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悲与喜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苏轼被贬的经历和写的诗
苏轼(1037-1101)是中国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
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以下是他的被贬经历和相关诗作:
1.乌台诗案与黄州贬谪
苏轼32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这一年是他的奇迹年。
他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2.惠州贬谪
苏轼在惠州(今广东惠阳)被贬时,依然热爱生活,写下了《荔枝叹》一诗,感叹荔枝的甘甜,同时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
3.儋州贬谪
苏轼最后被贬到儋州(今海南儋县),这是他第三次被贬,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被贬。
他在儋州的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
他在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文,包括《和陶饮酒》、《和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等,表达了他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是苏轼被贬的经历和相关诗作,他的作品充满了豁达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
浅谈苏轼豪放词豪中见悲的情感江民周江西省鄱阳县银宝湖乡第二中学333116;陈丽萍江西省武宁县鲁溪镇中心学校332301苏轼词的创作高峰是在被贬黄州期间,“乌台诗案”后,苏轼跌到了人生的低谷,仕途上的不得意和暂时无法排除的忧郁,使得苏轼开始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不定,个人的命运开始更多地融入词作,其悲剧性也因此在词作中有明显的加深。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众所周知,苏轼这首词是首豪放词的代表作。
据说苏东坡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可见这首词代表了豪放派词的创作特色。
全词的第一句一开始就在千古年间展开,在浩渺的时空中联想,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叹,功名虚空,消极避世的感叹。
他把人生中的坎坷和暂时无法排除的苦闷引向“大江”,引向“千古”,把自己的理想寄希望于浩渺的千古时空中的风流人物,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缺乏抗争力量,他将自己的哀婉紧缩集中在“三国风流人物”身上,他向往周瑜的将领形象,向往周瑜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
试问苏轼为何如此的向往周瑜而不是三国的其他风流人物呢?词人开始以美人相衬,更显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以儒雅束装,更显示他的雄姿英发,运筹帷幄,以轻松表情来显示他的足智多谋,从容自如。
在这里词人表现了自己对周瑜的羡慕之情,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功业无成的无奈与悲愤。
因为词人写这首词时已经45岁,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
此时词人的思想再也没有原来那样的激情,相反所透露的是一种悲壮,凄凉,哀婉,甚至有一点点“消极避世”的悲情,这种情感的转变使他词的创作也由原来“纯粹的豪放”到“豪中见悲”。
苏轼贬谪经历
苏轼,北宋文学巨匠,才高八斗。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经沧桑和风霜。
他的谪贬经历,可谓人生苦旅。
苏轼自幼聪慧,诗词歌赋皆能娴熟地运用。
他进士及第后,历任教谕、知州等职务,而后召为翰林学士,成为当时文坛的一颗新星。
然而,美好的生活却只维持了短暂的时间。
庆历之变后,苏轼被贬戍黄州。
他的身份地位一下子从高架到落地,受到极大的打击。
黄州的艰苦生活更是让他倍感压抑和无力。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被打垮,而是以更加热情的文学创作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数年后,苏轼得以重返官场,被任命为太子宾客。
然而,他的官场生涯并未走上正常的轨道,反而又因为《礼部试禁闱案》而重新遭到贬官。
此后,他被调往崖州,在此地度过了10余年的流放生涯。
崖州的烈日酷暑,海峡两岸的暴风骤雨,极大的考验着苏轼的意志。
但他仍然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为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实,苏轼的贬谪生涯,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
一方面,贬谪并不代表人生到了尽头,我们可以通过努力、信念和勇气,前行着闯出一条自己的路。
另一方面,难处也成就了苏轼的文学风范,让他成为不朽的文化名人。
在苏轼的生涯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的才情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更是他一路走来将理想转换成现实、对人生执着的无限追求和探索。
正因为这种精神,苏轼才能成为古代文化的巨匠,是毕生坚持追求的最好写照。
中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五首苏轼的诗词,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感悟展开全文最高时,他做过中央部长、皇帝秘书,最低时,他做过县处级民兵副团长。
历经起起伏伏,有得意又蒙难,心已死灰时人生又似乎有了起色,高兴还来不及时又痛失幼子。
这就是苏轼。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
苏轼下狱一百零三日,险遭杀身之祸。
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
后来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的苏轼生活环境十分糟糕,虽然太守徐君猷惜才,为他另辟了一处无市井喧嚣的居所:临皋亭。
然,清风明月到底填不饱肚子。
又是太守徐君猷解他燃眉,将一座废弃的军营拨给他,约有五十亩的坡地。
于是,苏轼在此垦荒种地,营建“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素材一:《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的第三年。
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哪知走到半路,突然天降大雨。
朋友们东奔西窜,狼狈地找地躲雨。
苏东坡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回家后,他就写下了著名的《定风波》: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这首词中传达出苏轼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这首词也告诉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应该有苏轼一样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只要你带着轻松的心态,就算遇见再大的风雨,又有何惧?素材二、《望江南·春未老》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062I!"#$I解读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乐、悲、喜M ◎张军喜《前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流放黄州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他在政治上失意彷徨,行动上不自由,精神上孤独苦闷的时期。
然而苏东坡毕竟胸怀旷达,他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在老庄佛禅思想中寻求慰藉,寄情想,在中求b的佳作《念奴娇•赤怀古》1《赤赋》有,丰的b这是,是苏轼的b这赋的不,b一、融景、情、理为一体,构思缜密精粹苏轼在作为大,他:了词的/独的放b《前赤壁赋》的月上诗的情怀,的洞,,宇宙b 《前赤赋》有诗情画意,蕴含&极力抒写秋秋月秋色等物;触情,抒发悲、喜情b这章如行云流,自然流,中奇思遐想不断b比如作者写没有离具体的自然环境:“白露横江,光接天b”月光皎洁,平静,正是游玩的好时节啊b明月相伴,清送爽,白露弥,置身其中,顿时感到如神仙一般游中,似乎达到庄子逍遥游的境界b于是如“冯虚御",又如“遗而独立”b想想的两三年,经历“乌台诗案”的惊魂未定,而此时却是疤痕渐渐愈合的惬意b在上作诗,终于又回到该有的高b这种虚虚情的写,者到如神般的境界中b《前赤赋》的点在于苏轼达的旷达的态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由于作者胸有全3”,光旷达的态度和思想激活了意境画了全b《前赤赋》由到r相r章然一体,自b在思上,情因而左的自然,由悲入喜,明b如,使在不不中悲境,,又使在孤苦中,在中自,情b全由喜,是作者贬谪黄州比的失情以被遗的的b全而又于而又有b中有的大自然的如的流逝月的以月色等达章在写中使动感的中赋物以的情为,而不b全:如的写意画,不神往,而I 蕴含的而又诗情画意的意境b章因景生情物,达到了写景、抒情的有合b二、由乐及悲转喜,触景生情,以情入理,丝丝入扣游诗大在写中作者的感情,动有,如章情于,情,助的契合有哲理的意蕴,就加神情飞扬,诗趣盎然b章首段写月色图,以“清徐来,波不兴”见出秋气爽;“白露横,光接”写秋意,秋旺;秋浩阔自然而然的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b小船荡漾江上,如乘而飞,不终;游欲仙,登临仙境,想的升华了情感,由勾彩而至于重彩墨b3甚”,自然要“扣舷而歌”。
不同阶段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是有所变化的。
在黄州被贬期间,苏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角度发生了质的飞跃。
他开始融摄三家,互补短长,从而超越了自身原有的思想境界,更客观、更全面地观照事物、理解人生。
他的这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宠辱不惊、胜败两忘、旷达潇洒的境界。
在出狱后,他被贬至黄州,刚至黄州之时被当地官员监视,那时的他生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孤身一人与好友不再有往来。
然而,此时的他,内心却也有着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在那里经过一番岁月的洗礼与打磨,他开始变得心静如水。
慢慢他适应了贬谪生活,躬耕于那样的日常活动中其精神得到了升华。
此时的他也放下了对名利的追逐,顺应命运的安排,利用当地的风土人情、壮阔山水重塑自己的文化人格,从而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
总的来说,苏轼在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的豁达乐观、宠辱不惊的精神风貌。
苏轼心酸悲凉的诗词苏轼心酸悲凉的诗词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心酸悲凉的诗词,希望大家喜欢。
七绝·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绝·上元侍宴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七绝·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五绝·守岁诗儿童强不食,相守应欢哗。
晨鸡旦勿鸣,更鼓畏添过。
七律·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七律·儋耳霹雳收威暮雨开,独凭栏槛倚崔嵬。
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
野老已歌丰岁语,除书欲放逐臣回。
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
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七绝·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七绝·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论苦与乐
苏轼
乐事可慕,苦事可畏,皆是未至时心尔。
及苦乐既至,以身履之,求畏慕者初不可得,况既过之后,复有何物比之?寻声捕影,系风迩梦,此四者犹有仿佛也。
如此推究,不免是病,且以此病对治彼病,彼此相磨,安得乐处。
当以至理语君,今则不可。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
“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
(被贬嫡到琼崖海岛时,他告诉朋友):“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余颇自庆幸。
”
(苏东坡)
“处贫贱易,处富贵难。
安劳苦易,安闲散难。
忍痛易,忍痒难。
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
苏东坡:六首诗词,六番经历,六种境地生活,百般味道。
喜悦、失落、相知、分别,人间各种际遇,恰如一壶老酒,经过时间的发酵,变得厚重绵长。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需得走过酸涩的青春、尝过甜美的爱情、经过艰辛的奋斗、受过生活的辛辣,尝遍了生活六味,人生才完好。
980年前,有位词人出生,他天纵奇才年少成名,但是一世曲折不断,步履不断。
他端起人生的酒杯,豪饮下生活六味,执笔间画龙点睛。
一、喜悦时稳得住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有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衲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曲折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附:说明译文和子由渑池怀旧①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今属河南),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进而和之。
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起出人生之感。
查慎行、冯应榴认为用禅语,王文诰已驳其非,实为精警的譬喻,故钱钟书《宋诗选注》指出:“雪泥鸿爪”,“以后变为成语”。
③老衲:即指奉闲。
苏辙原唱“旧宿僧房壁共题”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衲奉闲之壁。
”古代和尚死后,以塔葬其骨灰。
④坏壁:指奉闲僧舍。
嘉祐三年( 1056 年),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贤僧舍并题诗僧壁。
⑤蹇( ji ǎn)驴:腿脚不灵巧的驴子。
蹇,跛脚。
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白话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边,有时留下一些印迹,你感觉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地乱飞的鸿鹄,有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同样。
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有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必定。
老和尚奉闲已经逝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时机再到那边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破壁了。
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能否是同飞鸿在雪地上有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适当时往渑池的曲折旅途吗?——路又远,人又疲惫,驴子也累得直叫。
苏轼的悲与喜纵观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北宋是一个非常光辉耀眼的阶段。
而其中风云人物,首屈一指的当数苏轼。
这个成就杰出的文人,因其人生经历的坎坷与曲折,成就了一段悲喜交加的传奇。
苏轼,秉性正直,为人坦率。
他本可以因此特质成就一段刚正不阿的人生。
但他或许没有料到,也正是因为此,他的人生才这么曲折而几多磨难。
深受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影响,苏轼积极入世,想在仕途中一展雄材伟略。
但他怎能料到官场的规则并不如面对书籍那般黑白分明,而是充满着波谲云诡、尔虞我诈。
当王安石变法的浪潮席卷而来时,其上书力陈变法之弊。
他也许以为,他这样做是应该的,是尽到了一个读书人的担当与责任。
但他没有预料到,他的此番作为将自己推到风口浪尖。
历史的车轮岂会因他而发生转向。
于是乎,连番打击之下,心灰意冷,自求外放。
而这一放,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的光阴,十年的蹉跎。
他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的地方官。
十年间,他并不是在远离政治中心,权力中心的“江湖”中自我放逐,而是仍然以“在其位,谋其政”的态度,做出了一番成绩。
灭蝗救灾,抗洪筑堤,与民共苦。
至今,风景依旧秀美的西湖上,仍留有“苏堤”这样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政绩”。
十年之间,人生低落,但这些并没有消弭他心中的那团“烈火”。
纷繁复杂的思绪之中,那一股豪情和不平之气,透过笔端,呼啸而来。
其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云:“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虽身处江湖之远地,贬谪之境遇,但仍难掩胸中的那股英雄气和报国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股豪情,如决堤之水,卷涌而出,扑面而来。
不仅有豪情,也有至真至性的手足之情。
其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时,月圆之夜,团圆之际,但苏轼却身处异地,月圆而人不圆,心中难免惆怅和失落。
他对着一轮明月一吐胸中块垒。
但是,这不是一种埋怨和愁苦,而是境界开阔,由事及理,由开端的凄然转而为通畅的明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无常之事,自古而然。
人生之悲,艺术之喜,由此略见一斑。
如果苏轼的人生仅有这一次起伏,或许历史上就会少了一个伟大的文人。
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又因言获罪。
遭人以“讪谤新政”的罪名诬陷,身陷囹圄,险些命丧。
所幸的是,宋代开国之初定下的不杀士人的政策,再加上其弟苏辙的多方奔走,终于侥幸得脱。
被贬黄州。
在被贬往黄州的路途上,45岁的苏轼会想些什么?内心的真实律动是什么?在其四年的黄州团练副使的职业生涯里,被闲置的苏轼却在游山玩水的日子里,排忧遣愁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令人神醉的不朽诗篇。
其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篇之中,有着北方汉子的奔放与豪迈。
把时空在自己的眼前徐徐展开,一种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一种悲凉感,油然而生。
虽略显伤感但不失其洒脱,虽悲愁但不失于豪放,让人不由得击节相和。
其《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改《念奴娇》的豪迈悲慨而为旷达,冲和,宁静。
不要去过于重视人生的磕磕绊绊,而是始终以前行的姿态去面对未来,以一份平静的心态来迎接未知的未来,“一蓑烟雨任平生”。
而在挫折和苦痛中醒来,略感人生的灰暗与无情,但“山头斜照却相迎”,希望仍在!回首望着不平的来路,心情变得闲适、平淡。
一改锋芒毕露之气而为宁静和平和。
这一切的一切,都无声无息地滋养着苏轼的艺术生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生的苦痛造就了其艺术生命的万丈光辉。
无悲则无喜,悲喜相成,造就传奇一生。
他在垂暮之年,更是再一次被贬至惠州、儋州。
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去这些地方无异于被间接判了死刑。
路途千里万里,终点是不毛之地。
这一路的颠簸和风霜,该如何才能熬得过去?我们对苏东坡海南生活的生活一般只停留在他更为有名的《自题金山画像》的自嘲上,此诗写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公元1100年):“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中的“儋州”就是现在的海南儋州市,也即东坡先生说自己“垂老投荒”的地方。
在儋州,苏轼身如不系之舟,获得空前的自由;心也不是已灰之木,海南湿润的天气使屡遭贬谪的他枯木逢春,更重要的是他的学养和人生哲学给他生命之树最充足的水分,海南明亮的阳光使他人生最后的几年结出丰硕的果实。
现在的特区海南在宋代是十分荒凉的,按苏轼的话说“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褥,而海南为甚。
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
”海南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
他自己也嗟叹:“人非金石,其何能久?”到海南之前,苏轼觉得自己无复生还之望,极度消沉,曾说到海南后,“首当做棺,次便做墓”。
但到海南后,生活的风雨并没有淋湿苏轼的心灵,他像在黄州时一样“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说他在黄州的心境是“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他到海南后,看到更多的是这里明净的阳光。
他用仅有的一点钱在桄榔树丛中盖座房子以安身立命,起名为“桄榔庵”,准备在这里度过垂暮之年。
他把海南当作自己心灵的故乡,在《别海南黎民表》中他这样写道:我本儋州人,寄生西蜀州。
他的心境如海南的胜景“天容海色本澄清”,海南的天空同他的胸襟一样少阴翳,大海的澎湃给他带来血液的潮汐,他沉静下来,如蔚蓝的大海一样澄清,不染尘滓。
苏轼的通脱在于他广袤的宇宙找到生命哲学的支撑点。
在黄州,他感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在海南,他在日记中这样表达对人生困境的旷达态度: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
有生孰不在岛者?在黄州他饮酒,“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我多少觉得他此时的酒有浇心中块垒的意味,到海南后,他也饮酒写诗,更豁达。
请看他的《绝笔三首》(之一):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醉态可掬,其幽默和通达的心态则更令人景仰。
他饮酒迷失了路,“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他也品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汲江煎茶》。
在黄州,他沐江上之清风,望山间之明月;在海南,他将月和着茶水饮下。
他品茶,品味人生,然后抵达生命境界的极致。
是什么原因让其在屡受打击的时候,仍不弃,不离,不怨,不怒,不绝望?是什么给予了他在人生低谷时的安慰?是什么给他在面对人生失败时的力量?这一切,或许要从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上来一探究竟。
苏轼精于儒学,所以能始终秉持着济世的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但这并不能消解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困顿、愤懑和抑郁难平之气。
现实与理想的纠结与矛盾,让他即使寄情于山水之间仍然无法完全排解。
但是,他又兼通释、道两家,这两家之精要,在这个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苏轼在黄州时,政治失意、仕途受挫、生活落魄,使他陷入苦闷与迷惘。
怎么办?进即不成,那就退吧。
正是这种苦痛,使苏轼的思想“向内转”,建功立业的壮志难酬,只好“向内”寻求精神的满足。
象历史上所有封建知识分子一样,对苏轼来说,佛老庄禅思想就是最好的慰籍。
苏轼就是在佛老庄禅思想中找回了他的“自我”,找到了“最后的家”,佛老庄禅思想成了他自乐自适的乐园。
苏轼虽然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是并没有走上“伤感”的道路,关键是有佛老庄禅思想的支撑。
在自然、自由的诱惑下,苏轼的一生,寻山、寻僧,在自然山水中徜徉,目的就是在现实生活的缺憾之外,寻找一种精神的弥补。
这时,佛道思想就成了他退的精神依靠。
人是需要调节的,此时,佛道就是苏轼的调节。
感怀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潦倒失意,于是想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于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赤壁泛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东山,白露横江”,给他郁闷、郁积的心灵带来了舒畅和洒脱,感觉自己“冯虚御风,羽化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道家的寻仙访道的思想又涌上了诗人的心。
《前赤壁赋》中的“水月”意象也是很典型的道家思想,苏轼以水月之喻,借助庄子的相对主义的观点,阐述了变与不变的关系。
“逝者如斯,(写水的变)而未尝往也;(写水的不变)盈虚者如彼。
(写月的变)而卒莫消长也。
(写月的不变)所以,从变化的角度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而从不变的角度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一段实际上反映了苏轼的思想,文章中既有人生短暂若蜉蝣的消极思想,又有万物无尽,遗世独立的达观思想,这一段也可看出苏轼所受老庄佛禅的影响,常常透过无限的宇宙空间来体验人生,观照自然。
本赋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之时,水月之喻,正是作者以旷达(与客共享清风明月)掩蔽无奈的特定心情写照。
现实中的“水月”是实在的,静谧柔和,历史中的“水月”苍凉凄婉,借此凭吊古人,而最后作者上升到哲理上,“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苏轼找到了生活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休憩。
自然山水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
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道化自然,物我两忘。
借水月之景,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由乐而悲、由悲而喜的解脱过程,情感的起伏变化既表达了作者的苦闷和不平,又表现了作者在失意后善于自我解脱的旷达胸怀,其情深沉蕴藉。
在佛家的思想里,人的命运是早就安排好的,在失意之时,苏轼的心里也浮出了这样的念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而这时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
佛家思想天地本是一体,物我本是一源,于见山见水中去大彻大悟,山水之中充满了禅意,充满了佛的智慧。
走在黄州城外的苏轼这时就将所有的情感都寄于山水之中,去体会生命中的顿悟。
三个月后,“是岁十月之望”,苏轼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以抒前赋未尽之意。
此次登临赤壁,苏轼超尘脱俗、虚无缥缈的思想则在文中更加鲜明、突出。
前面一词一赋,始终兼有怀古伤今,感奋激发之情,而在后赋里,作者对当年赤壁之战的宏图奇景只字未提,既没了感奋色彩,也不为周郎的年轻有为而激动,煞似看破红尘。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赋中句句冬景,字字悠闲,写到最后,竟然有“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之“孤鹤”掠舟而飞;又有道士化鹤,梦中显形之幻觉。
写得神乎其神,迷离恍惚,真如羽化登仙之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