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与阏伯台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在武王伐纣的时候,祝融也前来助阵,而且还带领了其他几个神一同帮忙。
祝融在武王面临各种困境的时候竭力帮助武王,使武王增强了伐纣的信心,带领军队直破纣王的都城,纣王据说是被祝融放的大火烧死的。
这两个传说塑造了火神祝融伸张正义、为百姓造福的英雄形象。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火神的说法发生了变化:据古书上说,在华夏祖先炎帝的时候,有一个司火的官,叫做祝融,在他死后,为了歌颂他生前为民造福的德行,人们把他奉为火祖;到了尧的时代司火的火官就不是祝融了,而是一个叫阏伯的人。
在高阳时代之后,阏伯在封地商丘负责管理火种,因此人们便把他看成是火官,并在他死后奉他为火神。
在他的墓址商丘,修建了一个阏伯台,供人祭祀用。
后来,在阏伯台的基础上,人们建立了火神庙。
由此,民间兴起了对火神的祭祀,并迅速传播开来。
现今商丘之地还存在着古时候的阏伯台,每年正月初七都要烧香祭阏伯台,久而久之,这里每年的正月都会举办相当庞大的庙会。
每逢庙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唱戏的,完杂耍的,燃花放炮的,卖各色小吃的,应有尽有。
一些手工行业,凡涉及到火的,都有祭祀火神的习惯。
譬如:冶铸、铁匠、陶瓷、鞭炮等都要祭祀火神,以确保自己的行业能够兴旺发达。
火神在民间备受尊敬,人们祭祀火神,祈望火神能在人间继续除暴安良,为民造福。
火神是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祗之一,中华各民族都有火神祭祀的风俗。
但是,汉族古史记载和各民族传说中的火神形象和来历行事差异甚大,相关的信仰民俗也有不少区别,甚至在火神崇拜缘何而起这一关键问题上,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也互有分歧,相争不下,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在我国北方信奉萨满教的各民族中,火神是一位古老的女性,被称为火神母、火婆、火姑娘、火灵等。
如鄂伦春族传说:一位妇女晨起烤火,因捣动火,触犯了火神。
无论她家搬到哪儿,怎么也升不起火。
后来她向火神婆婆请罪,得到了宽恕,回家再点火时,火就着起来了。
据乌丙安先生介绍,在这个传说中所体现的火神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不仅贯穿于北方一些民族的狩猎、放牧的生产习俗中,也落实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通常情况下绝对禁止用脚踩火、骑火、跨火,不允许说火的坏话或直接辱骂火。
阏伯盗火的故事
阏伯虽然经常跟弟弟实沉发生冲突,但是当他自己独自住在商丘的时候,一切就恢复平静了。
他开始认真执行自己的使命。
他发现祭祀商星的人类没有火种,抓住野兽只能连毛带血地吃生肉,黑夜里也没有火照明,只能爬着行走。
于是,他决定到天庭盗窃火种。
趁着上天报告工作的机会,他偷到了火种。
可是火种不停燃烧,火苗乱窜,根本无法掩藏。
第一次的盗火行动失败了。
火种回到商丘,阏伯苦思苦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再一次上天的时候,来到天火旁边,点燃了一条特意带来的粗草绳。
他吹灭草绳的明火,只剩下暗火藏在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火种带到了人间。
人类从此吃上了熟食,用上了照明的火把。
阏伯盗火的事情很快被天神发现。
为了夺回火种,天神向人世间降下一场大洪水。
暴雨倾盆,河水猛涨,洪水滚滚而来,吞没了田野和村庄。
人类措手不及,许多生命和火种一同消失在洪水之中。
阏伯让百姓都去逃难,自己留在祭祀商星的高台上,看护最后的火种。
洪水消退之后,人们来到祭台,发现宝贵的火种还在,但是阏伯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为了纪念帝喾的儿子阏伯,人们把祭祀商星的高台改名叫阏伯台。
这个祭台现在仍然保存在河南商丘。
商丘火神台商丘火神台是一处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的特色古代遗迹,拥有数千年的文化沉淀,现在周边的环境和建筑物相得益彰,互相融合在一起,成为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下面给大家分享详细的游玩攻略。
说到阏伯台,可能有些商丘本地人都不知道在哪里,但是一提起火神台,几乎家喻户晓。
其实火神台和阏伯台是同一个地方的两个不同说法而已。
提到阏伯台,就不能不提到商丘这个名字。
火神台位置图商丘火神台及其周边的景点分布图商丘当然是一个地名,现在就是指河南省商丘市,但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商丘和楚丘、葵丘等名字一样,只是一个堌堆的名字。
三皇五帝时期的帝尧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帝喾的儿子,但是帝喾并不是只有帝尧一个儿子,他还有一些叫契的儿子,也就是帝尧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但是我们后来都叫他阏伯。
因为阏伯和他的另外一个弟弟实沈素有矛盾,帝喾就把阏伯迁居到了商丘以一带,把实沈迁居到了大夏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一带。
等到帝尧称帝后,阏伯被封为火正,也就是主导用火的官员,后来阏伯又被封为契玄王,被后世尊为“火神”。
左思明的《左传》中记载:“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后来阏伯又被赐封建立商国,阏伯死后,他的陵墓又叫商丘,这也是商丘之名的最早出处。
火神台也叫阏伯台。
图为阏伯台景区入口公元前2300年,阏伯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主管火的同时,阏伯又修筑了一座高台用以观察日月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老百姓的农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阏伯虽然出生于王族之家,但是他一生呕心沥血,教化民众,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所以他修筑的用以观察星象的高台被后人称为阏伯台,又因为阏伯被后世尊称为火神,所以这座高台也叫火神台或火星台。
阏伯死后就是葬在了火神台之下。
阏伯台简介1994年5月,全国30余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齐聚商丘火神台,通过考古和研讨认证,帝尧时期的阏伯在此观星授时,根据火星的运行规律,分清了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当时的农时,是全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古代观星台遗址,距今已有4200多年的历史,并且将这座观星台定名为阏伯观星台。
商丘火神台(阏伯台)的由来商丘古称睢阳,城外西南角,有一处夯土筑起的高台,当地老百姓称火神台(文人称阏伯台),台上有一座庙,就是火神庙,相传是帝喾高辛氏的儿子契当年存放火种、观测天象的地方。
阏伯台面积不大(不到200平方米),也不高(大约30米),整个台底周长也不过二、三百米。
由于数千年来黄河的泛滥、泥沙淤积,估计原来的阏伯台可能更高些。
不过千万不要以貌定论,历史上人们一直把这里看做是华夏民族最早保存火种和观测天象的神圣之地。
(前几年南京亚运会曾这里取过火种)。
有关阏伯台的传说很多。
其一:昔日帝喾高辛氏曾经是这一带的部落联盟酋长,他看到商地百姓没有火,吃生食,就派自己的儿子契,也就是阏伯,在这里任保存火种的“火政”。
契在保存火种时为百姓做了很多事情,后来人们就在他保存火种的土台子上修了一座火神庙,以示纪念。
其二:商部落的火种在一次大洪水之后熄灭了,帝喾高辛氏派契带领商部落的人穿过森林河流,战胜野兽的袭击,从别的部落取来火种,并在商部落里建起了一座保存火种的大土丘,人们可以随时到这里取火,常年不息。
契死后,商地人民怀念他的功绩,在大土丘上建了火神庙,尊契为火神。
从史记与传说来看,契是帝喾高辛氏的大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叫实沈。
兄弟俩居住在荒山野林中,因性格脾气不和,两人整日打来打去。
帝喾也拿他们没办法,只得把兄弟俩分开。
契被分到了商丘,让他管理东方的晨星,晨星也叫大火星,又叫商星;实沈被分到了大夏,让他管理西方的参星。
兄弟俩用参、商星来定时节,此出彼落,从不相见。
后人就把兄弟不睦比喻为“参商”,那个“参商不见面”的典故就来源于此。
至于契何时被称为阏伯,有的说是在武王伐纣时,正巧太岁星在大火星旁边出现(似乎兄弟见面),这一年又正逢年干之首,人们认为是个好兆头,美其名曰“阏逢”。
后来人们就对契以“阏伯”相称,既表示契的爵位,又表示他的排行(老大)。
相传农历正月初七是阏伯的诞辰,每年这个时候,豫鲁苏皖方圆百里的群众都会带着各种社火来阏伯台祭祀,愉悦火神阏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传统的庙会,从正月热闹到二月,每天赶会的都有好几万人,大戏连台,观者如潮。
家乡传统文化探寻之旅——商丘古城记事三则古城记事•壹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牧阏伯台,古称商丘,民间称火星台、火神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是距今4500多年的一处观星台遗址,它比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洛阳建的灵台,还早上2200多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观星台,对研究中国天文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阏伯台是帝喾之子阏伯所建造的观星台,商族始祖阏伯一生不辞劳苦造福于黎民百姓,人们非常敬仰他,把他喻为“火神”,所以此台又叫“火神台”。
阏伯死后,人们就按他的遗愿,将他葬于台下,因其封号为“商”,此台又被称为“商丘”关于阏伯台另有一则传说:阏伯原来是天上的“火神”,因偷着向人间投放火种而违犯了天规,天帝要把他贬到凡间为民。
阏伯将要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又偷偷将火种藏在身上,带到了人间。
时隔不久,阏伯盗火的事让天帝知道了,于是,天帝震怒,发了一场大洪水,要淹没人间的火种,惩罚阏伯。
地上的洪水像猛兽一样扑向商丘,人们吓得四处逃散。
而为了保存火种,阏伯筑起了高台,搭起了遮雨的棚子,独自一人留在高台上看守。
洪水退后,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时候,高台上的火种还在燃烧,而阏伯已饿死在火种旁边。
这传说有些类似于西方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的神话故事。
这不奇怪,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因为人们对于文明起步的解码,同样只能起止于蒙昧,起止于一种超自然的想象。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参与晋星。
”这是商丘之名的由来,亦是“动如参商”典故的由来。
参星居西方,商星居东方,二者各据一方,一星升起,一星落下,永不能相见。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春华秋实,绿荫白雪,轮换更迭,际遇无常。
情人不相见,故人音讯杳,的确凄凉。
火的神话故事(精选4篇)火的神话故事篇一传说在原始社会时,继颛顼以后,帝喾为商地的部落联盟酋长。
帝喾看到商地人民没有火,就让自己的儿子阏伯到这里任“火政”。
阏伯尽职尽责,辛辛苦苦地为保存火种做了许多事情。
他死后,人们就在他保存火种的土台上修了火神庙(或称阏伯祠) ,后来通称为火神台,阏伯是“火政”,为什么又成了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英雄呢?流传在当地的另一则传说是这样讲的:阏伯原来是天上的“火神”,因偷着向人间投放火种而违犯了天规,天帝要把他贬到凡间为民。
阏伯将要从天上下来的时候,又偷偷将火种藏在身上,带到了人间。
时隔不久,阏伯盗火的事让天帝知道了,于是,天帝发了一场洪水,要淹没人间的火种,惩罚阏伯。
地上的洪水像猛兽一样,吓得人们四处逃散。
阏伯为了保存火种,筑起了高台,搭起了遮雨水的棚子,独自一人留在高台上看守火种。
洪水退后,当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时候,高台上的火种还燃烧着,阏伯却饿死在火种旁。
这篇神话中的阏伯可以称得上是东方的普罗米修斯式的盗火英雄。
火的神话故事篇二祝融与火攻战法祝融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火神。
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
”《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传说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
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
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
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
聪明的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
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
商丘火神台火神台亦称阏伯台、火星台,位于商丘古城西南1.5 公里火星台村,台高35米,周长270米,为夯土堆积而成,目前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它比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洛阳建的灵台,还早2200多年.传说五帝之一的唐尧封他的哥哥阏伯于商丘负责管理火种,一是管理火种,以便人们可以随时取到火(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火神)。
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地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
此台经史学家论证会论证,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商丘的由来源于阏伯,阏伯为帝喾高辛氏之子,相传为帝喾后妃简狄吞燕卵而生,故《诗经商颂》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
中国商丘《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阏伯在公元前2800年,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曾筑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我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贡献。
阏伯在他的封地“商”(今商丘)做火正,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人们尊他为“火神“商丘位于北纬33°43′-34°52′、东经114°49′-116°39′之间,商丘市中心位于34°24′N、115°38′E。
古时候,人们都吃生食,后来由于打雷闪电和刮风等自然原因,形成天然火,把树籽和来不及逃走的野兽等物烧熟了。
人们拣了吃,发现熟食比生食好吃得多,于是慢慢学会把食物放到火上烤烤吃。
那时候没有现成的取火工具,人们一见打雷触电森林起火,就如获至宝,千方百计想办法保存火种。
有一次,帝喾带着他的儿子阏伯出外巡察臣民,来到一个地方,见这里的人们还拿着生食吃,大都身体虚弱,带有病态。
帝喾十分可怜他们,问大家为什么不吃熟食,老百姓回答:“没有火”。
帝喾问:“怎么不到别处去找?引来火种,别让它灭呀!”百姓对他说:“找来几回了,有时因为柴草供不上,有时因为洪水泛滥,都灭了。
”帝喾四处看了看,果然有被泛滥的河水浸灭火后的灰烬。
火神与阏伯台作者:刘芳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2期刘芳(商丘博物馆河南商丘 476000)摘要:商丘古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阏伯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古城西南1.5公里处火星台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它又作为宋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商丘;阏伯;火神;天文河南商丘的阏伯台,作为祭祀遗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它又作为宋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商丘的“火神祭祀”,作为一种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2007年“火神祭祀”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丘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商丘自古就有“豫东门户”之称。
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使商丘成为东西南北人流和物流的纽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
据史载,商始祖契被封于商,后来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商丘始封宋国,建都宋城(今商丘县城);隋、唐称宋州;后唐改为归德郡;北宋为应天府,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升为陪都,称南京;金朝在此置归德府,元、明、清继续延用。
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古代典籍中,阏伯是高辛氏(帝誉)的儿子,被封在商,为商之始祖。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迁实沈为大夏,主参。
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1]。
意思是说从前帝喾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但兄弟俩血气方刚、互不相让、互相攻打。
于是,帝喾让阏伯到商丘去主管东方与太阳同升同落的晶莹、明亮的大火星,用火星来定时节,商人把它沿袭下来,所以火星即商星。
派弟弟实沈到大夏去管理西方的参星,用参星来定时节。
关于商丘火神台的介绍
商丘火神台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的宁陵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的一处重要景点之一。
火神台是供奉着古代神话中的火神的神庙,是商丘地区的著名古迹和文化遗址。
商丘火神台建于明代,坐落在宁陵县城西北的一座小山上。
整座建筑群分为上、中、下三层,形状宛如一座高大的宝塔。
火神台建筑风格典雅,气势磅礴,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筑。
整座建筑群由石头砌筑而成,保存完好,显示出明代古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火神台的内部,供奉着火神的神像。
火神在古代神话中被视为掌管火灾的神祇,人们在火灾发生时会前来祈求火神的保佑。
因此,火神台也成为了商丘地区人们祈求消灾祈福的圣地。
除了火神台本身,火神台周围的景点也值得一游。
如火神台南侧的火神泉,传说中是火神下凡的地方,被人们认为拥有神奇的力量;火神台东侧的火神洞,是一处神秘的洞穴,内部形状独特,令人惊叹。
商丘火神台是一处集古建筑、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每年都有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无论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还是对神话传说有兴趣的人们,商丘火神台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火神与阏伯台
作者:刘芳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商丘古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阏伯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古城西南1.5公里处火星台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
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它又作为宋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商丘;阏伯;火神;天文
河南商丘的阏伯台,作为祭祀遗址,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它又作为宋国故城遗址的一部分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而商丘的“火神祭祀”,作为一种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2007年“火神祭祀”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丘位于河南省最东部,地理位置优越,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商丘自古就有“豫东门户”之称。
独特的区位,便利的交通,使商丘成为东西南北人流和物流的纽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区域性商贸中心。
据史载,商始祖契被封于商,后来迁徙,后人便称商族人居住过的废墟之地为商丘。
商丘始封宋国,建都宋城(今商丘县城);隋、唐称宋州;后唐改为归德郡;北宋为应天府,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升为陪都,称南京;金朝在此置归德府,元、明、清继续延用。
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
在古代典籍中,阏伯是高辛氏(帝誉)的儿子,被封在商,为商之始祖。
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
迁实沈为大夏,主参。
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1]。
意思是说从前帝喾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但兄弟俩血气方刚、互不相让、互相攻打。
于是,帝喾让阏伯到商丘去主管东方与太阳同升同落的晶莹、明亮的大火星,用火星来定时节,商人把它沿袭下来,所以火星即商星。
派弟弟实沈到大夏去管理西方的参星,用参星来定时节。
唐国人把它沿袭下来,以服侍奉夏朝和商朝。
从此,兄弟俩各尽职责,死后成为商、参两神,仍旧掌管商星和参星。
商星居于东方卯位(上午五点到七点),参星居于西方酉位(下午五点到七点),一出一没,永不相见。
对此唐代大诗人杜甫,还借用了这个典故,在《赠卫八处士》写出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诗句。
《左传·襄公九年》又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
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2]阏伯担任帝尧的火正,“火正”职责是什么?《汉书·五行志》载:“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又载:“帝誉则有祝融,尧时有阏伯,民赖其德,死则以为火神,配祭火星。
”[3]看来阏伯之所以为火神,是因為他做“火正”时,一是观祭火星,二是行火政。
还有一说,传说五帝之一的帝喾封他的儿子契于商丘负责管理火种,一是管理火种,以便人们可以随时取到火。
阏伯(因此后人又称他为火神)。
二是祭祀火星并观察火星的运行,以便及时地告知人们防灾避祸并适时地播种收割。
久而久之,观察火星与太岁之间的关系、位置的火正就被称为“阏伯”。
契死后,人们就在他生前观察火星的高地上葬之,后人称之为阏伯台或火星台或火神台。
阏伯的后裔发展为商氏族,故阏伯所居之处被后人称之为“商丘”(即阏伯居住过的废墟)。
阏伯台位于商丘市睢阳区归德府城西南隅、宋国故城南城墙西段北侧1.5公里处火星台村,为史前时期的观星台遗址。
清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杂著》中侯有造《阏伯祠记略》里说:“阏伯台高八十尺,周二百步。
”现阏伯台周长近300米,直径56米,台高11.5米,台顶建有祭祀帝喾之子阏伯的祠。
文献记载,该阏伯祠早建于五代,后毁于金朝战火,宋以前在现阏伯台前面,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由提举范廷璧迁建于此。
自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府王有为重修,后又经数次维修,台上仍保存大殿、东西配房、拜厅、大禅门、东西禅门、拜厅、禅门、钟楼、鼓楼,台前有山门、戏楼等建筑,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是中国少有的元代风格建筑和古代高台式建筑。
阏伯台建筑群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精美别致,其殿宇飞檐走兽、丹墙金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整个阏伯台完全依据八卦建造,明天干(十间),暗地支(十二间),坐北朝南,建筑群外圆内方形如古铜钱,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合气、招财进宝。
东、西禅门,配房,钟、鼓楼都不对称(东配房较西配房靠前,钟楼较鼓楼座后)。
因西方为金,东方为木,金克木,有伤人之兆,故错开而逢凶化吉。
火神台前面的禅门,二楼、戏楼这三楹古建筑与台上建筑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五门相照的古建筑群。
火神台两侧为阏伯祠寺院,旗干高竖,碑碣林立。
过厅,经台正南登42级台阶,至台顶,台阶有个特点,最底层最薄越往上越厚,寓意为步步高升。
临南沿建过厅,面阔三间,为单檐硬山式建筑。
顶覆绿色琉璃瓦,上置龙纹花脊,中饰宝珠脊刹,两端置一对正吻。
前檐下有两根前檐柱和廊。
明间门额上有横匾,上提“阏伯台”三个大字。
大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覆顶,上装饰脊兽,古朴典雅。
钟楼里有一个吊着的漆金大钟,鼓楼里摆着一面牛皮大鼓,游客可以撞钟及敲鼓以保平安。
东西禅门各有一处处台阶可以至台下,在人多时可以起到疏散游客的作用。
台顶环绕建筑群,筑女儿墙一周,主台上下,遍植苍松翠柏,景色宜人。
1994年5月,当地政府邀请国内数十位文物考古及天文历法方面的专家学者,召开了“中国商丘火星台学术研讨会”,认定阏伯台为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天文台遗址。
阏伯台和阏伯祠,集天文、建筑及宗教信息于一体,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信息。
参考文献:
[1]左丘明.春秋左传:第四十一卷[M].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第二卷[M].北京:团结出版社.
[2]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班固;《汉书》卷二十七《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4]河南省商丘县志编纂委员会[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刘芳(1974-),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博物馆馆员,陈列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