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的商君
- 格式:doc
- 大小:310.00 KB
- 文档页数:3
商鞅墓商鞅墓,又名商君墓。
商鞅被车裂后,法家的后学者收殓商鞅的遗骨准备偷运回商鞅故里卫国安葬,在黄河德丰渡口被秦国守军截获,当地百姓与守军便将商鞅遗骨草草埋葬于附近的秦驿山之下,后来法家的后学者寻访至此为商鞅立了墓碑。
上书“商君之墓”。
商君墓位于今陕西省合阳县城东23公里处的洽川镇风景名胜区秦驿山脚下,墓高三米多,直径十余米。
1970年解放军某部在此修建营房时将商君墓夷为平地。
商鞅广场商洛市(因出土有带有“商”字的瓦当,确认系公元前340年秦封给商鞅的封邑)最大的广场——商鞅广场,坐落于广场中心的大型主题性城市雕塑“商鞅”也成为该市的标志性雕塑。
广场中心的商鞅雕塑高9米,“商鞅”左手持简,身佩宝剑,刚毅果决,庄严威峻,雕塑背后是一堵总长33.8米的浮雕文化墙,主要讲述商鞅变法前后的历史风云。
商鞅的生平早年生活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kui)、吴起的影响很大。
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cuo)任中庶(shu)子。
]公叔痤(cuo)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
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投奔秦国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
当时黄河和崤(xiao)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
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
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cuo)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
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大秦帝国商鞅经典台词解析《大秦帝国》商鞅经典台词话剧演员出身的王志飞台词功底十分深厚,对台词的处理方式也令许多观众为之着迷,而《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剧本更是字字千钧,句句经典,好剧本遇上好演员,让这些台词产生了触动人心的力量,也让商鞅这个艺术形象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商鞅的台词更是在网络间竞相传颂。
商鞅台词之忠肝义胆:盟誓“我不识君,君不识我,君之热血,殷殷荐我。
”这是剧中商鞅在一位舍生义士墓前的祭拜之辞。
虽然今天人们已经很难理解中国古人仗义死节的壮烈精神,但依然被这样的人格力量深深感动。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这是剧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打动观众的一句台词,商鞅和秦孝公的盟誓,让两个伟大的政治家紧紧结合在一起,正是他们生死相扶的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让秦国走上了变法强大的道路,也成就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君臣佳话。
商鞅台词之胸怀天下:信念“卫鞅之志,为天下立制,为万民立法,绝不为自己安身立命谋职谋路。
”商鞅在游走列国的时候,见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受到秦公吞吐八荒的志向感染,决心到秦国一展所学。
但同时,他拒绝了与秦孝公渊源颇深的百里老人的举荐信,坚持靠自己的实力接受考核。
这种不求安身立命,一心胸怀天下的大公无私之心,既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震撼,也符合中国治学治国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商鞅台词之舍生取义:殉道“春秋以来,名士以全身自保为功业至上者,不乏其人。
然而这世上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从不盘算个人的生死归宿,更不会以此作为进退依据,国家要强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价……为国家流血,自然也包括我卫鞅的鲜血……鞅之生命,鞅之归宿,永远与秦国新法同在!”在面对老世族势力复仇,秦国新法面临存亡考验的时刻,商鞅没有选择保全自己的性命,而是决心以死护法,甘愿用自己的鲜血平复世族仇恨,以换取秦国法治的延续。
当生命与信仰不可得兼的时候,商鞅选择了信仰,让法治精神植根于秦国大地,完成了一代法家巨匠的最后使命。
秦孝公刑场上一场纷纷扰扰的大雪以一个恰当的曲笔宣告了一个改革者一生不算体面却豪情的终结,爱了他一世的红颜知己此刻身穿火燃的红色,服下毒酒嫁给了他,伏在他的臂弯里,一生沉沉睡去,此生是否已经没有遗憾了?还有着为了理想忘情弃爱的隐隐无奈吗?不管了,历史的是非功过都留给后人评说吧,车裂后,有一个名字被永远记住了——卫鞅,秦国的商君,后人称之为商鞅。
这是电视剧《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里的最后一幕,整个电视剧用了一个前呼后应的曲笔阐述了一个大国刚刚崛起,以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
到处都是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覆满恋人的衣裳,也沾满了老兵们的衣裳,沾满了血红的嫁衣;沉淀在黑色中不断涌现的血性,舍生取义追逐自己爱情的恋人,都成了雪茫茫的一片。
这是一部有勇气的片子,它用了非常正面的视觉去评述了秦朝崛起这段举足轻重的历史,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人——秦孝公嬴渠梁和变法者卫鞅,他们的形象在众多的历史小说甚至古书中未达到的历史高度,在这部戏里达到了。
暂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符合史实,但可见导演黄健中和与编剧孙浩辉二人,内心必定充满豪情的英雄主义情结,不然,《大秦帝国》里波澜壮阔的场景与史诗般的文字就不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豪情,是千军万马奔腾时与你坚定的站在一起;细腻,是站在最高处你不曾忘了远处有人在等待。
男人豪情里最主要的两个因素,《大秦帝国》里都做了独到的阐述。
秦孝公六国鼎立,诸侯割据,历史一开始没有选择秦国,让它积贫积弱了几百年,但自从秦国选择了嬴渠梁,于是历史也跟随秦献公选择了秦国,于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国家。
虽然当时社会已经逐步表现出脱离奴隶社会的目的,但该以哪一种社会形式来替代奴隶社会还是未知数,整个社会虽然百花齐放,但总的来看社会处于混沌的状态中。
纵观当时六国,以老大自居的魏国国君平庸之才,不晓用兵之道,不懂得治国良策,好大喜功,随着公叔座死去,将军庞涓与丞相公子卬内斗割据,而魏王平衡内部势力一心往外扩张,不做远虑,缺乏近忧,终是魏国没落;齐国君明臣贤,有孙膑、田忌为军事出谋划策,但如卫鞅所说,齐国是人治,君明则国强,君庸则国弱,不是长久的治国之道;韩国也是个积弱的国家,经过申不害变法后开始表现出生机,但是申不害的变法推崇的是法家术派,把王道与术看得太重,历史证明了其失败的代价是惨重的,不但他最后以身殉道,韩国也从此越发沉沦。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大秦帝国》读书笔记1大秦这部书最早在大学图书馆发现,看了几章就刹不住车了。
很好看,很精彩。
作为历史演义,50年无出其右。
但是可能碍于笔力,越往后感觉越读不下去。
目前最钟爱的一部,也就是黑色裂变了。
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部小说,这是六部小说,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没有那种从始而终的感觉,可能这就是不可抗拒的瑕疵。
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是刘关张孙曹,给人的感觉就会比较完整。
可能不爱读的人是卡在这了。
另外,很多书友给三星以下,查看了一下,大多是女书友,所指摘的无非是人物刻画粗糙,文字功底不行之类的。
这我个人都是不认同的。
粗糙吗?或许用简单更好一些。
简单、分明。
文字功底差吗,其实不算差,具体我也懒得说为什么。
说差的可能平时读的都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之类的言情书吧。
历史演义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假如能到体会书之精神的境界,你就能发觉这部书的好。
同样欣慰的是,市场是认可这部书的。
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大秦帝国电视剧,第一部,演员们都很到位,跟原著很契合,而且比原著更鲜活,都是老戏骨。
还有高圆圆基本上来说,女孩子不适合读大秦。
还是多看看女频的书吧。
《大秦帝国》读书笔记2一直就对秦国有不一样的感觉,一直对“赢秦”两个字有一种特异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看以秦国为背景的电视剧导致我喜欢秦国还是本来就喜欢秦国才去看有关秦国的影视作品。
现在还印象深刻的是古天乐主演的《寻秦记》、胡歌主演的《神话》、孙俪主演的《芈月传》,最喜欢这三部关于秦国的作品。
所以当我看到书单狗推荐的历史小说中有《大秦帝国》时,我二话不说就下载来看。
其实尽管我们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学习历史,但是我对历史真的一团浆糊,但是我真的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我们华夏民族的历史读完,但是想法是宏大强烈的,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一些朝代我主观地不喜欢,我喜欢的历史时期有春秋战国秦帝国时期,三国时期,明帝国时期,还有就是民国时期。
在看《大秦帝国》之前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是很懵懂的,特别不理解的一点是为什么又有周天子又有各种秦王,赵王,齐王......不知道到底谁是九五之尊的王。
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有感读《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有感毕十六年之功,煌煌五百万言,这是一部追寻“中国原生文明”的历史巨著,这是一幅气势恢弘、绚丽多彩的史诗画卷,这是一曲跌宕起伏、气势磅礴的历史交响乐。
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秦帝国悠远历史的灿烂星河,它用丰沛的想象力为我们重塑了那个遥远而又心向往之的伟大时代。
孙皓晖先生以其敢为天下先的艺术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创作完成的巨著《大秦帝国》成为当下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一件精品。
我近期拜读了该书的第一部《黑色裂变》,壮阔激烈的战争场面、曲折传奇的人物命运常常让我陷入故事情节中无法自拔,翻读时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跃然纸上,掩卷沉思耳畔依旧战马嘶鸣、古琴悠悠。
读后颇多感慨,故写就此篇读后感,略记一二。
该部自秦献公少梁之战受挫(公元前362年)至秦孝公病殒,太子嬴驷即位、商鞅被车裂止(公元前337年),时间跨度二十六年,历经秦三位君主,其间更涉及战国年间各国竞相变法、征伐战争等诸多内容。
小说以处于“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的战国时代为背景,以商鞅变法为主线,生动记述了秦帝国通过变法摆脱积贫积弱图强自立的历史过程。
作者之所以选择商鞅变法作为整部大秦帝国历史的切入点,我想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秦国洗辱雪耻、奋发自强的最重要时代,亦是大秦帝国得以长足发展并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根基所在。
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彻底的变革,它深远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直至今日。
秦孝公是变法强秦的第一推动力,更是秦帝国的“基石君主”。
即位之初,秦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秦孝公自断两指血立“国耻碑”,并向天下发出了千古未有的“求贤令”。
就是这张“求贤令”揭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历史大变革。
然而改革的进程是艰难的,内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重重阻碍,外有东方六国觊觎的野心。
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秦孝公胸怀大志而坚忍不拔,先变法图存,后变法强秦,继而雄霸天下。
正是有了秦孝公坚定的改革意志,商鞅才能在甘龙、杜挚等老世族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商鞅的妻子是谁?历史上商鞅的后代都被处了吗
导语: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
商鞅的妻子是谁?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
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但是他们的下场是被司马迁记下来的,他们都与商鞅一起被杀,商鞅是断子绝孙了。
商鞅的妻子是谁?
商鞅的妻子史无记载。
嬴荧玉是孙皓晖先生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虚构的女主角,也是剧中商鞅的老婆。
荧玉是秦献公的小女儿,秦孝公和公子虔的小妹。
她是一个非常开朗阳光的美丽公主,不带一点娇气,颇有巾帼豪侠气概,且心怀家国,为了国家和爱人可以做任何事。
曾化名黑林,男装跟随景监去打探六国分秦之事。
在安邑洞香春见到卫鞅,心生倾慕之意。
后来卫鞅迫于情势,与白雪分离而娶荧玉公主为妻。
荧玉给与卫鞅最大的理解和包容,她用自己最真挚的爱和最全面的体贴,赢得了卫鞅的爱和敬重。
荧玉还希望卫鞅把白雪接来一起生活。
秦孝公病危时,荧玉为了完成兄长的心愿,不顾身孕飞马去接远在墨家的玄奇,为此她失去了孩子。
秦孝公死后,众元老陷害商鞅,秦惠文王也借此欲除商鞅这个权臣。
荧玉痛骂秦惠文王,又深恨自己救不了商鞅,怨愤悲痛之下竟一夜白头,衰弱将死。
景监,车英,令狐送昏迷的荧玉去云阳国狱见商鞅。
商鞅见了荧玉,悲痛万分。
商鞅知道自己将死,而荧玉爱他甚于生命,为了让衰弱的荧玉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商鞅把她安排到玄奇的隐居地,希望玄奇能慢慢的为她疗伤。
生活常识分享。
读《大秦帝国第一部之黑色裂变》有感
刚刚读完《大秦帝国第一部之黑色裂变》。
该小说可以说是部巨著,一共六部。
第一部从秦魏少梁大战开始,写到赢驷即位,商鞅被旧贵族判以极刑——五马分尸为止。
主要讲了秦孝公嬴渠梁力图强秦、商鞅变法的全部经过。
改革变法者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像王安石还算好的,只是罢官为民,死后还被追授太傅。
像商鞅这样,惨遭酷刑的在历史上为数不少。
为什么改革者的下场大都很惨?这主要是,改革、变法就是利益的再分配,必然会触及旧的既得利益阶层,当然也就必然会遭到旧的既得利益阶层拼命反抗和报复。
当旧的既得利益阶层实力强大或复辟时,改革者能有好的下场吗?
不过,商鞅虽然死得很惨,但幸运的是他人亡政未息(在这点上比王安石强多了)。
秦慧文王虽诛杀了商鞅,但未停止改革、变法的步伐,并且果断地反击了秦旧贵族保守势力的反抗,粉碎了他们倒退、复辟的企图。
秦国也正是由此而继续一步步走向了强大,最终灭了六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大帝国。
中国现在也处在了进一步改革的历史关头,如果改革继续深入,势必会伤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也必然会遭到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抗。
正因为如此,使得现阶段的改革处于举
步维艰的境地(现在的难度大大高于改革之初)。
中国能否破除阻力,继续改革,走向强大,就看这届及以后诸届领导人的魄力和能力了。
我们拭目以待!。
大秦帝国之崛起精彩独白台词在《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剧中有诸多精彩的对话和台词,哲理深刻,颇为精辟,启迪心智,谨受教。
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大秦帝国之崛起精彩独白台词,希望你喜欢。
大秦帝国之崛起三十三集精彩独白台词第三十三集:收复河西前卫鞅与秦君议国力秦君:“单说军力,秦国似乎没有必胜的把握。
”卫鞅:“可战场之道,不全在军力。
”秦君:“秦国富强了,但是也很难说国力超过了魏国。
”卫鞅:“君上所言,仅仅指财货国力,而不是全部国力。
”秦君:“全部国力?”卫鞅:“民心民气,军心战力,君臣聚合,庙堂运筹,尽皆国力。
”秦君:“大良造的意思是说,秦国的整体国力已经强过魏国?”卫鞅:“正是,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
”秦君:“那国力之魂在哪?”卫鞅:“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大秦帝国之崛起对话台词其他孝公:鸟!!玄奇:唉呀,粗粗粗。
秦公与卫秧生死誓言:变法强秦,生死相扶君为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最多的一句话,一曲歌:纠纠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商鞅曰:今日就再来一局大盘灭国!秦公与玄奇誓言“不离,不弃,不移,不易”最让人动心的一句话如果真有那个女子对我这样说我肯定会被融化----------- " 我比你更懂你” 白雪对商鞅说的。
老甘龙:飓风过岗,伏草唯存!天明之前,其黑尤烈!(恰似当今金融风暴,股市危局!)秦公叹秦国图变求强:穷国绝境,拼命而已!墨家总坛:黑卡:何为一玄奇:一为圆一中同长也黑卡:何为二玄奇:两物相异为二黑卡:两物相异何能一道玄奇:相异不相左是为一道凛冽寒雪,秦公嬴渠梁血书国耻碑:写在国耻日世间还有另一种人他们从不盘算个人的生死归宿更不会以此作为进退依据国家要强大就是要付出血的代价民众的血贵族的血战场的血刑场的血壮烈的血冤屈的血国家就是一颗大树国人要敢于用鲜血浇灌方能茁壮参天延绵相续商鞅:大仁为不仁对商君人品之评价:“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玄奇: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商君:可与不可不重要,想与不想才是关键!魏王名句:大争之世,实力说话!(凡有血气,必有争心!)我为什么敢接秦国割地,实力使然! 不就是这么回事吗白雪对卫秧:你的内心涌动着有为之士的无尽激情,你的血液里奔流着强烈的权力欲望。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的商君
作者:鞅兴
来源:《醒狮国学》2014年第06期
说到商君,最初大家对他的评价仿佛都来自历史课本,而这段评价,又来自于太史公的《史记》:“商君,其天资刻薄之人也。
”也正是这段评价,导致很多人对商君的直观概念都不够好。
然而,当我因为《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喜欢上商君,喜欢上这个理想主义殉道者,喜欢这个为了理想坚持到最后的人,去深入了解后,才发现,商君绝对不仅仅是太史公简单的描述一样。
历史上有人对商君点评:“夫商君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
法令必行,内不私贵宠,外不偏疏远。
是以令行而禁止,法出而奸息。
”毛泽东也曾经对商君大为赞赏:“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商鞅之法惩奸究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福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贪怠以绝消耗。
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曾经上演过一部话剧《商鞅》,据说朱镕基看了后也感慨落泪,直言经济改革之难。
由后人之评述,可见当年变法之艰辛。
我最喜欢“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这句点评,它很好的诠释了商君的人格魅力,同时这也是电视剧里面的演员诠释出来的商君形象。
这句话,体现了商君的信仰和商君的人格魅力,商君对法的信仰和维护,用人格魅力去诠释着这一切。
要说商君,不得不说到商君变法,在很多只是简单的看过了解了历史的人眼里,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等等似乎没有太大的特点,这是因为人们大多忘记了从大历史背景出发,忘记了当时的历史条件。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早期变法之一,是身处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一个前无古人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一次变法。
商鞅变法是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过程中,这是一个改变体制的跨时代的飞跃。
同时,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改革社会制度唯一成功的变法。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秦国建立一个全面控制并且绝对中央集权国家,并且运用奖励耕战,从而获得人力物力资源,提高秦国的综合国力,进行统一战争。
正是由于商鞅对秦国未来的总体设计,为秦国复兴奠定基础,为后来的秦始皇一统中国打下了根基。
当然,秦国的基础也是不可忽略的,在当时强国林立的时代,秦国作为偏居一隅,积弱积贫的国家,却有着别的国家都小的变法阻力———秦国世袭公族的势力非常薄弱。
也正是如此,秦孝公的求贤令,以诚恳姿态广揽天下人才,力挫复辟老世族,为秦国的新生做了最大的保障。
在孙皓晖先生的笔下,小说《大秦帝国》,描写了当年群雄争霸,百家争鸣的一种激昂的向上的社会现状。
导演丁黑曾说:“那个时候的人,是带着朝气,凛然站在历史舞台之上的。
”孙皓晖先生认为这批人“体现了中国前3000年累积和爆发的精神力量”。
孙皓晖老先生历时18年,写下了这篇长篇小说,全篇六部十一本。
描写了大秦帝国中“强势生存”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那个时代,不前进,你就只有后退,甚至是死亡。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魏惠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手上,一个强国,却变成了一个弱国,原因就是他沉浸在自己大国强君的状态中不可自拔,没有前进,那就只有被历史抛弃。
而大秦帝国,就是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力量的最好表现。
二十年蛰伏变法,一朝收复河西失地,巩固了秦国边防,并且为后续发展埋下伏笔。
而激发这强势生存精神力量的钥匙,则是商君。
这个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商君。
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商君。
以布衣之身,独自游学,走遍秦国,彻底摸清了秦国的“脉象”。
以三次玄谈测试孝公,确定辅佐对象。
一诺千金,一句“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为变法现身二十年。
位极人臣,不爱享乐。
最终布衣赴死,终成大义。
在电视剧中,商君布衣赴死,是留给我影响最深的,也是给人最为触动,最受震撼的。
一个国士的坦然赴刑场,和周遭颤颤巍巍的老世族形成鲜明对比。
就好像商君说的,“老甘龙,卫鞅虽死犹生,尔等虽生犹死,岂有他哉。
”
围绕商君之死,阴谋可以说从孝公病重已经展开。
孝公和商君二人,其实就像一个人字,两人相撑,互为依靠。
两人在世时,没有丝毫错漏,孝公病重,商君就如同一颗孤木,立刻就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
而孝公临终之际的交代,可以说让儿子秦惠文王百般不是滋味。
孝公虽先行一步,始终挂念变法兴国,商君留下,为新法护航,可最后还是为新法现身。
还记得商君大雨倾盆入狱那天吗?商君在家曾说,要用辞官书将藏在阴暗角落的脓包逼出来,谁能想结果到最后,让自己退无可退。
还记得莹玉公主吗?先秦土地上一名单纯的碎女子,忠义无比同时也倔强无比。
十多年为侄儿嬴驷求情,十多年后为了商君拔刀相向。
在彻底明白了商君的目的后,将自己关在屋内,不吃不喝,自戕,只求陪同商君一块赴死。
在景监车英破门而入抢救公主的时候,我看到简陋的内室,一夜白发的公主,商君的画像,那个镜头顿时潸然泪下。
还记得景监车英吗?景监拖着病体,孝公死后就险些扛不住。
却最后依旧接受商君的嘱咐,帮助商君,料理后事,辅佐新君,直到新的大才的到来。
景监和车英,在剧中,看似最不起眼,却用最简单的行为,诠释了忠诚二字。
让商君身后之事,放心托付。
还记得公子虔吗?受商君一刑,让原本两两相知的人,终成陌路。
公子虔,在剧中是尤为复杂的一个人物,却有着别样的坦荡。
他想要商君死,然而他却是最懂商君的人。
他因为私仇,执拗,蛰伏,十几年,就为了一招击败商君。
然而他却是对新法理解透彻的一个人,虽发商君,但维护新法。
也正是因为如此,商君才更加放心赴死。
还记得嬴驷吗?这位秦国新王,迫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必须杀了商君。
然而牢房中最后问政,却让嬴驷更加敬佩商君。
如此大才终落此境地,宿命乎?
莹玉、景监、车英、公子虔、嬴驷,加上最后一同赴死的白雪,构成了商君生命最后一章跌宕起伏的故事。
他们中有的人为了营救商君,用尽办法,他们中有的人为了大局,必须杀了商君。
然而他们所有人,却都是最懂商君的。
所有人心里都知道,最终的结果,无法改变。
商君的最终宿命,必将为新法献身。
不为了别的,只为了那一盘大盘灭国棋。
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一统中原的战争,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是多年前,那个被车裂的男子,早已设想并且预料到的。
不以时迁者,松柏也。
商君为了心中的信念,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成就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最终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