达50%l 心电图——多正常脑CT——多正常脑MRIl 可能发现两侧基底核体积不对称l 双尾状核、豆状核平均体积较正常小l 伴有注意缺损的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左苍白球明显小于右侧脑SPECTl 可见颞叶、额叶、基底核局限性血流灌注减低区l 发作期间病灶部位局部血流灌注减少;发作期则增多,此与癫痫的SPECT图像特点相似【治疗原则】l 一般症状较轻的患者可无须治疗l 对已经确诊者则应早期采用药物疗法l 治疗原则为;初始小剂量、缓慢增加药量、尤其应用神经阻滞药或可乐定时更重要l 治疗要有一定疗程、适宜的剂量,不宜过早更换药物l 当使用单一药物仅部分症状改善或抽动秽语综合征有复杂的伴随症状时可考虑联合用药l 由于药物治疗是对症性的,故应维持治疗,轻者需6~12个月,重者应1~2年或更长时间l 维持治疗量一般为治疗量的1/2~2/3【药物治疗】氟哌啶醇:l 为选择性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滞药l 为首选药物疗效可达60%~90%l 主要对运动和发声有效,可使许多抽动秽语综合征患者恢复常态l 但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伴随症状效果不明显l 初始0.25~0.5mg Bid,或0.5mg睡前一次服用,每隔3~5天增加1次l 有效量往往达5~30mg/d,一般2~10mg/dl 症状控制后剂量应逐渐减少至每天维持量在10mg以下l 约半数患者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如情绪恶劣、嗜睡、锥体外系、认知迟钝、心脏传导阻滞等l 动作徐缓及静坐不能是氟哌啶醇治疗最主要的不良反应。
应同时并用苯海索以减少锥体外系反应l 开始用药或加药过程中会出现动眼危象,用东莨菪碱(海俄辛)肌注可缓解l 氟哌啶醇最低有效浓度为2.0ng/ml,血药水平超过6.0ng/ml可出现不良反应l 不应成为儿童用药的首选药匹莫齐特(哌咪清):l 疗效与氟哌啶醇相似,但无镇静作用,易被患者接受、现作为二线药物已得到广泛的应用l 药物作用时间长、单次口服时间为24h,故日服1次即可l 初始量为0.5~1mg/d最好晨服;以后每周可小量增加直至抽动症状被控制l 一般儿童2~6mg/d,最大用量0.2mg/(kg·d),成人4~12mg/d,维持量为3~6mgl 引起心脏传导阻滞较氟哌啶醇更常见,可T波倒置、u波出现、Q-T延长、心率过缓l 故用药前和治疗过程中每隔1~2个月应进行心电图检查一旦出现T波倒置、u波出现等应停药l Q-T间期延长不很明显时可继续用药但不能再量。
长期使用可出现焦虑情绪硫必利(泰必利):l 本品疗效不如氟哌啶醇l 优点为不良反应轻。
对氟哌啶醇不耐受者可改用此药l 不良反应有嗜睡头昏、无力,大剂量可出现恶心呕吐l 开始剂量为50~100mg/d分2~3次口服,根据病情渐加量l 常用剂量为200~300mg/d,儿童一般不超过600mg/d l 大多数病例的疗效出现于用药1~2周后舒必利:l 对控制抽动症状也有较好效果l 抗抽动剂量为200~400mg/dl 主要不良反应有困倦抑郁、焦虑、轻度震颤、性欲降低五氟利多:l 经氟哌啶醇和匹莫齐特治疗未见效者服用五氟利多可获疗效,l 不良反应轻,尤其嗜睡较其他药物轻盐酸可乐定:l 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l 药理作用可能是抑制蓝斑区突触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从而使抽动症状减轻l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抽动症药物,有效率为22%~70%l 起效时间较氟哌啶醇慢,需3周或更长时间才有效l 对伴有注意缺陷和多动的治疗可首选可乐定l 可乐定有片剂和皮肤贴片两种l 口服开始剂量为0.025~0.075mg/d,分2~3次口服,缓加量,日量不超过0.5mg,或按3μg(kg·d)计算l 儿童可用贴片,每片含2mg,贴于两侧耳后,每次可贴0.5~1片,每周更换1次l 不良反应有嗜睡口干、头痛头昏、易激惹、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l 治疗中应监测血压和脉搏情况,定期行心电图检查l 治疗过程中不可骤停药物,否则可出现急性停药反应l 控制注意缺陷和多动——首选可乐定,可乐定对抽动秽语综合征伴发注意缺陷和多动有较好效果氯米帕明(氯丙咪嗪):l 本品可增加脑内5-HT的水平l 对伴发的强迫症状有效l 儿童每天3mg/kg,成人起始剂量为25mg/d,据病情缓加,成人最大剂量为250mg/dl 不良反应有口干、镇静震颤、便秘、排尿困难、性功能障碍等氟西汀:l 为新一代抗忧郁剂l 始量为20mg/d,此后逐渐加至60~80mg/d。
l 儿童对此药的激活作用较敏感,始量为隔天10~20mg/dl 较氯米帕明的不良反应较轻、少数可引起消化不良、恶心、皮疹、轻躁狂l 研究表明,儿童服用少量氟西汀很安全利培酮l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l 疗效肯定,副作用轻微且极少出现l 剂量0.5~3.0mg,分早晚两次给药,奥氮平:l 是一种非典型的具有包括DA-2、5-HT2A和2C拮抗作用的多种受体活性的精神抑制剂l 能明显减轻抽动症状l 但对伴随症状无效l 最终剂量为2.5mg/d,平均10.9mg/dl 常见不良反应有嗜睡、体重增加、食欲增加、口干、低血糖l 奥氮平可作为治疗运动抽动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常规精神抑制剂肌苷:l 可能有效l 是嘌呤类代谢中间产物,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具镇静抗惊厥作用l 起类似氟哌啶醇的多巴胺受体拮抗药的作用l 肌苷与氟哌啶醇联合治疗效果更好,且可减少氟哌啶醇的用量,减少不良反应哌甲酯(利他林):l 对治疗注意缺陷和多动有争议l 因中枢兴奋剂可加重抽动症状三氟拉嗪、氟桂利嗪、纳曲酮、地西泮、维生素E、维生素B6等药物可用于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联合用药】——多在下列情况下应用l 用氟哌啶醇单一治疗不能控制或不良反应太大不能继续治疗l 用可乐定后,运动和发声症状仍存在l 常用氟哌啶醇+可乐定,优点在于二者均为很小剂量即可达到满意的效果,而不良反应较少l 也可氟哌啶醇+硫必利(泰必利)【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l 目的不是直接消除抽动症状,主要是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抑郁情绪l 药物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学习和生活环境、及时解决环境中的应激,并给予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行为疗法l 消极练习法——在15~30min内有意识地重复做某一抽动动作,随着疲劳,抽动频率减少,症状减轻l 自我监督法——自己对抽动详细记录,可增强对抽动的意识并努力去克服、此法适用于成人或较大儿童l 松弛训练——学会放松和呼吸调节,把紧张的肌肉松弛下来可使抽动减轻,对改善焦虑情绪也有作用l 行为反向训练——用与抽动相反的或不一致的对抗反应来控制抽动【外科治疗】l 多采用立体定向进行未定带、丘脑腹外侧核或丘脑中间板毁损术,有显著的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