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示范教案质量守恒定律
- 格式:docx
- 大小:164.86 KB
- 文档页数:4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通过试验探究熟悉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响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熟悉在一切化学反响中,反响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简洁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看、试验等方法猎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三、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熟悉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用具试验仪器、化学反响模板、教科书五、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视频】《元芳的蜡烛》【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毕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仔细观看视频、争论并答复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忱,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响,这两个化学反响进展探究。
【展现】我们知道,进展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
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
这三者有什么作用【展现】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索,回答下列问题(大局部学生能答复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引导学生思索问题。
【试验】1、先称取反响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教学反思本课题分为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先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实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假设,再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与论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5-1】和【实验5-2】,使学生能够透过不同情况下测量结果的表象,深入认识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的本质。
然后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图5-7,引导学生从微观上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即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保持不变。
“化学方程式”部分,先回顾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然后介绍化学家为了更方便地描述与记录化学反应,使用了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表示化学反应,从而创造了化学方程式,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以及正确的读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3.认识化学方程式并能说出化学方程式包含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组实验和史实交流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习运用“宏观现象”与“微观解释”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学习,对化学反应的认识由定性上升到定量。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感悟科学家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含义,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与读法。
教学难点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引导学生正确推理、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法: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并能用于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学会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
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
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
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
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
如何才能产生体验?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
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宏观的质量守恒认知,实现从整个体系到具体反应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实现从客观物质质量到微观原子质量的思维转换;通过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分析,实现从质量总和到质量比例的思维转换;通过元素守恒的本质认知,实现从物质改变到元素不变的思维转换。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本课题的内容在初中化学里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题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所以本课时的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化学反应的知识,对化学反应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开展实验探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操作基础。
元素、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合价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学习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控制条件进行定量实验研究,能对实验证据进行分析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2.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3.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4.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事实或生活现象。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并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和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质量守恒定律(优秀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质量守恒定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识记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教学方法:实验引导法(设问——实验——归纳——总结——练习)教学用具: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及多功能实物投影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请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1.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2.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文字表达式;3. 表现氢气的还原性的文字表达式。
实物投影:学生写出的三个文字表达式。
思考:从三个文字表达式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定性说明化学反应)引入:10g氯酸钾分解后可生成多少g氧气?若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习了本章的内容,这样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投影:第四章化学方程式讲述:为了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投影:演示白磷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系统质量的变化实验操作:称量反应前系统的质量;点燃白磷;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实物投影:天平指针在反应前后保持一致。
投影:实验分析: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讲述:由于锥形瓶及仪器质量不变,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投影:M(P)+M(O2)=M(P2O5)学生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1.将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分别装入烧杯和小试管中;2、称量反应前系统的总质量;3、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混合;4、称量反应后系统的总质量,并比较质量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投影:实验分析:硫酸铜(CuSO4)+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铜(Cu(OH)2)+硫酸钠(Na2SO4)蓝色溶液无色透明溶液蓝色沉淀无色透明溶液学生思考:从上述实验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M(CuSO4)+M(NaOH)=M(Cu(OH)2)+(Na2SO4)二、讲授新课:思考:由以上两个实验可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投影:第一节nbsp;质量守恒定律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 “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1.质量守恒定律(重点)
2.质量守恒的实质
3.化学方程式(重点) 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课标要求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会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掌握求出化学方 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的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讲述故事】一天,福尔摩斯和华生在书房里研究一桩血案,福尔摩斯往大烟斗中装烟丝,
并将烟斗送入嘴里,点燃烟丝后开始大口大口的吸烟,烟斗上冒出缕缕青烟,华生问: 聪
明的福尔摩斯先生,你知道青烟的质量是多少吗?”聪明的福尔摩斯不假思索的回答: 这
容易,青烟的质量等于点燃烟丝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量减去烟丝烧完后留在烟斗中灰烬和烟
斗的总质量。
”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质量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 在化学反应里,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猜想与假设
1.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3.反应前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探究实验一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
装置
实验 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上面放一块的红磷磷,用带有导管橡胶塞盖紧,在导 步骤 管上系一气球,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 m1;然后,取下锥形瓶,放在铁架
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 m2。
实验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小气球鼓起,冷却后,小气球变得更瘪
现象
反应 m1
前总
质量
反应 m2
后总
质量
1
实验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
探究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
装置
实验在锥形瓶中倒入适量的CuSO
4
溶液,塞好橡皮塞,几根铁钉(用砂纸打打磨光亮)步骤将其放入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1;将铁丝伸入CuSO
4
溶液中,过一会,观察现象?
再将其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m2。
实验铁钉表面上覆盖一层红色固体,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现象
反应m1
前总
质量
反应m2
后总
质量
实验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结论m1=m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归纳总结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
2点燃SO
2
)
①质的方面:表示反应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量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S+O
2
点燃SO
2
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之比
32:16×2:32+16×2 32:32:64
即1:1:2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即化学S+O
2
点燃SO
2
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
比)
1:1: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实例(S+O
2点燃SO
2
)
①质的方面:表示反应反应物是硫、氧气,生成物是二氧化硫,反应条件是点燃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②量的方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S+O
2
点燃SO
2
2
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
量数之比
32:16×2:32+16×2
32:32:64
即1:1:2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
间的粒子数关系(即化学
S+O
2
点燃SO
2
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1:1:1
比)
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①“化学反应”:规定了研究范围,质量守恒定律不能用来解释物理变化。
②“参加”: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和反应后剩余的物质不能算入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内。
③“各物质”:不能遗漏任何一种反应物和生成物,特别是气体和沉淀。
④“反应生成”: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不能算。
⑤“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只是研究化学反应的质量问题,热量、体积变化都不在研究范围之内。
3.利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反应前后的“变与不变”,巧记为“六二二”:
课堂讨论
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质量为什么减轻了?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呢?
2.镁条燃烧后的质量为什么增加了?是否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呢?
知识拓展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容器里进行,否则反应前后天平会不平衡。
探究点二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
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C+O
2点燃CO
2
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板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二化学方程式
1.定义:
2.意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比;
3.读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堂课主要以实验贯穿教学。
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以实验为基础)和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讨论,使学
生在动中学、学中思,将学习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知识的获取均以学
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获得,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增强学生团结合作
的意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了解不足,托盘天平操作慢,影响教学进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