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449.50 KB
- 文档页数: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B.社会安定与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与中央集权D.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王安石变法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3.王羲之的名作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女史箴图》B.《洛神赋图》C.《宣示表》D.《兰亭集序》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意义是()A.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B.学习汉族文化风俗C.借鉴汉族政治和经济制度 D.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5.鼎是我国一种礼器,一般为三足。
我国版图上曾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6.迁都是一个国家的重大事件,其中因接受先进文化而迁都的是()A.盘庚迁殷 B.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C.周平王迁都到洛邑 D.苏维埃俄国首都迁到莫斯科7.下列组合不正确的是A.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B.颜真卿、柳宗元——颜筋柳骨C.吴道子——画圣 D.茶圣——陆羽8.“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9.假如你穿越时空隧道,成为东晋时期的一位官员,你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A.皇族政治上依靠世家大地主的扶持,“王与马,共天下”B.祖逖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C.东晋军队在水之战中打败前秦军队D.中原地区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10.官渡之战的性质是A.军事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1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东汉名士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A.孙权 B.刘备 C.曹操 D.袁绍12.“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等腔炙人口的故事与哪场战役有关A.牧野之战B.城濮之战C.巨鹿之战D.赤壁之战13.下列不属于三国时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的是A.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B.大力兴修水利C.发展造船业,促进海外贸易D.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14.2016年成都大庙会上,《三英贺岁》、《蜀道难关》主题灯组形象展示了三国文化。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题(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总分:一、选择题(2×20=40分)1.官渡之战,前后历时共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官渡之战的胜利()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D.扫平了关中的割据势力2.“值有疾病,孤(曹操)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赖我大皇,发圣明。
虎臣雄烈,周与程。
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这两句话是对下列哪一战役的追述()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肥水之战3.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三国鼎立形成于()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4.下图是《三国鼎立形势图》,图中①①处分别指的是()A.①长安①建业B.①长安①建康C.①洛阳①建康D.①洛阳①建业5.据何兹全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材料中的这次“变乱”指的是发生在晋惠帝时期的()A.黄巾起义B.“国人暴动” C.“楚汉之争”D.“八王之乱”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每一次人口大迁徙都伴随着浩劫与灾难。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形成于()A.西汉后期B.西晋末年C.东汉后期D.东晋末年7.成语“乱七八糟”源于两个历史典故。
“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而“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
两次变乱的共同原因是()A.地方诸侯王势力强大B.推恩令的实行C.君主的腐朽统治D.民族矛盾激化8.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魏晋时期政权并立C.东汉末年军阀割据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9.《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
2019-2020学年人教统编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检测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满分60分,考试时间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4小题28分)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哪一个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A.把汉献帝接到许B.招揽人才C.发动官渡之战D.实行屯田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5.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6.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7.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C.皇帝往往控制长江下游一带D.宋武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8.右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9.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10.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11.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题(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战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这场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2.《三国演义》里“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3.三顾茅庐的典故出自东汉末年的襄阳,这位曾在茅庐中居住的历史人物,其突出贡献是()A.建立西汉 B.巩固蜀汉政权 C.建立西晋 D.建立东汉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完成统一的国家是()A.西晋 B.东晋 C.前秦 D.宋5.历史上,发生“八王之乱”的朝代是()A.东晋 B.西晋 C.西汉 D.东汉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生活的生动写照( )A.汉族 B.北方游牧民族 C.女真族 D.西南少数民族7.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羌族8.电视剧《走西口》讲述了民国初年一群饱受生活所迫的山西人,背井离乡走西口的悲凉故事。
“闯关东、走西口、下西洋”,是中国有名的三次人口大迁徙。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徙,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结果是()A.加剧了南方生态环境的破坏 B.缓解了北方的人口压力C.稳定了南北政权的对峙局面 D.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9.下列关于淝水之战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B.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C.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D.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下列关于云冈石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位于山西大同市 B.主要开凿于北魏前期C.第20窟露天大佛是代表作 D.以雕刻和壁画艺术为主12.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献。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选择题1.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A. 书法B. 石窟 C. 山水画 D. 诗歌【答案】B【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中,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是石窟艺术。
B项符合题意;书法、山水画、诗歌是中国的艺术,不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
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 三项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
学生还要掌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
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 魏、蜀、西晋B. 魏、蜀、吴 C. 吴、东晋、梁 D. 宋、齐、梁【答案】B【解析】【分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不大。
3.如果想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阅读()A.《史记》B.《伤寒杂病论》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解析】【分析】依据课本所学,《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
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2020年单元测试卷(15)一、选择题1. 曹操在《蒿里行》中写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造成当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军阀割据,战乱不断B.王莽改制导致社会动乱C.水旱灾害连年发生D.发生长达十几年的八王之乱2.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雕像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像艺术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哪部分的养分()A.道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佛教3.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许多科学巨著,为我们汲取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提供了便捷。
下列科学巨著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是()①《水经注》②《九章算术》③《齐民要术》④《伤寒杂病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4. 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有三顾茅庐的()、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A.诸葛亮刘备关羽B.刘备曹操孙权C.刘备诸葛亮曹操D.诸葛亮关羽曹操5. 通过历史事件的比较,找出异同点和易混点,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
下列对秦国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都促进了民族的融合B.都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进程C.都顺应了历史趋势D.改革都有阻力6.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上条文引自()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7. 曹操是中国古代史上的著名人物。
他生活在()A.西汉时期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8. 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9. 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建都于此的是()①西汉②吴③西晋④东晋A.②③B.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10.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作者是()A.钟繇B.王羲之C.贾思勰D.祖冲之11. 为了纪念祖冲之,月球上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祖冲之山”,他最突出的成就是()A.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B.制造地动仪C.写下我国第一部农业著作D.割圆术12. 中国古代科技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两位科学家的共同点是()①都生活在北朝②注重实践③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④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A.②④B.③④C.②③D.①②13.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20分)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都采用了哪一措施,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A.尊王攘夷B.招揽人才C.减免赋税D.实行屯田2.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3.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4.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5.公元266年,下列哪一个人物废掉曹魏皇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A.司马懿B.司马炎C.司马昭D.司马睿6.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A.江南经济发展B.北方文化繁荣C.专制统治加强D.国家统一完成7.西晋末年至南朝初期的170年间,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向北迁移B.经历了无法抗拒的瘟疫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战争导致人口大量减少8.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民族关系的发展9.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祖冲之B.郦道元C.张衡D.贾思勰10.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A.《本草纲目》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水经注》二、材料解析题(1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2019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试卷一、选择题1.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牧野之战D.长平之战2.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3.(2019·北京)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4.《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材料反映的现象是()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C.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赶上北方D.宋代我国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南方5.(2019·内蒙古)“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则材料说明的是()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目的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意义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结果6.“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直接说明江南地区()A.得到大规模开发B.自然条件优越C.人口数量增加D.社会环境安定7.(2019·山东)“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春秋战国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8.(2019·湖南)“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大化改新D.彼得一世改革9.(2019·内蒙古)“确立县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军功……”;“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以上材料叙述的是()A.商鞅变法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B.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C.西周分封制和孝文帝改革D.秦始皇巩固统-的措施和孝文帝改革10.(2019·山东)2011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圆周率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检测题一.选择题。
1.下面是某同学从《三国演义》中选取的四个章节,其中与赤壁之战无关的是() A.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B.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C.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D.阚泽密献诈降书庞统巧授连环计2.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是在()A.官渡之战后B.刘备称帝时C.曹丕称帝时D.孙权称王时3.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6.标志东汉末年以来三国分裂割据局面结束的事件是()A.西晋灭蜀B.西晋定都洛阳C.西晋灭吴D.西晋迁都长安7.洛阳是中国的六大古都之一,所给选项中曾经在此建都的是()①秦朝②西汉③东汉④西晋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8.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
这充分说明了()A.统治阶级的腐朽B.社会经济的繁荣C.制糖技术的发达D.丝织技术的高超9.作为一个刚刚立国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A.石崇王恺斗富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七国之乱10.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11.东汉、魏、晋时期,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哪两个民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A.氐族和羌族B.鲜卑族和匈奴族C.匈奴族和羯族D.羌族和鲜卑族12.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七年级(人教部编版)历史上册单元检测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选择题1.王羲之擅长①行书②楷书③隶书④草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2.历史课堂上王老师给同学们四个提示(如下图),这里讲述的内容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 B.唐太宗“贞观之治”C.唐玄宗“开元盛世” D.忽必烈统一中国3.魏晋以来,我国人口迁徙的基本特点是①江南人民北迁②西北少数民族内迁③黄河流域人口南迁④黄河流域人口北迁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女真族5.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6.《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7.“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评语是东汉名士评价谁的()A.袁绍 B.曹操 C.孙权 D.刘备8.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抑制了佛教发展9.当看到某同学画了许多不同边数的正多边形,埋头计算圆周率数值的情景时,我们知道该同学正在探究()A.韩非子的思想 B.张仲景的理论C.祖冲之的贡献 D.毕昇的活字印刷术10.淝水之战的结局表明A.对东晋来说这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B.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C.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11.下列关于三国经济特点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甘薯在魏国大面积种植 B.魏国兴修许多水利工程C.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1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曹操 B.曹操孙权 C.曹操刘备 D.刘备孙权13.要根据气候变化进行农业生产,讲究因地制宜,这是贾思勰在什么著作中体现出来的()A.《齐民要术》 B.《水经注》 C.《农学》 D.《九章算术》14.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试卷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姓名: 班级: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以上表格中,本大题共12小题,共24.0分)1.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 )A. B. C. D.2. 我国古代有一种器皿称之为“鼎”,一般“鼎”有三足。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形象地称为“三国鼎立”。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3.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不正确的是A.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 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4. 东晋建立后,(楚越之地)“百许年中,无风尘之瞀,区域之内,晏如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
(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从材料中能得出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有①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 ②人民的辛勤劳动 ③社会安定 ④北方人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5.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A. 人民大力拥护B. 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C.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 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6. 历史示意图有助于形成时空概念.在下面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A. AB. BC. CD. D7.自北魏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A. 与汉族贵族联姻B. 学习汉族的礼法C. 采用了汉族的官制D.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8.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对这一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 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B. 洛阳贵族官僚生活简朴C. 汉族的习俗影响了内迁各族D. 洛阳贵族官僚盲目攀比9.“(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A. 重视汉族文化B. 注重学以致用C. 锐意改革旧俗D. 潜心文学创作10.周杰伦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A. 王羲之B. 颜真卿C. 柳公权D. 苏轼11.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
这位数学家是()A. 贾思勰B. 刘徽C. 顾恺之D. 祖冲之12.中国古代涌现众多优秀科学家,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学成就。
以下关联正确的是()A. 蔡伦——圆周率B. 李时珍——《本草纲目》C. 祖冲之——改进造纸术D. 华佗——《伤寒杂病论》二、材料解析题1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
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亡南方,促进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一:材料二: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
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
……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图中的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3分)(2)通过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有何影响?(1分)14.思想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文化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打动和影响世界。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人物在《世界百位名人录》中名列前十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作为教育家,孔子非常有教育主张,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点,请写出来。
(2分)(2)图二历史人物生活在东汉时期,他是谁?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是什么?(2分)(3)图三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在数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什么?(2分)(4)你认为以上历史人物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学习借鉴?(2分)15.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材料二(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思想?(1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商鞅所处的战国时代有哪些特点?(2分)(2)依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内容(2分)。
除此之外,请再写出一项其改革的内容。
(2分)(3)对于上述两次改革的影响问题,史学界曾有这样的认识:商鞅遭车裂而死,有人据此说变法失败了;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导致了鲜卑族灭亡,是历史的倒退。
你是如何认识的?(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认识即可,4分)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
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
可知只有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国鼎立局面.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重点掌握三国鼎立局面.2.【答案】C【解析】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故选:C。
本题考查了赤壁之战。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赤壁之战的影响。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特征。
根据所学知识,在中国历史上,东汉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后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西晋灭亡后,黄河流域进入了十六国时期,南方则处于东晋的统治下,此后,南北方进入了南北朝并列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因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为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所以,本题的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南移是错误的;其它三项都是正确的。
故选D。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由“楚越之地”、“百许年中,无风尘之瞀,区域之内,晏如也”可以看出,南方社会安定;由“民勤本业”可以看出人民的辛勤劳动;由“(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土地,亩值一金”可以看出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
古选C。
5.【答案】B【解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虽然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变法措施基本保留下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同时改革又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掌握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6.【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魏蜀吴三国分立时期,之后是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南北.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历史朝代更替的有关内容.注意准确识记西晋建立的有关内容.7.【答案】B【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包括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所以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8.【答案】A【解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方人的南迁,中国历史出现了民族融合的大趋势,由于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故选:A。
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和表现。
9.【答案】A【解析】“(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重视汉族文化。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都属于汉族文化。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0.【答案】A【解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
故选:A。
本题考查了书圣王羲之与《兰亭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书圣王羲之与《兰亭序》。
11.【答案】D【解析】南朝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故选D.本题以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数字为切入点,考查祖冲之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祖冲之与圆周率.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科学成就。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并亲自进行药物性能试验。
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所以,本题的B是正确的。
蔡伦改进造纸术,祖冲之的圆周率,华佗的麻沸散和五禽戏。
故选B。
13.【答案】(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民族迁徙的意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中原汉人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
(2)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
②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③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
(3)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图中的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