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肠屏障损伤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26.52 KB
- 文档页数:3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病情复杂、病死率高的消化系统疾病,可致人体多个器官受损,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病死率可达20%~30%[1]。
近年来,由于医疗水平及监护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逐渐降低,但SAP时并发的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疗途径。
由于SAP时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可导致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可经过门静脉或肠系膜淋巴结转移至腹膜、胰腺、肺、肾及脾脏等全身多个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近年来关于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所致的继发感染已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本文就SAP时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可能发生机制作一综述。
1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生物屏障、免疫屏障和胃肠道运动构成,正常情况下,当人体未受到创伤、严重感染等不利因素时,肠道内的细菌及内毒素由于屏障的作用不能进入循环系统。
SAP时大量细胞因子、炎症介质的释放,肠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使肠道内的细菌、内毒素等穿过肠黏膜进入循环,引起全身多处器官的损伤。
1.1机械屏障肠黏膜的机械屏障是阻止肠道内细菌、内毒素等有害物质进入循环的天然屏障,肠道的正常运动不仅是消化吸收的基础,而且也有利于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的排出;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菌膜、黏液及胃肠道的蠕动等共同构成肠道机械屏障,该屏障的完整性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结构完好,它能阻止肠道内的细菌及毒素进入肠道以外的脏器;肠黏膜上皮细胞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组成[2],上皮间的紧密连接是由多种功能各异的蛋白质构成的,带状分布,有封闭细胞间隙的作用,肠黏膜表面上皮有许多绒毛,形成肠腺,可以分泌黏液,肠腔内的细菌与肠上皮细胞膜以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的形式“植于”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并被黏液包被,形成菌膜。
菌膜具有防御功能,能有效阻止有害菌靠近或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而胃肠道的蠕动则使有害物质得以排出。
这些组织构成的机械屏障对人体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保护作用。
2024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干预时机与策略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治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反复在内、外科之间徘徊,经过多学科的共同努力,现已取得了重大突破。
早期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液体复苏、营养支持和胰腺炎相关并发症预防等。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局部并发症,如假性囊肿、包裹性坏死等,其中感染性胰腺坏死是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严重并发症。
现已形成采用创伤递升式策略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共识,即首先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对引流不佳的患者再采取进一步的外科或者内镜的微创治疗,而开腹手术不再是干预的首选方法。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方面的进展,并分享了笔者团队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诊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药物来终止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的病程,但在对其相关危险因素的了解以及不同阶段的具体治疗上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分级描述了3种严重程度的急性胰腺炎——轻症、中重症和重症[1]。
通常需要手术治疗的对象主要为感染性胰腺坏死(infected pancreatic necrosis,IPN),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为创伤递升式策略[2]。
笔者在SAP治疗领域开展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结合国内外SAP研究的进展,从治疗变迁、干预时机、内外科治疗方法比较三个方面对SAP进行系统性梳理。
一、治疗变迁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SAP的治疗始终在内、外科之间反复徘徊。
早在1889年,有学者就提出对于SAP早期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是十分有害的[3]。
但这一观点提出十余年后,一些学者认为SAP患者能够从早期手术治疗中获益。
1925年,Moynihan提出了清创术联合腹腔引流的经典手术策略,这种手术策略用于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坏死[4]。
1938年,Nordmann在德国外科年会上总结了治疗经验,认为对于SAP患者应行全面保守治疗,早期手术效果不佳,病死率高[5]。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功能障碍疗效观察发表时间:2014-05-05T13:49:02.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5期供稿作者:吴红苗[导读] 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一种较为危险的疾病,其起病较急,病情危险,并发症多,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吴红苗(广东茂名石化医院消化内科广东茂名 525011)【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排便缓解时间、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5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5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3.6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症状缓解快,并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一种优秀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R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064-02 重症急性胰腺炎为一种较为危险的疾病,其起病较急,病情危险,并发症多,为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肠功能障碍便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尽早的对患者肠功能障碍情况进行缓解,有助于简化病情,提高治疗预后[1]。
西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为目前主流的治疗方式,但单纯的西医治疗对肠功能障碍的缓解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者另辟蹊径,采用中药进行辅助治疗,帮助改善患者症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肠功能障碍患者78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25-70岁,平均年龄(40.4±5.7)岁;对照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在27-71岁,平均年龄(40.8±5.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重症胰腺炎诊治研究进展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病情严重并常常伴有高病死率。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关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治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一、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研究进展:1.血清标志物的应用:血清淀粉酶是急性胰腺炎的最早和最常用的诊断指标,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
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血清胰酶原、糖类抗原CA19-9、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标志物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2.影像学检查的进展:除了常规的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外,近年来研究发现MRI、MRCP、EUS等技术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尤其是EUS可以直接观察胰腺内部的胰腺液囊肿和胰岛素瘤等病变,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二、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研究进展:1.早期积极液体复苏:目前广泛认可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积极液体复苏。
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患者循环稳定,改善组织灌注,减轻脏器损伤。
2.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应用在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临床指南建议,首选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肠内营养支持: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常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肠内营养的优点在于能够保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维持肠道黏膜健康。
4.介入治疗的进展: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胆道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可以明确诊断和治疗同时存在的胆道梗阻,减轻胰腺炎病情。
综上所述,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诊断方面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使得早期诊断更加准确;治疗方面早期积极液体复苏、合理使用抗生素、肠内营养支持和介入治疗的进展,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