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内出血
- 格式:ppt
- 大小:1.33 MB
- 文档页数:35
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生儿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情况,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头几天或几周内。
这种情况往往会给新生儿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可能导致长期的神经系统损伤。
因此,准确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程度和严重性非常重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详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的分级标准,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和诊断这一疾病。
我们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以及当前常用的分级标准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评估和治疗这一疾病。
愿本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会简要概述新生儿脑出血的背景和意义,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关注。
同时,我们还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让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以便读者对这一疾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并介绍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
同时,我们还将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对新生儿脑出血治疗和研究的启示和指导。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讨论,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新生儿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常用的分级标准以及其优缺点,并展望未来新生儿脑出血分级标准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有效的评估新生儿脑出血的工具,以便更好地指导治疗和预后,并最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的内容2.正文2.1 新生儿脑出血的定义新生儿脑出血是指在出生后的前28天内出现的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内的出血现象。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恶心与呕吐、眩晕、休克、脉速而无力、头痛、昏迷、瘫痪、共济失调、意识障碍、抽风、偏瘫、失语、高热、瞳孔缩小自发性脑室内出血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许多病例临床表现呈良性过程。
轻者可仅表现为脑膜刺激症而无脑定位征或意识障碍,甚至仅表现为定向力等认识功能障碍而无其他症状和体征。
这部分病人往往容易被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漏诊,或只有在CT扫描时才发现有脑室内出血,并且部分病人(15.6%)可以自愈(指脑室内出血未经外科手术,出血完全自然吸收消失,并且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者)。
严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抽风、偏瘫、失语、高热、肌张力高、膝反射亢进、眼肌活动障碍、瞳孔缩小及双侧病理征阳性等。
晚期可出现脑疝、去脑强直和呼吸循环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多数病人(46.9%)在发病前有明显诱因。
最常见(44.7%)的诱因为情绪激动致血压急骤升高而发病,其次为用力活动(42.1%)、洗澡(6.1%)、饮酒(4.4%)和分娩(2.6%)。
绝大多数(89.3%)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为急性起病,少部分(10.7%)病人可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病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43.2%),其次为意识障碍(24.7%)、偏瘫(17.7%)、失语(7%)、肢体麻木(2.5%)和其他症状(发热、瘫痪、视物不清等)。
与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有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心脏病、脑梗死、脑出血、糖尿病等。
1.原发性脑室内出血占自发性脑室内出血的4%~18%,多发生在青少年或中年以上,男女之比文献报道为1∶0.86。
原发性脑室内出血的临床表现,除具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血压升高、脑膜刺激症等一般表现外,与继发性脑室内出血相比尚具有以下特点:①年龄分布两极化,即30岁以下,5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②意识障碍相对较轻或无(76.2%);③可亚急性或慢性起病(19%);④定位体征不明显,如运动障碍轻或无,较少发生脑神经受累及瞳孔异常;⑤多以认识功能(如记忆力、注意力、定向力及集中力)障碍和精神症状为常见表现。
脑室出血诊断详述*导读:脑室出血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1)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出血①发病急骤,迅速发生深度昏迷,少数神志清楚。
②呕吐、呕血。
③出现双侧病理反射。
④四肢肌张力增高,早期出现周期性的自发性肌紧张,去大脑痉挛或去大脑强直发作,后期四肢变成弛缓状态。
⑤双侧瞳孔缩小,眼球浮动,分离性斜视。
⑥常有丘脑下部受损症状,表现体温升高,心率、脉搏先慢后快,面部充血出汗,血糖与白细胞增高。
早期发生肺水肿与呼吸节律和频率的改变。
⑦脑脊液压力高,呈血性。
(2)第四脑室出血常由脑干或小脑出血继发破入第四脑室,损害了延髓生命中枢,故常在数小时内死亡。
在存活的短时间内可有以下表现:①发病初期意识障碍较轻,后迅速发展为深昏迷。
②呕吐,呃逆,腱反射消失,有病理反射。
③高烧,体温常达40℃以上。
④无反射性或自发性多动,亦无摸索与指划动作。
⑤前庭反射消失。
⑥早期出现肺水肿和呼吸障碍。
⑦心跳徐缓,节律不齐,血压下降。
⑧脑脊液为血性。
丘脑出血: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
丘脑出血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病时患者昏迷,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梗阻解除,意识恢复。
发病时即昏迷导致死亡。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量多,大于15ml者有23例,说明出血量越大,破入脑室的可能性越大。
桥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破裂导致。
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眩晕、复视、眼球不同轴、侧视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
出血量少时,患者意识清楚可表现为一些典型的综合征,如foville综合征、millard-gubler综合征、闭锁综合征等,可伴有高热、大汗、应激性溃疡、急性肺水肿、急性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大量出血时血肿波及脑桥双侧基底和被盖部,患者很快进如昏迷,双侧瞳孔呈针尖样、侧视麻痹、四肢瘫痪、呼吸困难、有去大脑强直发作,还可呕吐咖啡色胃内容、出现中枢性高热等中线症状,常在48小时内死亡。
脑实质深部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脑深部小动脉。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外伤性脑室内出血的治疗方法,治疗外伤性脑室内出血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应该吃什么药。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本病往往并发严重脑挫裂伤和(或)其他部位的血肿,其危害性尤甚于脑室内出血,应该在及时处理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的同时,行脑室引流术,或在清除颅内血肿及挫碎脑组织之后,切开脑室排出引起脑室阻塞的血凝块。
通常,少量脑室出血多能自行吸收,即使有少量血凝块也能在10天左右液化,故采用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数次即可使脑脊液转清;若脑室出血量大,充盈全脑室系统时,则需行脑室切开或钻孔冲洗引流,前者多在剖开术中同时施行,后者则可行双侧额角脑室穿刺,用生理盐水等量交替冲洗,尽量排出积血,必要时亦可应用尿激酶溶解血凝块,以便减少脑室扩张、脑积水,同时,也减轻对丘脑下部和脑干上端的挤压,从而避免该区灰质核团发生缺血、缺氧性继发损害。
当病人意识情况好转,脑脊液循环仍不通畅,脑室引流拔除困难时,及时进行分流手术。
*2、预后脑室内出血量的多少、原发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病人年龄的长幼以及有无早期脑室系统扩大等因素均直接影响预后,病死率31.6%~76.6%,幸存者常残留功能缺损及智力障碍。
*二、中医1,中医疗法:黄芪50g ,党参15g,川芎9g,全当归12g,赤芍9g,桃仁9g,红花6g,天麻15g,地龙12g,五味子9g,随症加减。
日1剂,煎2次服。
*温馨提示:上面就是对于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怎么治疗,外伤性脑室内出血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更详尽的有关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方面的知识,请关注疾病库,也可以在站内搜索“外伤性脑室内出血”找到更多扩展资料,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帮助!。
脑出血容量计算公式
脑出血容量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出血的位置和特点进行具体的计算,一般包括脑室出血、脑叶出血和基底节区出血等。
* 脑叶出血量的计算公式通常为:出血面积占叶的1/3面积,再乘以该叶的总体积。
例如,如果出血位于左侧颞叶,则出血量为该侧颞叶的1/3体积的1/3。
* 对于基底节区出血,通常使用多田氏公式进行计算。
即根据CT上最大的出血区域,把这四周边缘的脑组织体积加上出血区域的体积,就等于脑内实质性出血的量。
* 脑室出血量的计算公式为室体总容量乘以积分数。
此外,一般来说,脑叶和脑室出血量的计算结果会比实际出血量多一些,因此还需要考虑一些实际因素,如患者年龄、意识状态、水肿程度等。
对于这些特殊情况,需要结合临床实际进行判断和评估。
请注意,以上只是大致的计算方法,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和评估,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头颅CT、MRI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和分析。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高血压脑出血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
其原因和发病的部位也是有挺多的。
笼统的说,产生脑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崎形、先天性脑血管瘤、脑血管的炎症等等。
另外糖尿病、肥胖、吸烟等都与脑出血有关。
但就高血压脑出血来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其发病的基础。
而血压突然增高又是高血压脑出血的直接原因。
而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见部位有大脑基底节出血(也叫内囊出血)、桥脑出血、小脑出血、脑室出血等等。
具体如下:
(1)内囊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其最典型的表现为“三偏”,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2)脑叶出血表现为大脑各脑叶内的出血。
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临床有不同的表现。
一般除突然起病,头痛,昏迷外常有相应脑叶的症状。
(3)桥脑出血常突然起病,头痛,呕吐,数分钟内进入昏迷状态。
出血往往自一侧开始,很快影响到对侧,出现两侧面部及四肢瘫痪,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瞳孔,为其特征性症状。
4)小脑出血大多数小脑出血发生在一侧小脑半球,可导致急性颅内压升高,脑干受压,甚至发生脑疝。
5)脑室出血多数脑室出血是由于大脑基底节处出血后破入到侧脑室,以致血液充满整个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所造成的。
原发性脑室出血少见。
脑出血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上,脑出血,也称为脑内出血,是指脑部的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泄漏到脑组织中的一种情况。
它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血液疾病等。
脑出血常常在短时间内引起严重的病症,如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
基本上,脑出血分为四种类型:脑室内出血、皮质下出血、大脑深部出血和脑
干出血。
不同的出血类型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症状,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些类型通常根据出血发生的位置进行分类。
例如,脑室内出血是血液进入了脑的
中空区域;皮质下出血是血液进入了大脑的外层等。
近年来,医学科技的进步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对脑出血进行确诊,如磁共振成像(MRI)、电脑断层扫描(CT)和血管造影等。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保
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
具体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出血位置和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综合考虑。
总的来说,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以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此外,生活中还应注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适量的运动、均衡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戒烟限酒等,以减少脑出血的风险。
脑室内出血37例手术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内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脑室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单纯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在这20例中有18例术后给予尿激酶经脑室引流管注入;17例行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结果:本组生存26例,其中19例恢复较好,7例留有不同后遗症,死亡11例,死亡率29.4%。
结论:对于脑室内出血的患者,如果脑内血肿不大,但脑室系统铸型,特别是患者出现颅高压症状,宜尽早行侧脑室穿刺引流术,及时解除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关键词脑室内出血高血压脑出血脑室引流术尿激酶脑室内出血是指由非外伤性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室系统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脑室内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多发病、常见病,死亡率、致残率高,预后差。
因其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临床医生需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才能挽救病患的生命。
资料与方法2006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脑室内出血患者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13~78岁,平均59.6岁。
其中33例有高血压病史多年(6~40年),并通过ct(病情允许情况下cta检查)等排除动脉瘤、avm等出血原因。
合并糖尿病5例、慢阻肺3例。
临床表现: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7例,9~12分18例,6~8分10例,4分2例。
去大脑强直29例,呼吸呼吸不规则9例,双侧瞳孔散大7例。
发病时间在1~4小时28例,4~6小时6例,超过6小时的3例。
影像学检查:术前均行ct检查,原发性脑室内出血6例,继发性脑室内出血31例;全脑室系统铸型血肿11例、双侧侧脑室及三脑室铸型血肿10例,单侧侧脑室铸型16例。
其中全脑室系统铸型及三脑室铸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急性梗阻性脑积水,伴脑干受压。
出血量15~20ml 10例,21~30ml 14例,>30ml 13例。
治疗方法:本组20例单纯行双侧侧脑室穿刺外引流术,均为脑室有铸型且合并不同程度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其中18例(有2例家属不同意)在征得家属同意,经引流管向脑室内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具体作法是:手术后6~48小时,每次经引流管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的尿激酶1万u(10ml),夹管40分钟放开引流,每隔6小时1次;48小时后,根据ct复查情况,每隔8~12小时注入1次,5~9天拔除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