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一)
- 格式:docx
- 大小:24.98 KB
- 文档页数:6
刘弼臣教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北京汽车仪表厂医务室(100034) 刘昌艺关键词 刘弼臣 抽动-秽语综合征 老中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弼臣教授,从医近60载,精于儿科,善治小儿疑难重症。
今将其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撷要介绍如下。
1 辨证分析抽动—秽语综合征最初在1825年由法国人图雷特氏发现,故又称为图雷特氏综合征(简称TS征)。
本病以具有两组症状(抽动、秽语)和四大障碍(运动障碍、行为障碍、思维障碍、人格障碍)为特点,多发于5~12岁儿童,男多于女。
刘老认为,中医文献中虽无抽动—秽语综合征这一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早在2000年之前的《内经》中即有记载,隶属于“肝风”、“”、“筋惕肉”、“痉病”、“慢惊风”等病证范畴。
患者表现有眨眼、斜视、扬眉、张口、努嘴、做怪象等面部抽动,点头、摇头、挺颈、斜颈、扭脖、耸肩等头颈部抽动,挺胸、扭腰、鼓肚、撑肛等躯干、腹部抽动,搓手、甩手、捏指、握拳、举臂、踮脚、抖腿、跷脚等四肢抽动。
根据中医“风胜则动”的理论,任何部位的抽动,均属于“风”。
风的特性是“善行而数变”,临床上当一组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又出现另一组抽动,或在原有基础上又增加新的抽动症状。
而喉中干咳、吼叫、尖鸣,或如犬吠,或发出“吭吭、啊啊、嘘嘘、喔喔”声,或秽语,或随地吐唾,这些异常发声和行为,则属于顽痰作祟,痰阻气道,梗塞喉间所致。
风和痰的关系,在病理方面至为密切。
往往风动则火生,火盛则风动,风火相煽,则熏灼津液为痰而上壅,痰壅则气逆而窍闭。
既可因风而生痰亦可因痰而生风,风痰窜动可致抽搦;痰阻气道则喉间痰鸣怪叫,形成上盛下虚,阴阳不相维系的病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静阳躁”,“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主柔静,阳主躁动,守使相依,则阴阳协调,病安从来?肝主风,体阴而用阳,肺属金为清净之府。
由于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肾常不足的特点,一旦风痰鼓动,往往阳亢无制出现刚躁掣动,而且肝风最易化火,木火刑金则出现金鸣异常,形声不正。
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运动、言语抽搐为特点的综合征。
本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主要发生在2~12岁之间,有家族发病倾向。
病因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而目前此症更多被认为是由于脑器质性的原因,主要是基底神经节的功能障碍。
一般预后良好,抽动症状可以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轻或自行缓解,少数病例症状迁延,但对学习及社会适应一般无影响。
一、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症状1.抽动常自面部开始,表现为眨眼、举眉、面部抽搐、口唇抽动、做怪样等。
随病情发展,抽搐可逐渐加剧,并波及到颈、肩、上肢甚至全身。
2.动作刻板,重复发生,快速而不自主。
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我控制。
精神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
3.呼吸肌和吞咽肌抽搐时可发出各种声音,如咳声、痰鸣声、发哼声、喷鼻音等,有时出现秽语。
4.持续1年以上常为慢性病程,但病情常有波动,可有自发缓解与加重。
5.不伴有惊厥,一般无智力减退,但可有学习困难。
二、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检查多无特殊异常。
脑电图可有非特异性慢波,约10%患儿有中央区棘波,但临床无癫痫发作。
三、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处方白芍6克,麦冬6克,秦艽6克,天麻6克,地龙10克,蝉蜕10克,白蒺藜10克,茯神10克,橘叶10克,生龙齿10克,钩藤30克,桑叶15克,桑枝15克。
阴虚甚,加太子参10克,炙鳖甲10克;肝火盛,加焦栀子6克,夏枯草6克;有痰者,加炙远志5克;抽动甚者,加威灵仙10克,全蝎3克;腹部肌肉抽动,加木瓜6克;有不良习惯者,加甘草5克,红枣15克,怀小麦30克;智力下降,加益智仁6克,五味子3克,郁金5克,石菖蒲5克;血虚者,加当归6克,鸡血藤20克。
上药加水煎煮2次,药液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每日1剂。
四、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单方验方1.辛夷、苍耳子、元参、板蓝根、钩藤各10克,山豆根5克,半夏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茯苓12克,法半夏、瓜蒌各10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编写组成员:梁秀龄徐评议王丽娟冯慧宇张玉虎)抽动秽语综合征,称作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GTS),也称Tourette综合征(TS) ,因法国神经病学家Gilles de la Tourette 于1885年首次对该综合征作了详细报道而得名。
另有称为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等。
GTS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1],常有共病症,以行为障碍最常见,其中又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多见。
某些患者其行为障碍比抽动症状更突出。
GTS的发病率为0.5~1/10万,患病率0.005‰~0.8‰。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为一种影响突触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可变的外显率,近20年来,很多研究已除外GTS的多种后选基因,至今仍未有准确的基因定位。
GTS的危险因素是男性、年轻人、有家族史。
病理表现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的去抑制状态,同时伴随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活跃,导致不自主抽动与行为紊乱[2 -3]。
也有人认为GTS可能由链球菌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与中枢神经元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所致。
TS常缓慢进展,可持续至成年,药物治疗能控制或缓解者见于一半患者,仍有许多患者的症状波动,长期不愈,其智力和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GTS 的诊断一.临床表现: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
男女发病之比为2~10:l。
(一)前驱症状:80%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①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②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③肢体紧缩感,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④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音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⑤扭动肩膀前的搔痒感;⑥较罕见的是患者对他人或他物的异常感觉障碍,需通过触摸或袭击别人而得到缓解。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良的诊疗方案抽动-秽语综合征(GTS)又称多发性抽动,是发生在儿童期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以多种形式的运动肌抽搐同时伴有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不自主的眨眼、皱眉、歪嘴、伸舌、摇头、耸肩及喉内作响,有时出现指手画脚、挺腹、蹬足等,紧张时增多,入睡时消失,常见于4-16岁,男性多于女性。
(2)辅助检查:智力测查基本在正常范围。
脑电图异常或有非特异性改变,如伴睡眠障碍时,慢波睡眠的Ⅲ、Ⅳ期增多,快动眼睡眠减少。
【治疗要点】(1)心理行为治疗: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环境,不歧视打骂患儿,鼓励患儿树立控制疾病的信心。
(2)药物治疗:常用药有氟哌啶醇、硫必利和匹莫齐特等,对控制症状有效,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可加用苯海索。
一般到青春期,本病症状可自然缓解。
【处方】1.西医处方处方1:氟哌啶醇学龄儿0.5mg/d渐加至1.5~2.5mg/d(最多不超过4mg/d),口服,持续用药1~2年,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停药。
处方2:硫必利儿童剂量50~100mg/d,分2次口服。
或匹莫齐特(哌咪清)开始剂量1mg/d,每晚睡前口服,每周加量1次,直至有效。
或可乐定(HCI)0.05~0.1mg/d(效果不如以上3种药,在上述药物无效时试用)。
2.中医处方处方1:宁肝息风汤加减,琥珀末5g,龙胆草、白僵蚕、白蒺藜、白芍、生栀子、蝉蜕、蚤休、槟榔、钩藤、白茯苓各10g。
此方平肝息风,清热化痰。
主治肝风内扰。
适用于患儿面色无华,形体消瘦,摇头耸肩,行路不稳,伸头歪嘴,皱眉眨眼,肢体震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处方2:十味温胆汤加减,人参6g,枣仁3枚,五味子1g,熟地黄、远志、白茯苓、清半夏、陈皮、枳实各10g,甘草3g。
此方健脾祛痰,柔肝息风。
主治脾虚痰聚,肝脉失调。
适用于患儿面色无华,形体消瘦,摇头耸肩,行路不稳,伸头歪嘴,皱眉眨眼,肢体震颤,夜睡觉不安,多梦语,纳呆,舌淡红,脉沉滑或沉缓。
刘弼臣教授治疗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经验拾萃刘弼臣教授集积数十载临证之验,对儿疾之论每多创见。
笔者有幸,蒙先生厚爱,忝侍案侧,今日忆及,忽忽已近十年前事,然零金碎玉,弥足珍贵。
现不揣固陋,略将先生治疗小儿抽动一秽语综合征之意笔之成文。
后学末进,难窥堂奥,愿先生德学之瑜勿为吾言失信达之瑕而掩,得使诸君同坐春风,即为幸甚。
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又名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为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快速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言语障碍,表现为点头、扭颈、眨眼、搐鼻、噘嘴,甚至抬臂踢腿、轻咳怪叫、谩骂秽语等,无明显季节性,近年发病有升高之势。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尚未清楚,治疗多选用镇静药物等对症治疗,不但副作用大,而且易于反复。
刘弼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属“肝风证”范畴,从风痰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小儿具有“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故而易为外邪、情志、饮食所伤,诱而发病。
先生遵古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及“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论,同时据本病每发多见鼻堵、咽红等外感症状,或因外感而加重的情况,而归为外风引动内风。
先生常言道,该病“本源在肝,病发在肺,风痰上扰,横窜经隧,造成阳亢于上,阴竭于下,阴阳动静平衡失调”。
总结本病病因有内外之分,病机有虚实之别。
实则多与风痰气火有关,而虚则每兼阴血之变。
病涉五脏,治重肺肝。
先生集学验之丰,治疗此病在辨证基础上信手拈药,挥洒成方,疗效颇佳。
搐鼻属风邪外袭、鼻窍不通,治以辛夷、苍耳之通鼻窍、祛外风;喉鸣、怪叫属风热壅滞、咽喉不利,治以蝉衣、研牛子、僵蚕之疏散,加以元参、板蓝根、山豆根之清利,此亦邪自口鼻而人,祛外风以息内风之意。
皱眉、眨眼为肝经之热,药选黄连、白菊花以清之;噘嘴为中土不运、饮食停滞之象,治以焦三仙、鸡内金、香稻芽调运脾胃,疏散中土;摇头扭颈或选蔓荆子、白附子以祛外风,或选天麻、钩藤以息内风;四肢抽动则选木瓜、伸筋草以舒筋活络;腹肌抽动每以大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谩骂秽语属痰蒙心窍,选用半夏、菖蒲以化痰开窍。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关键词】名医经验;韩斐;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疗法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以眨眼、皱眉、歪嘴、摇头、抬臂、耸肩、扭腰、踢腿、跺脚、喉中出声、重复语言、秽语等为主要症状。
本病虽然不属于危急重症,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尤其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孩子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对其将来的成长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韩斐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潜心研究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对本病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并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笔者随师侍诊1年余,受益匪浅。
现将韩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机的认识1.1 心神失调为本韩师认为,心神失调为小儿抽动症的病理基础,而患儿的各种肝风动摇的症状为本病的外在表现。
临床发现抽动患儿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特点,如性格内向、执拗、急躁易怒、易兴奋、易紧张、易委屈、敏感、自卑、胆小、孤独等,这些性格特点往往被家长忽视,加上过分溺爱和学习上过高的要求,加重了患儿的负担,使其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无法释放,日积月累而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抽动症状。
病后患儿更自卑,心理负担加重,上述情绪改变更明显。
后期患者抽动症状通常不明显,而突出表现的是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强迫、狂燥、抑郁、焦虑、癔病等。
中医认为,这些性格特征及情绪方面的改变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所致。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藏神,神伤则心主神明功能异常。
沈金鳌《幼科释谜》云:“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
”《婴童百问》曰:“心藏神,神安则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睡,若心气不和,邪气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
”因此,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本病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外在的各种症状则是由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日久逐渐引起。
抽动——秽语综合征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的反复、不自主的肌肉抽动和发声抽动,临床表现为各式各样的动作,可见皱眉、眨眼,撅嘴、摆头,点头,转颈、耸肩、甩手、跺脚、踢腿等等。
由于发声器官和膈肌的抽动而发出清喉声、咳嗽声、鸡鸣声、打嗝声等。
一、根据动作的构成和持续的时间可分为:1.短暂性抽动障碍:至少持续2周,但不超过1年。
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症状发生频繁,并且持久,往往超过1年,间歇期不会超过2个月3.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抽动与运动抽动同时存在。
原因不明,中医认为应归属在情志致病范围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的变化,如长期困扰着孩子,会引起抽动症的发生。
二、治疗1.症状轻微者无需特殊治疗,2.慢性抽动障碍和抽动秽语症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大多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应按时复诊,确保及时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3.只有不到20%的抽动秽语综合征病人会发展成药物难以控制的重症,可以通过手术来控制。
但手术是有一定的风险,如有极严重的自伤行为且充分的药物治疗无效方可考虑。
三、日常注意事项1.当孩子被确诊为本病后,家长要有信心。
虽然此病治疗比较麻烦,但大部分预后尚好,解除心理因素可能会自然缓解。
2.家长不可打骂孩子,避免夫妻吵架。
不要在患儿抽动时候注视患儿,这样会对患儿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要视而不见。
给予患儿更多的鼓励,关心、建立自信,缓解压力。
3.应与学校老师沟通,避免给予患儿敏感性语言批评教育,避免让孩子参加剧烈运动,如军训、长跑、竞技性体育活动及重体力活动;4.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不可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睡眠,学习时间不宜过长。
5.注意治疗期的饮食,给抽动症孩子多吃素食、不喝饮料,对尽快治愈很重要5.1不吃方便面、煎炸类食品、涮羊肉、烤羊肉串,火腿肠、糖、巧克力膨化食品,等含防腐剂、色素添加剂的袋装食品。
5.2不吃生姜、生葱、生蒜、生熟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物。
不吃油腻、含铅量高的食物5.3不吃雪糕,不喝饮料(雪碧、可乐)、凉茶、滋补高汤。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一)
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疾病,是儿科疑难病症之一。
临床
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动性的运动肌快速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言语障碍
和行为紊乱。
本病男、女儿童发病之比约4:1,患病率约0.050/0,近年来发病
率有明显增多的趋势0 1825年Itard首次报道本病,1885年
Gilles de la Tourete
对本病进行系统描述,并获得以其名字命名的荣誉。
目前对儿童抽动秽语综
合征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
最新研究表明,该病与基底神经节和边缘的特殊
部位的发育异常有关0 20世纪70年代以来,氟哌啶醇已被公认为治疗本症的
有效药物,有效率在66%—82.5%o但该药在治疗过程中,常有震颤、视力模糊、
疲乏恶心、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使部分患者治疗难以持久。
中医目前对本病尚无统一命名,历代中医学者多将之归于“瘛”、“慢惊
风”、“肝风”等范畴。
其病机多由于肝肾阴虚、筋肉失养、经脉阻滞、肝风内动
所致。
与肝、脾、肾三者关系密切,与风、痰、虚三方面有关。
小儿为稚阳未充、
稚阴未长、五脏六腑尚娇嫩之体,卫气不能外固则极易受风邪所侵;再者小儿
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虚痰盛,肝旺动风,风主动主抽,风痰阻络,故而见不自
主抽动;风痰上犯清窍则见挤眉弄眼,耸肩摇头,口角抽动;上扰咽喉则出现不
自主发声。
笔者体会到对于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应以头针(百会、四神
聪穴)为主,辨证选穴以息风化痰通络,健脾疏肝补肾为大法。
一辈子活得就是这一颗人心!
但是善良,要有个度,因为总有人利用你的善良伤害你。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对了人,别人就会对你感恩;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错了人,那么别人就会让你寒心。
真心待人,你把心软给对了人,别人会感谢你情深意重;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2008512124622 2008512185207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