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集锦)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和影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一、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英勇的抗日斗争挫败了日本法西斯既定的侵略计划,延缓了法西斯国家的结盟过程,粉碎了美英的远东慕尼黑阴谋.同时又积极支持和配合了美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从而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始终独立地抗击日本法西斯,牵制着日本陆军的主力,是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要战场。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钳制和消耗了日本军队大量兵力,阻止和迟滞了日本的“北进”和“南进”;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与希特勒会师中东的战略计划;配合和援助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作为五大参战国之一,同法西斯集团中的第二号强国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长达8年之久的艰苦斗争。
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为最终战胜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1、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野心是很大的。
早在本世纪20年代,它就策划“利用中国的富源”,“和赤俄发生冲突”,“与美国一战”。
鉴于这种征服世界的狂妄企图,1931年9月,日本公然践踏《九国公约》,侵占中国东北,因为“在对俄作战上,满蒙是主要战场;在对美作战上,满蒙是补给线。
”①日本的军事行动,加剧了同苏、美之间的矛盾,遭到了苏美两国的谴责和反对。
由于和苏美矛盾的加剧,1936年6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计划》,把苏、美并列为第一“假想敌国”。
同年8月,日本五相会议制定了《国策基准》,规定日本的“根本国策在于国防和外交相配合,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方面发展。
”为此,要充实陆军军备,使其“与苏联在远东能使用的兵力相对抗”,在同苏联开战初期,“能给予打击”;要加强海军军备,“使其能足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彪炳史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二战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
虽然这场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在中国境内,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却是难以忽视的。
本文将从中国军队的抵抗、神奇的长征、民众的抗日情绪和国际影响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首先,在抵抗日本军队的过程中,中国军队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和顽强。
虽然中国当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军队装备落后,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伊始便展现出了对侵略者的坚决抵抗。
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使日本军队在中国的侵略速度受到了很大的阻滞。
日军曾幻想在数个月之内就能够完全占领中国,但是正是中国军队的抵抗和顽强,使得他们的计划被迫推迟和调整。
中国军队的勇武以及抵抗精神,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中国长征的形成和顺利进行,也间接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红军迎难而上,在残酷的环境中成功实施了长征。
长征的胜利不仅极大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士气,也激励了全球反法西斯力量的斗志。
中国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战胜艰难的勇气,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盟军以巨大的鼓舞,使他们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此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激发了民众抗日的强烈情绪,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压迫下,中国民众深受痛苦,但他们并没有屈服。
相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来。
在中国内地乃至海外华人中,抗日情绪高涨,各种自发组织的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相继成立。
例如,中国妇女积极参与到抗日战争中,组成了众多妇女抗日救亡团体,承担起对伤员的护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种抗日的热情和团结,使得世界各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对挑战的勇气,从而加强了他们的支持和反法西斯的决心。
最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的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战场。
在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十年多时间里,伟大的中国人民在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几乎是孤军奋战,顽强抵抗,使日本法西斯深深陷入“中国泥潭”而不能自拔。
虽然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也牢牢地阻挡了日本军国主义北上南进的步伐,破坏了德意日法西斯结盟的计划,对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侵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抗战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而且也是东亚和太平洋战场能够从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战场之一,持续时间最长。
由于中国军民抗击和消耗着绝大部分日军精锐部队,在战略上有力地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及亚洲其它地区的反法西斯战争。
欧战爆发后,国民党战场方面陆续进行了第一次长沙战役、桂南战役、枣宜战役、豫南战役、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战役等,抵抗了日军的疯狂进攻;八路军方面则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在华北向日军大举进攻,这场历时3个半月的大破袭战共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155人,并破坏了河北和山西的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动脉。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游击战争日益发展。
1939年,解放区战场抗击的日军就达到日本在华兵力的62%。
据日方统计,仅日本华北方面军在1940年就进行了20123次战斗,由此可见八路军的游击战给了日军多么频繁的打击。
正是由于中国抗战的牵制,才使日本不得不放慢南进的速度。
因此,中国的抗战无疑是控制局部战争迅速向全面战争扩展的中坚力量。
五、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战略配合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人民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义旗,并以举国奋战最先开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这个是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抗日战争由中国军民独立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开始,发展到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融为一体,始终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战场,造成了日军的重大伤亡。
中国抗日战争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作用:1、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七七事变”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东方的起点。
2、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
3、中国战场牵制和毙伤日军主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付出代价最大。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
地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转折。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因外敌入侵而割地、赔款、出让国家主权的屈辱历史;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和团结,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极大弘扬;光复了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失地,台湾、澎湖列岛等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废除了帝国主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长达百年之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和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赢得了应有的国际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民族解放史上的灿烂篇章,为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树立了光辉的旗帜,极大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使第二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对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进行最早,坚持的时间最长,战场最广阔,陆军作战规模最大,牵制和消灭的日军最多,所付出的牺牲也最惨重。
日本是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国家之一,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华。
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很大的,“九一八”侵华就不是简单的侵略中国,同时也是其北进攻苏,南进与美英争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1 936年日本制定的“基本国策”就更明显暴露了日本的这一侵略野心。
一、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了怎样的贡献?答: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最光辉的一页,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战略上策应和支持了盟国作战、配合了欧洲战争和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行动,制约和打乱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战略配合的企图。
中国的民族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战争的东方战场。
从1937年开始到1939年9月,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当英、美、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时候,中国人民孤身奋战,英勇抗击了百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
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
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的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英、美军队受到压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粉碎了远东慕尼黑阴谋,挫败了国际绥靖主义的企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保障。
“九一八”事变后,由英、美操纵的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采取协态度,提出事实上是瓜分中国的“满洲自治”计划并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利益。
1939年前后英、美政府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期通过国际谈判恢复所谓的远东秩序和“和平”中国人民以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有力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行。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了日本的主力、大大减经了其他反法西斯战争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力条件。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军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自己的解放,为帮助各国盟军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怎样正确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从中我们应得到怎样启示?答:(1)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战略地位和中国抗战外交的基础,而且对于中外关系,标志着中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走出了单纯依赖国联合西方大国际来解决日本侵华问题的传统弱外交的怪圈,增加了中国政府在国际上说话的份量。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1937年7月,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不仅是亚洲而且是整个“二战”的主要战场之一,拖住了日军数百万军队在中国土地上动弹不得。
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抗日战争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突出的表现为:第一,中国抗日战争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战略,有力地支援与配合了苏联卫国战争。
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苏联的野心早在20世纪初开始出现。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的几年内,日本的“北进”口号喊得很凶,但却始终未敢动手。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在中国东北境内的侵略军,使其无法集中兵力对苏联发动进攻。
正因为如此,苏联才敢大胆地从远东地区把兵力不断西调,以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从而极大地加强了苏联西线对德作战的实力。
第二,中国抗日战争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
1940年日军陆军共有51个师,其中陷于侵华战争的有39个师,占其陆军总兵力的76%,根本无力“南进”。
从而为美、英等盟国争取到了加强战备、准备反攻的宝贵时间。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虽然决心把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和东南亚,促它始终有后顾之忧,不敢放手、大胆地把更多的兵力从中国战场调到太平洋区域作战。
当时日本的总兵力已达到210万人,但有140万在中国战场上疲于奔命,能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仅有40万人,使日本“南进”计划一拖再拖。
中国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出发,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派出远征军直接支援了有关周边国家的抗日战争,配合了美、英盟军在亚太地区的反攻作战。
第三,中国抗战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会师中东的全球战略计划。
德、意、日法西斯自1936年签订《反共产国际协议》以来所追求的在侵略扩展方面“进行密切合作”的设想和计划,从未实现过。
1931年秋,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迈出了称霸世界的第一步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和惨重代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伟大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它不仅洗雪了中国的百年耻辱,开始了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重建战后的世界和平秩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世界上首先举起反法西斯义旗的是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是在中国首先打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粉碎了远东慕尼黑阴谋,挫败了国际绥靖主义的企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九·一八”事变后,由英美操纵的国际联盟,对日本的侵略采取妥协态度,提出了事实上是瓜分中国的“满洲自治”计划并承认日本在华的“特殊利益”。
1939年前后,英美政府召开太平洋国际会议,以期通过国际谈判恢复所谓的远东“秩序”和“和平”。
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太平洋会议,就是东方慕尼黑,就是准备把中国变成捷克”。
中国人民以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殊死搏斗,粉碎了日本灭亡中国的迷梦,挫败了绥靖主义的阴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进行。
在八年抗战中,日本陆军主力绝大部分时间被牵制在中国。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惟一战场,抗击着日本陆军总兵力的80%,最高时达到94%。
从1941年到1943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也占其总数的50%以上,最高时达到69%。
战争结束时,日本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陆军总兵力为2,053,483人,其中,在中国本部的日军为1,049,700人,占51%,在太平洋战场的日军为1,003,783人,占49%。
可见,中国战场抗击的日本陆军最多。
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反法西斯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曾两次派兵入缅,与美英盟军共同作战。
1942年中国远征军10万人首次入缅作战,成功解救了被困的7000多名英军,阻挡了日军向印度进军。
1944年中国军队再次入缅作战,修筑了“史迪威公路”,打通了盟军由印度向东进军的通路。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中国抗战是挫败日本对外扩张计划和拖垮日本经济的决定因素。
日本侵华目的,是妄想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然后以中国为战略基地,北犯苏联,南下太平洋,进而称霸世界。
由于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使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持久战的“泥潭”,打乱了日、德、意法西斯东西配合的战略部署,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与援助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法国败降,英国危急,为日本南进提供了最后时机。
而此时的中国战场,八路军正发动百团大战,歼灭日军2万余人,正面战场日伪军伤亡达273,000余人。
这一年日本陆军共有51个师,其中陷于侵华战争就有39个师,占其陆军总兵力的76%。
正是由于中国持久抗战使日本推迟了南进,从而为英、美等盟国争取到了加强战备的宝贵时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虽然决心把战争扩大到太平洋和东南亚,但它始终不敢把更多的兵力从中国战场调至太平洋区域作战。
1941年年底,日本的总兵力已达到210万人,但仍有140万在中国战场上,太平洋战场上的陆军兵力仅为40万人。
1995年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评价中国抗战的作用,不仅要看中国战场消灭日军的具体数字,更重要的是看中国战场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带来的巨大整体效应。
在评价中国及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贡献时,应该把各国的综合国力在盟国综合力量中所占的比例弄清楚,再与各国在战争中的贡献相比较,看它能作出多大贡献而实际上又作出了多大贡献。
丘吉尔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英国:西方忽视中国抗战是“流行的狭隘主义”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英国媒体报道的重点都集中在欧洲战场上。
媒体对亚洲战场的报道最多的是日本广岛和长崎遭原子弹轰炸。
不过,一些清醒的英国媒体也发出了“二战究竟是如何胜利的?”这样的疑问。
英国主流媒体《卫报》在一篇题为《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在二战中是如何获胜》的文章中指出,是苏联和中国的巨大牺牲使二战胜利成为可能。
文章说,苏联和中国为二战胜利作出的贡献被西方忽略了。
如果不是中国付出2000多万人牺牲的代价,在亚洲战场拖住了日本军队,日本军队就会在中国战场迅速取得胜利后进攻苏联后方,并控制太平洋地区。
没有亚洲盟国的抵抗,西方盟国将会付出更大的牺牲。
在英国权威历史杂志《今日历史》最新一期上,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特博士发表了一篇题为《铭记被忘却的战争》的文章。
文中指出:“在战争结束60年后,我们应该为对这场战争(指中国抗战)知之甚少而深感惭愧。
”他还表示,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让所有的人铭记那些在战争中作出重大牺牲的国家和个人将指日可待。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菲利浦·托尔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英国研究历史的人知道一些中国战场抗击日军的情况,但他们的兴趣侧重于中国在二战中遭受的灾难上。
托尔博士把西方社会对中国抗战作用的忽视称为“流行的狭隘主义”,即只关心有自己国家士兵参战的战场,他称这是整个西方社会的通病。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后东西两大阵营的冷战。
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降到了历史低点,东西方国家民众间几乎无法实现信息沟通。
8月21日,英国伦敦将举行纪念日本投降60周年的活动,专家希望媒体到时对当年的远东和中国战场有更加全面的报道。
法国:史学界要给中国抗战“正名”与看重历史文化的法国人谈起二战,他们都会津津乐道。
然而,谈到亚洲和中国战场的情况时,法国人却说不出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法国人来说,二战似乎只局限在欧洲战场。
亚洲太平洋战场所发生的战事,除了珍珠港事件和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外,普通法国百姓所知甚少。
法国外交部新闻司的一位官员向本报记者讲出了其中的缘由:第一,对多数法国人来说,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给他们造成了难以愈合的伤口,他们不可避免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欧洲战场,而远离他们的中国战场则不受人关注。
这当然可以理解。
第二,尽管法国各大媒体在中国都有常驻记者,但这些媒体显然没有将全面和公正作为纪念二战报道的方针。
媒体过于迎合读者,普通百姓不太关注中国抗战,媒体对这方面进行报道时也就缺乏动力,法国民众因此丧失了了解中国抗战的途径。
媒体对此负有相当的责任。
尽管普通法国百姓对中国抗战了解不多,法国史学界对中国抗战的研究近年来却逐渐形成一股热潮。
法国一名二战史专家告诉记者,一些历史学者正在为中国抗战史开展“正名运动”。
二战后,由于冷战的原因,法国史学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愿承认中国抗战对于二战胜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中国抗战隔离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外。
随着中国抗战史研究的逐渐兴起,许多历史学者呼吁,应当客观评价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所起的作用。
他们认为,法国国内的“抵抗运动”对德国法西斯军队起到了很大的牵制作用。
中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对于二战胜利所发挥的作用,与法国“抵抗运动”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法国军事学院专家肖布拉德认为,中国抗战对于二战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不容否认。
正是由于中国战场的牵制,日本难以将全部兵力投入到与美国的太平洋战争中,更不敢按照德国的要求在东线进攻苏联,这使得美军可以放心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同时作战,也为苏联全力反击德军解除了后顾之忧。
但是在战后二战史研究中,大部分西方学者都不愿意承认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这一事实。
在他们所著的二战史著作中,对中国抗日战争大都语焉不详,有的寥寥数语一带而过,有的甚至避而不谈。
其次,粉碎了英美在远东的绥靖政策,特别是英国的远东慕尼黑阴谋,避免成为第二个捷克斯洛伐克,使得中国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同盟国的重要抗日基地其次,西方和苏联史学家在日本最后投降的问题上分别认为是美国的两颗原子弹、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中国军民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著名历史学者齐世荣《论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应忘记的事实是:日军在投降前已经被中国人民的连续八年、大小几十万次的战斗打得狼狈不堪了。
日寇有如一匹野兽,使他最后致命的可能只是一两支箭,但如果他不是在毙命前已经满身创伤,还是会继续挣扎的中国抗日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点和后方基地,中国军队为保卫和解放东南亚等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战场不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且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点。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席卷了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
由于盟军在这一地区接连失利,丧失了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战略据点,从而使缅甸成为盟军与日军必争的战略要地。
日军若是占领缅甸,便可西进印度,直下中东,与德军会师;并可控制印度洋,取得制海权,以有效地支援太平洋的海战及从海上对印度和中东构成威胁。
于是盟军统帅部急切请求中国派兵支援,中国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在国内抗战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以第5、第6、第66军等部共约1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紧急入缅支援英军作战。
在担负曼德勒正面及东部地区的防御中,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先后取得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东枝收复战等重大胜利,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而英军担负的缅甸西部防线却被日军迅速突破,英军主力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地区,经中国远征军驰援解围,才使其7000余英军官兵得以安全撤退。
中国远征军的苦战,重创了日军,使其有限的进攻力量受到极大阻滞,被迫在沿亲敦江东岸和怒江西岸与盟军对峙,同时也使英军得以安全撤往印度,构筑新的防线,保证了印度的安全。
此后,在反攻缅甸作战中,由于英国持消极态度,中国为适应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利益和实施盟国的战略计划,毅然以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一部的配合下,率先发起缅北、滇西大反攻,胜利地打通了中印公路,并为盟军最后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军队在援缅作战中,先后投入30余万兵力,在历时3年多时间里,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
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苏、美等国先后向中国提供了贷款援助,以帮助中国购买军事装备,但这些贷款大部分规定中国以重要稀有金属和农牧产品予以偿还。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共向苏联提供钨砂31177吨、锑10892吨、锡13162吨、汞560吨、锌600吨、铋18吨;桐油8868吨、羊毛14300吨、生丝309吨、猪鬃885吨、生皮革223.3万张、茶叶30293吨;中国向美国提供了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其中钨砂1684吨、锑2093吨、锡10708吨),向英国提供了价值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