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表达的八种语气
- 格式:docx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4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近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何若)”“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译]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这个事怎么办?②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池,怎么办?(3)“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则较死为苦也,(这)将奈之何?(林觉民《与妻书》)[译]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4)“何也”“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什么呢”。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译]自己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②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译]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5)“何所”是表疑问的固定句式,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思念什么。
2.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孰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同、跟)……相比,谁更……”“……比……怎么样”。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你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译]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与五个人的死相比较,轻重到底怎么样呢?3.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古汉语中常见固定句式集锦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
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贝y,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h e):何不。
曷(h e):怎么,何时,何不。
叵(P 0):不可,便;就。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 “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 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 “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 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 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 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 “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 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崤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 .指示:指给 ..... 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 .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
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
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32.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常见文言固定句式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其,岂,何,盍,宁,庸,乌,安,焉等放句首,常表反问语气。
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现代汉语常用副词介词连词和关联词:程度:很太最十分非常范围:都全只统统仅仅时间:正刚又曾经终于肯定否定:不未没有/必必然一定语气:偏偏也许简直难道频率:又再屡次仍旧一直一再情态:亲自互相大力赶快相继//时间介词:当从自从状态介词:用以按照原因介词:由于因为因依据介词:按按照凭凭借依照根据对象关系:把被连同对对于关于处所方向:在向从往朝目的介词:为为了为着比较介词:比跟同范围介词:关于排除介词:除了//连词:和跟与同及而或或者如果只要因为虽然即使不但//一般合用:越--越;一边----一边;一---就;不是---就是;不管----都;尽管---还是;一则---二则;首先---其次可合可单:不但---而且;既然---就;也—也;要是---就;如果---就;只要---就;即使---也;与其---不如;又---又;或者---或者;是---还是;既(不)---又(不);一方面----另一方面;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八种复句: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
初中文言文中的固定短语用上几个气度自华匠心古文2018-10-15 22:46:37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
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一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18.山东:淆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32、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3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34、有所译为“有……的”。
高中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之表示语气句式导读: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
(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非……则……”,“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
例:①非死则徙尔。
(柳宗元《捕蛇者说》)②非字而画。
(《促织》)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中固定句式的表达的八种语气在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配合,或者虚词与实词配合,中间或前后插入一定成分,组成固定搭配的形式,被称为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
牢牢掌握这些句式的变化,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有很大帮助。
一、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没有……”。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4.“……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译为“……的原因”或“……的方法(根据)”、“用来”等。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6.“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二、表判断语气
1.“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
2.“……之谓……”、“其……之谓也”、“其……之谓……”,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
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
前面加语气副词“其”,翻译时可加上“大概……吧”,表商量、推测的语气。
3.“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三、表委婉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
2.“其……乎”,译为“大概……吧”。
3.“无乃……乎”、“毋乃……乎”,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四、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该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
五、表反问语气
1.“岂……哉(欤、乎、乎哉)”,译为“难道……吗”、“怎么……呢”。
2.“庸……乎”、“其庸……乎”,译为“难道……吗”、“哪里……呢”。
3.“况……乎”,译为“何况……呢”。
4.“其……乎”,译为“难道……吗”。
5.“何……哉”,译为“怎么……呢”。
6.“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
7.“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8.“况……欤”,译为“何况……呢”。
六、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
2.“亦……哉”,译为“也……啊”。
七、表选择语气
“与使……毋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译为“与其……不如……”。
八、表比较语气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