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的绘画意识探究——以《大学语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52.22 KB
- 文档页数:3
诗词诵读之柳永意象赏析摘要:柳永开风气之先,首次将“羁旅穷愁”的主题移入词中,扩大了羁旅词的表现范围,具有广阔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从柳永羁旅词常用意象出发,研究柳永的情感表达。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强调心灵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在诗词作品中,就是借助于经过诗人、词人的审美经验的提炼而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事物。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这种“以情观物”的方式使古今往来的大批文人创造了一批批情景交融的作品,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意象。
通过这些意象的结合,构造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意境。
柳永便是这样一个造境高手。
在其众多的羁旅词作中我们可把意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山川自然之物;一类是时序气象之物。
词人“状难状之景”于读者眼前,“视境鲜明、清晰,直接可感”。
清人朱绪曾有诗赞曰“积雪飞霜韵事添,晓风残月画图兼。
”作为婉约派的大师,柳永很擅长借助大自然的景色来作为意象写境,他笔下的诗句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刘永的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刘永当时生活的文化背景有关系。
在北宋时期,经过之前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对于自然景色有了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壮丽、秀美的山川河流成为他们游玩、观赏以及寄托情思的对象,因此,也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诗词中。
对于这些习惯了朝野事务的士大夫来说,那宁静、美丽的闪光水色、山野村落成为了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追求和回忆。
尤其是对那些前程无望的士大夫来说,这些东西成为了他们寄托情感,宣泄心灵的最佳对象。
于是,一股风气悠然兴起,在文坛、画坛,以自然山水作为对象的成为一时之风气。
在现实生活中,柳永怀才不遇,在行旅、宦游的过程中自然就将所见的山水景色作为情思的寄托写入词中,从而成为了羁旅行役词的主要诗人。
而且柳永的词所描绘的景色生动而自然,具有层次感和空间感,成为了一幅完美的画面。
于是景物组成了画面,山川景象就有了画意。
在柳永的词作中构成画面的常用意象有“实像”即铺叙现实景物描写,山川驱驰,舟车劳顿的当前境况,多以清秋、深秋、暮天、暮景、中夜等时间意象与江天楚峡、孤馆驿楼、水乡山城、旷野长川等空间意象来组合结构,渲染词人的现实处境和羁旅愁苦。
以《望海潮》深入解读柳永《望海潮》是宋代著名的词人柳永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深刻的含义和优美的语言广为传颂。
柳永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位巨匠,他的词作以清丽婉转、含蓄委婉著称,深受后人的喜爱。
在柳永的众多作品中,《望海潮》可谓是其中的佳作之一,它以深刻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柳永内心深处对生活和命运的感慨,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受。
下面将以《望海潮》为例,深入解读柳永的词作,探究其内在的情感和艺术价值。
《望海潮》全词共有二十六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叹和思索。
整首词以写海潮为主题,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变迁的感叹和对命运无常的思考。
首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描绘了钱塘江之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接着“烟柳画桥,风光异状”展现了江南风光的独特韵味,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心中的旖旎风情。
然而在词的后半段,“怪古今兮风土之异,宜才顿挫,骑牛倚斜,西邻郊原,南徐扬晚,云树凝妆”中,则表现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怅惘和无奈。
柳永通过对山水风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代变迁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和苦衷。
词的后半部分“去留无意,树犹如此,病魂萦梦,别魄飘渺”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苦闷。
正如柳永在词中所说,“去留无意,树犹如此”,表达了他对人生命运无法左右的感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弱势阶层所面临的无奈和困境。
“病魂萦梦,别魄飘渺”则表现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坎坷,对生活的困顿和艰辛的忧郁。
《望海潮》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写意和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柳永对生活境遇的体验和思考,体现了他对世态人情的感叹和无奈。
柳永的《望海潮》在情感上深沉而绵长,语言上热烈而豪放,在描写东南风光的也通过对自然风物的表现,隐喻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乡愁、思乡和对命运的感慨。
柳永从沉郁悲凉的意境中体味出生活的颠沛流离,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构成了强烈的笔墨意境。
他在词中用细腻而含蓄的语言,将自己的感受深藏以此表达了他对人生深处坎坷和无奈的感悟。
古典诗词名篇如何讲出深意——以柳永《望海潮》为例作者:王建生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2期王建生[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摘要:本文以讲授古典诗词名篇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讨论了讲授文学名篇的方法:将文学史的概念规律与文学名篇有机结合起来,彼此呼应,衔接融通;将同一主题的作品做比对,纵横勾连;引入新视角,重新审视经典名篇。
发掘古典诗词名篇的深层内涵和精神意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让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让文学经典永流传。
关键词:古典诗词名篇讲授柳永《望海潮》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低头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
高校课堂也深受影响,让学生抬头的同时,如果你讲授的内容,不能远出百度、知乎等之上,就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更不可能让他们跟随你的思路,徜徉在求知的路上。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核心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版块:文学发展的实绩和文学演变的脉络、规律等,重在总结、抽绎;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重在感悟、审美和评判。
两个版块的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和学自然也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
就文学作品而言,如何讲得深入人心,这就需要专业课的老师认真思量、探究。
柳永是宋词的大家,《望海潮》曾被选入中学教材。
对于这篇同学们“熟悉”的作品,如何讲出新意,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呢?一、文学史与文学名篇衔接融通按照文学史的概括总结:柳永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市井情事、羁旅行役之思。
这些概括很精准,应将这些概括融入具体的作品中。
柳永的都市词中,以写杭州城市景象和西湖风光的《望海潮》最为著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论柳永词的多重色彩作者:王艺璇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7期王艺璇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
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婉约豪放兼具意象多重视角多变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
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一.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柳永词以婉约为基调,但也不乏豪放之气,婉转与豪放的的结合赋予了柳词多样的色彩。
这一特点在其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中有着突出体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是婉约词中常见的别离主题,但这首词与其他词相比,意境更为开阔。
词的上片,以“寒蝉”“骤雨”“泪眼”等词语烘托出离别的悲苦,但最后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去去”两字一出,似乎一下子拉伸了词的时空,使词中的场景顿时变得开阔起来,仿佛在离别之处就可以看见别离之后“千里”以外的景象。
下一句“暮霭沉沉”本是压抑氛围,但是紧接的“楚天阔”让视野再度辽阔,由眼前的离别放眼远处与未来,顿生豪放之气。
这种“豪放”与前面婉转含蓄之意融为一体,极大地开阔了词的意境。
郑文焯在《大鹤山房词论》中将柳永与周邦彦(号清真居士)相匹:“屯田,北宋名家,其高深处不减清真。
长调尤能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作挥棹之声”。
《玉胡蝶》的豪放之风比《雨霖铃》更明显,下片中的“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直接写出了与故人之间距离的遥远,后面的“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①,视线由下方的水面到上方的天空,使整个场景瞬间开阔起来,所表达的情感也不仅仅局限于情爱,而是有着志意不得的惆怅。
4 柳永词两首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词的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词画结合,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词的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诗词的语言,体会这两首词艺术上的妙处和作者惆怅伤感、真切诚挚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望海潮》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展现杭州人物之盛和风光之美的。
2.分析《雨霖铃》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景情交融的。
教学难点: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望海潮一、导入新课: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的文学。
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着一种难于企及的高度和不可再现的辉煌。
可有多少人知道,词曾经只是一种边缘文学,被称为“诗余”,即诗的陪衬和补充,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被正统文坛所重视,仅仅活跃在民间,难登文学大雅之堂。
它能在宋代兴盛并最终成为一代之文学,靠的是广大文人的大力推动和参与。
可以这么说,没有文人的参与就没有宋词的辉煌,而反过来宋词的辉煌也成就了一大批文人,使他们因写词而扬名。
在那个时代的词坛,俊杰辈出,星光璀璨,有很多名字,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仍然光芒四射,深入人心。
那么,你对那个朝代的词人又了解多少呢?你能说出几个宋代词人的名字来吗?二、推进新课1、【创设氛围,合作学习】如: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姜夔、柳永、秦观、张先、、欧阳修、晏殊、贺铸、、岳飞、范仲淹、周邦彦。
问:在宋代这么多词作家中谁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明确:柳永。
2、简介作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人。
探析柳永词的美学特质柳永生活的时代,正值宋太宗雍熙至仁宗统治年间,这一时期,统治者推崇孔儒之道,提倡仕途之风,加之柳永出身儒宦家庭,因此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其对功名利禄的深切渴求和狂热可想而知。
我们在研究柳永词作的时候,应该寻根探源,追寻词人思想脉络和感情轨迹的线索,真切探索掌握作者的情感源泉,理解其在进行词作创作时的思绪脉动,在时代大背景下整体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态。
柳永流传下的作品中,多数以描写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为主,其中运用赋的手法对祖国壮丽河山和城市风清大幅渲染,抒发了作者的旷世宏远之情怀,同时也对底层人民,特别是歌妓生活重彩铺陈,显示了柳永细腻的思想和人文关怀。
对柳永之词历来争议颇多,因其作品中绘有大量纵横流溢犬马声色的情欲酒色,也不乏对落寞寂寥,游宦生涯的离苦悲愁之描写,这样亦雅亦俗,亦正亦邪的矛盾结合也是其词作独特的美学风格。
《乐章集》即是其中的代表。
古往今来,对其作品的褒贬不一。
笔者认为,对一个作者和作品需要全面和客观的把握,不能单一而片面的究其表面描述,浅显而粗鄙的评论。
其词虽大多描写乱花迷眼的酒色场景,但意境用笔却甚是生动活泼,畅动明快。
如果将柳永词作的“俗”归入到大的时代背景中,从雅俗文化对比的矛盾和冲突的角度来品析赏鉴,也许更能从中读到独到的韵味和畅快。
下面我们从三点来剖析柳永词作的“俗”:首先,内容题材之俗,多数作品均取材于歌舞风尘场所,尽数表现男女情色,欢笑纵横之场面,迎合了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其次,语言之俗,遣词用语口语化,方言俚语,市井用语的运用,韵律四声的结构增加了字里行间的明快活泼,洒脱律动,富于感染性;最后,表现手法之俗,其作品多不加修饰,尽求详细、直白,不求含隐委婉。
总之,甚是满足大众的接受习惯和趣味所向,可谓“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与柳词内容的坦率直露相对应的是表达形式上的直接通俗,柳永词的语言之俗主要表现为:大量的猎取市井习语,妥帖地运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种清新晓畅,生动活泼,“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的语言风格。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柳永的“以赋为词”张瑶 江苏师范大学摘 要:柳永是“以赋为词”的开山者,在词的写作上借鉴汉大赋“铺张扬厉”的手法,抒情上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抒情小赋的写法,更是受辞赋这种文体特征的影响直接创造了慢词长调。
关键词:以赋为词;赋;慢词长调作者简介:张瑶(1989.12-),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在校硕士,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66-02一、“以赋为词”的内涵“以赋为词”,《以赋为词———试论清真词的艺术特色》云:“在苏辛之外还有两个人也是用引进其他文体特点的方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推动了词体的发展,这就是柳永和周邦彦。
他们的特点是以赋为词。
”那么“赋”的内涵是什么?《文心雕龙•诠赋》云:“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云:“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
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着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
”《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由此可见,“赋”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特点主要是有汉大赋的铺排、直叙、内容丰富,以及抒情小赋的抒情性等。
柳永借鉴“赋”的这些特点,将之运用到词的创作上,从而开创了“以赋为词”的新篇章。
二、铺排《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云:“所谓‘以赋为词’,就是用铺陈的方法写词。
柳永最先在词里融入了赋的写法,然而以赋为词,柳永还只是一种尝试,周邦彦继柳永之后将这种写法加以发展,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表明辞赋的铺排手法最先被柳永借鉴到词的创作中。
《跋吴师道小词》云“耆卿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
”《介存斋论词杂著》云“耆卿为世訾謷久矣,然其铺叙委婉,言近意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
”《白雨斋词话》云“耆卿词,善于铺叙,羁旅行役,尤属擅长。
”这些资料都表明,柳永词作中对赋之铺排手法广泛借鉴。
柳永词的“俗”论文:浅谈柳永词的“俗”提及柳永的词,多数论者都认为其俗,并对之持强烈的贬斥态度,某些论者虽承认柳词雅俗结合,但贬其俗显然胜过称其雅,前者如吴曾《能改斋漫录》称“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王灼《碧鸡漫志》称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憎”;后者如李清照《词论》称柳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这些批评其实过于片面,这倒不在他们只见其俗,不见其雅,而在他们缺少一种历史的眼光。
柳词之所以“俗”,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柳永出自具有深厚儒学传统的仕宦之家。
和许多士子一样,他在家乡习成举业,到京都参加考试,以期踏上仕途;也曾自信“凌云词赋,掷果风标”(《合欢带》),对前程充满美好的希望;他相信自己“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长寿乐》),却屡试不第,更因《鹤冲天》一词惹得宋仁宗不悦,于“临轩放榜”时被其黜落。
在进仕无望时,柳永怀着偏激的情绪,鄙弃功名,留连曲坊,走上了民间通俗文艺创作的道路。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急剧扩大,强烈刺激着民间通俗文艺。
时代呼唤那些既能迎合市民口味,又能提高其文化素养的词作。
柳永具有高度的文学修养,精通词律音乐,又长期混迹于秦楼楚馆,熟悉民间的风物人情,其作品便应运而生。
柳词之俗具体表现在三方面:首先,在题材内容上,大量深入描写市井曲坊中的生活内容,这类词总的来说是比较俗的,其表现有两个方面:第一,毫不避讳,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由于官场失利,柳永长期沉溺于花间樽前。
在词中,他对自己这种风月生活的自得之意表现得大胆直露,毫不虚伪、做作,公开宣称“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鹤冲天》),公开鄙视“名缰利锁,虚费光阴”(《夏云峰》),颇有些反传统道德的意味,令一般酸腐文人咋舌。
第二,对女性作具体化、世俗化的描写。
前代及同代的诗词家多把女性当作观念的象征来描写,带着托喻和理想的色彩。
柳永则具体描写生活中遇到的歌妓,如《木兰花》中,“心娘自小能歌舞”、“佳娘捧板花钿簇”、“虫娘举措皆温润”、“酥娘一搦腰肢袅”,直书歌妓的名字、技艺。
浅议柳永慢词以俗为美的艺术特色江洛学区,杨霞内容摘要:在慢词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影响最大的词人便是柳永。
在词体和词调方面的开创,为宋词在表现功能、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在词史上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其词音律谐婉,长于铺叙,他以写俗词而得名。
他放浪不羁的性格成就了俗词的名誉,也因此受到世人的批评,对其词的评价总是褒贬参半,但“雅”与“俗”是一组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概念。
本文从柳永的生平;柳永词的语言特色;柳永词的主题思想;柳永词的艺术手法等诸多方面来评价柳永慢词以俗为美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柳永生平慢词以俗为美一、柳永的生平及思想变化1、家庭的熏陶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
他的生卒年很难确定(一说980-1053,又说约为987-1055,又说1004-1054),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故人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崇安县)。
他的祖父柳崇五代时以儒学著名,终生不仕,老于布衣。
父亲柳宜,也是进士出身,还曾仕任于南唐,入宋后,官任工部侍郎。
柳宜对旧主李煜的怀念,时常以默诵其词来表达。
对新主的惧怕使他做人很小心,自此便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柳永兄弟三人,柳三复、柳三接与柳三变,三人在当时都有知名度,号“柳氏三绝”。
在这样一个重视儒学、有文化修养的传统仕宦之家,少年时代的柳永无疑受到了很好的家庭熏陶。
在性格方面更多的是受父亲的影响,多显其柔软的一面;家庭的文化氛围,启发了柳永对词的兴趣。
传统的儒学思想又为他以后在官场苦苦追求埋下了种子。
2、仕途的坎坷柳永少有俊才,为人风雅,巧工词章,年轻时曾有“金鹅峰下一枝笔”之称。
其父的挚友范仲淹很赏识他的才华,还带他历经沙场,拓展生活经历。
柳永由于词的名气,自然很得意。
天性的放浪不羁使他的私生活充满了风流趣事。
人生得意的柳永满怀希望,在宋真宗天禧元年时赴京城赶考,自以为金榜题名似探囊取物,将有作为如水到渠成。
论柳永词的雅与俗一、本文概述柳永,这位北宋时期的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他的词作,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被誉为雅俗共赏的典范。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柳永词的雅与俗两个层面,以期更全面地揭示其词作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我们将对柳永词的“雅”进行分析。
柳永的词作中,不乏对自然风景、人生哲理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思考。
他善于运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使得词作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同时,他的词作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高度的艺术造诣。
这种高雅的艺术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当时的文人墨客中广为流传,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柳永词的“俗”。
柳永的词作不仅高雅,而且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他的词作中,有许多反映市民生活、描写爱情故事的篇章,这些篇章以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种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使得柳永的词作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柳永的词作既具有高雅的艺术风格,又充满了通俗的生活气息。
这种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得他的词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柳永词的深入分析,揭示其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词坛巨匠的卓越成就。
二、柳永词的雅柳永的词作,不仅以其独特的俗味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更以其深厚的雅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柳永的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柳永的词作语言华美,词藻丰富,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构建出一个个美丽的艺术世界。
他的词作语言既典雅又优美,既有文人墨客的精致,又不失市井小民的生动,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他的词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受读者喜爱。
柳永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他善于以词抒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生百态,表达出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评柳永词的画面美作者:邓春莲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5年第3期江西赣南师范学院赣州市房产局公房管理处邓春莲【摘要】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开创的慢词自成一家,婉约动人,情感缠绵,甸甸名言,余韵缭绕。
高中必修3选取了柳永的两首词,即《望海潮》和《雨霖铃》。
其中《雨霖铃》充分体现出柳永美词的特点,历来为许多语文老师所喜爱。
如何把这首词的中的美穿越千年的时空透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词中作者想表达出来的“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的感情。
在上完这节语文课后再看到这首词仍能回想起曾经的这节语文,这是所有上这篇课文的优秀的成功的语文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古语有云“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是一种境界,词的画面美一直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容易忽视的地方,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美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就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透过文字自己作画,透过画作感受情感,语言美构造出画面美。
让语文授课不仅仅是授和受之间,也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关键词】语言美画面美想象力雨霖铃情感体验一、优美准确的语言是画面美的基础(一)教材内容的语言风格——婉约动人《雨霖铃》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慢词,四言为主,百字真言,从离别之前的都门帐饮无绪到离别时的相看泪眼再到离别后的晓风残月。
内容非常的丰满充实,情感也是百转千回。
古诗词虽然相比古文而言的确实更容易看懂,大部分学生拿到一首新的诗词都大致能感受到诗词语言反应出的是婉约还是豪放,是喜悦还是悲伤,可是具体的东西却让很多同学产生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苦恼。
是学生的语言能力不够吗?不,对于词中的东西学生都懂,“多情自古伤离别”学生都有经历过,这其中的百转干回并没有因为时间的不同而又所不同。
但这份婉约的语言提点却需要教师去提点。
在这节课中,教师首先就提了一个问题“这首词最喜欢哪句,为什么?”来启发学生对这首词的语言的赏析,把这首词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
引导学生由赏析代表句子——代表句中的关键词——句子的特点——句子的情感。
、卷 首 语摘 要:众多宋代词人中,应数柳永最负盛名。
其作品流传度甚广,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可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
柳永开启了两宋慢词的时代,尽管后人对柳永及他的词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宋词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本文试着探讨柳永的生平,以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柳永;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柳永是一个享誉天下而又谤满天下的人物,然而备受争议的他并不能被历史所遗忘,他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宋词的发展基础。
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他所作的词题材较为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是长调的倡导者,同时他用俗词填词,开拓了宋词的新局面。
一、柳永词的思想内容至今,柳永词共有二百一十二首,收录在《乐章集》中,但被世人通识的却较少。
柳永词的思想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三部分:(一)对繁华盛世的描写柳永词思想内容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对繁华都市的描写。
宋仁宗时,天下太平,经济繁荣,国富民强,特别是在都市之中,呈现出一派繁华盛世的景象。
柳永一生奔波坎坷,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难免内心有所感怀,便作下许多描写都市繁华的词。
这些词展现了广阔又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柳永词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反映当时都市生活的繁荣昌盛与欢乐气氛,比如《木兰花慢》《抛球乐》《迎新乐》《醉蓬莱》等。
(二)抒发羁旅之情自小就有豪情壮志的柳永,游学京都,却屡次落榜,仕途不顺,这对他的人生起着决定性作用,屡次不第后,他开始奔波行役,缘事而起,创作了大量羁旅诗,借以抒发游子思乡幕归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他的羁旅词大都是以秋景为意象,萧瑟秋景中寓伤感情怀。
羁旅行役词,反映了他求仕途中内心的矛盾、苦闷、悲哀、凄凉等复杂人生体会。
这一类词有《倾怀》《梦还京》《阳台路》等。
(三)艳情词屡次不第之后,柳永沦落为繁华市井中的浪子,尽管仕途不顺,他却因此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文做创作中,这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因为出众的才华,他经常受到歌妓和乐工的邀约,为他们填词,他也从中获取了谋生的钱财。
《柳永词》教案,教你如何与柳永的词建立情感共鸣,领会词语背后的含义。
领会词语背后的含义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作家,他的词曲具有深厚的感情表现力以及人情味,被誉为“词中之龙”。
他的词作品有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思考,同时也关注一些琐碎的生活细节,因此一直深受读者的喜欢。
如何读懂柳永的词?如何领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情感共鸣在阅读柳永的词时,我们需要与其建立情感共鸣。
柳永的词作品大多以情感表达为主,他善于描绘人物之间的感情交往,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对于爱情与友谊的领悟也非常深刻,这些作品里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读者只有与其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体味出其韵味。
例如《雨霖铃》这首词,在描述雨水滴下来静静的情景时,表达出了人生得失和离合悲欢的主题:“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前空叹息,好梦留人长睡觉,不把鸳鸯比一翼。
春风知别苦,不遣梅花开后羞。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在离别中所感受到的心情和无可奈何的悲伤,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离别的痛苦。
二、语言意境柳永的词作品语言卓绝,他的字眼都很新颖,构思巧妙,富有诗意。
他善于运用具体的意象,对于自然和环境的描述常常反映情感的变化,让读者更深入地领会到内涵和含义。
例如《忆江南》中的“江南烟雨,谁伴我细数流年”让我们感到了深深的惆怅和回忆的无限,而“山水有相逢,才下眉头千仞峰”中的“千仞峰”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惊叹自然的气魄和大胆,至此可以体现柳永的语言艺术魅力所在。
三、词语背后的含义柳永的词作品有着深刻的人文思考,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也有着很深的探讨,柳永通过词作品,可在词语中包含对现实方方面面的思考和评论。
例如《江城子》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所包含的独立自爱和坚韧不拔,是对当时女性地位和社会歧视的反抗;《庐山谣》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借景抒情,深刻表现了一个人在面对人生某些不如意的痛苦之时,无处心焦而愁绪纷飞的心理状态。
柳永的词作品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更是表达情感、思想、道德和震慑人心的文化宝藏。
论柳永词的俗与雅柳永,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其词作承袭了诸多唐宋词派的传统元素,而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其词作中,既有清新脱俗、高雅深沉的情调,又有通俗易懂、富于生活气息的情感表达。
因此,论柳永词的俗与雅,不仅需从文学形式和语言艺术等角度思考,还需考虑其文化传承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因素。
从文学形式和语言艺术角度来看,柳永词的风格受到了南唐词派的影响,形式上注重韵律和押韵,语言上借鉴了古体文言的表达方式。
其中,高雅之作以清新脱俗、优美温婉著称。
例如《雨霖铃》中的“相思灭,肝肠断,天涯地角有穷时。
只是人间四月天,草木知春,路尽踏青”,表达了浓烈的抒情情感和深厚的人生哲理,体现了词人高尚的情操和文化修养。
此类词作的意境深远、艺术性高超,充满着哲学、文化等领域的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而被认为是词作中的精品之作。
而在柳永的通俗之作中,词作所表现的情感则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常常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等方面,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感受和体验。
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虽然此作并未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和文言古语,但却表达了普通百姓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在文字中感受到深厚的人情味儿。
此类词作体现了词人天衣无缝的文学才华,以及对生活细节的深刻观察和感悟。
这些词作,虽然形式上较为简洁平实,但是许多句子犹如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成为了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美。
此外,柳永词的俗与雅还涉及到文化传承和社会背景等因素。
柳永所处的是南宋末期,此时社会和文化处于一个十分动荡的局面。
人们对于文化、语言和审美都有着诸多的分歧和争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柳永词在风格和主题上兼容并蓄,包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例如,有些词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邪恶,如《破阵子》:“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古典诗词意蕴的立体建构——以柳永《雨霖铃》为例孟凡军【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5页(P45-49)【作者】孟凡军【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古典诗词鉴赏,可用三个审美空间来立体建构其丰富的意蕴。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列斐伏尔说: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
1.三个审美空间古典诗词一般有三个空间向度: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
它们分别对应着古典诗词的诗境、诗情和诗心。
地理空间地理空间具有表象性。
是特定的地理性、物质性空间,也就是诗词中的景、物或事件发生的特定场所。
当然,这不仅是特定的空间环境,还是一个能独立承担作者情绪、情感、情怀的艺术载体。
地理空间能让人身临其境,有相当的心理导向意义。
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具有内视性。
是诗人在诗词的特定地理空间中表达的情绪,如抒发的人生感慨、表达的思想情感、表现的生命体验等。
这是每首诗词都必然要表达的内容,也是一首诗词的立足之处。
社会空间社会空间具有介入性。
是社会环境特征以及社会环境特征下的个人生活际遇的总和,既包括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家庭背景,也包括在这些背景下人的种种社会活动。
有相当一部分诗词因社会空间内容的介入而审美丰富,意蕴深厚。
以柳永《雨霖铃》为例,理解三个审美空间的具体呈现:地理空间——现实情境:寒蝉、暮色、骤雨初停、长亭、都门帐饮、兰舟催发、冷落清秋节;想象空间: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
心理空间——凄切、无绪、留恋、泪眼、凝噎、念、多情、那堪。
社会空间——执手相看泪眼,无语凝噎;柳永科举不畅的抑郁及被迫离京南下的无奈。
2.三个审美空间的关系地理空间与心理空间地理空间对心理空间有一定影响,古代文论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因就有“物感说”,《文心雕龙·明诗》有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即是此理。
但心理空间更能够为情造景,寄情于景,如王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33卷第7期 2012年7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Vl0l_33 No.7
Ju1.2Ol2
柳永词的绘画意识探究 以 大学语文 为例
周红兵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院,广东东莞523000) 摘要:柳永词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多从婉约风格与音韵和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文章在肯定前述特点之外,突出柳永词的 绘画意识。分别从词画关系、以画为词缘由及事实、以画为词的创作方式及赏析要点予以探究,再现词人以画为词的艺术魅 力。 关键词:柳永词;以画为词;绘画意识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7-0032-03
大学语文的重点在中国古典诗词,宋词必涉柳永。与柳 永同时代的陈振孙在 直斋书录解题>)评价说:柳词格固不 高,而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尽致,尤工于 羁旅行役。因此后人多从柳永词的慢词长调入手,分析柳 永词工于铺叙,善于提炼民间习语,开创婉约词风的艺术魅 力。又因柳永精通音律,开辟倚声填词的新途径,赋予柳永 词中音乐家的美誉。现代学者或对他的创作道路,或对他的 市民文学意识进行研究,又或是探讨柳永词的赋笔为词论, 或是歌妓词的评价、行役词的意象等等。欣赏柳永词全集, 本文主要想探讨柳永以画为词的艺术魅力。 以中国现存的资料来看,并没有文字表明柳永是否精通 绘画,但通过对词作悉心的阅读,可以看出他的词拥有深刻 的画意、精确的画理。可是目前还少有学者从这方面专门进 行具体研究。从曾大兴先生著 柳永和他的词 中,曾先生 对柳永精通画理进行认证过,在 词境浑厚画意盎然》一文 中说过“这首词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成功地引进了绘画中的构 图手段”ll】 66;又于 平远高远深远 一文中下过这样的 定论:“就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方法来看,柳永不 仅精通音乐,而且还深谙画理”[1]P308。虽然这些话语都只 是轻轻几段来带过,并没有对此深究下去。因此文章以柳永 的融画入词为课题探究下去,期望能得到柳永词中一些更有 价值的解读。 收稿日期:2012—02—02 作者简介:周红兵(1967一),男,湖南永州人,东莞 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大学语文 教学法。 32 一柳永词画关系辨析 柳永词描绘帝都壮丽、城市繁华达到精妙之境,而在“羁 旅行役”的抒写中描绘自然景物、山川水色更是可叹可赞。 清人冯煦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谓其“状难状之景,达 难达之情”[2]P15 o甚至柳永词中的歌妓词偶然出现对“笙歌 巷陌,绮罗庭院”[3]P46之景也是点到即止而更显韵味画意。 清人朱绪曾有诗赞日:“积雪飞霜韵事添,晓风残月画图兼。” 可见柳永词的写景部分确实有“画”的特点。 柳永是第一个专门地大量为山水人物传神写照的词人, 他的许多羁旅行役词和都市游乐词,都可以看作是一幅幅浑 厚优美的自然山水画和闹意盎然的社会风俗画:“陇首云飞, 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 曲玉管 ),为登高远望图; “伫立长堤,淡荡晚风起。骤雨歇、极目萧疏,塞柳万株, 掩映箭波千里”( 定风波 ),是关河萧疏图;“红板桥头秋 光暮。淡月映烟方煦。寒溪蘸碧,绕垂杨路”( 迷神引>)), 乃暮秋寒柳图;“人烟好,高下水际山头。瑶台绛阕,依约 蓬丘。万井千闯富庶,雄压十三州。触处青蛾画舸,红粉朱 楼”( 瑞鹧鸪 ),好一幅钱塘繁荣图;“雅致装庭宇,黄花 开淡泞”( 受恩深 ),秋菊吐蕊图!
二柳永以画为词的缘由及事实探析 山水画从先秦社会发展至五代宋初,已成为一个成熟的 画派。柳永所处的那个年代,绘画对中国文化作出过重大贡 献,它继往开来,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柳永的山 川自然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他把宦游行旅中所见之大山大 水、霭烟暮云都具体生动的收于笔下,以整齐有序的空间、 清晰分明的色彩表达出来,把自然景物组成画面,使山川水 色具有画意。在柳永的词画中,对于景物意象更有多种组合, 写时令的有秋、秋风、秋光、秋色、秋声、秋气、秋杪、清 秋、深秋、晚秋、重阳、春、春杪、清明;写水的及与水有 关的,有江水、溪水、汀渚、汀州、浦溆、关河、芰荷、兰 舟、飞棹、败荷、扁舟等;写风的有晓风、冷风、金风、西 风、凉飙;写雨的有残雨、夜雨、骤雨、膏雨;写云的有云、 霞、断云、断霞、霭。我们可看晚柳永约十年的画家韩拙“既 冠,从南北宦游”,“图其所至之景,宛然如旋踵于前,继而 工于山水”他把审美的眼光投向“遥岑叠翠,远水沉明,片 帆归浦,秋雁下空……云轻峰秀,树老阴疏,溪桥隐逸,樵 钓江村,栈路曲径,峥嵘层阁,漱石飞泉,去骑归舟。”“言 笔墨华藻可居典实,博古续今增加证识。分云烟岚雾、山水 林木、关城桥构,传其笔墨之妙”【4】。王维的 山水论 中 也曾日:“有雨无缝,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 霁则云收天碧,薄雾菲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早景则千 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 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 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 雁鸿秋水,芦岛沙汀。”柳永词中表达的意象与韩拙与王维 的山水画中的审美意象有相似之处;至于人物意象安排的空 间位置也多有重合,由此可见柳永词与画家所表达的意象有 异曲同工之处,其契合程度惊人。柳永的审美感观更是从一 个画家的角度出发审视万物,体情山水。 传统诗词的表情方式无外乎赋比兴三种,而柳永精音 律、通画理,他的词采撷画之美与灵,参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 “别岸扁舟三两只。葭苇萧萧风淅淅。沙汀宿雁破烟飞, 溪桥残月和霜自。渐渐分曙色。路遥山远多行役。往来人, 只轮双桨,尽是名利客。”(《归朝欢 )词人以精细的笔法描 绘出一幅典型的江南冬晨图。[5]P85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风霜凄紧,关河 冷落,残照当楼。”( 八声甘州 )笔墨精炼地道出一幅气质 俊爽的暮雨秋江图。 “山路险,新霜滑。瑶珂响、起栖乌,金镫冷,敲残月。 渐西风紧,襟袖凄裂。”( 塞孤 )词人用简练的笔墨画出了 一幅凌晨出行图。[2】P “遥山万迭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 留客住 ) 短短三句展现出一幅远近动静皆相谐相映的江海波涛图。 “淮楚。旷望极,千里火云烧空,尽日西郊无雨。”、“数 幅轻帆旋落,舣棹兼蔑浦”、“两两舟人夜深语”( 过涧歇 近 ),舣舟岸边,渔人夜语,活是一幅夏夜江行图。 这些种种景象在柳永词中处处可见,景物被有条不紊地 放置于画面上,不显杂乱,没有细碎,每一个景点都根据画 的结构深浅适度地表现出来。而参考 中国山水画史略>)及 宣和画谱 中对五代、宋代的画迹记载来看柳永词,每每 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柳永词上所勾勒的画面,与五 代宋代的画家们所绘十分相像。如关仝的 关山行旅图 《秋山晚翠图 ,董源的 溪岸图 寒林重汀图》,李成的 烟岚晓景图 ,范宽的 溪山行旅图 ,王希孟的 千里江 山图 ,张泽端的 清明上河图 ,许道宁的 江山归雁图 , 燕肃的 秋山远浦图 ,宋迪的 潇湘秋晚图>),僧巨然的 林 汀远渚图 等。柳永词所记载的都是他游宦所见,而绝非为 这些画赋词,却何以能与这么多画有不谋而合之处?诚然, 除了北宋山水画盛行,名师大家辈出,让庙堂市井都能知晓 外,北宋文人已经讲求“诗、书、画”本一家,柳永作为一 个文人本身对绘画也是极为留意的,而结合他的词和北宋山 水画来看,显然他是精熟绘画之道,方能描出如此有序的长 卷。
三柳永以画为词的创作方式及赏析要点探微 (一)融入绘画空间艺术,提升柳词审美高度 柳永词中,万象森罗,俯仰间,不觉阻滞。他操控景物 空间艺术,造诣极高。以画家般精湛的眼光,“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 J。 熟知绘画的人都知道,“西洋人是用‘焦点透视法’处 理空间形象,画面上只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不能上下左右地 移动;中国人则用‘散点透视法’,其视点是不固定的”[1]P305 ̄
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在他的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 识 一文中指出:“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 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 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1]P305这种理论在绘画艺 术中影响深远。古代文人一般都受此影响,而我们从柳永词 中的画境,可以看出他正是把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 融入了词中。如(<女冠子 云:“淡烟飘薄。莺花谢、清和 院落。树阴翠、密叶成幄。麦秋霁景,夏云忽变奇峰、倚寥 廓。波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首二旬写薄烟飘渺,花香 鸟语的院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清和之象,这两句为 平视的中景;“树阴翠、密叶成幄”,是写浓密的绿叶成帷帐 般,使树阴也显得厚实,这句是仰视的近景;“麦秋霁景, 夏云忽变奇峰、倚寥廓”。雨后放晴时,望高远寥廓的天空, 夏天的云彩变化多端,一簇一簇的相依偎如奇丽的山峰连绵 起伏。这句主要为仰视的远景,文笔生动,形态清晰;“波 暖银塘,涨新萍绿鱼跃”,雨霁后,池塘是另一番景致:钱 塘新涨,池水变暖,鱼儿不甘寂寞,从新生的绿萍间频频跃 出,似乎想看看外面美丽的世界。这两句是俯视的近景,为 夏景增色不少。这首词极为成功地运用了平视、仰视、俯视 三个视点,生动地描写中景的院落,远景中的云彩,近景中 的树阴与池塘之后,一幅初夏时节的江南山水呼之欲出了。 柳永处处以绘画的构图方式入词布景,使得画面协调, 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在柳永之前或和 柳永同时,也有人作慢词,词中也有写景处,但他们的写景 往往零碎,不成片段,或虽成片段,却缺乏激发人们激情和
33 想象的感发力量。画面能最真最迅速地触动心灵,柳永似乎 是明自这一点的。他以画为词,把“都会”“山水”都具象 化和诗化,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幅宏观的掠影,而是 一幅幅优美的风俗画,而是一卷卷触发心底惆怅的山水图。 (二)引入山水画法,丰富词的语言表达形式 “桐江好,烟漠漠”( 满江红 )清楚地描绘的桐江乃 钱塘江流经桐庐县境的一段。“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 ( 安公子 )和“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 迷神 引 )、“九疑山畔过,斑竹作、血痕添色”( 轮台子 )等处 于湖南境内的词作也表现了湖南境内的山川水色;“潋滟十 里钱塘”( 如鱼水 );“钱塘静、鱼鳞簟展”( 玉蝴蝶 ); “地胜异,锦里风流,蚕市繁华”( 一寸金 )描绘成都风 光的社会风情画也屡屡可数;“渺渺烟波东去,渐入三吴会 景”( 洞仙歌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望海潮 )等从苏州自然山水下笔,从市民生活出发描摹 苏州的山水和人事。此种带浓厚地方色彩的写法在柳词中比 比皆是。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柳永的行役踪迹,然而我们 通过他的词,都能轻易而确切地推敲其入仕前的漫游过程及 为官后的宦游经历。这都得归功于柳永特别的描绘方法,仿 佛有意让人一看就清楚他所摹写的地方景色,最迅速地将观 赏者带入其境。这种特别的描绘方法正引入了临摹山水画的 一个特点。“北宋山水画的浑厚、深重,处处带有地域特征 和人们的生活足迹,这一整体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时代的 山水画。”[7]P113正由于柳永的词引用了山水画带地域特色的 这一手法,在柳永七十多首行役羁旅词中,有许多都是清楚 明白地显示出地域,和此地的生活风俗习惯,后人研究都能 极易辨出其生活迹象。所以研究柳永词,仿佛感觉柳永是以 自己浪漫的方式为自己写传。 柳永引入山水画法,进一步丰富了词的语言。唐五代以 来的词的语汇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诗的语言,大抵就“唐 人诸家诗句中字面好而不俗者,采择用之”[1]P178。另一个 来源是市民口语。柳永却化身为旧传统的叛逆者和新格局的 创始人,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借鉴绘画手法,以画的语言 来描绘万物,隽语传神,真率清新,“自是一家”啊。“柳永 词之所以长期被正统词学目为‘变调’、‘变体’,就在于它 既不类诗,也不类传统的文人词,而是类曲”。曲比诗词更 活跃,情感更丰富,写之无穷,淋漓尽致之情渗透纸中。柳 词也确与之相符,山水画法在柳词中运用的洋洋洒洒,形成 柳词独特的强有力的艺术腕力和表现手段。“李渔有 多 丽・春风吊柳七 ,更直呼柳永为‘曲祖’:‘柳七词多,堪 称曲祖,精魄不肯葬蒿莱。”’[1]P159 斗百花・煦色韶光明 媚 “长于点染,巧于经营”[1]P4; 雪梅香・景萧索 “画龙 点睛,神观飞跃”; 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轻描淡扫,不 事铅华”等等都是柳词中的山水画法,但却明显有别于雕章 丽旬。柳词用笔自然流畅,意态逼真传神,默契山水云霭, 画幅中潜存着一层深深的柳七郎风味。 (三)点染绘画色彩,增添意境感染力 探讨柳永的融画入词,自会发现一个鲜明突出的特色一 一以丰富的色彩寄于意境之中。色彩成了柳词表现情怀的艺 术自觉。准确的色彩,使柳词意境旷邈幽深,在或萧瑟或绚 丽的色彩中,感觉宇宙的永恒不变,生命的盛衰无常。 柳永几乎游遍中国的山川奇景,写下了这些神会目睹的 妙景,他如同手握彩笔,为山川水色写真。譬如:“红板桥 头秋光暮。淡月映烟方煦。寒溪蘸碧,绕垂杨路。”( 迷神 引 ),红绿相衬,淡月光照之,光彩映出。“渐觉绿娇红姹, 妆点层台芳榭,运神功,丹青无价”( 柳初新>>)又是一幅 红绿相间的初春丹青。“嫩菊深黄,拒霜红浅,……玉宇无 尘,金茎有露,碧水如天。”( 醉蓬莱 )以几种喧丽的色彩 描绘出秋天的艳丽。“彤霞衬遥天……斑竹作、血痕添 色。……正老松古柏情如织o 99( 轮台子 );“江枫渐老,汀 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b算子》);“海霞红,山烟翠” ( 早梅芳 );“ 是风和日丽,几许繁红嫩绿。”( 西平乐 ); “垂杨艳杏,丝软霞轻,绣出芳郊明媚。处处踏青斗草,人 人眷红偎翠。” 内家娇 )等等都是丹青红绿异常明显的工 笔山水图。 综上所述,、柳永以匮为词,写山摹水,俨然具有画家风 范。词境画意都包含了许多艺术奥秘,绘画的一切艺术法则 于他已是耳熟能详,并能运用自如,精湛熟到。他的山水在 画镜中是青绿也好,水墨也妙,虽然今天我们不能看到柳永 的绘画,但对于通过其词画理以及各种绘画理论法则的考 索,柳永是深谙画中三昧的。他的词中,山苍树秀,水活石 润,画意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