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第一框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四课第1框尊重他人知识点一尊重是交往的起点1.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原因(1)尊重即尊敬、重视。
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等。
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
2.尊重他人的意义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
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知识点二尊重从我做起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
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2.平等对待他人我们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平等待人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
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性别等方面的原因而轻视、歧视他人。
3.学会换位思考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
4.学会欣赏他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让我们学会彼此欣赏,共同进步。
出题点一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例1】小芳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很有新意,老师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她鼓掌,她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可和欣赏。
小芳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体验,是因为()A.她受到了大家的尊重B.她有自卑感、挫败感C.她能够遵守课堂纪律D.她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剖析】此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二第四课第一框手写笔记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主权国家:1、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
3、人口(基本)、领土(发展不可少的条件)、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4、国家主权两个特性:对内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对外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5、主权国家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国际组织6、国际组织: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由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7、国际组织也使国际社会主要成员,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已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
8、国际组织的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联合国9、联合国: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191个成员国过,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10、①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②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③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④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
11、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12、作用:①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②有局限性。
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求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
13、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第四课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设计一、从容说课由“人格尊严不可辱”“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人格尊严的含义、我们享有名誉权等内容。
第一目:“人格尊严不可辱”。
主要叙述了人格尊严的含义、平等性、与其他人格权的关系。
先设置了郭老师批评小光这一情景,描述了小光之父、郭老师、王律师对事件的看法,使学生从事例中认识了人格尊严;接着说明了什么是人格尊严权;然后,说明了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的关系及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
第二目:“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
主要介绍了名誉的含义及作用,法律确认名誉权的必要性,名誉权的内容,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
首先通过在银行贷款方面的事例,引出说明了什么是名誉及良好名誉对个人的有益作用;然后,说明了要做受人尊重、赞誉的人,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接着,说明了名誉权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最后,列举了一些侵害公民名誉权的具体行为,明确这些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合法,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课标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力与义务”部分:“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了解公民、享有的名誉权的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那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以模拟法庭的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三、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四、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五、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①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老师及社会成员受封建传统思想、家长制遗风、错误教育观等影响,加之法律意识不强,常忽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侵犯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
②作为未成年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不懂依法维护自身人格尊严权的实现。
③另一方面,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教育影响,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中心,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④同学交往中,由于某些学生文明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不良、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不够高,加之易冲动,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说粗话脏话、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时有发生。
2.学生的需要:①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有学习、了解法律知识的需要,不仅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做违法犯罪的事。
②从学生个人成长的角度看,全面了解人格尊严权及人格尊严对个人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保证身心健康成长。
③从人际交往角度看,懂得自觉尊重并爱护他人的人格尊严、荣誉等人格权利,不仅是每个人道德的要求,而且也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个乞丐在行乞时,又一个乘客鄙夷地将施舍的钱物用力地人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
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参与讨论。
议一议:乞丐有尊严吗?教师小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绝不能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
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或者讲故事:不食嗟来之食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
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的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
”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
”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教师:看完上述材料,结合本课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这种行为?材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1:人应自立,自己养活自己,人格尊严不可辱。
学生2:人格尊严比生命还重要,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教师:这段材料说明人格尊严不可辱。
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板书)(二)讲授新课1、人格尊严不可辱(板书)情境活动一:(见教材P34页图文材料)议一议:你的看法如何?如果你是小光,会有什么感受?板书:“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贫富贵贱,年龄大小。
那么,什么是人格尊严权?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呢?(1)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板书)人都有人格和尊严。
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人是有思想、有自尊、有受人尊重的需要的需求的。
如何理解人格尊严权的平等性?现代社会,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人格尊严权。
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裕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押犯,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
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板书)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
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与他尊两个方面。
(3)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内容(板书)①名誉权②肖像权③姓名权④隐私权(板书)(4)人格尊严权与人格权的关系——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
(板书)(5)人格尊严权受法律保护(板书)人格尊严不可辱,侮辱人格尊严必将受到社会道义的谴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维护名誉是我们的权利(板书)情境活动二:(见教材P35页材料)①想一想:好的名誉对我们有什么益处?试举例说明。
②评一评选一选请你在班级中评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老师和最受欢迎的同学。
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那么,什么是名誉?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呢?(1)名誉的含义(板书)人的名誉是对特定人的品德、才干、信誉等方面的客观的社会评价。
名誉集中体现了人格尊严。
(2)名誉对个人的作用(板书)活动:播放录音(节选2004感动中国颁奖晚会)“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散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教师: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学生齐声:袁隆平师:谈到他,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之自豪。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
袁隆平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为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社会给予他客观公正的评价和良好的名誉。
这使他赢得了中国人甚至全球人的尊重。
教师:袁隆平每年掌握着几千万元科研经费,生活却极其简朴,他没有名车豪宅,没有海滨别墅,他就与50多名工作人员吃住在基地。
基地坐落在三亚市东郊荔枝沟警备区农场,没有水泥公路,一条机耕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在这里没有职位高低,院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一律下田。
袁隆平的儿子、儿媳大学、研究生毕业,跟大伙一样,天天下地,默默工作。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袁隆平具有很好的人品。
教师:是啊,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品行和表现。
同学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这就取决于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品行和表现。
同学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啊!①良好名誉对个人的有益作用:有良好的名誉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②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
情境活动三:(见教材P36页材料)议一议:①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吗?②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你该怎么办?(①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
②面对不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要从事实出发,证明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对于诽谤、侮辱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师讲述:良好名誉首先取决于个人的良好表现。
(按教材P36页2、3 段简述)相关链接:(见教材P37页材料)情境活动四:(见教材P37页)议一议:你对上述观点怎么看?为什么?你会采取大江的做法吗?(3)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原因解读85页)(板书)1)什么是名誉权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名誉权的表现: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我们有权利用自己良好声誉获得更多的利益;有权维护自己的名誉免遭不正当的贬低;有权在自己名誉受到侵害时,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3)侵害名誉权的具体行为及危害(解读87页)情境活动五:(见教材P38页)说一说做一做:(学生可以结合教材P38——39页内容进行讨论。
)4)侵害公民名誉权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案例分析:(详见教材P39页材料)如果你是法官,你会作出什么样的判决?(三)课堂小结:教师:按照法律规定,唯有司法机关为执行公务,依照法定程序(县级公安机关签发的搜查证等)方可对公民身体和住宅进行搜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法律赋予公民保护自己名誉的权利,一旦有人侵害我们的名誉,我们有权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名誉,同时,我们也一定要做到尊重他人,绝不做有损他人名誉的事。
欣赏: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墨子品行是一个人的内在,名誉是一个人的外貌。
──莎士比亚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归于毁灭──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