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昌龄边塞诗艺术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早年曾去西北边塞游历。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举进士。
一生中只做过校书郎、汜水尉、江宁丞、龙标尉这样一些小官,还曾两次被贬岭南。
安史乱起,还归故里,“为刺史阊丘晓所忌而杀”(《唐才子传》)。
王昌龄擅写七言绝句,尤擅边塞诗,与岑参、高适、王之涣等人齐名。
他的七言绝句,当时除了李白,简直无人可与匹敌,时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请看他脍炙人口的两首边塞诗:—————————一菊读园越入...................................................................j出塞(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
《出塞》和《从军行》均为乐府旧题。
《小塞》是汉乐府《横吹曲》的曲调名,它和《入塞》、《塞上曲》、《塞下曲》等一样,常被唐代诗人用作吟咏边塞征戍生活的题目。
王昌龄这首《出塞》曾被诗评家誉为唐人七绝中的压卷之作。
除了思想内容的丰富、深刻以外,与其工于发端有很大关系。
起句兼有气势雄奇和意境阔大的特点。
“秦”、“汉”互文见义,举秦则兼汉,举汉则包秦,意即明月仍旧是秦汉时代的明月,边关仍旧是秦汉时代的边关。
一经错举成文,铸成诗的语言,便别具奇警道劲的风格。
这里,浮现在抒情主人公脑海中的,并不是秦月、汉关的抽象概念,而是月临关塞的鲜明图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悠远的历史想象。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这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因此,这一句写月、写关,不是一般的描绘景物,渲染气氛,而是通过秦月、汉关的诗意联想,抒写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也表现了民附原诗:1禺然徐志摩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问消失了踪影。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1000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她的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
这些诗歌以描绘塞外景象,表达人物情感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以下是对王昌龄边塞诗及其艺术特色的浅析。
一、描写自然景色王昌龄边塞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手法,通过诗歌中的语言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她所处的环境的苍凉和荒芜。
如《凉州词》中写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通过这样的诗句,王昌龄将凉州地区独特的地貌、气候、植被等形象地表现出来,将读者完全带入到诗歌的情景之中。
二、抒发人物情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王昌龄在诗歌中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作为情感的表现和情绪的宣泄。
如《长恨歌》中写到:“闻王抱柱愧双生,网眼罗教不自宁。
”王昌龄通过突出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她对王爷的柔情和苦心,使得整个诗歌显得情感真挚而深刻。
三、运用寓言手法王昌龄的边塞诗运用了大量寓言手法,直接寓言或间接寓言,这些都使得整个诗歌语言更加生动鲜活。
如《塞下曲》中写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为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里的“高堂明镜”和“金樽”实际上都是指人类生活在天地间,须知天命难违,富贵不永的寓言。
四、抒发悲壮情怀王昌龄的边塞诗,普遍体现出边塞人民的悲壮情怀,如《边城》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就抒发了边塞人民那种为国守卫而黯然神伤的情怀。
这种情怀不仅反映了边塞人民的生存现状,更是抒发了她们的爱国之激情,是对祖国深情的载歌载舞。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边塞诗谱写了边塞人民的苦难与坚定,洋溢着对祖国深情厚爱的情感,也展示了她作为女性诗人的独特魅力和才华。
她的边塞诗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新风貌,成为中国文化和经典诗歌的瑰宝。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作者:张伟伟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4期摘要:盛唐边塞诗大兴,名家名篇层出不穷,其中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可以说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本文试从“短小精悍的组诗方式”、“雄浑开阔的壮美意境”、“强烈深挚的人文关怀”等方面来浅述王昌龄七绝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昌龄; 七绝边塞诗 ; 艺术特色边塞诗最早见于《诗经》,主要是借助想象、对比等艺术手法,将征夫对家园和亲人的思念与牵挂描绘出来,直接以鲜明的形象感动人。
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上日臻成熟和完善。
其中,王昌龄的七绝边塞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可以代表盛唐边塞诗的最高水平。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
他诗名早著,在文学史上有“旗亭画壁”的趣谈。
他一生写诗无数,尤其擅长七绝诗的创作,有“七绝圣手”的美誉。
他早年曾客于河东并州、灏洲,到过泾州、萧州、玉门等地,随后又漫游了西北的极地边塞。
在游历边塞的这几年,王昌龄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七绝边塞诗著作,在这些诗中,体现了他昂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功名理想的热衷追求。
他的七绝边塞诗多以雄浑苍茫的极地边塞创作背景,以简明含蓄的语言来描述戍边征人的艰难处境,从而体现了他对边关将士的强烈而又深挚的人文关怀。
一、短小精悍的组诗方式七言绝句源于民歌,到了盛唐时期,写作七言绝句的诗人不断增多。
七言绝句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以七言绝句组诗要求诗人必须要有高超的艺术概括能力。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是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的一位,有“七绝圣手”和“七绝长城”的美誉。
明代王世贞说道:“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艺苑卮言》);清代宋荤有言:“三唐七绝,并堪不朽,太白、龙标,绝伦逸群。
龙标更有“诗天子”之号”(《漫堂诗说》),此处的龙标就是王昌龄,因其曾被贬为龙标尉而的此名。
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之所以成绩斐然,全在于他抓住了七绝的一般特征,并严格遵循了其创作的内在规律,他能用七绝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思想。
【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是用乐府旧体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体多用以入乐的七绝,与高适岑参多用古体诗不同。
本文与大家分享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了解。
王昌龄边塞诗盛唐诗歌宏大气象下涌现出大批天赋极高的诗人,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山水田园诗人群,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的瑰丽奇伟的边塞诗人群。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特色浅析唐代是一个诗歌艺术天才成批涌现的时代。
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包,中外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些则直接影响着唐文学的风貌。
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能将山水田园景象跃然纸上的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也出现了将边塞生活写得瑰丽奇伟的王昌龄、高适、岑参。
尤其是王昌龄的边塞诗更是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达到了顶峰,赢得“七绝圣手”之盛誉。
现存的《王昌龄集》共收录诗181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
本文以《王昌龄诗注》为底本,共摘出21首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其中五言12首(《变行路难》、《塞下曲四首》、《塞上曲》、《从军行二首》、《代扶风主人答》、《箜篌引》、《从军行》、《胡笳曲》),七言9首(《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
其中除《代扶风主人答》外其余诗歌均为乐府旧题,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感情是王昌龄边塞诗创作的一大特色。
总的说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隐藏于内容背后的则是诗人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以下几大艺术特质:一、意境开阔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为了充分地表现将士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王昌龄把战争的背景安置在青海湖至玉门关这条相距千里的战线,突出战线之长和地域之广,不仅强化了爱国主题,而且使得诗歌的意境异常开阔。
《出塞》:王昌龄与边塞诗的特征作为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王昌龄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他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貌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脱颖而出。
本文将介绍《出塞》这首诗以及边塞诗的特征,旨在引领读者了解这一特殊的诗歌类型,并欣赏王昌龄的文学才华。
1. 引言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独特的流派,而王昌龄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展现了塞外边界的苦难与壮美,成为唐代文人不可或缺的诗歌形式。
而王昌龄的《出塞》正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2. 《出塞》的背景2.1 塞外的边塞风情边塞地区是指古代中国北方的边境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这片土地充满了艰辛和危险,诗人们常常以壮怀激烈的情感表达他们对边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2.2 《出塞》的情节《出塞》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王昌龄描绘了一位军人准备出征边塞的情景。
他的母亲执意要为他送行,但他告诉母亲:“我愿沿泾水,向西海流。
从此去国,为封侯。
”通过这句话,王昌龄表达了他出征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3. 《出塞》的艺术特点3.1 以壮志豪情表达军人情感边塞诗非常重视塑造军人的英勇形象,体现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对国家的忠诚。
《出塞》正是一首具有典型特征的边塞诗。
王昌龄通过诗中的形象描绘和巧妙抒发,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
3.2 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危险是边塞诗的重要主题。
王昌龄在《出塞》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边塞生活的磨难和对家园的眷恋。
他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样的诗句描绘了塞外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边塞的广袤和辽阔。
3.3 刻画复杂的母子情感王昌龄在《出塞》中巧妙地刻画了母子之间复杂的情感。
军人和他的母亲之间有着深厚的爱与亲情,而在战乱的边塞之上,他们面临着分离和不确定的命运。
通过描写军人告别母亲的场景,王昌龄生动地展现了母子之间无尽的思念和对彼此的关爱。
4. 边塞诗的特征4.1 以边塞为题材边塞诗正如其名,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题。
出塞的语言特色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边塞诗,语言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简洁明快:全诗只有四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边疆的景色和战争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2. 形象生动:诗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明月”“秦汉”“龙城飞将”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3. 慷慨悲壮:全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争的忧虑和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4. 音韵优美:全诗押韵严格,音韵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总之,《出塞》的语言特色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慷慨悲壮、音韵优美,是唐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以婉约派的风格,流畅自然的语言,深情的诗意,广为传诵。
王昌龄边塞诗中,挂念家乡,爱慕佳人,歌咏自然,抒发爱国情感等主题,颇具个人特色和时代价值。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是对家乡的思念和怀念。
他用流畅自然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乡音乡情的珍视。
如《从军行》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句话表达了王昌龄因从军离家多年后重返故乡时,乡亲们的语音依然没有改变,而自己却已经老去的心境,引人深思。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还有许多关于爱情和女性的描写。
他以细腻柔情的笔触,描摹了自己和情人之间的恋爱情感和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如《登乐游原》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何处寻觅玉人痕,杏花村路依依。
”这句话表达了王昌龄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婉约柔情的诗歌风格。
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自然景观也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
他以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描绘了内蒙古高原上的草原、羊群、牧民等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如《塞下曲》中“万里寒沙连大漠,百年辛苦旧中华,骏马休惊白日暮,长林人未到凭轻舟。
”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边塞平原的苍黄郁葱,以及王昌龄的坚毅愤慨。
最后,王昌龄的边塞诗不仅表现出他个人的艺术特色,更展现了唐代边塞文化的特征和时代价值。
唐代边塞地区是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交汇地带,地处西北军事要地,历经战争和动荡,诗歌中显示出了边塞士人的激情和坚毅。
总之,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婉约的语言、深情的诗意、广阔的视野、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唐代华丽诗歌的佳作之一,表达了他对家乡、爱情、自然和祖国母亲的浓浓情感,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誉。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王昌龄的边塞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心理描绘,展现了边塞战争和边塞将士生活的壮美和艰辛。
以下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首先,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边塞将士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从军行七首·其四》中,他描写了一个边疆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通过描绘远方的荒凉和孤独,以及战士的坚韧和决心,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和边疆将士生活的艰辛。
其次,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运用场景和意义的完美结合,使每一首诗都成为一幅独特的风景画。
他的诗歌中常出现沙漠、雄关、古城、雪山、篝火、羌笛等边塞特有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
例如,《从军行七首·其五》中:“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诗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战旗半卷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边疆战场的紧张和激烈。
再次,王昌龄的边塞诗语言简练明快,寓意无穷。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有力,每个字、每个词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例如,《出塞二首·其一》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歌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为起句,暗示了边疆的历史厚重和悠远,而“不教胡马度阴山”则表现了坚决保卫国家的决心和信念。
最后,王昌龄的边塞诗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善于运用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来丰富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例如,《从军行七首·其三》中:“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沙平水漫香。
烟尘不到大旗折,河边看取汉衣裳。
”诗歌通过描绘关城榆叶的疏黄和沙平水漫的景象,再结合烟尘和大旗折的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暗示了将士们的英勇和无畏。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心理描写、场景刻画、语言简练明快、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等特点著称,他的诗歌不仅表现了边疆将士的豪情壮志和决心,也展现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和复杂情感。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王昌龄(854-936),清朝建国帝王皇太极的后裔,也是著名的唐末边塞诗人,以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现和诗歌的思想表达不仅赢得了四海的赞誉,也深入人心。
此外,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是八股文的主要成分。
在边塞诗风格的发展史上,被称为“边塞流派”,为近代边塞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下篇幅将对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进行浅析。
首先,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体现在文学风格上。
他的边塞诗句式紧凑,文字洗练,惊人的节奏感,表达朴实、淡雅,材料和修辞都精炼而且大气磅礴。
其次,王昌龄边塞诗表现了丰富的情感表达。
他大量运用自然语汇叙述自然场景,又用朴实的语言和精准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边塞诗中感受到悠悠的深情,令人倍感慰藉。
最后,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表达也十分鲜明。
他把愤慨写入边塞诗,表达了对遭受折磨的百姓,对沉浸在苦难中的人们的惋惜,抒发了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具有明显的边塞气势和思想。
在总结阐述中,王昌龄边塞诗有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思想表达,这也是它独特的风格特色所在。
丰富的情感表达,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诗歌的思想表达,表达的不仅是自身的思想,还是人们对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变革的期待;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所蕴含的深远思想,而这种深远思想正是今天边塞诗最值得怀念之处。
回顾王昌龄边塞诗的发展历史,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思想表达,正是将唐末边塞诗发展到更高水准,深入人心的关键原因。
他的诗歌也是八股文的主要成分,在边塞诗的发展史上被称为“边塞流派”,也为近代边塞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色表现在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思想表达三个方面,即文学风格紧凑、表达朴实、材料和修辞都精炼;丰富的情感表达,用朴实的语言和精准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表达,抒发了他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具有明显的边塞气势和思想。
这也是王昌龄边塞诗所蕴含的深远思想,使得今天的边塞诗不仅受到各时代读者的喜爱,也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以其豪迈、壮丽、悲壮而著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边塞诗以描绘边疆的风情和壮丽景色为主题,表现了边塞将士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他的《边塞曲》中写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表现了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切感慨。
这些诗句充满了浓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饱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王昌龄的边塞诗还以其雄浑豪放的诗风和优美流畅的诗句而著称。
他的诗作中常用用景物的描绘,感情的抒发,意境的营造等手法,给人以豪迈悲壮之感。
《出塞》中的“胡沙万里动兼风,积雪拥蓬冰势雄”一句,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景色表现出了荒凉之地的壮美;“铁衣远戍辛勤久,倦客终归梦故乡”一句,则表现了边疆将士的坚韧不拔和对故乡的深情。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还有大量描写边塞将士的情感和生活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忠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边塞二首·其一》中写道:“生者归,死者来;千里尽,百年罢。
”这些诗句既表现了边塞将士对家国的忠诚,又表现了他们舍生忘死,戍边护国的英雄气概。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内涵,描绘了边塞大漠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边塞将士的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关怀。
他的边塞诗深深地打动了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
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2.场景与意义完美结合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三、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1.《从军行》2.《凉州词》四、总结正文一、引言王昌龄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边塞诗人,作品众多。
他的边塞诗可以与高适、岑参、王之涣并称唐朝边塞诗人四杰。
本文将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
二、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1.心理描写细腻王昌龄善于用心理描写来表达微妙多变的感情,这为宋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边塞诗中,典型地反映了士兵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2.场景与意义完美结合王昌龄的诗歌将场景、意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他去过边塞,所以他真的看到了沙漠、雄关、古城、雪山、篝火、羌笛等等。
因此,在他的边塞诗中,形成了一组壮丽的自然风光。
3.诗歌简练、明快,艺术成就高王昌龄诗歌简练、明快,在语言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边塞诗非常注重语言的精炼,真的是言均意足,寓意无穷。
或简洁,或明快,或含蓄,让读者回味无穷。
三、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品1.《从军行》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全诗如下:《从军行,其五》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2.《凉州词》《凉州词》是王昌龄边塞诗中的另一首代表作品。
诗中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展现了戍楼将士的壮志豪情。
四、总结总之,中国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当时文人掀起的从军热潮中,毅然参军。
在开元十三年漫游西北边,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从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最终成为中国边塞诗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场景,概括度高,表现力丰富。
它既反映了盛唐的主旋律,又详细描写了边塞风光和边疆战场场景,同时捕捉到了士兵们细腻的内心世界。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作者:黄晓瑜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15期摘要:王昌龄边塞诗内容包括揭露军中矛盾,反映戍边将士的边愁乡思,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等。
艺术上善于典型概括,意象深远,以心理描写见长,以絕句成就最高,构思独特新颖,风格刚健。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为代表。
其中,王昌龄的边塞诗以《从军行》《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较为出名。
王昌龄边塞诗往往热情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英勇奋战的爱国精神。
这些诗歌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有自身的独特之处。
一、思想内容(一)揭露军中矛盾“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诗中,诗人思绪飘飞,由秦至汉,由汉至唐,跨越漫长遥远的时空距离,诗句中以对飞将军李广的赞美,暗讽当今军中将非其人,致使征戍无期,士卒无谓牺牲。
在《塞下曲四首》其四“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中,写到因战殉国的将军离世,部下的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凋。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尽管内心悲愤,但也无可奈何,只能仰天痛苦。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军中赏罚不明,苦乐不均的不平之鸣。
(二)反映戍边将士的边愁乡思,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这是王昌龄边塞诗的重要内容之一。
《塞下曲》中末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写出边关一片萧索之景,沙场白骨无人掩埋,散乱在茅草堆里,让人心寒,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无限伤悲与同情。
《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首句写军中歌舞场面,当时北方边患未出,尚不能回归家乡,言念及此,征戍者难免心不宁、意不平。
诗人对此诗中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感同身受。
在《代扶风主人答》诗中,诗人流露出对戍边将士悲惨遭遇的无限同情:“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
连年不卸甲,积日无所餐。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
兵士长年在边境参加讨伐异族的战争食不果腹,独自一人回到长安,家乡已是物是人非,陪伴自己的,只有满身的伤痕累累。
浅析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作者:代熙熙来源:《汉字文化(教学卷)》2016年第06期【摘要】唐朝出现了许多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
在这其中,艺术成就较高者自然就有“七绝圣手”王昌龄。
本文将以创作手法的角度,浅析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昌龄边塞诗艺术特色早在王昌龄同时代,人们对王昌龄的边塞诗就十分称赞。
他的边塞诗不仅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独具特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王昌龄的边塞诗中大多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气势宏阔,境界浑融,慷慨豪迈,清刚劲健。
为了表现盛唐时代蓬勃向上之气象,更好地突出英雄形象,王昌龄自觉地采用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最早在边塞诗中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结合的是曹植,他在《白马篇》中就运用这两种手法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忠诚而勇敢的勇士形象。
而这一方法在王昌龄手中运用的更为浑融,更为成熟,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还能结合自己“绪密思清”的特点加以阐发,大大提高了边塞诗表情达意的功能。
例如《少年行二首》中刻画了一个勇武矫健的少年英雄的形象。
诗的前四句写了少年骑乘白马,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后四句写少年面对“单于寇井陉”,他“气高轻赴难”,前去抵御入寇,这正是对少年的心理描写。
因此,全诗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保家卫国的少年英雄形象,同时也生动地表现了少年慷慨赴难,视死如归的精神风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王昌龄在艺术手法上虽然有对曹植的继承,但又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的结合上更为圆融,主人公往往是在动作中体现心态,又在心态的指导下在进行动作,立体多维地表现情感。
二、选取典型意象塑造自然之美王昌龄不单单是著名诗人,而且还是重要的文学理论家。
他对齐梁以来奢靡繁缛的风格表示反对,注重诗歌的自然之美。
他善于运用最朴素的语言提炼最典型的意象;运用最简单的技巧去构筑诗歌的意境,塑造诗歌自然之美。
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王昌龄(12501300)是南宋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
在他的诗中,边塞主题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来表达诗人的忧伤情感。
本文将从边塞的概念、边塞情怀和王昌龄边塞诗的创作特色三个方面,以《王昌龄边塞诗特色浅析》为标题,对王昌龄边塞诗作品进行分析。
首先,边塞是指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为防御外来侵略,政府把军队驻守在边陲地区,形成一支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兵政机构,由郡中以外的军队组成的军事建制。
由于当时边陲境遇艰险、处境险恶,部队的生活状况十分恶劣,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等同样落后。
这种生活和社会况味,也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作中,卓越地表现出来。
其次,从边塞情怀来浅析,王昌龄是一位朴实而敦厚的诗人,他的边塞诗总体上以沉重的情感描述和记述边塞的生活情景,尤其是多以留守的士兵的处境为中心,感叹士兵的英勇和边塞的沉闷与凄凉。
例如他的《瘴疠山》:>早知今日艰苦,当年何必当兵。
部落到边荒,早把破烂衣著。
三军过后尽弃,何处青山目。
鹰禽犹饶无情,人间何处识秦!这里充满了仇恨、失落、怨恨和毅力等情怀,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和士兵命运的惆怅和哀伤。
最后,从王昌龄边塞诗的创作特色来析,他的边塞诗具有浓重的忧伤情感,多以贫穷、愁苦、凄凉等素材为题,但诗中仍占据相当部分的空间,以运用壮丽、悲伤、凄凉及沧桑等词语,表达着其内心的深沉情怀。
此外,他的边塞诗更多以概括语句表现苍凉的境地,有时还会加入宗教语言,来表达苦难的生活状况,以形成更加强烈的感受力。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边塞诗以深沉的情怀,形象地描述边塞的苍凉境况,充分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哀和怨愤情绪,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在南宋诗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昌龄的边塞诗的特点王昌龄的边塞诗的特点导语:王昌龄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一位大诗人,被人们称为“七绝圣手”。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王昌龄最擅长的问题,便是七绝。
而王昌龄的七绝诗,多数都是边塞诗。
那么,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是什么呢?下面欢迎阅读!王昌龄一生之中,写下了无数的边塞诗,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是乐府旧体,来描写在边疆战场建功杀敌的战士的保家卫国之心。
因为王昌龄的边塞诗基本都是使用七绝,因此都能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与其他的边塞诗人的风格有所不同。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
《从军行》这首诗的前两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描写了边塞的景物,写出了在边塞地区的青海湖的景色以及连绵不绝的雪山。
并且还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了边疆战士想要收复玉门关的心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从军行》的后两句,写出了边疆战争的激烈,使得战士身上所传的盔甲都被磨穿了,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战士仍然有着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赞扬了战士的`爱国之心。
《从军行》这首边塞诗王昌龄写下的边塞诗当中,最具代表性的。
从《从军行》这首诗,我们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到,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不仅仅使用了可以入乐的词句,更是在诗中融入了情与景,使得人们更加的容易与诗产生共鸣。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十分富饶并且十分的重视知识的一个朝代。
在唐朝时期出现了诸多的诗人,例如诗仙李白、诗圣等等,王昌龄也是唐朝极为著名的诗人。
由于王昌龄处于盛唐时期,王昌龄所写的诗大多是比较的豪放与激进。
但是,唐朝也经常面临着外敌的入侵,边境战事不断。
所以,王昌龄也写下了诸多表达自己想要去到战场之上,保家卫国的著名诗篇。
在王昌龄所写下的边塞诗词当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从军行》。
《从军行》这首诗当中,最为著名的一句诗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表达了王昌龄一心想要报效国家,要将外敌感触祖国,保卫人民百姓的生活,避免人民百姓遭受外敌的践踏与笑话。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以其豪放的气势、壮丽的景色和深沉的情感而著称。
王昌龄边塞诗中蕴含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国家兴亡和边塞人民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我看来,王昌龄边塞诗的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王昌龄边塞诗的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
他以豪放的笔墨描绘了边塞的峻峭山川、广袤戈壁、苍茫沙漠,将边塞的壮美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的《出塞》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这些诗句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边塞的雄浑壮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感受到了边塞的壮美景色。
王昌龄边塞诗洋溢着对边塞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王昌龄对边塞人民朴素、勇敢、乐天的性格给予了高度的赞美。
他在《塞下曲》中写道:“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表现了边塞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使人感受到了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边塞人民的崇敬和敬意。
王昌龄边塞诗中还融入了对国家兴亡和边塞人民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作中常常透露出对国家兴亡和战争岁月下边塞人民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如《塞上》诗中写道:“居人惊破胆,胡骑斩斯文。
饮马出长城,行看打草军。
”诗中语气沉重,透露出对战乱岁月下边塞生活的困苦和疾苦的忧虑,反映了王昌龄对国家兴亡和边塞人民命运的深切思考。
王昌龄边塞诗以其壮丽的景色、热爱与赞美、以及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边塞的豪情壮志和风采。
他的诗作深刻而富有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王昌龄的边塞诗中感受到边塞的豪情壮志和壮美景色,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对国家兴亡和人民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些都是王昌龄边塞诗魅力的体现,也是其诗作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的原因。
王昌龄及其边塞诗研究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边塞生活的真切感受而著称。
本文旨在对王昌龄及其边塞诗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首先,本文将从王昌龄的生平背景入手,简述其出身背景、学识水平以及边塞生活的经历,探讨这些因素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其次,本文将对王昌龄的边塞诗歌进行分析,探讨其主题、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王昌龄的边塞诗歌涵盖了很多方面,如战争、边塞风光、人民生活等,其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如借景抒情、抒怀咏史、寄情山水等。
本文将逐一剖析这些方面的内容,全面展示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魅力。
最后,本文将探讨王昌龄边塞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得到了历代文学家的高度评价,其作品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这些影响,并探讨王昌龄边塞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王昌龄及其边塞诗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全面展现这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为读者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和中国文学史做出贡献。
- 1 -。
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他对边塞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试论王昌龄边塞诗的特点与意义。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这一特点体现在他的边塞诗中常常出现了大漠、戍楼、长城等边塞地貌元素。
他运用丰富的形容词和具象的描写手法,使诗中的边塞风光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塞下曲》中写道:“塞上秋来雁南飞,大漠孤烟直渐微。
远征未有书难着,戍卒亦无家可归。
”通过这样的描写,王昌龄生动地展现了边塞军人孤独与无助的现实,表达了对边塞戍卒艰辛生活的同情和敬意。
王昌龄的边塞诗也表现了对边塞历史的思考与回顾。
边塞诗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战争和历史的回顾,对往事的惋惜与对未来的迷茫。
例如《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对古老传说的引用,王昌龄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古代故事的怀念,同时暗示了边塞军人长期亲身经历的战乱和牺牲。
王昌龄的边塞诗也探讨了人生与命运的关系。
在边塞的艰苦环境下,生命的脆弱与命运的无常成为他思考的焦点。
例如《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种“欲穷千里目”的渴望反映了王昌龄对边塞苦难生活下的有限命运的不满和追求。
他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表达对远方的向往,寄寓了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王昌龄的边塞诗也蕴含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边塞的生活历经战争和辛酸,但也并没有消减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
王昌龄对边塞军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表示赞美,并以此激励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例如《出塞三首·其二》中写到:“骑兵薄暮跃长河,胡尘清浅马蹄多。
惊起千峰射青雀,不知细雨滴寒沙。
”这些描写显示出边塞军人勇敢顽强的精神和忠诚于国家的情感。
王昌龄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意义,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通过对边塞自然景色、历史、人生与命运、国家和民族的思考与描绘,展现了边塞军人的艰辛生活和他对他们的关怀与向往。
浅谈王昌龄边塞诗艺术风格
王昌龄(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5年至757年之间),字少伯,京兆万年(今属西安市)人。
家境贫寒,早年在故乡躬耕读书。
开元十一年客于河东并州、灏州。
开元十二年,即诗人二十七岁以及其后数年间,又漫游西北边塞,到过泾州、萧州、临洮、玉门关一带。
在其早年生活中,曾经写过一首《塞上曲》来表现这段经历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蝉相噪于林间,八月的暑气透过重重的绿林,塞外却好像已近秋天,道上处处飞扬着枯黄的芦草。
风挟着地上扬起的尘沙刮过客子的耳畔。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内容来看应该是年轻的诗人在漫游边塞时自己的亲身经历。
历史中少年的王昌龄是一个慕侠尚气、喜欢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世务。
”《郑县宿陶大公馆赠冯六元二》,就是他的自白。
其边塞诗作品中多是以乐府旧题写的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明人王世贞说:“七言绝句,王少伯与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艺苑卮言》)因此王昌龄也被后代人称为“七绝圣手”、“七绝长城”。
在我看来,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且融合了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显得非常真实和感人,而隐藏于诗歌内容背后的
艺术表现力也十分的突出,这就使得王昌龄的边塞诗不论其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都非常精彩,下面就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意境开阔
首先,在王昌龄的诗歌中意境开阔是一个非常显著的艺术特征,在其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开篇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宏阔广大的战争的背景,“长云”“雪山”“遥望”通过环境的渲染和地理上的辽阔,充分的表现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一战场上厮杀的惨烈以突出将士们的英雄杀敌的气概。
《出塞二首·其一》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以时空为背景,在时间上以历史上强盛的秦汉为描写对象,渲染了一幅莽苍深邃的时空图,将现实与历史融为一炉,将现实的场景放到历史中去表现,上溯秦汉,下迄盛唐。
从而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大法议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悲愤的斥责更显强烈。
丰富的表现手法
在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表现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在他的诗歌中多具有夸张、丰富的想象“孤城遥望玉门关”《从军行七首·其四》在这里,显然是出于作者的想象中的场景,而这种合理的想象充实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显得意境开阔,气象雄浑,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风壮阔的特色。
其次,在王昌龄的诗歌中也多次运用第三人称的角度“烽火城
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从军行·其一》)诗中为我们塑造的一个久戍边疆的征人的形象呼之欲出,非常的具体而让读者感受强烈。
这种第三人称手法的运用将自身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地描写了边地风光及战士的生存状态。
除此之外,在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从军行二首·其一》)“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干。
”(《代扶风主人答》)典故的运用于婉转隐晦间反映诗人的态度,扩大了诗歌的容量。
王昌龄的边塞诗在情与景的处理上特征非常鲜明,由于其自身曾有过边塞游历的经历,真正看到过边塞的大漠、雄关、孤城、长云、烽火等景象。
使得他在诗中常选用一些边塞中具有典型的意象,刻画了非常独特的边塞环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体现在王昌龄的诗中,这些独特的意象便被附上了边塞征人将士的情与意。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新”曲不断而“旧”情弥深,“听不尽”言怨情已至极处,末句宕开一笔,笔墨由屋内突转到屋外,横空造境,展现出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特定景致。
“高高秋月照长城”在这一瞬间,征人仿佛感受到了充斥宇宙间的寂寥和落寞。
黄叔爆在《唐诗笺注》中赞叹此诗末句“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这首诗末句与前三句似隔实连,托寓着苍凉无尽、征戍无已、边愁难遣的
意境。
可谓是以景结情,惊心动魄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一幅画面,仿佛秋风萧萧,夕阳落下,霞光染红半边高楼,一位征人孑立于瀚海,迎着天边吹来的秋风,一缕笛音悠悠,诉说着天地间无穷无极的凄凉。
一个“更”字突现出景物层次的递进,在这些富有边塞特征的悲凉景象的引逗下,征人久积于心的愁情便如蓄积已久的滔滔洪水终于在最后一句奔泻出来。
以情结景,水到渠成。
《出塞·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一首诗也非常的独特,在诗中,作者只写战后场景,““声犹振”、“血未干”却又是如此鲜明地令人联想到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以寂静写动荡,更添一分苍凉。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夸大了诗歌的内涵,取得了言约意丰的艺术效果。
总得来说,王昌龄的诗歌有其自身的体验和认知,使得他的边塞诗思想内蕴深刻丰富,其卓绝的艺术表现力为盛唐边塞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