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最新文档

“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最新文档

“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

提要:“沉默”是各民族言语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交

际现象。它关涉到社会、文化、民俗、心理、语言等许多领域,具有丰富的话语意义和强大的交际功能。语言学界一般将其视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从语义、语用、交际功能等方面加以研究。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人们会根据具体情景与交际目的的转换对话语结构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沉默”的话语意义不仅依靠语境进行判断和解读,而且会随着交际情景的发展和目的的转换而变化。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推断、解读“沉默”话语意义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力图分析和探讨言语中“沉默”现象的话语意义、交际功能和情感特征,以求对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这一含义丰富的交际手段有所裨益。

The Utterance Meaning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Silence”

Li Feng-q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Silence” is one pervasive communicative phenomenon in all nationalities. Silence, which has rich utterance meanings and powerful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is related to society, culture, folk customs, psychology, language and so on. In linguistics, “silence” is considered as a

form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researches are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s, pragmatics, communicative function, etc. Communica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i.e., people will adjust utterance structur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and purpose. Within this process, 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silence” not only has to be understood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but also may be chan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and purpose, which will definitely increase the complex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utterance meaning of “silence”. 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and analyzing the utterance meaning, emotive representation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silenc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is special communicative form.

1 引言

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现象普遍存在。不同民族对这一现象有着不同的解读和表述方式。作为人类交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沉默”在俄罗斯学界已有200多年的研究历史。起先的研

究先后集中在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以人为本”的语用研究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语言与“语言主体”,甚至“人”成为俄罗斯语言学家关注

的焦点,“沉默”现象随之进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尽管语言结

构和文化内涵存在着诸多差异,“沉默”在各种语言中的适用范围却颇为相似。这一点,无论在词汇释义还是在话语交际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汉语词典对“沉默”的释义是:(1)不爱说笑,沉默寡言;(2)不说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2006:167)。俄语“沉默”现象可以分别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表述,动词的释义是:(1)沉默,不说话,不吱声;(2)寂静无声,沉寂;(3)隐匿不说;(4)(感情、感受等)藏而不露,不表露,不流露,不显露(黑龙江大学辞书研究所 1998:2394)。英语“沉默”的释义与俄语相近,只是上述意义多用不同的短语结构表达。由此可以看出,“沉默”概念是在“说”的背景下形成的,是“说”的第二属性。打破“沉默”只能在“说”的基础上,话语的开始不使用这种表述。正如开始沉默的只能是说话人,而开始说话的未必是事先沉默的人。也就是说,说话在沉默之前,但说话未必由沉默引发。这种认知方式的趋同性是分析、研究话语中“沉默”现象的基础。本文拟以俄罗斯学者的相关观点为依据,结合汉语语料,初步探讨言语交际过程中蕴含话语意义、具有交际功能的“沉默”现象。

2 话语意义

从词汇意义层面看,“沉默”的内涵等同于动词否定形式“不说”。倘若这样,沉默的意义就无可研究。但是如果从言语交际角度看,“沉默”与“不说”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尽管“沉默”以说话为前提,但没有说话并非都是沉默。“沉默”

具有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而“不说”不仅失去这种预设,而且可以意味没有言语能力或不掌握某种具体语言。在某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使用言语是规范行为,“‘沉默’通常表达的是违反规范的行为,一旦这种行为获得社会意义并打上标记,‘沉默’就成为由人控制的言语动作,从而获得可被各种副词修饰的实际意义和特征”(Арутюнова 1994:178)。可见,“沉默”表达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我控制行为,蕴含着说话人一时难以表达或不愿意表达、不方便表达或无法表达的多种思想、情感和复杂的心态。

Арутюнова认为,沉默是交际活动的最高形式,是表达或者传递心理感受和感情的纯粹方式。“按照她的观点,沉默是一种有意义的空缺言语行为(нулевой

речевой акт),对它的理解必须依靠交际语境,对它的描述断然离不开上下文。”(周民权 2009:4) 根据语言学中的结构缺失理论,我们可以将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看成一种言语形式的缺失。这种“缺失”同“零符号”、“零能指”一样,形式的缺失使其更具想象空间和隐含意义。交际中言语形式的缺失(沉默),以语言形式动词“沉默”表述。也有学者将这种“沉默”称为言语活动中体现社会文化特征、判断推理、控制情感、传达心理语言过程的“间歇行为”(杨平 1996:2)。话语“间歇”意味着话语的“继续”。可见,沉默不代表思考的停止,它是话语准备过程,是为促使事物向着交际者主观意愿方向发展而保

持的一种理性选择。因此,“沉默”不仅具有话语意义,传送言语信息,还能真实反映交际者的心理活动过程。

对言语交际中的沉默现象应该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事实上,沉默在不同语境中被赋予各种不同的含义,在语言实践

过程中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积极沉默包括默认、沉思、羞涩、威严、默契等行为,所以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沉默是金’等说法,而消极沉默指逃避、不悦、拒绝、挑衅、放弃等非言语行为。由此看来,消极沉默在交际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有否定、贬义的色彩”(姚芬芳

2009:106)。也就是说,在不同语境中,“沉默”分别表达肯定或者否定意义,有时甚至带有评价意义。

2.1 肯定意义

巴赫金认为,话语必然依附“人”这个主体存在。“在每一个表述中――从一个构成的日常话语到科学或文学的鸿篇巨著――我们都能够掌握、理解、感受到说话人的言语意图或言语意志,它决定整个表述及其规模和界限。我们可以想象出说话人想要说什么,并用这个言语意图、言语意志来衡量表述的完成”,“说话人的言语意志首先是在一定的言语体裁的选择中实现的”(Бахтин 1986:270)。一般说来,言语交际中的一个成分在语义上一次只与一个成分有直接指涉关系,沉默的话语指向可以是对前面话语的赞同、支持、同意等肯定的话语意义。例如:

①大家为之一楞,猜出了“班长”不平常的用意。他们知道此时沉默是最好的回答。

②他说这番话的时候,那位女部长就坐在他身边,一言不发,沉默已经说明她对参谋长意见的赞同。

2.2否定意义

Крейдлин指出,“在对话中,特别是在社会交际中,沉默具有另外一种功能和语用特点:它常常等同于未发出的言语反应或未完成的体态动作,表达的不是同意,而是回避对话、放弃或者抗议”(Крейдлин 2005:27)。语句的否定通常不是否定句子的真值条件,而是否定肯定句中负载的已知信息。“沉默”表示否定意义时,相当于隐性否定词,其语义指向是邻近的其他词(主要是动词)。例如:

③ 记者请他评价一下与他合作过的一位当红影星,他沉默了。

在③中,“沉默”的语义指向记者(评价他人)的要求,明确表示交谈者拒绝评价自己的合作者,是对记者要求的否定。

④ 新娘边哭边提议新郎到法院告这几个闹房者侮辱女性,然而新郎却沉默不语。

④表明,新郎不赞同新娘的主张,没有告闹房者的意愿。“沉默”表达他不同于新娘的想法和对新娘提议的委婉否定,揭示新娘、新郎在对待同一事件上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在此种情况下,新郎的沉默可以避免言语冲突,并可能改变新娘告状的想法。

2.3 评价意义

评价意义不是某个词独有的特征,或者至少不是只有评价词

才有的特征。评价在句子命题结构中通过语义谓词体现出来。含有评价意义的“沉默”,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哲理。例如:

⑤ 有了这本《讲真话的书》,算是有了荆棘中的一条路,于是,沉默也就是另一种发言。

⑥ “一见到垃圾――错误就是垃圾――我就拿扫帚扫干净。”他还说过,“沉默是穷人唯一的朋友。沉默也是一种力量”。

3 交际功能

Корнилова曾给沉默现象下了一个概括定义:“沉默可被视为一种多功能的交际单位,在一定的社会相互作用(对

话或拟会话)条件下充当交际策略”(Корнилова 2002: 215)。按照她的观点,“沉默”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具有一系列交际功能,并对交际策略的运用产生各种反应,而沉默的本质特征

描述与量化评述(长度、感情色彩、意向性、真/伪、符号性)相

互变换,则取决于沉默所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特点、沉默主体(性别、年龄、社会地位)以及交际语境的特点。另一位学者

Формановская则从体态语视角研究沉默,认为沉默是一种有效的非言语交际手段,并将其分为“听话人的沉默”和“说话人的沉默”两种类型。“第一种沉默是听话人的角色义务和礼貌合作行为,并且发出自己参与交际的言语和非言语信号,

如点头、注目、发出‘嗯’之类表示认同的感叹声等,以此来确认自己对于交际的关注与理解。听话人这种规范性的沉默符合说话人的预期;另外一种沉默则属于说话人的角色,当听话人等待

他的话语反应时,他却一言不发,其言语符号呈零位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根据上下文、交际语境和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等,

将沉默诠释为一种独特的、含有意愿及感情评价色彩的言语行为。”(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1998: 282-283) 表面的沉默是内心活动的表现,新的交际行为就是在这种模式中酝酿和产生。交际双方,特别是听者,必须充分认识到“沉默”这一隐而不见的功能,从而对进一步的交流作出应有的推测,而不应将一方的沉默看成是消极、被动的交际行为,甚至是交际的终止。“沉默”这种行为方式不仅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还具有话语转换衔接作用。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互动参与者的沉默导致,言语相互作用受到背景条件的限制。例如:

① 张伟的母亲也在电话里劝儿子赶快回来主动坦白自首。长时间沉默之后,电话那边终于传来了“我愿回去投案”的回答。

在母亲的劝说和得到儿子答复过程中的一段“沉默”,体现儿子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情感挣扎,并最终促使决定(答案)的形成,使事件向着母亲预期的方向发展。又如:

② 谈判桌上互相对峙。沉默的对峙。沉默。沉默。沉默持续了132分钟。

相对无言的132分钟,恐怕创下了谈判史上沉默最长的记录了。谈判桌前双方长时间的沉默终于使事情发生了转机。成功的沉默使对峙的一方放弃了初衷,而使坚持的另一方实现了交际意图。

4 情感特征

除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之外,“沉默”还具有丰富多样的情感意义。其表现形式与“沉默”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民族习性、思维模式和文化理念密切相关。俄罗斯学者从社会性别语言学视角研究“沉默”的情感意义,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富有感情,因而

在日常交际中对于过多的话语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爱说话是她们的天性。“说话过多、饶舌、闲扯被认为是典型的女性特征。不仅如此,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看法,即认为真正的男性不应该

饶舌和搬弄是非。否则,就应了一句话:搬弄是非的男人比肮脏的妓女还要糟糕。”(Крейдлин2005:30-31)基于这一原因,女性一旦沉默,其行为则被视为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在许多文

化中,男性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女性只能居于从属地位,在社交场合保持沉默。这种沉默同男性的沉默截然相反,可能与“伺机而动”的策略相关,即在不得已的沉默中寻找说话的机会。除了上述迫不得已的沉默

(вынужденнаямолчаливость)之外,俄罗斯语言学家认为女性的沉默还包括“表面上的沉

默”(внешняя молчаливость),其表现形

式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一些帝王与达官显贵的妻妾或宠妃常常使用这种策略,在众人面前保持沉默,不干涉政治与社会问题,但背地里却不断地“吹枕边风”,从而达到掌控朝野,主宰国家命运的目的(Корнилова2002:216)。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表面上的沉默特征在普通的女性身上也有所体现,例如妻子之于丈夫,女友之于男友等等。

笔者以为,“沉默”的情感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社会性别差异方面,大凡与人的言语活动有关的言语交际行为,都能够从不同层面凸显出这种意义。语言学之所以对情感进行语义和语用层面的分析,是因为情感的意义和语用价值都与特定的文化相关。情感是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它通过某种外在形式被人所感知并产生某种影响。特定的情感可以投射到特定的行为之上,对行为产生推动作用。“情感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也是情感化行为的发生语境,它是言语事件得以展开,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情感背景。”(何刚2003:37) “沉默”可以传达交际者的各种思想情绪、心理过程,可以表达人类喜怒哀乐的全部情感状态。

4.1 思念

① 当记者向正在神采飞扬地介绍情况的马里问及家中和小孩时,马里的语气明显地顿了一下,只说了一句“今年14岁”,然后便是长长的沉默。(张磊 2003:11)

该例是记者采访援藏干部时的一段描述。马里说完上述话语之后,眼圈渐渐变红,然后用力地咬牙,转过了头,几分钟过去了,

马里才颇有些歉意地说:“只是想孩子”。这段长达几分钟的沉默,表达的是一种对孩子深深的思念与歉疚,这种情感感染着在

场的每一个人,引起会话参与者的高度共鸣。

② 当我确信真的看不见他身影时才敢回头。用沉默代替语言,这种特有的交流方式,从小父亲就传给了我。

例②是父子分别时的情景。父子间道别的话语、分离的感伤尽在不言之中。此情此景中的“沉默”,不仅使离别的感伤、思念得到充分的宣泄,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爱如山”的理念。

4.2 悲伤

下一例句的背景是,美国历史学专家詹姆士•布拉德

利在《飞行员》一书中揭露了二战中日本士兵曾残忍杀吃美军战俘(飞行员)的惨闻。60年后,这一惨案被公布于众,并告知飞行员亲属。

③ 当得知上述恐怖的事实后,布拉德利说,“所有人的第一反映都是:沉默,无语的沉默”。(詹姆斯•布拉德利2004:49)

布拉德利还透露,美国前任总统老布什的第一反应也是长时间的沉默和不住地摇头。布什没有太多的震撼或惊恐的反应,

毕竟他也是一名老兵,是经历过战火洗礼的一代人。事隔60年后,人们的愤怒已被时间冲淡,留下的是心头无尽的悲伤和对战争的反思。

此外,沉默还可以表示无奈、抗拒、羞怯、敌对、冷漠、轻视、顺从和恭敬等情感语用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沉默”往往伴随着其他非语言行为同时使用,例如面部表情、眼神、体态动作等均可成为对交际者所传达的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

5 结束语

话语沉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话题内容、专业程度、话语风格、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性格情绪、兴趣和动机等多方面因素。同时,“沉默”的使用还与话语活动相关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原则以及文化背景、民族社会心理、思维模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人们会根据具体情景与交际目的对话语结构进行调整,“沉默”的话语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心理过程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因此人们易产生错觉。”(桂诗春1985:2) 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大推断、解读“沉默”话语意义过程的复杂性。在许多情况下,“沉默”的语义是模棱两可的,甚至是令人琢磨不定的。交际者不易把握它可能给对方带来的影响,而对方如何看待、思忖这一现象也是难以揣摩的。在跨文化交际中尤其如此。如果交际一方不能确定沉默的含义,他就不可能知道对方的想法与态度,双方的交流就会出现障碍。因此,对交际中“沉默”言语意义的解读除了语境,还要根据交谈者的面部表情、说话态度、语气、语调等进行推断。这些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解读“沉默”言

语意义不可或缺的条件。

注释

文中未标出处的例句均出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跨文化视角下沉默的语用功能及文化内涵

跨文化视角下沉默的语用功能及文化内涵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出发,首先对沉默语的共同语用功能进行了总结。其次,以中美文化为例,指出沉默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表现。最后分析了其差异产生的原因。通过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沉默,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提高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一、引言 沉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虽然有着共同的表达形式,但是,处于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对沉默持有的态度和理解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失误。为了保证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沟通的顺利,本篇论文总结了沉默的语用功能,深入的对比了中美在沉默语上的表现差异,分析了差异存在的原因。 二、沉默的内涵 沉默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属于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一种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说,沉默泛指一切的非言语交际行为。所谓非言语交际行为涉及对输出者或接收者来说具有潜在信息价值的一切非言语因素,包括面部表情、穿着打扮、身体的接触、手势、身势、眼神、和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李杰群2002:271)。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在讲话或交谈中不作出有声的表示,而作出无声的反应或停顿(毕继万2001:46)。本篇论文中主要从沉默的狭义方面进行讨论。 三、沉默的语用功能 1.表露社会文化特征 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行为一样,都可以通过某种交际方式来标识或体现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职业、地位和年龄。比如:在东亚文化体系中,以中国文化为例。年幼者在长辈面前应少言多听,而不应在年长者和地位高的人面前夸夸其谈。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尊卑有序”和“讷于言,而敏于行”文化理念。 2.传达心理语言 在交际过程中运用沉默语以表达交际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例如当交际者在不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贸然问及一位美国女孩的年龄及婚姻状况时,对方在回答之前会出于尴尬和惊讶的沉默一会。表现出了交际者此时紧张和惊讶的心理状态。 四、中美文化中的沉默

“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最新文档

“沉默”的话语意义与交际功能 提要:“沉默”是各民族言语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交 际现象。它关涉到社会、文化、民俗、心理、语言等许多领域,具有丰富的话语意义和强大的交际功能。语言学界一般将其视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从语义、语用、交际功能等方面加以研究。言语交际是一个动态过程,人们会根据具体情景与交际目的的转换对话语结构进行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沉默”的话语意义不仅依靠语境进行判断和解读,而且会随着交际情景的发展和目的的转换而变化。这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推断、解读“沉默”话语意义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力图分析和探讨言语中“沉默”现象的话语意义、交际功能和情感特征,以求对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这一含义丰富的交际手段有所裨益。 The Utterance Meaning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 of “Silence” Li Feng-q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Silence” is one pervasive communicative phenomenon in all nationalities. Silence, which has rich utterance meanings and powerful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is related to society, culture, folk customs, psychology, language and so on. In linguistics, “silence” is considered as a

交际中的语言艺术

正文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会说话的人类区别在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根本属性,也 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最基本条件。但会说”决不是人的先天本能,事实上,即使有些可以在 书面语的林荫道上悠然散步的人,也许会在说的山海前望而结舌;相反,那些跨越了说的关 口的人,往往能够在写的大道上健步如飞。写,可以字斟句酌;说,却是刻不容缓。在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千差万别,甚至判若天渊,即便一样有着良好的主观愿望,有人一句话就把人 说笑,而人有一句话却把人说跳。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不害其体要。体要 与微词偕通,正言共精心并用。”人们的交际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受各种不同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的限制。只要我们恰当的运用交际语言,交际语言定会在为满足人们日趋复杂的社 会生活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交际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交际语言的雅与俗是一种最能体人的气质这一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的文化现象,它与交际语言的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共处于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体系中。科学地 认识交际语言雅俗之间以及与语言规范的关系,对于提高语言交际水平、促进交际语言规范 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交际语言的雅和俗的界定及二者的关系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何者为雅,何者为俗?即使从感觉上 也能分辨出一些来。邢福义先生主编的《文化语言学》中举了这样的例子:在庾信《马射赋》中有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联,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化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于是成为千古名句。到现代,金庸的《天龙八部》第三十二回有这样的描述:不知此人请了哪一个腐儒撰此歌功颂德之辞,但听得高帽与马屁齐飞,法螺共锣鼓同响。”读到这里,人们很自然地产生强烈的对比,为那是何等淡雅清丽而这又是多么粗鄙庸俗而不禁失笑。在现实交际中,象以上那样的雅俗对比强烈的言语现象比比皆是。 就普通民众是否了解“雅”的含义,我们做了问卷调查。

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论文

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角色分析 摘要 中国人强调和谐,大同,因此中国文化强调表达含蓄以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不主张直接表达,将自己的情感毫无隐晦地体现在字句中。这样的文化属于意会文化,也被称为高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对应的是高体贴说话模式,人们强调沉默是金,尤其是中国和日本,一直遵循着这么一条“美德”。该论文以中国文化为例,从其意会文化形成的背景出发,引用实例,探究沉默这一非语言交际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分析其对交际造成的负面影响及找出应对对策;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高卷入,高体谅,沉默 高低语境理论框架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Hall在他的《超越文化》一书中曾定义了两个重要的术语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高语境(HC)传播或讯息即是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而极少数则处在清晰、被传递的编码讯息中。语境(LC)传播正好相反,即将大量的信息置于清晰的编码中①。简单而言,高语境文化交际中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不仅仅是词句的概念意思,同时也包括在交际情境下话语暗含的内容。在此种语境文化下的人们说话含蓄,言简意赅。低语境交际是指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就只有话语的概念意思,在此种语境下的人们说话直截了当,没有隐晦。按照Edward T.Hall的这一理论,Gudykunst将十二个不同文化的国家按“低语境”到“高语境”的方式排列为:中国--日本--阿拉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斯堪德纳维亚--德国--瑞士②。由此,可见中国文化是高语境程度最高的文化。 高介入说话模式与高体贴说话模式 Yule在《Pragmatics》一书中,对两种会话方式下了明确的定义——“有一些人认为在会话中应该积极主动,语速相对较快,话轮转换间几乎没有停顿,甚至还会有一些重合和抢话。这是一种会话方式,被称之为高介入式(high involvement style)。还有另一种与之完全不同的方式,说话者使用相对慢一点的语速,话轮之间有较长的停顿,不重合,避免打断或者抢别人的话。这种不插话,不勉强的方式被称之为高体贴式(high considerateness style)③。就说话的方式,美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者Deborah Tannen 在他的著作《You Just Don’t Understand》一书中具体介绍了,高介入说话模式较高体贴说话模式而言,人们说话说得多,音量大,语速快;常打断别人的话;也不介意被别人打断;而习惯高体贴说话模式的人们通常一次和一个人交谈;在别人说话时会发出应和之声,表示自己在听;不打断别人说话;保持沉默,静静地听。由此,可看出,中国的文化属于高体贴文化④。 中国高情景文化背景下“沉默是金”的形成 中国人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默默无言,遵循沉默是金的处事原则。沉默是金一词在正规词典中并无释义,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成语。更多时候“沉默是金”表达为一种行为处事方式,告诫人们要谨言善思慎行。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中国受封建统治两千多年,阶级尊卑的思想已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脑海中,面对长辈、领导、上司,不能锋芒毕露、恃才放旷,要维护他们的权威,即使他们出了错也沉默不语。(二)民族的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崇尚以和为贵,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人们说话小心谨慎,交流的时候就得控制不能说的话,互相谦让。为了集体的利益,个人的观点是可以忽略不计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最新文档

从语用学角度学习意义 意义是我们研究交际活动的中心。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义 学可被定义为意义的学习。语用学是语言学领域里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新的分支。一般说来,语用学是研究说话人如何运用语言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的学科。区分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标准就是是否考虑语境。一般来说,语境由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拥有的知识构成。没有这种知识,语言交流就不可能。本文旨在阐述语用学和语义学的相互关系与相异之处,并解释语用学是怎样影响我们学习意义的。 、词汇的意义 词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概括的反应。然而在实 际的交际过程中,我们不能根据这个概念来简单的理解交流过程 中的词汇的意义。即便我们从概念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也还是有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它的。在日常会话中,至少可以用以下的四种方法来理解一个词汇的意义。假设你不知道英语词汇"desk"的意义,他人可以指着此词汇所表示的物体,并告诉你"这就是desk" ;也可以向你描述"desk" 就是"一件有一个平面和四条腿的家具,可以用在阅读和书写的时候" ;或者向你这样解释,说"desk" 就是" 桌子的一种,带有抽屉" ;如果对方是一名英语教师,他通常会告诉你"desk" 的中文含义就是"书桌" 。但是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仅凭这样的定义是不能理解词汇的真正意义的,必须把语境的作用充分考虑进来。例如,"dog" 一词,大多数人都会将它定义为"一种家养的驯服的动物" ,但是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dog" 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father :There is a dog! mother: Oh! Call the kids back!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到"dog" 的意思是父亲要提醒母亲有狗,让她把孩子们叫回来以防被狗伤到的意思。 二、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 句子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的、抽象的、内在的性质。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与作用

非语言交际的功能与作用 非语言交际可能被认为是不直接依赖于语言使用的一种交流方式,总体来说,在哪个地方区分分开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形式是很难的。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简单地认识到人类互动的许多方面取决于不能用语言所表达的交流形式,但这对我们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必须强调在说话和在文字表达的交流的重要性。我们应该知道许多交流不需要语言也能相互交流。一个人在会议上所穿的衣服可能对其他参与者暗示着他对这次会议是有多么认真地准备。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别人认为是一种交流方式的行为或者是表现的任何方面。 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如制服,发型,化妆,等等。拿身势语举例:“身势语”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首先,来看看各国的文化差异。 阿拉伯人经常以亲吻脸颊的方式来进行问候。在日本,人们以弯腰来表达问候,在美国,人们会进行握手。在泰国,为了表示另外一个人靠近,人们往往会前后移动手指,手掌向下。在美国,人们为了吸引别人过来,往往举起手掌,对别人移动着手指。汤加人坐下来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而在西方,往往站着。在美国双腿交叉经常是表示轻松的方式;而在韩国,这是社会所忌讳的。在日本,礼物常常用双手交换。穆斯林认为左手不干净,不能用它来吃东西或者是交换物品。佛陀主张沉默是金。而在美国,人们通过谈话来真正表达自己的观点。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无论是有目的还是无意,我们都会关于别人的内心想法做出重要的判断和决定---那些他们不能用语言表达的想法。例如,我们可以根据这些非语言信息所表达的意思来评价人际交往的质量高低。在我们和同伴之间从语调到距离再到我们所参与的彼此接触的次数,我们就能收集和同伴间的亲密程度的信号。非语言交际是那么地细微以至于身体区域的一次小移动也能传达一种信息。你的第一次和同伴握手到触碰他(她)的脸颊,你在传达一种信息,如果你的触碰得到回应,那么这种信息就表现得极为重要。 非语言交际也很重要,因为我们会利用他们的行为来分析他们的情感或精神特征。如果我们见到一些人紧握拳头,表情严肃,不用说就知道这个人很不高兴。如果我们听到某个人的声音在颤抖,看见他(她)的手在颤抖,无论他(她)说什么,我们可以推测这个人很害怕或者充满好奇。我们的情感在我们的姿态,脸部,眼神中能反映出来,像害怕,高兴,生气,或者是伤心---所以不用一个字我们就可以全盘托出。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人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通过我们的眼睛所学到的东西。实际上,研究表明当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相矛盾时,我们更愿意相信非语言信息而不是语言信息。 非语言交际在人类互动过程中表现的很重要,因为它经常要对第一印象负责。思考一下你的第一判断是多久一次的时间建立在一个人皮肤的颜色或者是穿戴方式上的。更重要的是,那些初级信息往往影响对于其他一切有关的东西的看法。甚至连我们怎么选择朋友和伙伴也是建立在第一印象上。我们经常因为别人对自己的吸引力而靠近某些人。 非言语交际对人类互动很重要因为我们许多非言语行为不能很有意识地控制住。这意味着它们有些是相对地具有歪曲性和欺骗性。当我们为难时,很难控制红色的脸。当我们生气时,我们同样很难控制紧下巴。 在交流中,我们的非言语交际有许多功能和用途。 重复的功能 一个非言语信息能重复一个言语信息。人们经常使用非语言信息来重复他们努力想表达的观点。我们会做出一只手顶住另一只手的姿势来强调一个人应该暂停,此时此刻我们实际上可以说“暂停”。或者我们在说完“新的图书馆在这幢楼南面”,我们会用手指向某个特定

英语沉默教学法

英语沉默教学法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英语沉默教学法 (The Silent Way)2011-02-26 21:05 英语沉默教学法 (The Silent Way)是西方人本主义教学法中一个较有特色的流派,为美国心理学家兼数学家凯莱布·加特尼奥(有人也译成卡帝格罗) (Caleb Gattegno)所创立。是基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于上世纪 60 年代产生在美国的现代教学法,成熟于七十年代。该教学法认为,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少说话,而鼓励让学生多开口多说话。 沉默教学法理论设定了 3 条基本假设:其一,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或创造,而不是去背诵和复述那些指定他们学习的东西,这样会有利他的学习。其二,如有一些物体的帮助,学习也会变得容易些。其三,通过利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语言,会使学习变得容易些。沉默教学法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成功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投入。首先是有沉思的意识,然后是积极主动地试用。沉思可以给大脑最多的机会去从语言中获得信息;沉思可以允许并强迫学习者对所学材料付出最多的注意力和进行最佳的加工处理。在课堂里利用沉思意味着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沉默教学法认为;沉思是最好的学习工具。学习者在沉思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上,精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潜在手段上。沉思可以使学习效用最大化。沉默法教学的模式是运用结构主义的模式解释目标语言。将单词视为一组声音,约定俗成地与特定

的意义相对应,然后通过语法组成句子---语义单位。在教学活动中,将语言与其社会环境相分离,教师通过虚拟的语言场景来组织教学活动。句子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教师强调的是命题意义,而不是它的交际价值。学生学习目标语的结构形态,并通过归纳的办法学习语法规则。 沉默教学法其总体目标是通过对语言类基本要素的训练,培养初学者的听说能力。英语教学要求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主要是起到主导作用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习者使用目标语的基本成分,进行听说的能力的培养。近期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目标语实用的基础语法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打下基础。在运用沉默法教学教学中,教师用图表、图画、影像、实物等做出示范(一个词、短语或句子),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做出积极反应,继之将新旧知识融汇起来“创造”自己的话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讲语法规则,也不纠正学生的错误,仅仅是“示范”学生应学的东西。在循序往复的“示范”过程中,学生自我修正、自我概括、自我总结,建立自我的“内在标准”,形成自我所需的语言规则。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负责设计教学顺序和指导、引导的学生学习的状态,因为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 沉默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不同,是从属地位,教师的引导、监控是起着间接作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同。

英语口语标记语Oh, Ererm和Well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及其教学启示-精品文档

英语口语标记语Oh, Ererm和Well在语言交际中的语用功能及其教学启示 1引言 语言的在线性(online-nature)决定了我们的自然语言无法像书面语一样流畅与准确。口语有别于书面语,书面语的写作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组织语言,每句完整的话都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结果,即使落笔仍可以多次做出修改;而口语则是即兴对话,当场表达,几乎都是脱口而出,否则就容易造成交流失败。人类在进行语言交流时,说话者时常是边组织语言边表达,边说边修改,这个整理思绪的过程在口语交际中通常以标记语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多数外语学习者,由于受母语的迁徙影响,说话者在交流中往往在脑海里呈现一个母语版本,然后经过翻译或者初步加工,再通过外语传递出来。这个整理思绪的过程充满了迟疑、错误、停顿、重复、沉默等不流畅现象。 在英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现象十分常见,被称为话语中的润滑剂。Schiffrin(1987)指出这种出现在每个话语句开头,中间或者结尾,形态不变却又游离在句子之外的小词,虽然其词汇和语法结构意义不大,但是对于口语语篇的构建,衔接,逻辑及其连贯性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Hasselgren认为这类小词(small words)又被称为小品词,虽然在口语中不是表达语言内容和意义的基本词汇,但属于说话中的一种流利策略。Sperber

& Wilson也强调这类词汇是说话者向听话者传递的一种有意义的思维推理信号。然而,语音组合(如er,ur,mm,mhm等)、单词(如well,oh,yes/yeah,right,now等)、词组(如sort of, kind of等)跟某些小句(如you see,I mean,you know,mind you,if I’m not wrong等)这些在口语中常见的词,各个语言学专家对它们都有不同的定义。 Jucker & Ziv(1998)提出话语标记语(如and,but,arrordingly,so,however, I mean, you know等)的语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者的认知程度。话语标记语在语篇中表达的程序意义,用以提示逻辑关系。陈新仁,吴珏(2006)提出在会话中,话语实现最佳关联的手段之一是借助话语标记语来调节说话者的话语关联的清晰度,话语的认知效果越大,就越关联。而这种关联有助于听话者用最小的努力来构建正确的语境,从而对说话者传达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解码。 在英语会话中,本族语言使用者偶尔会暗暗埋下线索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这种伏笔是英语学习者很难在日常学习中习得的。例如: A: It seems a waste of time really. B:Yes but if you keep trying I don’t know I don’t agree I don’t agree 一般情况下,话语标记语与句子中的其余成分无语法关系,这种“独立成分”虽然无语法功能,却有不可或缺的语言交际功

电影《魂断蓝桥》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电影《魂断蓝桥》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口头语言是人类交际中重要的交际手段。此外,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没有进行言语沟通的语言——非语语言,也是交际语言的一种。非语语言是语言研究中全新的视域,而话轮沉默,是非语语言沟通中的重要方式。话轮沉默,具有多元性及模糊性,尤其是从文体角度来说,话轮沉默在电影文学中,具有众多意义。本文采用认知语用的理论及方法,结合认知运用原则,探究《魂断蓝桥》中人物的对话。探究话轮沉默在现有语境及知识框架下的延续,能够进一步分析电影剧情发展,了解人物内心情感。本文分析话轮沉默的概念及交际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魂断蓝桥》中话轮沉默的关联性,以及认知语境,探究特定的认知语用,使观众更加透彻地领悟到电影中话轮沉默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魂断蓝桥;话轮沉默;认知语用 当人们进行交流与交际时,沉默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现象。沉默对于人类非语交流、情感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语言学中,对认知语用的分析,离不开对沉默的探究。话轮沉默是包含明示与推理交际的行为,传达交际的努力、交际意图,产生语境效果的过程。话轮沉默能够产生新的语境含义,增强旧的信息,排除语境中语意不合的部分。话轮沉默属于一类交际策略,具有特定的语用功能,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下,是不可缺少的具体交际方法。 一、研究话轮沉默认知语用的意义 口头语言及非语语言是人类语言沟通中的主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包含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口头语言在日常沟通中最为常用,同时也是初级阶段的交际内容。而话轮沉默属于非语言交流方式之一,它并不属于能够发音或带有言语的语言,

因而容易被忽视。然而话轮沉默并不由于其无言的语言特性,而丧失其在交流框架中的应用作用。作为不可分割的语言内容之一,话轮沉默能够对语言的内容进行补充。有60%~70%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传达的,只有30%~35%的信息依赖于口头语言。因此,话轮沉默作为非语言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认知语用研究的意义。正如一句谚语所说“沉默是金”,人类交往过程中,沉默始于语言的误解,同时具有话语分析的重要地位。话轮沉默应当视为语言交际的有效内容,以及属于语言交流的互补范畴。正是由于话轮沉默的重要作用,因此,话轮沉默吸引了认知语用分析学者们关注的目光,他们将话轮沉默认定为具有关联性的语言内容。研究沉默的共同性及关联性,并探究《魂断蓝桥》电影中话轮沉默的作用,考虑话轮沉默的使用与解释,能够进一步分析特定的认知语境,为相关理论提供研究基础。 二、话轮沉默的概念 话轮沉默可以视为话语交流中的沉默行为。沉默行为具体是指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不说话或不说话时指代特定的事物;二是听不到声音的沟通状态;三是在沟通中遗漏,或未特定提及,或故意的空白语言片段。这三种情况都是在语言表达中常见的话轮沉默现象。正是由于话轮沉默被定义为没有发声的语言状态,因此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他们认为话轮沉默并不代表语言沟通中的消极形式,正因为话轮沉默的存在,反而构建了一个积极的、完整的沟通世界。在这一世界中,话轮沉默起到了重要的交际作用,是整个话语结构中的框架,它包含了其他形式的非语言交流,如沟通手势、四肢形态、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1985年的著作《沉默》中,表达了丰富的沉默概念,由此将话轮沉默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定义。话轮沉默可以表达赞成、拒绝、崇敬、敬畏、间接等多种语言形态。

当代人际交往,没话找话还是陷入沉默更尴尬?辩论赛 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当代人际交往,没话找话还是陷入沉默更尴尬?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一辩反方辩词: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代表反方,就当代人际交往中“没话找话”和“陷入沉默”哪种更尴尬的问题发表我的意见。 首先,我认为“没话找话”更为尴尬。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沟通,对交流能力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当我们面临沉默时,尴尬感确实存在,但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这种尴尬,如启动其他话题、转移注意力等。然而,当我们“没话找话”时,我们将不得不在一段尴尬的对话中拼凑出来一个话题,这样的话题往往是牵强附会、空洞无力的,会造成进一步的沉默,并且可能引发更尴尬的局面。 其次,陷入沉默并不一定是尴尬的。沉默有时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也可以是一种表达思考的方式。在交流中,我们不可能时刻都有话和对方聊天,我们需要有时间静静思考和听取对方的意见。因此,陷入沉默并不意味着交流断裂或尴尬,恰恰相反,它可以为我们创造更深入的交流机会,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以及进一步阐述我们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们要明确一点,沉默并不一定是一种负面的体验。在精神健康方面,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我反思和独处的重要

性。沉默可以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能够更加专注地倾听他人,去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这样的沉默是有益的,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所述,与“没话找话”相比,陷入沉默并不一定更尴尬。通过适当的方式处理沉默可以促进更深入的交流,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谢谢。 二辩反方辩词: 尊敬的评委、各位观众: 我是本次辩论赛中的第二位反方辩手,我将继续为我们反方呐喊助威。 首先,就“没话找话”来说,虽然它可能看起来有些牵强附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交流的尴尬。通过“没话找话”,我们可以给对话注入新的话题,打破僵局,从而在交流中维持和谐的氛围。即使一开始的话题并不相关,也可以通过巧妙引导,逐渐过渡到更有意义、更有共鸣的话题。这样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和互动。 其次,陷入沉默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尴尬。在一个本就沉默寡言或不熟悉的场合,一旦陷入沉默,会让人感到尴尬和不自在。这种沉默让人产生不安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双方的交流和相互关系。而通过“没话找话”,我们至少能够在短时间内避免沉默所带来的不适感,保持良好的交流状态。

教师:沉默的文化-精品文档

教师:沉默的文化 教师几乎天天与讲台为伴,将学生作为听众,“宣讲”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因此,教师似乎拥有最大的话语空间。但是,走进一些教师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沉默的文化”。相当多的教师感受到,他们在与自己日常的职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务上几乎没有任何的话语权。在“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听不到教师的话语,在漫天的“声讨”声中我们听不到教师的反抗,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受不到作为文化人的教师的激情与想象力。教师的失语于此可见一斑。 教育改革中的“沉默” 在教育改革中,社会所关注的是教师是否忠实地实施了预定的教育目标,是否执行了课程计划。至于在行动中教师的所想所感却很少有人问及。作为研究者的我们,也已经习惯了以提要求的方式来呈现我们关于教师的研究,很少去思考这些要求对于教师意味着什么。须知,必要性与可能性之间有着相当的距离,而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也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沟通。坚持理想是必要的,以理想指引现实也是合理的,但是对此我们应当保持足够的警惕,防止以“理想”为借口来发空泛之辞。教师是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力量,但是,作为直接践行者的他们,在改革的过程中却很少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当研究者提交研究规划时,教师不

曾被协商,也不曾被咨询,他们的姿态仅仅是等待。但是问题在于,学术逻辑和实践逻辑往往走的是两条彼此分离的路。所以,等待的结果是,面对形形色色充满诱惑的新奇的教育话语,很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在浑浑噩噩中被裹挟着卷入了改革洪流。 或许我们可以说,教师已习惯了过一种操作性的生活。因此,教育改革中的失语或许可以理解为教师主动放弃了话语权。毕竟,沉默是许多人明哲保身的重要策略。但是,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沉默的教师为什么总是责任的最后担当者,并因此而常常成为“替罪的羔羊”?凡改革总会遇到阻力,这自不待言。阻力来自多方面,教师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将所有的问题都推到教师身上,甚至以“惰性”“拒斥”等话语来指责教师参与改革的姿态,这对于教师则有失公正。问题的另外一面非常耐人寻味:倘若每次改革的阻力都来自教师,每次改革均因受到教师素质的影响而搁浅,那么,我们改革方案的设计为什么不充分考虑教师的接受能力?究竟 是教师拒绝了我们还是我们根本上就忽略了教师? 面对“声讨”的无奈 今天的中小学教师感受着或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重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不是来自贫穷(虽然在很多地方,教师本来并不高的经济收入时常被拖欠),也不是来自于身份模糊所带来的不确定感。今天困扰教师的最重要因素,是来自各种媒体“铺天盖地”般的“声讨”,来自教师职责边界的无限延伸,由此带来

会话中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及其交际功能

会话中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及其交际功能 一、引言 会话活动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会话的分析与研究已经从静态描述发展为动态研究。现在一般从话语角色类型、语用模糊会话策略、会话活动类型对会话活动进行动态分析。但在进行会话活动的动态分析时,却往往忽视了会话活动中的非言语分析。非言语交际是指会话活动之外的非话语交际,包括:表情、动作、界域、服饰、副语言(伴随有声语言的非语词声音,如音高、音色、哭声、笑声、停顿),时间、场景(包括建筑、器物、颜色、光线、气味等)。对于非言语交际问题的论述并不多见,且往往局限于文化、跨文化或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进行语用学的讨论并考察其交际功能。 二、非言语因素的语用分析 在会话交际中,非言语因素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的参与能帮助克服语言的局限,帮助语言的表达,帮助会话双方推测出会话含义,对非言语因素的研究也有益于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扩展和补充。 (一)辅助话语意向含义的获得 话语意向(discourse intention)是话语的语用含义或言外之意,即发话人的真实意向、目的之所在(Cook, 1989)。格莱斯把人们交际中的话语意义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另一种示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或meaning-nn)。话语的自然意义是指句子层面的意义(sentence-meaning), 即字面意义;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说话者借助句子层面想要表达的潜在意义,即话语的言外之意(Levinson, 1983)。 人类从何时起在交际中开始运用话语的意向因素已无从考证,但至少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人们就已经懂得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言外之意来表达真正的交际意图了。而话语意向含义的获得,也可以通过特殊的非言语手段来实现。以娇滴滴的声气、表情献爱是常见的,以恶狠狠的声气、表情表示憎恨、厌恶也是常见的。当非言语行为与话语内容和谐时,话语表达的是语面意思,但由于种种原因非言语因素与话语内容不和谐的情况也很常见,这时话语就有了言外之意,而且这种言外之意常常与话面意义相反。可以这样说,凡是在言语生命意识的可听、可见的非言语因素都可以成为传达意向含义的特殊手段。零语境句配上不同的非言语因素获得迥异的语用意向含义就很能说明问题。比如: (1)你今天来的正是时候。 我们让这句话成为语境句。当说话人的意图与语面一致时,“正是”的音强最大,且用降调,配之以略为高涨的情绪以及感激或庆幸的面相。但如果说话人一字一顿地说出这句话,音强几乎无变化,到了“正是”却突然变慢,配上诡异的或

大学生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 王健张静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往往被视作师生间的交流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文章首先探讨分析了课堂沉默的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与教师提问策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课堂上造成消极沉默现象的几种原因,进而阐述了这些因素与教师的提问策略有关。最后从教师课堂提问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课堂沉默;积极沉默;消极沉默;提问策略 一、引言 21 世纪初开始的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以往那种外语教师单一“演说”的教学模式,走向一种合作研究的教学模式,强调课堂学生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说”。然而许多教师发现,要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是非常困难的,许多学生在问题面前缺乏主动性,即使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教师们经常抱怨学生在课堂上是如此的静寂和沉默。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经常三缄其口,沉默不语,让教师和学生都陷入尴尬的境地。近几年我国外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比较关注英语课堂沉默现象及形成的因素。这些研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失调、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语言能力的缺乏、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保持沉默的原因。而国外对课堂沉默的研究,较为著名的是Amy B.M.Tsui[1]所作的《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沉默与外语课堂焦虑》的调查,该研究是一项对中学生外语课堂沉默的研究,她发现学生的沉默主要与焦虑有关。另一项是Jackson[2]在用英语讲授商务管理的课堂上进行的研究,他发现教育、社会文化、情感等因素导致了学生的沉默。本研究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的各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讨论学生保持沉默的原因,并试图从学生问卷和访谈的语料阐述学生沉默与教师提问策略之间的关系。二、课堂沉默与教师提问策略 沉默是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而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交际主体只能是教师和学生,它的交际链也只能有两种形态:教师——学生,学生——教师。那么课堂沉默可以相应地定义为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 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3]从广义层面讲,它包含了课堂教学中所有沉默现象,而狭义上单指课堂提问或课堂讨论中学生的沉默。本文从狭义这一层面就课堂沉默现象进行论述。1.学生课堂沉默的两种表现根据课堂效应的不同,刘向前(2005)在关于课堂沉默的一项研究中提出了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3] (1)积极沉默 沉默是学生思考时普遍的和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将老师所授知识接收→分析→归纳→运用的必要表现形式。其表现形式多为:①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陷入积极思考中的沉默;②学生对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讲述或回答认真去倾听和思考的沉默等。由此可见,沉默并不是绝对的坏事,必要的沉默使学生有机会利用必要的时间理解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努力思考课堂提问并组织语言而最终在脑海中形成答案。 (2)消极沉默 根据课堂沉默现象,消极沉默又呈现两种表现形式:(1)有些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所讲知识或被动接受或不懂装懂,对课堂提问或不闻不问或不愿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使课堂教学组织活动瘫痪,毫无生气;(2)课堂表象上呈现出热烈、活跃,师生配合良好的状态,其实质却是往往由几个特定学生反复发言,其他学生仿佛置身事外,与课堂活动无关,一味沉默。这两种表现形式均与现时外语教学改革中提倡的互动教学格格不入,极大地影响了课堂

沉默:在有声的世界里无言的戏剧张力r——以电影《芳华》中静默影音的艺术表现为例

沉默:在有声的世界里无言的戏剧张力r——以电影《芳华》 中静默影音的艺术表现为例 马骁;李亚青 【摘要】沉默,作为电影的声音形式,是电影叙事建构的一部分,对推动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电影中,沉默往往会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修辞手段,也会成为导演思想表达的语言,同时,也会成为电影本身的一种隐喻.作为一种在互动中保持沉默的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沉默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正如美国作家恒瑞·戴维德·索然所说:"在人类的交流中,悲剧开始了,而不是在对文字的误解时,而是当沉默不被理解的时候."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9)002 【总页数】4页(P18-21) 【关键词】沉默;戏剧张力;芳华 【作者】马骁;李亚青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广东珠海 519085;澳门科技大学,澳门519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1

沉默作为声音的一种组成部分,尤其在有声电影时代,无声的沉默更加具备戏剧的张力,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玆在 其《电影的精神》与《电影:一门新艺术的本质与演变》等著作中较早对沉默的表现作用作过系统的思考。根据他的理解,沉默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别:其一是电影的声音具备对生活的环境音的描绘模拟功能;其二是电影的声音具备戏剧效果的断续功能;其三是声音具备表现人物内在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理功能。尤其是最后一项关于人物内在无法通过言语来表达的形态与内容,可以说对研究电影中人物与场景的沉默的艺术效果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因为它不仅奠定了巴拉兹所在的那个时代研究有声电影中“沉默”的电影美学价值的理论基础,更是为今天我们研究“沉默”作为一种电影美学表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有章可循的理论基石。 无疑,我们今天讨论沉默在电影中的作用,是因为我们发现电影的作者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具有明显意图性的沉默事件,把我们带入电影的情节之中或者人物的命运之中。在电影所呈现的时空之中,电影的作者会让所有的事物忽然静止,或者让主人翁忽然就陷入到静寂无言的状态之中,这个时候,沉默就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我们关注的重大戏剧性事件。 一、沉默:人物内在倾诉的外在表现 关于电影中沉默的影音美学的研究已经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及美学、电影修辞学、语言哲学等领域都有展开,尤其是语言学界把沉默作为一种无声修辞来研究。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都是构成人类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有声语言即话语,用福柯的话说,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固然包含着大量信息,但无声语言并不是完全的意义空白,在特定的语境中甚至会传达出比有声语言难以传达的态度、情绪及环境信息等。 巴拉兹关于“沉默”作为电影影音表现手段的理论探讨,对“沉默”的艺术表现力

从语用学角度看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

从语用学角度看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 文章从语用学角度重新对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进行分析,具体是从语言的间接性和关联期待两方面着手。间接性语言的使用导致了话轮沉默的产生,关联期待的满足又使人们理解了话轮沉默,但有时候,话轮沉默却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和尴尬。 标签:会话语篇;话轮沉默;间接性;关联期待 一.引言 自从1959年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问世以来,非言语交际便成为众多相关学科共同涉及的研究课题。沉默,作为最典型的非语言交际 手段,已逐渐成为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对象[1]。 会话中的沉默伴随话语而存在,是相对于以言语形式表达意义的另类。沉默既是会话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话语建构的一种方式。话轮沉默(即意义沉默)是会话交际中沉默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以话轮内沉默(within-turn silence)、话轮间沉默(inter-turn silence)为参照,可单独充当一个话轮的沉默。一般说来,其位置相对固定:位于邻接对(adjacency pair)的后轮部分。具体而言,根据话轮转换规则(turn-taking rules)之一,即:当前说话者C(current speaker)在结束当前话轮之前或之时己选定下一说话者N(next speaker),但被选者N却保持沉默 [2]。邻接对是指会话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序列,它们成对出现,顺序相对固定,如:问候- 问候,询问-回答等。组成它的两个话轮分别称为“前轮”(first pair part)和“后轮”(second pair part) [3]。两部分之间有很强的“过渡关联”(transition relevance) :前轮的出现使后轮几乎成为必需。该“过渡关联”赋予邻接对的后轮部分很高的“结构期望值”,从而使位于其处的沉默由于“关联缺省”(relevant absence) 而含义丰富 [2]。对会话语篇中话轮沉默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为透彻地理解这类语篇中的会话含意,更为全面地了解会话双方的关系、身份、地位、思想和情趣等。 国内对于话轮沉默的研究很少,零星的几篇文章是对其现象的列举。只有龚卫东、吴雪艳(2003)从关联理论视角解读话轮沉默,他们从关联理论的信息意向和交际意向,关联性和语境效果两方面来分析“听话者”对话轮沉默的解读,这给话轮沉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最近几年也有学者研究话轮沉默,但大都与龚的视角大同小异。笔者在对前人的文章参阅后,发现对话轮沉默的研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描写性沉默语用观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描写性沉默语用观 王志娟 【摘要】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沉默语用观,提出了一般性沉默和描写性沉默的概念,强调了以下观点:1)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描写性沉默能使信息量得到膨胀;2) 描写性沉默既是一种语用原则又是一种动态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语 用策略. 【期刊名称】《镇江高专学报》 【年(卷),期】2010(023)003 【总页数】5页(P26-30) 【关键词】沉默;描写性沉默;语境 【作者】王志娟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广州,5106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中国传统艺术之一的国画很讲究留白。人们日常交往中的沉默就如同国画里的空白。沉默现象既普遍又重要,国内外一些学者较早就开始研究沉默现象。笔者将语间和话轮间沉默的地点、时间、人物等场景的各种直接因素称为小语境;将与选择沉默有关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称为大语境。历经五千年积淀的中国文化异常丰富,影响着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语用沉默现象至今少有研究,

描写性沉默的探究似未见过。 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符号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以色列语言学家Dennis Kurzon在其著作《沉默话语》(Discourse of Silence)中,阐述了沉默语法,区分了2种沉默现象,一种是无意图的(unintentional),另一种是有意图的(intentional),前者是与心理素质有关的,常常因个性压抑 所致;而后者是不与对方合作的有意图的一种尝试。他认为:有意图的沉默是一种有意义的言语行为,话语间沉默的中心问题是发现意义[1]。Verschueren把沉默看作是与言语有关的一种符号概念,他提出了沉默的8个原因:1)说话者从内心深处感觉不想说话;2)说话者不知下面该说些什么;3)说话者因惊喜、痛苦 或其它强烈情绪说不出话来;4)说话者实在无话可说;5)说话者忘记他/她要说些什么;6)说话者因要听别人讲而选择沉默;7)说话者在隐瞒着什么;8)说话者对话题不感兴趣[2]。 1.2 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Gurevich把沉默看做是交谈时与对方拉开距离的方法。交谈 以言语宣布其到场与否,保持沉默就表明不在场,不参与交谈活动,双方的距离就拉开了[3]。Bruneau从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3种沉默:心理语言因素的沉默、社会因素的沉默和文化因素的沉默[4]。Bruneau将互动性沉默假定为交谈中有意图的沉默,对方能从中推断出交谈意义。 1.3 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Jerem y F.Jones在《从沉默到交谈:学生参与学术小组讨论的跨文化理念》一文中提出许多亚洲国家学生在课堂上喜欢沉默的共同原因是不愿对老师的权威性进行挑战[5]。M isa Fu jio于2004年在对美日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个案中,分析了 由日本人语用转移所引起的错误传递,特别是沉默现象,“yes”的歧义和美日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