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中较为危重的一种类型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哪里
导语:高血压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常常发生在比较肥胖和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家也有看到过某某人由于患有高血压而导致脑出血。
大家
高血压是人们经常听到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它常常发生在比较肥胖和年纪较大的人身上,大家也有看到过某某人由于患有高血压而导致脑出血。
大家知道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哪里吗,在惊讶它的严重性和可怕性时,是否曾有困惑过,脑出血会是什么位置呢,下面就介绍一下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
1.壳核———内囊出血,统称基底节区出血。
典型内囊出血呈凝视病灶,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的“ 三偏”症状,出血急性期患侧肢体呈弛缓性,反射(包括病理反射)引不出;数天至数周后呈中枢性偏瘫,位于优势半球侧可以出现失语。
2.丘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3%~31%,国内报道占17.3%。
常为丘脑膝状体动脉引起的丘脑外侧核出血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内侧核出血。
少量出血局限在丘脑,临床上见病灶对侧半身深浅感觉缺失,自发性偏侧疼痛或感觉过度,出血波及或压迫内囊时可出现对侧偏瘫,但大多数病人以意识障碍和偏瘫起病,可出现丘脑性失语———语言慢,重复语言,发音困难,复述差等。
3.脑叶出血:以额、顶、颞多见,临床上缺乏神经系统体征或可出现相应部位的神经功能障碍。
4.小脑出血:国内报道占脑出血的3.4%。
以起病急、眩晕、头痛、呕吐为特点,少数人出现强迫头位。
发病初期90%神志清楚,多可检查出小脑体征,有时有脑干体征,约20%病人病情可呈进行性加重,48小时内昏迷、死亡。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外科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62例临床分析作者:李燕陈芝何晓兰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1期丘脑出血是脑出血常见类型之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5%,特别是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很高。
如何提高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外科治疗效果一直是神经外科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现将我科自2009年01月至2011-06收治的62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共62例,男性33例,女性29例,年龄46-76岁,平均61.2岁。
所有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
入院时神志清醒4例,嗜睡7例,浅昏迷13例,中度昏迷25例,深昏迷13例,包括有脑疝征象患者16例。
1.2 头颅CT检查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其中右侧丘脑血肿25例,左侧丘脑血肿37例。
丘脑血肿量小于10ml者14例,10-30ml者27例,30ml以上者21例。
单侧脑室出血21例,双侧脑室出血15例,第三、四脑室出血11例,脑室铸型15例。
依据单纯丘脑部位出血量可分为:丘脑血肿为主型,即丘脑血肿量≥10ml;脑室出血为主型,即丘脑血肿量1.3 手术方法①额角钻孔侧脑室外引流术:本法适用于脑室出血为主型患者。
一侧脑室积血者,采用同侧或对侧额角穿刺脑脊液外引流;双侧脑室积血或合并三四脑室出血、脑室铸型者,采用双侧额角穿刺脑脊液外引流。
将尿激酶2-4万U溶于3-5ml生理盐水后沿脑室外引流管注入单侧或双侧脑室内,夹管2-4小时后开放,1-2次/天。
拔除引流管前闭管24小时,引流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
②微创血肿穿刺碎吸术:本法适用于丘脑出血为主型患者,一般丘脑出血量在20ml以上。
先查头颅CT选择定位点后无菌操作下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碎吸针行血肿穿刺碎吸引流,术后将尿激酶2万U沿单侧或双侧引流管注入血肿腔内,夹闭2小时后开放引流,一般每天注入1-2次。
依据复查CT所见血肿消失情况一般引流3-5天拔针。
脑出血颅内出血包括硬脑膜外出血、硬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
后者可分成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混合性出血。
(一)脑内出血高血压病是脑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生机制详见高血压病。
此外此类出血也可见于血液病、血管瘤破裂等。
大块型脑出血常急骤起病,患者突感剧烈头痛,随即频繁呕吐、意识模糊,进而昏迷,神经系统体征依出血的部位和出血范围而定。
基底核外侧型出血常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内侧型出血易破入侧脑室和丘脑,脑脊液常为血性,预后极差。
脑桥出血以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为特征。
小脑出血则出现出血侧后枕部剧痛及频繁呕吐。
脑内出血的直接死亡原因多为并发脑室内出血或严重的脑疝。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约占脑血管意外的10%~15%。
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症状和血性脑脊液,其常见的原因为先天性球性动脉瘤,好发于基底动脉环的前半部,并常呈多发性,因此有些患者可多次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先天性球性动脉瘤常见于动脉分支处,由于该处平滑肌或弹力纤维的缺如,在动脉压的作用下膨大形成动脉瘤。
动脉瘤一旦破裂,则可引起整个蛛网膜下腔积血。
大量出血可导致患者死亡,机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造成脑积水。
(三)混合性出血常由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s)引起,AVMs是指走向扭曲,管壁结构异常,介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一类血管,其管腔大小不一,可以成簇成堆出现。
约90%AVMs分布于大脑半球浅表层,因此其破裂常导致脑内和蛛网膜下腔的混合性出血。
患者除出现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外,常可有癫痫史。
不同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表现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即为脑出血。
该病是出血性中风中最常见者。
脑出血后,血液在脑内形成凝血块,称为脑血肿。
由于脑血肿的占位及压迫,影响脑血液循环而产生颅内压增高和脑水肿,所以绝大多数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症状。
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甘鸿川曹楚南张欣明悦(贵州省贵阳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贵州贵阳550081)〔关键词〕高血压;丘脑出血;显微手术;脑室外引流〔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13)03-0703-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3.03.105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进一步增加,已位居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首〔1〕。
高血压丘脑出血是常见的脑出血类型,丘脑出血极易破入脑室,可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高颅压,加重脑的继发性损伤和不可逆的脑功能障碍,死亡率高达60% 90%。
2000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丘脑出血破入脑室48例,均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60 74〔平均(62ʃ1.6)〕岁。
所有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急性发病,经CT扫描证实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排除肿瘤卒中、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外伤。
(2)术前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5 12分,伴有或不伴有瞳孔变化。
(3)Graeb评分>6分。
排除标准:(1)GCS评分<5分;(2)年龄>75岁;(3)血肿量<10ml或>50ml。
两组资料中性别、年龄、出血部位、术前GCS评分及Graeb评分无显著差异。
1.2影像学检查手术前、后均行头颅CT检查,根据血肿破入脑室的部位分为两型:前内侧型22例及后外型26例。
前内侧型出血位于丘脑前中段、丘脑内侧面,血肿向尾状核头、内囊前肢、下丘脑、三脑室等方向扩展,伴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积血,不同程度脑积水。
见图1。
伴侧脑室体部及颞角积血,对侧脑室积水、三脑室少量积血。
见图2。
术前CT:左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侧脑室、三脑室积血并脑积水;术后CT示脑室少量积血,脑室形态恢复后外型出血位于丘脑背后外段,血肿向丘脑枕、内囊后肢、侧脑室三角区方向扩展图1前内型手术前后头颅CT检查术前CT: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脑室扩大,脑积水,术后CT示血肿清除,脑室少量积血,脑室形态恢复,血肿向内囊后肢扩展图2后外侧型手术前后头颅CT检查第一作者:甘鸿川(197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方面的研究。
病情简述:患者,女,68岁,因“突发神志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于12月02日急诊入院,诊断为“右侧丘脑出血破入脑室,高血压病”血压:190/110mmhg,GCS4分,出血量:左侧肢体肌力0级,右侧肢体肌力3级,双瞳孔不等大左3mm,右2mm,光反应存,即在全麻下行“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术中出血50ml,术毕转ICU治疗。
在ICU 持续呼吸机辅助呼吸,,12月03日℃,气道内吸出脓血性痰液伴氧合指数下降,两肺下叶少许感染,诊断为“吸入性肺炎”。
12月04日即术后第二日,患者神志转清,嗜睡,四肢肌力右侧正常,左侧四级。
12月06日神志转差,GCS6分。
于12月09日行经皮气管切开术。
于12月10日撤除呼吸机,于12月11日呼吸循环稳定,转入12C。
在12月14日GCS评分11分,气管切开,胃管在位,双瞳孔等大,光反应左存右迟,双侧脑室引流管在位,夹闭。
留置导尿畅,生命体征较平稳,血压130~150/64~85mmhg之间。
四肢肌力:痰培养检查:治疗:稳可信联合特治星抗感染,胃肠营养:营养神经,抑酸,补液等。
疾病相关: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是脑出血中较为危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及致残率较高,治疗过程复杂,疗程长,并发症多。
丘脑与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解剖关系密切,仅有室壁相隔,故丘脑出血常易破入脑室,可造成侧脑室体部铸型,或通过室间孔流向第三脑室,返流入双侧侧脑室,致双侧侧脑室三角部积血,且出血量大,易流入第三、四脑室。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
病因与病理高血压性丘脑出血,为持续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层发生透明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致后丘脑动脉深穿支等血管形成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
此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一直未予重视和治疗,12月02日急诊入院时血压:190/110mmhg。
丘脑出血-临床症状丘脑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出血是局限于丘脑,还是向周围临近区域扩展及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相关。
如局限于丘脑都有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三偏症状,上下肢为基本均等的瘫痪,感觉障碍较重,个别出现丘脑痛且感觉障碍不易恢复,多无意识障碍,扩展至壳核瘫痪重,可出现较轻的意识障碍如嗜睡,优势半球可出现丘脑性失语,此患者为右侧丘脑出血,出现左侧偏瘫。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波及丘脑下部出现意识障碍重,入院时GCS4分,出血影响中脑可引起瞳孔大小不等(双瞳孔不等大左3mm,右2mm)、核性动眼神经麻痹等。
丘脑出血-特点按照头部CT的表现可分为三型:(1)局限型:出血量一般<10ml,局限于丘脑症状较轻,多无意识障碍,无并发症,常有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2)丘脑基底节型:血肿由外侧侵入基底节,患者瘫痪症状较重,可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出血量一般>15ml,可有轻度意识障碍;(3)丘脑脑室型:血肿破入侧脑室及三、四脑室,出血量一般>20ml,多有意识障碍,严重的出现中线移位,引起应激性溃疡、中枢性高热、肺水肿等并发症。
此患者为3型手术适应证:一般认为患者年龄不是特别大,重要脏器功能较好,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深昏迷、消化道出血、去皮质强直、双瞳孔缩小及中枢性高热等,并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①出血量在20ml以上者。
②丘脑或基底核区血肿。
③破入脑室者如影响脑水循环应尽早行脑室穿刺引流,同时腰穿1次/d,每次放脑脊液10~20ml,直至病情平稳,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引流管保持1周左右。
④血肿累及脑干以及高龄或脑疝者不宜手术。
⑤术前血压过高者可先降血压。
⑥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者应慎重。
⑦小脑半球出血量在20ml左右者。
⑧内科保守治疗不见好转,病情逐渐加重,或出现脑疝先兆。
此患者为丘脑出血破入脑室, ml,行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
手术时间机的选择:以往人们认为脑出血患者早期病情危重,手术危险性大,有再出血的危险,手术应在24h后进行。
近年来研究表明,高血压性脑出血一般在出血半小时形成血肿,3h内血肿周围水肿尚未形成,6~7h出血停止并出现血肿周围水肿,紧靠血肿的脑组织坏死,出现不可逆损害,12h达到中度水肿,24h达重度水肿,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即发病6~8h内即行手术能赶在血肿周围脑组织发生水肿前,这样既可缓解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又可避免脑水肿的发生,打破出血后血细胞分解、脑组织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此患者为急诊即在全麻下行“双侧脑室钻孔引流术,在发病6h内的早期手术,可最大限度地减轻继发性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因而获得较好的疗效。
”脑出血诊断主要依据1)大多数为50岁以上,较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3)发病快,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4)查体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5)脑CT扫描检查:脑内血肿呈高密度区域,对直径大于以上的血肿均可精确地显示。
可确定出血的部位,血肿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有无脑水肿和脑疝形成,确诊以脑CT扫描见到出血病灶为准,CT对脑出血几乎100%诊断。
6)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目前已很少根据脑脊液诊断脑出血术前急救护理:(1)及时抢救,配合医生完善术前检查及术前准备。
应用止血药物,伴发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积极而合理的脱水疗法。
(2)安静卧床:床头抬高,尽量减少搬动。
床栏应用。
(3)保证呼吸道通畅:脑出血的最初的5min内,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患者舌根后坠容易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应保证呼吸道通畅:松解衣领,取下义齿,侧卧位,头后仰,便于口腔分泌物自行流出,并及时清除口腔呕吐物,一旦窒息,尽快掏净口腔,进行人工呼吸。
(4)调整血压:慎重掌握降压治疗指征,一般认为在收缩血压超过24~(180~200mmHg)时,可考虑适当地降低血压,以预防进一步出血,但对脉压过大的患者则须谨慎降压。
血压要控制平稳,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
多数认为应将血压稳定在20~12~(150~160/90~100mmHg)左右.(5)少搬动:原则是尽量不要震动头部,保持头部水平位搬运。
(6) 动态观察生命体征,包括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
术后护理P1:意识障碍与全麻术后、脑出血、颅高压有关(12—03)护理目标:患者意识逐渐恢复,无意外发生。
护理措施:1、按分级护理要求护理,评估意识水平、生命体征变化、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应,引起意识改变原发疾病详细记录。
2、保持病房安静,保持呼吸道通畅3、安全护理:加床栏防止坠床及意外损伤,必要时应用保护用具。
4、基础护理:口腔护理、会阴护理bid;加强翻身拍背,防止护理并发症。
5、遵医嘱用药,观察疗效。
6、肢体功能锻炼:行肢体被动运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护理评价:患者呈昏迷状,时有自主睁眼动作,GCS评分1+1+3=5分,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尚灵敏。
P2:低效型呼吸形态与脑损伤不能自主呼吸有关(12---03)护理目标:能脱机自主呼吸护理措施:1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神志,瞳孔。
2使用呼吸机,根据动脉血气设好参数,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故障 3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是否达到撤机标准,及时撤机。
4听诊呼吸音,观察病人有无痰液,及时吸痰。
5每班评估气囊压力 6协助医生做好动脉血气的采集护理评价:患者目前仍无法脱机.P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12---03)护理目标:1、呼吸道通畅 2、能有效排出气道分泌物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予半卧位,观察呼吸深浅,节律,听呼吸音。
3、加强翻身拍背。
4、呼吸机人工辅助呼吸,按需吸痰,观察记录痰液量、色、性质。
5、湿化气道,降低痰液粘稠度。
6、遵医嘱使用化痰药物。
护理评价:现患者仍无法脱机,痰液量较前减少。
P4:脑组织灌注不足与脑水肿有关 (12—06) 护理目标:1、维持良好的脑组织灌注 2、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进一步恶化趋势护理措施:1、床头抬高呈30°2、观察并记录意识状态,神经系统症状以及生命体征、颅高压症状,有增高倾向应及时报告医生,监测出入量。
3、保持病室安静,尽量减少或避免促使颅内压增高的操作或活动。
4、控制输液速度(甘露醇除外)控制24小时输液量。
5、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轻泻剂,禁忌高压灌肠。
6、按需适当约束病人,定时观察肢端末梢循环。
7、保持正常体温,可用温水擦浴、冰毯。
护理评价:患者呈昏迷状现GCS评分2+1+3=6分。
P5:潜在并发症:颅内感染(12—06)护理目标:1、注意无菌操作 2、患者住院期间未出现此并发症护理措施:1、注意手卫生。
2、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有无渗血渗液。
如发现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液逆流。
保持病室清洁,动态追踪脑脊液培养及血培养,遵医嘱用抗生素抗感染。
3、做好引流管护理,若发现引流管不畅或阻塞,应及时处理。
定时更换引流袋及穿刺处纱布。
护理评价: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颅内感染。
P6:潜在并发症:再出血与原发病和外界刺激有关(12—06)护理目标:防治再出血护理措施: 1、目前患者处于脑水肿高峰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肢体活动,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物. 2、积极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血压过高时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同时加强监测血压,血压下降不能过快,以免引起心脏供血不足. 3、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持大小便通畅. 5、保持病室安静,减少不良刺激. 护理评价:住院期间未发再出血.P7:潜在并发症:脑疝(12---08)护理目标:防治脑疝发生护理措施:1、评估有无脑疝的先兆表现: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有无进行性加重、喷射性呕吐、躁动不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呼吸不规则、一侧瞳孔散大、意识障碍加重等脑疝先兆表现.一旦出现立即报告医生.2、抢救配合: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及时清除分泌物及呕吐物,遵医嘱快速给予脱水降颅压. 护理评价:未发生脑疝P8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禁食有关(12---08) 护理目标:使患者住院期间营养状况良好。
护理措施:1、评估原发疾病饮食情况,营养状况,大便情况。
2、留置胃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营养液,加强肢体被动活动,促进肠蠕动。
3、观察记录患者进食量,胃残余量,评估患者肠鸣音及有无腹胀。
4、监测血电解质,生化指标,按医嘱执行支持疗法,静脉补充液体,肠外营养。
护理评价:2014-12-08患者肛门有排气,查体闻及肠鸣音,提示胃肠动力较前改善,给予瑞代液1000ml鼻饲qd营养支持治疗.P9: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患者长期卧床,肌力下降有关(12---10)护理目标:1、舒适情况得以改善 2、褥疮得到预防护理措施:1、协助病人翻身,避免长时间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