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秽语综合征证治
- 格式:docx
- 大小:20.09 KB
- 文档页数:5
韩斐医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体会【关键词】名医体会;韩斐;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疗法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以眨眼、皱眉、歪嘴、摇头、抬臂、耸肩、扭腰、踢腿、跺脚、喉中作声、重复语言、秽语等为要紧病症。
本病尽管不属于危急重症,但严峻阻碍小孩的生活与学习,尤其加重小孩的心理负担,乃至阻碍小孩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对其以后的成长产生较多的负面阻碍,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痛楚与压力。
韩斐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最近几年来潜心研究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医治,对本病辨证论治有独到观点,并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笔者随师侍诊1年余,收成颇丰。
现将韩师医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对病机的熟悉心神失调为本韩师以为,心神失调为小儿抽动症的病理基础,而患儿的各类肝风动摇的病症为本病的外在表现。
临床发觉抽动患儿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特点,如性格内向、执拗、急躁易怒、易兴奋、易紧张、易委屈、灵敏、自卑、胆小、孤独等,这些性格特点往往被家长轻忽,加上过度溺爱和学习上太高的要求,加重了患儿的负担,使其精神压力过大,致使情绪无法释放,日积月累而表现为各类部位的抽动病症。
病后患儿更自卑,心理负担加重,上述情绪改变更明显。
后期患者抽动病症通常不明显,而突出表现的是各类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强迫、狂燥、抑郁、焦虑、癔病等。
中医以为,这些性格特点及情绪方面的改变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异样所致。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藏神,神伤那么心主神明功能异样。
沈金鳌《幼科释谜》云:“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那么气下,惊那么心无所依。
”《婴童百问》曰:“心藏神,神安那么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睡,假设心气不和,邪气乘之,那么精神不得安宁。
”因此,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同时也是阻碍本病进展转变的要紧缘故,而其外在的各类病症那么是由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日久慢慢引发。
儿童抽动症中医治疗大显身手儿童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儿童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摇头、皱眉、吸鼻、清嗓,甚至发出“吭吭”等怪声。
有的还有耸肩、仰颈、噘嘴、做鬼脸、甩胳膊、踢腿、挺胸、扭腰、鼓肚、身体不自主抽动等。
患儿抽动发作频繁,少则一日数次十几次, 多则可达每日数百次,30%~40%因口喉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性、暴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半数有秽亵言语。
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认为多与遗传、免疫、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
发病率约为0.3%~1%,男女比例约为4:1,以2~15岁儿童多见。
由于此时期儿童本身好玩多动,容易使家长忽视以致病情加重。
当然,每个患儿并非上述症状全部出现,大多患儿有以上几个症状。
许多家长开始以为是孩子调皮、坏习惯,有的还责备、恐吓、打骂孩子,耽误有效治疗,更会加重病情。
目前,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以中枢神经抑制剂、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对控制症状有一定临床疗效,但常伴有记忆力下降,停药复发等副作用。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笔者发现中医治疗本病重视扶正固本、祛风止痉、标本兼治,具有疗程短、见效快,经济实用、副作用小、疗效肯定等优势,可谓在本病治疗中大显伸手。
今举例示之。
【案例】相某某,男,7岁,临沭。
2021年7月6日初诊:抽动症加重半年,患儿眨眼频作,左眼皮不自主眨眼尤甚,并有咬指甲、摔手、多动等不自主动作,睡眠可,大便稍干,小便正常,食欲可。
患儿足月剖腹产。
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处方:黄芪天麻白术全蝎防风钩藤蜈蚣炙甘草 7付冲服。
7月13日二诊:患儿服中药后诸症大减,眨眼大大减少,咬手指减少,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加白芍 7付冲服。
7月20日三诊:诸症减轻,咬指甲很少出现,有时仍有眨眼,舌暗红苔薄黄,脉弦细。
上方7付冲服。
根据患儿病情变化,不断调整处方用药用量,随症加减,共治疗用药3月,患儿恢复正常,眨眼、咬手等动作均消除。
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中医药疗法治疗抽动秽语综合症病例分析 抽动秽语综合症是指冲动性肌痉挛或伴有秽语的全身性抽搐,运用中医药以解郁化疾开窍法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标签: 中医药疗法抽动秽语病例分析抽动秽语综合症是指冲动性肌痉挛或伴有秽语的全身性抽搐。
以爆破性不自主大声与多发性抽搐为特征。
早年起病,经过缓渐,紧张兴奋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注意力集中于阅读或操作时可暂时减轻,无神经系统定位病症,脑电图等检查无特异性改变。
笔者运用中医药以解郁化疾开窍法治疗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例一:张嘉,男性,17岁,2006年10月26日就诊。
发病5年,现主要表现:瞬目,面颈抽掣,耸肩,伴有爆发性不自主发声,状如犬吠及秽语,意识清楚,不能完全自制,每天发作10余次;集中精力学习时,症状减轻。
曾在北京、沈阳的医院就诊。
查体: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五官端正,颈软,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
脑电图检查示:广泛轻度异常脑电图。
诊断:抽动秽语综合症。
中医辨证系因气郁痰阻,蒙蔽清窍所致,方用:柴胡15g、郁金30g、香附20g、陈皮15g、姜夏15g、茯苓30g、胆南星10g、石菖蒲20g、白附子10g、全蝎10g、僵蚕10g、蜈蚣2条为主方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40余剂,病人每天仅偶有发作,表现为瞬目,耸肩,偶有爆破性不自主发生,并顺利进入学校学习。
例二:李亮,男性,18岁。
2008年12月11日来诊,发病6年余,现主要表现为瞬目,面颈抽掣,瞻肢,甩腿,伴有刻板性的咒骂与亵词秽语,每日发作几十次,意识清楚,不能完全自制,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症状略有减轻。
曾在中国医大,北京协和医院就诊。
查体;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应灵敏,五官端正,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舌质暗淡,苔白略腻,脉弦滑,脑电图检查示:广泛轻度异常脑电图,脑CT,磁共振等检查未见异常。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李中正医师行知堂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大多在2-15岁发病且男孩多于女孩,是一种以慢性反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症状有面部表情肌、颈部或四肢、腹部肌肉的收缩,反复快速且不规则,或伴有异常的声音、多动或情绪障碍。
属于中医学“痉病”、“虚风内动”、“筋病”等范畴。
小儿抽动症的定义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现在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临床上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临床上西医常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神经阻滞药,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比较多,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反复。
所以家长也会选择中医来进行调理。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能达到90%以上。
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及患儿体质方面入手。
在中医学上,以前曾有人把其归属于慢惊风。
从临床上看,孩子的神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应该属于《内经》上所讲的五体病。
所以,通过临床实践,今把它归属于“痉病”,“虚风内动”或者是“筋病”的范畴。
属于五体病之“筋肉瞤动”问题。
古人有没有这样相关的论述?这个病症从文献上来看,个人认为早都有了。
但是现在这个病多见了。
抽动症是一个慢性过程,它不急、不险,临床上属于一个慢性病。
有研究认为近年该病的发病率为0.05%-3%,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抽动症实际上是一个筋膜的抽瘛,肌肉的瞤动。
与之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风盛则动”的论述。
在《伤寒论》里就明显了,在论述发汗峻剂的大青龙汤时,有这样一句话:“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厥逆什么表现呢?“筋惕肉瞤”。
条文里紧接着说“此为逆也”,也就是说误汗导致了肌肉抽动。
临床上很多孩子是在发热治疗过以后,不到一两个星期就出现了抽动的症状,家长也很疑惑。
实际上就是由于误汗或者是误下,导致了这个孩子的“筋惕肉瞤”,就是一个筋膜失养。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镇肝熄风、安神定志法治愈肝风内动病案:郭某,男,14岁。
主诉及病史:全身抽动,不自主发声,时时口吐秽言浊语4年,加重2日。
曾服氟哌啶醇片及中药、针灸等治疗,效果不佳。
诊查:形体消瘦,面色少华,语声低微。
性情孤僻暴躁,走路歪斜不稳,四肢振颤,摇肩耸背,张口歪嘴,挤眉弄眼,约每隔4~5分钟出现一次惊骇状犬样叫声,时不自主,口吐秽语。
诸症晨起较轻,午后加重,睡前最甚,入睡后诸症消失。
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无意识障碍。
舌红苔白腻,脉弦细微数。
辨证:自幼性情孤僻,肝气郁结,久郁化火;小儿为纯阳之体,肝木最旺,火盛风行,风痰内扰,气机逆乱,遂成此证。
治法:泻肝熄风,安神镇惊。
处方:琥珀末9g(冲服)龙胆草6g 白僵蚕12g 白蒺藜12g 炒白芍15g 生栀子9g 白茯苓10g 槟榔10g 净钩藤10g 蚤休9g 二诊:服药2剂,四肢振颤、不自主叫声、挤眉弄眼等症明显控制。
舌脉同前,嘱继服8剂。
三诊:偶有叫声,肢体轻微摆动,自觉胸闷不爽,心烦少寐。
肝风内动之势已减,而患病日久气阴两伤,风痰内扰之证相对突1出。
治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痰,佐以定惊安神。
处方:潞党参30g 生地黄12g 杭白芍12g 净百合30g 川陈皮10g 法半夏9g 白茯苓12g 慈竹茹12g 胆南星6g 石菖蒲6g 净钩藤12g 琥珀末9g(冲服)四诊:前日起叫声又作,似有旧疾复发之势。
为防止大发作,给服小量氟哌啶醇片。
仍宗初诊方。
五诊:服药2剂,摇肩耸背、叫声等症止。
夜卧不安,偶尔挤眉弄眼,易发怒。
前方加入平肝熄风,镇惊安神之品。
处方:琥珀末9g 珍珠母12g 朱茯神24g 石决明30g 明天麻12g 蛇蜕1.4g 龙胆草6g 龙齿9g 白蒺藜12g 炒白芍12g 净钩藤12g 槟榔10g六诊:服药2剂,诸症消失,唯睡前及做作业时身体有僵硬现象。
刘弼臣教授治疗抽动一秽语综合征经验拾萃刘弼臣教授集积数十载临证之验,对儿疾之论每多创见。
笔者有幸,蒙先生厚爱,忝侍案侧,今日忆及,忽忽已近十年前事,然零金碎玉,弥足珍贵。
现不揣固陋,略将先生治疗小儿抽动一秽语综合征之意笔之成文。
后学末进,难窥堂奥,愿先生德学之瑜勿为吾言失信达之瑕而掩,得使诸君同坐春风,即为幸甚。
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又名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特征为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的运动肌快速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言语障碍,表现为点头、扭颈、眨眼、搐鼻、噘嘴,甚至抬臂踢腿、轻咳怪叫、谩骂秽语等,无明显季节性,近年发病有升高之势。
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病理认识尚未清楚,治疗多选用镇静药物等对症治疗,不但副作用大,而且易于反复。
刘弼臣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属“肝风证”范畴,从风痰论治,取得了满意疗效。
小儿具有“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故而易为外邪、情志、饮食所伤,诱而发病。
先生遵古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及“怪病多由痰作祟”之论,同时据本病每发多见鼻堵、咽红等外感症状,或因外感而加重的情况,而归为外风引动内风。
先生常言道,该病“本源在肝,病发在肺,风痰上扰,横窜经隧,造成阳亢于上,阴竭于下,阴阳动静平衡失调”。
总结本病病因有内外之分,病机有虚实之别。
实则多与风痰气火有关,而虚则每兼阴血之变。
病涉五脏,治重肺肝。
先生集学验之丰,治疗此病在辨证基础上信手拈药,挥洒成方,疗效颇佳。
搐鼻属风邪外袭、鼻窍不通,治以辛夷、苍耳之通鼻窍、祛外风;喉鸣、怪叫属风热壅滞、咽喉不利,治以蝉衣、研牛子、僵蚕之疏散,加以元参、板蓝根、山豆根之清利,此亦邪自口鼻而人,祛外风以息内风之意。
皱眉、眨眼为肝经之热,药选黄连、白菊花以清之;噘嘴为中土不运、饮食停滞之象,治以焦三仙、鸡内金、香稻芽调运脾胃,疏散中土;摇头扭颈或选蔓荆子、白附子以祛外风,或选天麻、钩藤以息内风;四肢抽动则选木瓜、伸筋草以舒筋活络;腹肌抽动每以大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阴以缓急;谩骂秽语属痰蒙心窍,选用半夏、菖蒲以化痰开窍。
抽动秽语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编写组成员:梁秀龄 徐评议 王丽娟 冯慧宇 张玉虎)抽动秽语综合征,称作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GTS),也称Tourette综合征 (TS) ,因法国神经病学家Gilles de la Tourette 于1885年首次对该综合征作了详细报道而得名。
另有称为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慢性多发性抽动等。
GTS是儿童期发生的一种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以反复发作的不自主多部位抽动、声音(语言)抽动为主要特点[1],常有共病症,以行为障碍最常见,其中又以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和注意力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多见。
某些患者其行为障碍比抽动症状更突出。
GTS的发病率为0.5~1/10万,患病率0.005‰~0.8‰。
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为一种影响突触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代谢障碍疾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可变的外显率,近20年来,很多研究已除外GTS的多种后选基因,至今仍未有准确的基因定位。
GTS的危险因素是男性、年轻人、有家族史。
病理表现为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的去抑制状态,同时伴随尾状核功能的过度活跃,导致不自主抽动与行为紊乱[2 -3]。
也有人认为GTS可能由链球菌感染后所产生的抗体与中枢神经元发生交叉免疫反应所致。
TS常缓慢进展,可持续至成年,药物治疗能控制或缓解者见于一半患者,仍有许多患者的症状波动,长期不愈,其智力和寿命一般不受影响。
GTS 的诊断一.临床表现:多起病于3~12岁,7岁左右症状最明显。
男女发病之比为2~10:l。
(一)前驱症状:80%患者有前驱症状,表现为某种感觉异常或难以形容的不适感,如:①眨眼前的眼部烧灼感;②需要通过伸展颈部或点头才缓解的颈部肌肉紧张或痛性痉挛;③肢体紧缩感,伸展手臂或腿才能缓解;④喷鼻前的鼻阻塞感、清嗓音或发出呼噜声前的干燥感和咽喉痛;⑤扭动肩膀前的搔痒感;⑥较罕见的是患者对他人或他物的异常感觉障碍,需通过触摸或袭击别人而得到缓解。
韩斐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关键词】名医经验;韩斐;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疗法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临床以眨眼、皱眉、歪嘴、摇头、抬臂、耸肩、扭腰、踢腿、跺脚、喉中出声、重复语言、秽语等为主要症状。
本病虽然不属于危急重症,但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尤其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影响孩子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对其将来的成长产生较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家长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与压力。
韩斐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年来潜心研究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治疗,对本病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并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笔者随师侍诊1年余,受益匪浅。
现将韩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机的认识1.1 心神失调为本韩师认为,心神失调为小儿抽动症的病理基础,而患儿的各种肝风动摇的症状为本病的外在表现。
临床发现抽动患儿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特点,如性格内向、执拗、急躁易怒、易兴奋、易紧张、易委屈、敏感、自卑、胆小、孤独等,这些性格特点往往被家长忽视,加上过分溺爱和学习上过高的要求,加重了患儿的负担,使其精神压力过大,导致情绪无法释放,日积月累而表现为各种部位的抽动症状。
病后患儿更自卑,心理负担加重,上述情绪改变更明显。
后期患者抽动症状通常不明显,而突出表现的是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如强迫、狂燥、抑郁、焦虑、癔病等。
中医认为,这些性格特征及情绪方面的改变是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所致。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心藏神,神伤则心主神明功能异常。
沈金鳌《幼科释谜》云:“小儿脏腑脆弱,易于惊恐,恐则气下,惊则心无所依。
”《婴童百问》曰:“心藏神,神安则脏和,故小儿昼得精神安,而夜得稳睡,若心气不和,邪气乘之,则精神不得安定。
”因此,心主神明功能的失调是本病发生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本病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其外在的各种症状则是由心主神明功能失调日久逐渐引起。
抽动秽语综合征证治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抽动障碍,亦称抽动症)是以突然发生的、不自主的、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与此同时常伴有暴发性的、不自主的发声和秽语为临床特征的常见疾病。
发病人群以儿童为主,成年人也有发病。
本病具有“风胜则动”“善行数变”的临床特征,所以,就临床表现而言,属于中医风病范畴。
但是从其发病与病情发作及其诱发因素来看,又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由此,提出“识证从风治求心肝”的观点,用以指导临床,取得相对满意的疗效。
1 临床表现以动越不宁为主,病在心肝1.1 动皆属风,其病责肝肝木旺于春,风为春令主气,风性主动。
抽动症临床见症多端,常见眨眼、斜视、搐鼻、噘嘴、摇头、吭嗓、缩颈、耸肩、伸臂、甩臂、挺胸、弯腰、旋转身体等症状,其中以头颈部症状更为常见。
诸症以突发、频发、动越不羁、变幻无常为特征,动皆属风,因风性善行而数变。
诸症之中,颈部以上特别是头面部症状最为突出。
肝主筋膜之病,肝变动在握;风性轻扬,易于上扰。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因此,本病内风动越诸症皆由肝起。
1.1.1 抽动症状,时常变幻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症状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较为固定,然而又会出现阶段性变化。
即临床症状时常波动,通常表现为时轻时重,一段时间内可能自行缓解。
其变动无常,也是风邪致病特征。
多数患者的症状往往出现于肩部以上,以头面肌肉抽动、症状变化不定为常见。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也说明本病临床表现以风证为主的特点,故其病首先责肝。
1.1.2 外风引动内风动皆属风。
抽动症由内风引发,但是,其临床症状常在感冒或头面部感染后加重。
风为百病之长,感冒以风邪为主,风邪兼夹其他邪气致病,侵犯肺卫,扰乱气机,致使原本动越之肝风越发激扬不驯,以致外风与内风合并,内外合邪,故感冒后抽动症症状常常趋于加重。
少数患儿在外感后症状反而消失或趋于减轻,外感痊愈之后复作。
1.1.3 运动中抽动可以减轻或消失肝主筋膜,运动则肝气得以疏达,心神大多专一,肝气条畅,心神凝聚,抽动、秽语可以短暂消失。
1.1.4 肝失疏泄,发生秽语秽语是患者神志清醒状态下的喉中异常发声,常常为发声性抽动,其表现是喉鸣音、吼叫声或清嗓声。
此与眨眼、吭嗓、搐鼻等异常动作的发生机理相同,实由肝失疏泄,筋脉失和,变动失司所致。
《素问·宣明五气》曰:“五气所病……肝为语。
”1.2 抽动秽语病由心起1.2.1 心为一身之主躯体运动,由神使之,气役之。
心为五脏六腑一身之大主,生命活动由心主持。
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主血脉,藏神明。
心神通过使道联系脏腑百骸,从而成为一身之主。
心以阳气为用,卫气为之使。
卫气属阳,主温煦肌肉,传达神机,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皆以卫气为用。
官窍百骸由气役之,气为神使。
无阳气则不能运动,表现为痿证;若神使不当,以致妄动,是为风病。
1.2.2 心气抑遏,神机失常抽动症患儿常有易动难静的个性特征与不易受约束的心理特征。
加之当代独生子女家庭为多,因此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宽严失度。
特别是三代同居,独生子女家长与长辈对孩子的要求不一,出现矛盾,幼儿可能无所适从。
有些家长,特别是妈妈们,望子成龙心切,要求过于严苛,也会影响幼儿行为与心理。
其三,进入幼儿园后,在纪律、规范的统一要求下,会有一些儿童不能适应这些纪律与规范,想动的个性与集体环境下受到制约相矛盾。
因此,在某些时候,身体不能大动,往往会出现小动作,表现为肩部以上的部位产生过多的抽动秽语等症状。
提示,抽动症患儿需要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与教育环境。
神由心藏,形由神使,神藉气以役形。
拘束过多,心气不能舒发,神形失和,以致抽动秽语。
1.2.3 心气不舒,加重肝风动越抽动症症状以动为主,动虽属于风病,然诸动皆由心神指使。
临床常见抽动症状经过家长制止或在特定环境下,可以为患儿的主观意识暂时控制,从而不表现出各种抽动秽语症状,然而,这种情形一般不能持久。
反之,在心情不爽,或受到指责、批评之后,或课业加重,精神紧张时,症状会突然加重。
动由风生,其主在肝;意识为神,其主在心。
心肝失调,气机不畅,神机失和,所以说,本病发于肝风内动而主于心神失调。
1.2.4 心气不舒,秽语频发心藏神,为智慧所出,且言为心声,秽语常责心神失和,言不由己所致。
患者的发声性抽动,可以逐渐转变为刻板式咒骂、陈述污秽词语等,责在心肝同病。
又抽动症患儿智力一般正常,部分患者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情绪障碍等心理问题。
凡此,皆为心神不宁、肝风动越之象。
心神不宁,又会加重病情,以致患者病情在身心疲劳、精神紧张、焦虑以及睡眠不足时往往会加重,若能精神放松,症状常常减轻,睡眠后则症状消失。
再就是,学龄儿童,假期症状轻或不发作,而在开学之后数周之内,症状复发或加重。
发声障碍与秽语的发生机制较之单纯抽动症状复作,需要更多的肌群参与才能实现,因此,一旦形成之后,往往长时间持续,不能缓解,影响生活,影响课堂,从而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和学习、生活的不便。
1.3 病在心肝仅就抽动症临床表现而言,以风性变动不居为临床特征,其病位不离肝木与心神。
肝主筋,筋司运动,但运动以卫气为用,其主持在心,欲动不能,从而产生了各种不自主、难以持久克制的抽动、秽语等症状。
心肝皆为阳脏。
心藏君火,肝舍相火。
心肝同病,阳气失和,神机失调;本病患者儿童居多,儿童为纯阳之体,阳常有余;加之饮食多肥厚,而且本病往往病程较长,故病变过程中,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患儿体内易于化热化火,火热又可灼伤心肝阴液。
所以心肝同病,肝风内动,心肝火旺,阴液耗伤,神机失和是其病程中最为常见的病机变化。
肝主疏泄,条畅气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则化热化火,日久气滞血瘀,从而导致郁热、瘀热、痰热内蕴等不同病理因素并存的病机特点。
2 治疗当从心肝二脏入手虽然对本病西医强调存在脑的器质性病变,但就中医理论而言,仍当从风证去认识与探讨,论治从缓解抽动着眼,从心肝入手,治分邪正虚实,总以柔肝息风,宁心安神为主旨。
2.1 治心要在宁神与清心心藏神,神使诸窍。
抽动症的摇头、眨眼、吭嗓、耸肩、噘嘴、秽语等清窍不宁症状,由心神失和,肝气变动生风。
所谓心乱则风动,心静则神安,处方注意宁心安神,酸枣仁、茯苓、桔梗、炙甘草皆可随证配用;心气不舒,常易化热,最易产生郁热,常用郁金、川贝母、白茅根、连翘、丹参、淡竹叶开郁清热;郁热伤阴,则需养阴宁心,常需加麦冬、沙参、玄参等药物,也可酌情应用生龙齿、珍珠母、珍珠粉、牡蛎、龙骨等重镇安神之品。
此外,可以对患儿进行心理治疗,并鼓励患儿适当参加体育活动,通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等,促使其身心协调,所谓“心静则万病皆休”。
2.2 治肝之法要在柔肝息风抽动症治肝之法,主要有平肝与疏肝两方面,但重在疏达而不在重镇肝木。
动越之症常因心乱而起,平肝不能治其本,重镇反而抑遏生生之机,因此,疏肝与平肝需要兼顾。
疏肝常用川贝母、郁金、蝉蜕、薄荷、连翘、香附等;平肝则用天麻、菊花、蝉蜕、僵蚕、钩藤、夏枯草之属,甚则可以选择珍珠母、牡蛎、龙骨、生龙齿、珍珠粉等重镇药物。
儿童纯阳之体,升发活泼之机宜疏发而不可过于抑遏,重镇平肝切不可抑遏生发之性。
2.3 心肝同治心肝火旺,治宜清心泻火,常用淡竹叶、连翘、金银花、栀子、夏枯草、牡丹皮、黄连等。
火盛伤阴,可以选加麦门冬、沙参、百合、生地、玄参、天花粉、玉竹等,甘寒养阴生津,清热安神。
镇肝息风与宁心安神皆可选用珍珠母、龙骨、牡蛎、生龙齿等。
3 证治心得3.1 清热散邪热能化风,邪热内扰是抽动症的常见病理因素。
心肝不畅,气郁化热;饮食肥厚过多,或运动过少,皆可造成卫气郁滞,从热而化。
进而导致郁热、瘀热、痰热、食积化热等病机变化。
因此,临证常需清热散邪。
郁热治宜开郁清热,常用郁金、贝母、竹叶等;瘀热常用丹参、郁金、白茅根等;痰热常用瓜蒌、牛蒡子、川贝母、竹叶、竹茹、天竺黄等;食积化热常用连翘、焦三仙、焦槟榔等。
外感是引发或加重本病的常见因素,古有“内里无伏热,不易受外感”之说,因此,清热散邪既有助于治疗抽动症状,也可减少外感机会,从而有利于抽动症的治与防。
3.2 养阴柔肝抽动症病在心肝,常责内热郁结。
内热极易伤阴,阴虚则肝气不舒,肝体失柔,肝气失和,肝风易于内动。
本病阴虚,常见肺胃阴伤,其证治需要兼顾养阴。
治宜甘寒,常用麦冬、沙参、玉竹、玄参、生地、天花粉之类。
3.3 息风需用虫类药物抽动症以动越不宁为特征,治疗的目标首先是缓解其内风动越。
常用虫类药以息风,虫类药物颇多,临证以僵蚕、蝉蜕最为常用。
动越幅度大,程度严重,久治不愈,可以加以蜂房、羚羊角粉等。
3.4 适度应用重镇安神心肝病变,形神不宁,动越不安,可以选加重镇安神之品,常用龙骨、牡蛎、生龙齿、珍珠母等。
3.5 控制饮食,通畅大便痰生百病食生灾。
饮食不当,特别是饮食肥厚,热量过高,则易化热生风。
多食少动,气机郁滞,大便不畅,或发生便秘。
腑气不畅,肝气不疏;胃气失和,心火难以下降,心神因而不宁。
治疗过程中需要调节饮食,保持大便畅通,有助于尽快缓解症状,并能减少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