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0.97 MB
- 文档页数:55
医学影像技术基础知识医学影像技术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成像技术帮助医师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成像原理、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使用不同的物理原理捕获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方法。
常见的成像原理包括:1. X射线成像: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时会被吸收或散射,形成不同的影像。
医生可以通过X射线影像来观察骨骼、肺部以及一些软组织的异常情况。
2. 超声成像:超声成像利用了超声波在不同组织中传播速度的差异来生成图像。
这种成像方法无辐射、无创伤,可用于检查妊娠、脏器肿瘤等。
3. 核磁共振成像(MRI):MRI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身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MRI对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率,常用于检查脑部、关节、脊柱等。
4.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具有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它可以提供关于组织密度和形态的详细信息,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
二、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1. X射线检查:X射线检查是最常见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主要用于骨骼和胸部的检查。
常见的X射线检查包括骨骼X射线、胸部X射线等,可用于检测骨折、肺炎等疾病。
2.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通过将超声波传入人体,利用回声的方式来生成图像。
它广泛应用于妇科、产科、心脏等器官的检查,可用于诊断肿瘤、囊肿等。
3. 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通过旋转的X射线束来获取不同角度切片图像的检查方法。
它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对于肿瘤、脑部疾病等的诊断有很高的准确性。
4. MRI检查:MRI检查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获取不同组织的详细图像。
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常用于检查脑部、关节、脊柱等。
三、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供医生诊断和治疗所需的关键信息。
1. 诊断: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肿瘤、感染、损伤等病变,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医学影像专业基础知识医学影像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以图像为基础,通过各种成像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情况,同时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为一门专业,医学影像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本文将对医学影像专业的基础知识进行全面介绍。
一、医学影像的分类根据成像技术的不同,医学影像可分为放射学影像学、超声影像学和核医学影像学三个主要类别。
1. 放射学影像学放射学影像学依赖于X射线或其他射线的特性,通过对射线在人体内的吸收程度进行测量,得到图像信息。
这类影像学常见的包括X射线摄影、CT扫描和MRI等技术。
2. 超声影像学超声影像学通过声波的反射和传播来获取图像信息。
这类影像学常见的包括超声检查、超声心动图和超声造影等技术。
3. 核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影像学主要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来观察人体内部的代谢过程和功能情况。
这类影像学常见的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等技术。
二、医学影像的应用医学影像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1. 诊断医学影像能够提供人体内部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信息,通过对影像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出是否存在疾病以及疾病的类型、程度和部位等,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2. 治疗规划对于某些需要进行手术或放疗的疾病,医学影像能够帮助医生进行治疗规划。
通过观察影像,医生可以确定手术操作的部位和范围,制定切口和穿刺的位置等,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3. 疗效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医学影像可以用来评估治疗的效果。
通过连续观察患者的影像变化,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判断治疗的有效性,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医学影像的技术原理不同的医学影像技术有着不同的技术原理,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医学影像技术原理。
1. X射线摄影X射线摄影利用X射线的穿透能力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的不同,通过感光底片或数字探测器记录下X射线通过人体后的衰减情况。
影像诊断学基础教程一、引言影像诊断学是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采集患者的影像数据,如X射线、CT扫描、MRI等,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和评估。
本文将介绍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影像模态、影像解剖学、影像学病理学等内容,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影像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影像模态影像诊断学中常用的影像模态包括X射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其中,X射线是最常见的影像模态,通过X射线的吸收情况来获得影像信息;CT则是通过多个X射线的拍摄来重建患者的断层影像;MRI利用磁场和脉冲序列来生成影像;超声则是利用声波的传播和回波来生成影像;核医学则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的摄取和释放来获得影像。
三、影像解剖学影像解剖学是影像诊断学的基础,它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在不同影像模态下的形态和位置。
在进行影像诊断时,医生需要了解正常解剖结构的外观和位置,以便判断异常情况。
例如,在胸部X射线中,心脏位于胸骨后方,左右肺位于心脏两侧,而肺门则位于心脏的中央。
四、影像学病理学影像学病理学是影像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研究不同疾病在影像上的表现和特征。
通过观察和分析影像学表现,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疾病,并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扩展范围。
例如,在CT 扫描中,肺癌常表现为肺内结节或肿块,并可通过测量其大小和密度来评估病变的性质。
五、影像诊断的步骤影像诊断的一般步骤包括影像观察、影像描述和影像诊断。
在影像观察阶段,医生需要仔细观察影像中的各种结构和病变,注意形态、密度、位置等特征。
在影像描述阶段,医生需要将所观察到的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包括病变的大小、形状、边界、密度等。
最后,在影像诊断阶段,医生根据观察和描述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和诊断。
六、常见影像学病变在影像诊断中,医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影像学病变,如肿块、结石、囊肿等。
肿块是最常见的影像学病变之一,它可能是良性的,如脂肪瘤、血管瘤等;也可能是恶性的,如肺癌、乳腺癌等。
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医学影像学的技术范围在不断扩大,从最初的X光片到如今的CT、MRI、超声等先进技术,人们对医学影像学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然而,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和诊断技巧对于医生来说仍然是至关重要的。
基础知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影像学物理学,影像学方法,影像学诊断,病理学,临床行为学以及影像学经济学。
这些知识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对影像学技术如何工作以及如何应用到具体病例的全面了解。
在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医生需要熟悉人体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便理解影像学中的不同部位和影像表现。
影像学物理学则涉及到影像仪器和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包括电磁学、光学、放射学、超声学等。
影像学方法则是医生用于获取影像的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了解疾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至关重要。
影像学诊断则是指医生使用影像学技术来诊断疾病的过程,此过程需要医生对各种疾病的影像表现、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有深入的理解。
病理学则是疾病的本质和病变过程的研究,医生需要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病理变化的机制,以及疾病的不同类型和表现方式。
临床行为学则是研究人类行为和人格特征的学科,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情感和行为,以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最后,影像学经济学则是对医学影像学的成本分析和效益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诊疗方案。
诊断技巧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技巧包括影像学诊断的方法、影像表现的判断以及病例演示的方法。
这些技巧有助于医生快速准确地识别影像学表现并做出正确的诊断。
影像学诊断的方法有两种:定性和定量。
定性方法通常用于快速初步诊断,包括判断影像的正常和异常表现以及影像与病情的匹配情况等。
定量方法则用于对影像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例如测量影像参数、计算影像指标等等,这些方法有助于区分不同疾病和预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知识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研究利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对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下面我们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知识。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作用医学影像学是指利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对人体进行非侵入性或微创性的诊断、治疗和研究。
它可以通过产生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图像,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展和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医学影像学可以根据成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医学影像学分类包括放射学、超声波、核医学、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
1. 放射学: 通过投射放射线并记录其经过人体后散射、吸收或发射的信息来获得图像。
常见的放射学成像技术包括X射线、CT 扫描和乳腺X线摄影。
2. 超声波: 利用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反射原理来生成图像。
超声波影像学广泛应用于产科、心血管学和肝脏疾病等领域。
3. 核医学: 通过给患者注射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药物,再利用探测器记录放射性同位素的分布情况来生成图像。
核医学影像学常用于心脑血流灌注和肿瘤显像。
4. 磁共振: 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获取人体组织的图像。
磁共振影像学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分辨率,常用于脑、脊柱和关节等部位的检查。
5. 计算机断层扫描: 使用X射线从不同角度对人体进行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来重构出精确的图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广泛应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的检查。
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手术和治疗过程,并进行疗效评估。
常见的医学影像学应用包括:肿瘤检测和定位、器官结构和功能的评估、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导管介入的引导、术前和术中导航。
总结医学影像诊断学是一门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学科,通过不同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了解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医学影像学的应用和意义非常重要。
第六章CT/MR影像诊断基础(1)这个章节的重点内容终于是要给大家见面了,由于本人时间及能力有限,一些可能做的不足,希望大家理解。
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及建议。
一、颅脑(一)病变的基本CT表现1、脑实质密度改变与正常脑组织相比,病灶的密度变化分为:(1)高密度灶:指密度高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钙化、血肿、肿瘤等。
(2)等密度灶:指密度类似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亚急性出血、脑肿瘤、脑梗死等。
通常根据脑室、脑池的移位和变形或在周围水肿带的衬托下,可以判断等密度病灶的存在。
(3)低密度灶:指密度低于正常脑组织的病灶,如部分脑肿瘤、囊肿、脑梗死、陈旧性出血、脑水肿或脑脓肿等。
(4)混杂密度灶:指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密度的病灶,如颅咽管瘤、恶性胶质瘤和畸胎瘤等。
2、结构、形态改变发现病灶后,还应该注意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病灶内有无出血、坏死,以及病灶周围有无水肿、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脑室和脑池的大小、形态有无变化等。
3、对比增强改变根据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血供情况的差异,注射对比剂后,会产生相应的密度改变,从而能更好地显示病灶。
(二)颅脑常见疾病的CT表现1、颅脑损伤(头皮软组织伤、颅骨损伤、脑实质损伤)(1)颅骨骨折①颅盖骨折:多为线性骨折、凹陷骨折,骨折片陷入颅腔,压迫脑组织;位于大静脉窦部的骨折。
②颅底骨折:颅底骨折绝大多数是线性骨折,个别为凹陷骨折;按其发生部位分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骨折。
CT表现:CT是颅骨骨折的主要检查方法,表现为骨折的连续性中断、移位,还可见颅缝增宽分离;并能确定颅内血肿的位置、氛围和周围的脑水肿,以及脑室变形和中线移位等情况。
颅底骨折常累及颅底孔道,从而损伤通过的神经血管,并可发生鼻窦粘膜增厚、窦腔积血;前中颅底骨折多见,前颅底筛板骨折易造成脑膜撕裂,形成脑脊液鼻漏;中颅底骨折易累及视神经管、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和破裂孔。
(2)脑挫裂伤:指颅脑外伤所致的脑组织器质性损伤,包括脑挫伤和脑裂伤。
医学影像的基础知识医学影像是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利用各种医学成像技术,如X射线、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内部结构、器官功能以及病变情况。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的基础知识,包括常用的成像技术和其原理,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以及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
一、成像技术及原理1. X射线成像X射线是一种穿透力强的电磁波,通过射线与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形成影像。
常见的X射线成像技术包括X线摄影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
X射线成像适用于检查骨骼系统、胸部、腹部等。
2. 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生成影像。
超声波成像非常安全,适用于妇科、产科、心脏等器官的检查。
3.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辐射的无线电波,通过检测人体组织中的不同信号来生成影像。
MRI适用于大脑、脊柱、关节等检查。
二、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1. 影像比较医生通过对比患者现有影像与正常人体或之前的影像对照,来寻找异常,了解病变的发展情况。
2. 影像分析医生要仔细分析影像上显示的细节和结构,例如大小、形状、密度、血流等信息,并与正常情况进行比较。
3. 影像诊断医生需要将影像分析的结果与病史和临床症状综合考虑,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医学影像的应用领域1. 临床诊断医学影像在肿瘤、心血管、神经、骨骼等多个临床领域的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帮助医生发现疾病的早期病变、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2. 手术辅助医学影像可以提供手术前的全面了解,辅助医生进行手术规划和操作,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3. 治疗效果评估医学影像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观察病变的变化,指导治疗进程的调整。
4. 科研和教育医学影像在科研和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如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新药的疗效评估等,以及培训医学影像专业人员。
综上所述,医学影像是一门重要的医学技术,它在临床诊断、手术辅助、治疗效果评估、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影像专业基础知识医学影像专业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学科,它通过各种影像技术对人体进行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性观察与诊断。
在医学影像专业中,掌握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专业的一些基础知识。
一、医学影像学的定义和分类医学影像学是一门运用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磁共振等技术,通过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诊断的学科。
根据不同的成像原理和技术,医学影像学可以分为放射学、超声学、核医学和磁共振影像学。
1. 放射学:是使用X射线通过人体组织而产生的影像来观察和诊断疾病的学科。
2. 超声学:是利用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3. 核医学:是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特性来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生物功能的学科。
4. 磁共振影像学:是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来产生影像以观察和诊断疾病的学科。
二、医学影像的设备和技术医学影像的设备和技术是医学影像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介绍常见的设备和技术。
1. CT扫描:全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它通过利用X射线的吸收特性来获得人体内部结构的层面图像。
2. MRI:全称为磁共振成像,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与人体组织相互作用来产生影像。
3. 超声诊断技术:通过利用声波在人体内部的传播和反射来观察和诊断人体结构与病变。
4. 放射治疗技术:利用放射性物质对肿瘤等病变进行治疗。
5. 核医学技术: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内部产生的放射性衰变来观察和诊断生物功能。
三、医学影像的应用医学影像在临床医学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
1. 临床诊断:医学影像可以用于观察和诊断各种疾病,如肿瘤、骨折、心血管疾病等。
2. 术前评估:通过医学影像可以对手术对象的内部结构进行评估,有助于术前规划和手术成功率的提高。
3. 药物研发: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医学影像可以用于观察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作用效果。
4. 科学研究:医学影像技术可以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 CTMR影像诊断基础单项选择题1.关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的CT检查,哪种说法不正确?( )A.颅板下见梭形或半圆形高密度灶B.颅板下见新月形高密度灶C.多位于骨折附近D.血肿多较局限E.多由脑膜血管损伤所致参考答案:B解析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为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2.下列CT设备中应用最早的技术是( )。
A.双排探测器系统B.螺旋CT扫描设备C.滑环技术D.多排螺旋CTE.高速CT扫描参考答案:C解析1985年,滑环技术应用于CT设备,使CT的扫描实现了单方向连续旋转扫描。
A.薄膜晶体管B.平板探测器C.检出量子效率D.电荷耦合器件E.多丝正比室参考答案:D解析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简称CCD。
4.CT增强技术,观察影像密度变化的参照物是( )。
A.骨组织B.肺组织C.肝组织D.软组织E.所在器官正常组织参考答案:E解析CT增强扫描时,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强化程度往往不一致,两者的密度差异较大,借此检出平扫时漏掉的病灶。
5.CT检查技术,表示病变密度大小的是( )。
A.照片测试密度B.照片透光度C.照片阻光率D.CT值E.亮度值解析CT图像像素的CT值代表相应体素中各种组织的平均密度。
6.CT检查的防护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定期检测扫描机房的X线防护和泄漏等情况B.CT检查正当化C.尽量采用薄层重叠扫描D.应对病人做好扫描区以外部位的遮盖防护E.扫描时尽可能让陪伴人员离开参考答案:C解析CT检查的防护措施:在不影响诊断的情况下,扫描中尽量缩小扫描野,能少扫的不要多扫,能厚扫的不要薄扫,能不增强的就不增强,做到最优化检查。
7.下列关于肾囊肿的CT表现,错误的是( )。
A.边缘锐利圆形水样低密度灶B.囊肿和肾实质分界锐利,清楚C.囊肿壁很薄,难以显示D.囊内密度均匀,接近水E.注射造影剂,轻度强化参考答案:E解析E项,肾囊肿增强扫描后,病变不强化。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导言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应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如X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等,来获得患者内部身体结构和功能的信息,为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
本文旨在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者提供一份全面而实用的学习指南,助力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学习1.1 解剖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是对人体解剖学的深入了解。
学习者应掌握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位置和相互关系,包括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同时,理解解剖学术语的使用方法和意义也至关重要。
1.2 影像学物理学理解影像学物理学的原理是学习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先决条件。
学习者需要了解X射线的产生和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影像技术的原理。
此外,掌握辐射防护和安全性知识,是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一环。
1.3 影像学病理学影像学病理学是将影像学与病理学结合起来,通过影像学表现来识别和评估疾病的特征和过程。
学习者需要掌握各种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如肿瘤、炎症、损伤等。
此外,对不同器官、组织的病理学特点也应有一定了解,为影像信息的正确解读提供基础。
第二部分:技能训练2.1 影像学解读影像学解读是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者最核心的技能之一。
通过认真阅读和分析影像学图像,学习者需要逐步培养对正常解剖学结构和异常病变的鉴别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习者应学会编写准确和完整的影像学报告,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持。
2.2 影像学技术操作学习者还需要掌握不同影像技术的操作和操作。
对于X射线、CT和MRI等常用设备,学习者应熟悉其使用方法、图像调整和处理技巧。
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学习者还应注意辐射防护和安全操作,确保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2.3 影像学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学习者需关注最新的影像学技术发展趋势,如数字化成像、多模态影像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
了解这些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医学影像影像学基础(知识点)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医学专业。
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如X射线、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声波以及核医学,为医生提供详尽的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文将介绍医学影像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
1. X射线(X-ray)技术X射线是一种通过用X射线穿透人体,将其影像反映在感光体上的技术。
它广泛应用于检查骨骼和检测疾病,如断骨、肺部感染和胸腔积液等。
其特点是成像速度快、成本低廉和操作简便。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CT扫描是通过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处理技术,获取人体内部器官的横截面影像。
CT扫描广泛用于诊断疾病,如肺癌、中风和脑部损伤等。
它的优点是成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
3.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MRI是一种通过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高分辨率影像的技术。
MRI广泛应用于检测各种疾病,如脑部肿瘤、关节损伤和乳腺癌等。
它的优点是无辐射、成像清晰、能够提供组织结构和功能信息。
4. 超声波技术超声波是一种通过利用高频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来生成影像的技术。
超声波在妇产科、心脏病学和肝脏病学等领域广泛应用。
它的优点是无辐射、成本较低、无创伤和可重复应用。
5. 核医学技术核医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γ射线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扫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技术。
核医学广泛应用于心脏、骨骼、肾脏和甲状腺等疾病的诊断。
总结: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为医生提供了可以观察和分析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工具。
通过X射线、CT、MRI、超声波和核医学等多种影像技术,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无论是在临床诊断还是基础研究中,医学影像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医学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影像诊断基础》实训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影像诊断学是借助于x线、CT、MRI、超声、核医学与介入放射学的成像手段,使人体内部器官和结构显现出来,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
本课程构建于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x线物理与防护等职业技能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基础》的教学内容包括:影像诊断学的性质、各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各系统疾病异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等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异常影像学表现有初步认识;掌握对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判断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为从事影像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中实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1(二)设计思路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主要职业岗位→确定岗位要求,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应具备能力,能力分析综合→确定教学任务,分解教学任务→确定教学内容。
实训课内容本着面向影像技术专业岗位,融入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和医学影像技术发展前沿内容,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将服务意识、“慎独”精神、诚信教育等贯穿于教学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以理论为基础,校内实训课的实施模拟仿真操作教学,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能力为中心,结合实践教学理念来开发实训课程体系、决定实训内容、设计实训教学的组织和管理。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建立科学的实训考核评价体系。
二、实训教学目的与任务(一)教学目的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影像诊断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上岗速度快适应能力强,满足岗位对用人的需求。
2、学生在模拟的影像设备仿真环境中学习与操作,增加其感性认识,拉近与实际工作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CT影像诊断基础(8)
【考点721】环形强化的脓肿壁和周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的‘环征",90%脓肿出现"环征"
【考点722】脂肪肝CT表现∶平扫显示肝的密度降低,呈弥漫性或局灶性分布;CT值测量低于正常,严重者出现负的CT值。
如果肝/脾CT值之比<0.85,则可诊断脂肪肝。
【考点723】肝硬化CT表现∶早期肝脏可能表现增大,中晚期肝硬化表现为肝各叶大小比例失调,全肝萎缩。
肝边缘凹凸不平;肝弥漫性或不均匀密度降低;肝裂增宽;常继发脾大、门静脉扩张、侧支循环形成、腹水。
【考点724】根据化学成分不同,胆结石分
为胆固醇性、色素性和混合型胆结石。
我国的胆结石以胆色素类结石常见。
【考点725】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可导致慢性胆囊炎。
【考点726】肾脏CT检查除显示肾脏数目、位置、大小和形态改变以外,还包括肾实质异常、肾盏肾盂异常和肾周异常。
【考点727】膀胱主要异常CT表现是膀胱肿块和膀胱壁增厚。
【考点728】肾细胞癌为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次为肾盂癌和肾母细胞瘤。
【考点729】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表现∶肾实质内边界清楚的混杂密度肿块,内有脂肪性密度灶和软组织密度区,增强扫描肿块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而血管性结构发
生较明显强化。
【考点730】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病,结石可位于肾盏、肾盂直至尿道的任何部位。
结石由草酸钙、磷酸钙、胱胺酸盐、尿酸盐和碳酸钙等成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