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冲刺大 专题复习习题:专题3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b Word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9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鱼儿冰心十二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儿,绕着丝儿,挂着饵儿,直垂到水里去。
微微的浪花,漾着钓丝。
礁石上倒也平稳,那边炮台围墙的影儿,正压着我们。
过了半天,这丝儿只是静静垂着。
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便嗔道:“到底这鱼儿要吃什么?怎么半天还不肯来!”奶娘笑道:“它在海里什么都吃,等着吧,一会儿它就来了!”我实在有些倦了,便将竿子递给奶娘。
两手叉着腰,抱着膝,一层一层的浪儿,慢慢卷了来,我想着——我想我要是能随着这浪儿,直到水的尽头,掀起天的边角来看一看,那多么好呵!不过掀起天的时候,要把海水漏了过去,把月亮濯湿了。
不要紧的!天下还有比海水还洁净的吗?它是清洁光明的……“是的,这会儿凉快多了,我是陪着姑娘出来玩来了。
”奶娘这句话,将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来;我抬头看时,一个很高的士兵,站在礁石的旁边,正和奶娘说着话儿呢。
他右边的袖子,似乎是空的,从肩上直垂了下来。
“他是谁?他的手臂怎……?”奶娘笑着对我说:“不要紧的,他是我的乡亲。
”他也笑着说:“怎么了,姑娘怕我吗?”奶娘说:“不是,姑娘是问你的手怎么了。
”他低头看了一看袖子,说:“我的手吗?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我望着他说:“你的手是让这炮台上的大炮给轰去的吗?”他说:“不是,是那一年打仗的时候,受的伤。
”我想了一会儿,便说:“你们多会儿打仗来着?怎么我没有听见炮声。
”他不觉笑了,指着海上,就是我刚才所想的清洁光明的海上,说:“姑娘,那时还没有你呢!我们就在那边,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打仗来着。
”我说:“他们必是开炮打你们了。
”他说:“是的,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候,我的手就没有了,掉在海里了。
”这时他的面色,渐渐泛白起来。
我呆呆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
奶娘说:“那一次你们似乎死了不少的人,我记得。
”他说:“可不是,我还是捡了一条命,我们同队几百人,船破了以后,都沉在海里了。
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同伴,上了这炮台。
文学类文本阅读(B)——2025届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过关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霜天杨朔昏昏沉沉中,冯卯子觉得有人在拖他、抬他,又脱他的棉袄。
他使尽全身力气,想要抵抗,却只能睁开两只失神的细眼,金大娘和她的女儿妞子出现在他的眼前。
妞子站在炕前,拿着灯。
金大娘身前系了条沾满面粉的围裙,跪在冯卯子旁边,一面拿金创药替他擦伤口,一面唠叨:“老天爷,你这是怎么了?我正在打烧饼,听见院里扑通一声,还当是哪个没长眼的小賊,没想到竟是你昏在地上……”好几个伪军在村子里乱叫,声音一会儿近,一会儿远。
全村的狗都叫起来了。
冯卯子抬起头,吃力地说:“不行,我还得跑!”金大娘连忙按住他的胳膊,着急地说:“你往哪儿跑?我不能见死不救。
你这样出生入死,还不是为了咱们!我活了半辈子,还怕什么死!有我就有你,放心好了。
”冯卯子推开金大娘的手,焦急地说:“你不知道!我死是小事,我有要紧的情报给上级送。
”金大娘心里又生气,又感动。
妞子一直不声不响地站在旁边,这时突然轻声问道:“你们上级离这儿多远?”冯卯子挣扎着坐起身,含混地答:“不远——最多不过四十里【注】地。
”金大娘忍不住埋怨道:“四十里地还说不远,我看你怎么跑得到!派个人去不是一样吗?”冯卯子勉强笑着摇摇头,忍着痛站到地上,才走了几步,不禁脱口叫了一声,重重地跌倒,再也不能动弹了……几个伪军的吵嚷声又隐隐可闻,惹得狗叫得更急了。
刚才在路上,他们隐隐约约地望见个人在跑,便加快脚步追上来,进村后人却不见了。
他们追出村,跑了一段路,不见人影,料定这人躲在村里,便转回头,分散搜索。
一个伪军来到金大娘房前,隔着矮墙见房里还点着灯,纸窗上晃着个又大又黑的人影,心里犯起疑惑来。
他翻过矮墙,轻手轻脚地走到窗下,闭上一只眼,从窗孔一望,不觉高声地叫:“老物件,你做什么?”一面踢开门,像阵风似的闯进来。
屋里就金大娘,她正拿着铁夹子烤烧饼,听见人声,吓得掉转身,用手掩着心窝,指着那个伪军笑骂道:“死鬼,怎么不学好!半夜三更捉弄人!看你冻得那个鬼样子,快过来烤烤火吧。
专题35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燕飞飏李春雷“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秋,李白行游燕山,作名篇《北风行》。
其中有佳句如斯,极尽燕地苦寒和战事残酷之意。
轩辕台,今何在?恰好位于举行北京冬奥会的主场馆所在地——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和北京市延庆区之间。
这一带,皆属燕山。
燕山,系华北地区北部的天然屏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关、张家口等均为长城重要关隘,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地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必经之地。
最东端之山海关,更是咽喉所在,号称“天下第一关”。
常常的,凝视着燕山的燕字,我疑云满腹。
燕之名,来自谁?为了打开这团疑雾,我查阅不少史书。
令人意外的是,关于这个问题,文史资料极其稀少。
经过反复比对、相互佐证,得出了一个大概:商代,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曾有一个匽国(也作郾国)。
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召公奭于此地,史称燕国。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今北京市)。
十分吊诡的是,查询现有记载,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七雄之燕国,在当时并非此名,而是“匽国”或“郾国”。
史书何时始称燕国呢?六国统一之后。
为何改称燕国呢?据多数专家推断,“医”“郾”与“燕”字音义相通,相互假借。
《说文解字》曰:“匽:匿也,妟声”,“妟,安也,从日、女”,其本意为“黄昏时与女眷相聚而欢”。
比喻幸福安逸。
“燕”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即燕子貌相:鸟头、长而尖的翅膀、尾巴分叉。
这种候鸟的最主要特征,便是在巢内呢喃相亲。
燕字的另外寓意,便是春使者和吉祥鸟,进而表示生活美好、邦国安宁。
周朝开国时,最大功臣有三人,即周公旦、姜公尚和召公奭。
那么,为何将功臣之首的召公奭封于距离都城最远的燕地呢。
答案只有一个:国之屏障、无比重要。
既希冀幸福温暖,又呼唤和平安宁。
燕,蕴含着多么美好的理想啊。
但是,两千多年来,燕地,恰恰是苦寒、战乱之地。
秦统一之后的第一场农民起义的引信,由此拉响。
最新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word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斯人独憔悴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
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
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
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
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
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
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
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
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
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达到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
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
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最新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复习题(附答案)word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富丽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
”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
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
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
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
”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
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
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
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
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
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
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
“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
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新高考语文高考语文压轴题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分类精编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
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
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
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
《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
“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
2020-2021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一)读懂散文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①.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②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3.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二)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二.实战演习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考情纵览阅读素养1.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表达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
“理〞即哲理,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
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4.分类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具备了以上读文意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
要在考场上轻松解读散文内涵,把握命题意图,需遵循以下阅读步骤:1.圈点勾画,理清思路文必有思,思必有路。
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
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鱼儿冰心十二年前的一个黄昏,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竿儿,绕着丝儿,挂着饵儿,直垂到水里去。
微微的浪花,漾着钓丝。
礁石上倒也平稳,那边炮台围墙的影儿,正压着我们。
过了半天,这丝儿只是静静垂着。
我觉得有些不耐烦,便嗔道:“到底这鱼儿要吃什么?怎么半天还不肯来!”奶娘笑道:“它在海里什么都吃,等着吧,一会儿它就来了!”我实在有些倦了,便将竿子递给奶娘。
两手叉着腰,抱着膝,一层一层的浪儿,慢慢卷了来,我想着——我想我要是能随着这浪儿,直到水的尽头,掀起天的边角来看一看,那多么好呵!不过掀起天的时候,要把海水漏了过去,把月亮濯湿了。
不要紧的!天下还有比海水还洁净的吗?它是清洁光明的……“是的,这会儿凉快多了,我是陪着姑娘出来玩来了。
”奶娘这句话,将我从幻想中唤醒了来;我抬头看时,一个很高的士兵,站在礁石的旁边,正和奶娘说着话儿呢。
他右边的袖子,似乎是空的,从肩上直垂了下来。
“他是谁?他的手臂怎……?”奶娘笑着对我说:“不要紧的,他是我的乡亲。
”他也笑着说:“怎么了,姑娘怕我吗?”奶娘说:“不是,姑娘是问你的手怎么了。
”他低头看了一看袖子,说:“我的手吗?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我望着他说:“你的手是让这炮台上的大炮给轰去的吗?”他说:“不是,是那一年打仗的时候,受的伤。
”我想了一会儿,便说:“你们多会儿打仗来着?怎么我没有听见炮声。
”他不觉笑了,指着海上,就是我刚才所想的清洁光明的海上,说:“姑娘,那时还没有你呢!我们就在那边,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打仗来着。
”我说:“他们必是开炮打你们了。
”他说:“是的,在这炮火连天的时候,我的手就没有了,掉在海里了。
”这时他的面色,渐渐泛白起来。
我呆呆望着蔚蓝的海,望了半天。
奶娘说:“那一次你们似乎死了不少的人,我记得。
”他说:“可不是,我还是捡了一条命,我们同队几百人,船破了以后,都沉在海里了。
只有我和我的两个同伴,上了这炮台。
现在因着这一点劳苦,饷银比他们多些,也没有什么吃力的事情做。
”我抚着自己的右臂说:“你那时觉得痛吗?”他微笑着说:“为什么不痛?”我说:“他们那边也一样有死伤吗?”他说:“那是自然的,我们也开炮打他们了,他们也死了不少的人,也都沉在海里了。
”我凝望着他说:“既然两边都受苦,你们为什么还要打仗?”他微微叹息着,过了一会儿说:“哪里是我们?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炮台上的喇叭吹起来了,他回头望了一望,便和我们点一点头说:“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吧!”“他自己受了伤了,尝了痛苦了,还要听从那命令,去开炮,去教给后来的人,怎样开炮;要叫敌人受伤,叫敌人受痛苦,死了,沉在海里了!那边呢,也是这样。
”海水推着金赤朗耀的月儿,从天边上来,可我的心却沉了下去。
“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它听凭漂在它上面的人类,彼此涌下血来,沾染了它自己。
它仍旧没事人似的,带着血水,喷起雪白的浪花。
”“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它带着血红的光,停在天上,微笑着,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
”“清洁!光明!原来就是如此……”奶娘抚着我的肩说:“姑娘,晚了,我们也走吧。
”我慢慢站了起来,从奶娘手里,接过竿子,提出水面来,钩上忽然挂着金赤的一条鱼!“‘它在海里什么都吃’,它吃了那士兵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士兵伤处流下来的血,它是在血水里养大了的!”我挑起竿子,摘下那鱼儿来,抛到海里。
奶娘却不理会,扶着我下了礁石,一手拄着竿子,一手拉着没精打采的我,走回家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的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钓鱼时,“我”遇到了一个独臂的士兵,知道了战争的残酷,丧失了好心情,但钓上的一条金赤的鱼给了“我”一些安慰。
B.文中“月”的形象多次出现,既体现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又是士兵故事的见证者,同时也映衬了“我”内心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C.奶娘串联起了“去海边钓鱼——偶遇士兵——领我收竿回家”的情节,她对“我”的关心也带动了情节的发展。
D.散文从儿童视角出发,先展现了“我”眼中纯净的童话般的世界,但与士兵交谈之后,“我”心中的童话世界坍塌了。
[解析]A项,涉及情节概括与分析。
“钓上的一条金赤的鱼给了‘我’一些安慰”是对散文细节表达效果的分析,从“它吃了那士兵的手臂,它饮了从那士兵伤处流下来的血,它是在血水里养大了的”和“摘下那鱼儿来,抛到海里”来看,金赤的鱼并没有给“我”带来“安慰”。
B、C两项主要分析形象的作用。
B项,分析了“月”的作用,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合。
C项,对“奶娘”作用的分析着眼于线索与推动情节发展两个方面,符合原文内容。
D项,既涉及写作技巧,又涉及文章内容,分析符合原文内容。
[答案] A2.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士兵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我的手让大炮给轰去了”,可以概括出他为“独臂兵”。
其次,根据文中的“是我们两边的舰长下的命令,我们不能不打,不能不开炮”,可以概括出他“服从命令”“无可奈何”等特点;从“这时他的面色,渐渐泛白起来”的神情描写,可以概括出他“内心凄凉”的特点;根据文中的“他们练习炮术的时候到了,我也得去看着他们,再见吧”,可以概括出他“安于现状”“忠于本职”等特点。
[答案]士兵是个独臂兵的形象;他在战争中服从命令,成为战争的受害者而不自知;战争结束后安于现状,忠于本职工作。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生在作答该题时,找到与“清洁”“光明”相关的语句,还要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
“清洁”指海水看起来很清洁,由“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可知,“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海水并不清洁,它里面有士兵流的血,让人们内心恐惧。
“光明”指月光,由“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被这血水浸透了,它带着血红的光”可知,在“我”看来,月也不再光明。
“如此”指代上文“海水里满了人的血……喷起雪白的浪花”“月儿是受了这血水的洗礼……看他们做这样的工作”等内容,有助于理解“清洁”“光明”的深层内涵,也表现了“我”深层次的思考,比战争更可怕的是人的麻木。
[答案]①“我”认为海水只是看起来“清洁”,里面有战火、鲜血、人们的恐惧,“清洁”只存在于海水的表面;②月儿被血浸透,却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浸了血的月儿不再光明;③“如此”一词含有对“海水”与“月儿”的思考,对“清洁”与“光明”的感叹:比战争更可怕的是人的麻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童谣岁月长唐毅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
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
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
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
”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
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
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
通常情况下,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
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
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
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
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
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
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
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
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
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
有一首北京的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要媳妇儿干嘛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
”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
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
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
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许经成人润饰过,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
在清代,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
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
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
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
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
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
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
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
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
骑竹马,过横塘。
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
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
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
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
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是真的渐渐远去了。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
B.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
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文章引用了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
[解析]《天籁集》是作者认为“有的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不是周作人认为“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故B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