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5
制度变迁的动因理论;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制度变迁的含义,就目前的文献所见此词应该是林毅夫在1989年表的文章“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汉译在国内的发表中提倡的,而后几成流行语,此前我们说到类似语义时说的变化,改变,改革等慢慢的被提及的次数就少了。
英语中的Institutional Change对应制度变迁,Change对应变迁,从语义学的角度而言,汉语中“变迁”一词指事物的变化、变更、发展、进化、演变等,英语Change做动词作用等同于become,应该说,在英文中,“change”一词的本来含义是“变化”和“改变”,并没有多少中文中“迁”即“演变”或“进化”的意思。
但是,在诺思制序分析的理论框架中,他曾明确指出:“制序提供了人们相互影响的框架,它们建立了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从这一理解出发,诺思明确地表明,在他自己的论述中,“结构”一词是指“制序框架”,而“‘change’一词是指制序的创立、变更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诺思,1981,)。
制度变迁的定义:是新制度产生,并否定、扬弃或改变旧制度的过程,制度变迁可能在以下意义上发生:第一,扩充型:原有各种制度保存,产生新的制度;第二,改变型:原有制度本身变革成新制度;第三,减少型:原有制度结构中的一些制度因失去存在意义而消亡。
如商品粮制度,介绍信买机票的制度;第四,平移型: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中,制度的性质种类不变,但相对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制度结构发生了变化。
如在人事任免中的档案制度。
制度变迁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是:分析变化了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人口结构、产权、道德文化、意识形态等等外在的制度环境如何向人们提供新的获利机会,从而提供改变制度、创造新制度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或节约某些交易成本,人们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当新制度所能提供的边际收益相当于旧制度运行所需付出的边际成本的时候,制度变迁就会暂时停止,制度结构就达到了某种“均衡”;只有当环境改变时,才会又发生对新制度的“需求”与“供给”。
董事会制度起源、演进内容提要:公司的两权分离和董事会作为决策中心、董事会采取共管与合议模式及董事作为公司责任的最后承担者是董事会的三个基本原则,各国立法几乎概无例外,并衍生出诸多细致规定。
产权—不完全合同理论忽略了这些法律原则;结构—功能视角和关系型契约理论可以解释其合理性,但不能解释成因。
按照政治—历史理论,董事会是为了确保组织独立性而出现的。
随着公司从公向私的演化发展,这三个原则植根于法律制度之中。
而中国对公司的理解是和融资、营利联系在一起的,受制于从功能上认识公司和传统观念,从清末接触公司概念以来,中国对董事会制度的理解一直较为薄弱,这也表现在现行法中。
应结合政治理论理解董事会制度。
古今中外,有公司必有董事会。
这一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一致性,要远远超过大多数法律中的问题。
和纷纭芜杂的公司理论及其延伸命题——公司特性究竟包括哪些因素——的持久争论相比,[1] [1]董事会在规范意义上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行使者,集体决策、合议和共管的行为模式,几乎没有例外。
但中国的公司和公司法理论研究,常常忽略了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模式必然存在的特征。
董事会的存在及其运作模式,受制于公司理论,这在过去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
在19-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里,对公司的理解受制于拟制论和实在论的争论;20世纪30年代之后,各种各样的合同理论和政治理论沉溺于解释股东如何形成群体或实体及其权威或利益分配,更多关注公司管理者作为代理人对股东利益的偏离。
近年来,董事会制度的原则、合理性、角色定位等规范命题的研究开始涌现。
本文试图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一个中国文本。
一、董事会制度的原则性规范纵横观察各国成文法和判例,公司董事会制度中有三个隐性的统领原则,界定了公司董事会运作的边界,即(1)董事会是公司权力的最高行使者(director primacy);(2)董事会采用一人一票平等的并且集体合议方式行事;(3)董事会对公司制度的有效和正当运作负有最后责任。
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摘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高校可以定义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普通高等学校。
可见,民办高校具有非政府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公益性使之不同于企业,非政府性使之不同于公办高校。
现阶段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主要由民间资本投资举办的现实,则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具有不同于西方纯粹由捐资举办的私立高校的诸多特质。
因此,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制度的构建,需要借助相关理论,在借鉴境外经验的同时,从具体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设计,加以探索。
关键词: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法人治理构建和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是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校”方针的选择,是解决民办高校健康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
研究、探讨和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有利于在法理上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理依据;有利于解决民办高校产权制度中还存在的某些缺陷,保护办学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理顺民办高校与包括政府、教师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有利于保障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使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过程和所处的阶段,既不同于欧洲完全公益性质的私立高等教育,也不同于美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家的营利性私立高等教育。
这就决定了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问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民办高校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特点从目标或价值取向来看,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后者以追求股东及公司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社会效益只是其在追求经济利益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外部环境因素;而民办高校则必须以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基本出发点,经济利益只是其实现社会效益过程中的一个手段和物质支撑。
因此,构建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时,必须注意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的动机。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的分析框
架
方晓田
【期刊名称】《高教发展与评估》
【年(卷),期】2024(40)2
【摘要】通过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演变脉络的审视,可以发现整体性分析制度变迁动力是正确把握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出发,提炼出环境与观念、法治与权力结构、关键节点与行动者、制度稳定与变革循环等主要因素,以建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分析框架,由此发现:环境与理念变化综合性驱动制度变迁,宏观法制与权力结构变化主导性驱动制度变迁,历史关键节点及行动者选择变化加速性驱动制度变迁,制度稳定与变革变化则循环性驱动制度变迁;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动力变量遵循各自的制度逻辑展开互动,共同推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变迁。
【总页数】15页(P41-54)
【作者】方晓田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8
【相关文献】
1.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对1949年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变迁过程的理论分析
2.中国渐进式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
3.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的审视与反思——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4.政府经济行为与民办高校发展模式的选择——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背景的分析
5.社会组织制度何以变迁?——一个多元动力机制的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办高校董事会存在问题分析及发展的若干建议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民办高校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对自身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而作为法人治理结构核心的董事会制度,在民办高校办学实践中呈现出诸多问题。
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董事会制度,维护民办高校的公益性,应着手建立一种共同治理模式,包括完善有关民办教育法规,引入广泛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加强董事会的内外部监督和创新民办高校产权制度。
标签: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治理;产权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是改革传统高等教育办学、管理、投资体制的重大探索。
实践证明,民办高校董事会在提高学校知名度,筹措教育经费,沟通学校与市场的联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办学的独立法人实体,民办高校应构建一种法人治理结构,即设立的校董事会、监事会、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行、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
其中,董事会制度是该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
事实上,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明确规定下,民办高校大多都选择董事会作为学校的决策机构,但在办学实践中呈现出诸多问题。
剖析民办高校董事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民办高校董事会的认识,更有助于推动民办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一)董事会成员的构成问题由于《民办教育促进法》未对民办高校董事会成员的来源、结构及比例做具体规定,使得大部分民办高校董事会成员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董事会成员中名人化倾向严重。
以公有制为主的高教体制下,民办高校的社会认可度低,为了提高知名度,争取更多赞助,疏通学校与方方面面的关系,民办高校董事会在选聘董事时通常选择具有较高社会名望的人担任,如退休的政府官员,公办高校的学术权威等。
但名人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有的年事已高,仅在开学、毕业典礼中出现,或事务繁忙或社会兼职很多,难以真正参与学校的发展。
二是“家族化”管理倾向严重。
制约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制度性因素分析 2008-11-29 23:04:33上海杉达学院摘要:本文从政府、市场和学校三者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三角模型,据此分析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制度化过程的逻辑及其缺陷,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政府;市场;民办高校;制度;三角模型一、问题的提出目前,基于私立性质、低质量以及致力于商业化等原因,私立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普遍性的批评。
这些批评自然有它的背景。
在我国,当前对民办高等教育的非议也很多。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当前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多是因为一些独有的因素所造成。
我国是一个后发型的国家,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也有后发型的特征。
因此思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自是应从这一点出发。
在众多后发型的问题中,各种高等教育教育资源的不足成为制约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各种制度性因素的准备不足成为阻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下称《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下称《实施条例》)的出台是我国民办教育领域内的大事,但能否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法治时代的标志,笔者认为,这值得怀疑。
试问,关于法治,除了几部相关的法律法规,我们还准备了什么?按照制度的生成方式,新制度主义学者诺斯认为,制度包括“正规约束”(例如规章和法律)和“非正规制约”(例如习惯、行为准则、伦理规范等),以及这些约束的“实施特性”。
按照这一定义,离完整意义上的制度化和法治化,我们的距离还很远。
实际上,《促进法》和《实施条例》中的“促进”精神和措施并没有得到众多民办学校的认同。
相反,很多学校认为,《实施条例》的出台,出现了更多约束条款,对于限制民办教育发展的那些“瓶颈”问题没有回答和解决。
例如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平等地位问题,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等问题。
对于争议最大的民办学校的“合理回报”问题,《实施条例》也没有做出相应规定。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现状、成因及优化路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民办高校董事会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逐渐兴起,并在高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董事会的设立和职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高校治理方式,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且与高校治理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民办高校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董事会作为民办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决策、监督和评估等职责。
董事会的成立不仅满足了高校发展多元化的需求,更为高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董事会的权力和职责界定不清、董事会成员缺乏业务能力和监督意识以及董事会的治理机制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董事会的正常运转和高校的良好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从加强董事会的监督与管理、完善董事会成员的选拔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路。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对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的现状、成因以及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为民办高校董事会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参考,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向进行编写:在文章的1.2部分,我们将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以让读者了解本文的框架和内容安排。
首先,我们将简要描述文章的整体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部分。
引言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包括现状、成因和优化路径三个小节。
结论是文章的总结部分,主要包括总结现状和成因、提出优化路径的重要性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整篇文章的主题,并简要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通过概述,读者可以对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介绍文章结构时,我们会详细说明引言、正文和结论各部分的作用和内容安排。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校;管理体制;交叉任职论文摘要: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党委监督保证的校长负责制。
学校的董事会、党委会、行政委员会交叉任职,做到决策职能、监督职能、管理职能的三能合一。
民办高校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弥补了政府教育财政不足,在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办高校的发展之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1】,第一种是优化结构,投入管理,整合资源,提升品牌,走高质量转移之路;另一种是投入资金,扩建校园,走规模扩张之路。
本文通过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探讨民办高校从发展期进入成熟期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制约,如何进行管理体制的变革,加强内涵式建设,实现民办高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的高质量转移之路。
一、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的发展模式——以产养学,注入式发展模式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前身是山东联合大学,1999年由山东长城实业集团总公司投资近亿元创建的,开始学历文凭招生;2000年与山东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招收高职专科学生;2001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山东联合大学基础上成立了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是典型的企业办学,以产养学。
长城实业集团凭借其产业群的丰厚收益和充足的资金,对圣翰进行了规模化投资办学,打造一流的教学环境,引进现代化的管理机制。
现如今,圣翰发展已成规模,下设财贸、工商管理、信息工程、汽车工程、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外国语、高等技术教育8个二级学院,开设44个高职专业,目前在校生总计9862人,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30846.9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 5.4亿元,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3562万元,馆藏纸质图书71.8万册,校内各项基础设施能够满足10000名学生校内生活、学习和实训。
从山东联合大学到今天的圣翰,十多年一路走来,圣翰经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渐渐地走向熟期。
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王 勇 陈启刚(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摘 要: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是各个利益主体经过多次博弈达到均衡的产物,其实质是制度创新,是我国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的核心。
制度环境的变革是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力;而民办高校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是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中图分类号:G648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513(2009)—04—056—05收稿日期:2009年5月8日作者简介王 勇(—),男,硕士,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民办教育。
陈启刚(—),男,硕士,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民办高等学校产权机制研究》(6jq 6) 董事会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内生性资源,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它是伴随着现代公司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断完善的,是为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而演化出来的一种内部治理机制。
董事会制度变迁是董事会制度的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
制度的非均衡是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动因,非均衡到均衡的制度结构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董事会制度变迁的过程。
当这一制度安排还存在潜在利益,处于制度非均衡状态时,就意味着出现了制度变迁的必然性和基本动力。
探讨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内在规律,对于加强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建设,实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轨迹(一)解放前我国私立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创立大学董事会制度1663年产生于美国,后成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在中国高教史上,高校董事会制度是在辛亥革命后由欧美引进的,曾是当时中国私立大学的主要管理模式。
1912年南京临时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废除了清政府颁布的只许私人兴办中等以下学校的相关规定,宣布开放教育权限,即除高等师范学校以外均允许私人开办。
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实业界和教育界人士,纷纷投资办学,举办了像南开、厦大、复旦这样有很高教育质量的名牌大学。
董事会制度是当时私立大学的主要管理模式,根据中华民国《私立学校章程》规定,校董会的职责是:(1)聘任校长;(2)筹办本校经费;(3)议决预算及审查决算;(4)学校财务的保管与监察。
①私立大学的校董会一般广泛吸收银行界、企业界和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办学,使校董会成为对学校的重要事务进行咨询、评议、审议的指导机构和筹措学校教育经费、支持学校发展的决策机构。
近代中国,私立高校没有政府常年提供2009No 14(To talNo 192)北京城市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BEI J I N G C I TYUN I V ERSI TY2009年第4期(总第92期):1971:1972::200w19的固定经费,再加上战乱不已的政治局面,办学经费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董事会成员的选择上,各个私立大学都十分重视其筹措经费的能力,很多私立大学的董事都是该校的“财东”。
校董会在我国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校董会成为一个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平台,一方面为学校的外部办学条件开拓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内部正常有序地运作发挥了作用。
二新时期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发展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私立高校一直是中国高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经过1952、1953年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借鉴苏联高教模式不再设立校董会,所有的私立大学被合并到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中断,私立高校董事会制度自然消失。
直到80年代,才出现了类似私立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机构。
根据陈宝瑜1999年对37所民办高校的调查,这些民办院校中建立董事会的有27所,占被调查院校的73%;未建立董事会的有10所,占27%。
②当时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尚在多元化探索中。
长期以来,我国关于民办学校的法律规范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也并未把校董会作为民办学校立案的必要条件,对民办学校是否需要决策机构也没有明文规定。
2003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是我国迄今为止的唯一的一部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
它对于董事会的规定,在董事会的地位、职能、成员的构成、规模等等方面都做出来具体的规定,相较于《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的规定有了质的飞跃。
(1)董事会的地位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了民办学校必须有决策机构,对于民办学校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决策机构,促进法规定得比较灵活,可以是董事会(理事会)也可以是其他形式,但实际上很多原来没有设立董事会的民办学校也纷纷成立了董事会。
(2)董事会的成员组成及资格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民办学校董事会的人员应该由投资方代表,校长和教职工代表组成,对于是否应有社会人士参与,并没有做出规定。
对国家现职工作人员能否加入董事会,《民办教育促进法》并没有做出规定,但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有补充规定,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成员。
因为国家现职工作人员担负一定的管理职责,掌握一定的权力,担任民办高校的理事或董事,容易产生角色的冲突,易滋生各种腐败现象。
对于董事之间是否要实行亲属回避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并没有做出规定。
(3)董事会与校长的职责问题。
《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了董事会与校长的职责,总的来说董事会负责学校的大政方针,校长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事务。
二、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制度变迁的主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国家政府、社会组织团体以及个人。
这种划分隐含着对变迁主体的构成、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理解。
与此相应,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主体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政府与教育行政组织;办学的主体———民办高校;学校教育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团体和个人。
由于三者所属的地位、利益不同,在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
首先,作为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主体之一的国家,制度供给是其基本功能之一。
政府行为和个人一样,也受利益最大化驱动,当政府看到了潜在的利润,就会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政府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量,自然是变迁的主体。
国家作为一定阶级的利益代表可以凭借其强制力、一致性意识形态等优势,能在75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很大程度上节约已经供给的新制度的实施成本(包括维持制度运行的信息成本以及保证制度有效实施的服从成本),并降低制度变迁过程中因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导致的高昂的代理成本或监督费用。
③而且,董事会制度安排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政府提供比私人更有效。
健全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公益性及其巨大的外部效益和社会效益决定了政府在制度变迁中要发挥其积极作用。
它主要通过自上而下地推行教育政策、法规等途径来进行的。
其次,民办高校是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关键。
诺斯认为,经济制度演变是由于制度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组织和制度的关系,如同游戏中的角色和游戏规则的关系。
民办高校行为受制度安排的规制,同时民办高校也是制度变迁的有效发起者和参与者。
一方面,民办高校是执行上级教育政策而成为制度变迁的协助与实施单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组织,在市场机制和现代教育的作用下,在与上级行政部门、其他学校和组织的竞争和博弈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常常会主动进行学校内部制度的变革和创新。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协调和制度安排运作成本较低,在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中处于主动地位,起着决定作用,是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决定者,即制度的选择主体和变革主体。
最后,社会团体及个人作为民办高校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是推动董事会制度创新的力量。
在现代社会和教育中,社会团体出于其自身对学校教育和人才的需求,而个人则出于对自身接受教育的选择意愿,促使其关于教育的偏好和意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的建构和设计。
社会团体及个人在董事会制度变迁中的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参与学校等组织形式来发挥,通过各种有效渠道介入制度变迁的过程,或是支持或是反对。
但是,由于其在民办高校董事会变迁中制度安排运作成本、组织成本、协调谈判成本较高,使他们在董事会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中处于被动地位,起从属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经济主体都想谋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在资源稀缺和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就要靠“社会博弈”来解决人们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制度可简单地理解为在“多次博弈”后逐步形成、使人们在相互打交道时可以较确定地知道别人行为方式的社会契约。
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在形式上可以看成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在产权交易市场上缔结的一组长期交易合同的集合,但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规则和利益分享的制度安排,是各个利益主体经过多次博弈达到均衡与妥协的产物,其制度的变迁过程正是现实中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不断分割利益的博弈过程。
三、制度环境的变革是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外在动因 制度经济学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董事会制度所处的外部环境或社会中的其他制度安排是影响其效率的外在动因,我们一般将其统称为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制度环境。
与民办高校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矛盾相比,制度环境处于相对主动地位,它是董事会制度变迁的首要条件和基本机制,董事会制度以制度环境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制度环境的制约。
本文将从现有制度、技术进步、社会行为规范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其对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影响。
11现有制度。
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所以,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就具有路径依赖的性质。
在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85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迁一旦走上了某一路径后,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自我强化。
因此,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变迁要受到原有的董事会制度安排或制度结构的影响,当董事会制度变迁中还存在着边际成本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增,人们就会对之加以模仿和改进,这种自我强化机制就会成为董事会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
21技术进步。
技术的进步是影响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形成潜在利润,在利润的驱动下促使制度的变迁。
拉坦认为,制度供给依赖两个因素:知识基础和创新成本。
社会科学和相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
二十世纪以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系统科学理论在管理学中的广泛运用促使管理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技术革新的浪潮,为董事会制度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和理论上的支持。
同时董事会治理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提高了人们对董事会制度的认知和设计能力;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建立在空间相互移动的个人、社会团体乃至政府部门参与民办高校董事会制度安排的操作成本和信息成本,当制度变迁所带来的收益大于所付出的成本,形成潜在利润,就会诱致董事会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