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导学案模板 (1)(整理).pptx
- 格式:pptx
- 大小:216.63 KB
- 文档页数:3
目录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2学习目标345710111213上2、本节课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作业独立完成()求助后独立完成()未及时完成()未完成()备课时间年( 2 )月( 26 )日星期(三)学习时间年()月()日星期()学习目标1、理解ab=ab(a≥0,b>0)和ab=ab(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运算.2、利用具体数据,通过学生练习活动,发现规律,归纳出除法规定,并用逆向思维写出逆向等式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学习重点理解ab=ab(a≥0,b>0),ab=ab(a≥0,b>0)及利用它们进行计算和化简.学习难点发现规律,归纳出二次根式的除法规定.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1、阅读课本P8 ~ 9页,思考下列问题:1417181921导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3、运用二次根式、化简解决问题.学习重点 把二次根式化简为最简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学习难点 会判定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学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学习内容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 1、阅读课本P 12~13 页,思考下列问题:(1)分析P12页问题,理解二次根式加减的方法。
(2)进行二次根式加减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3)你能独立解答P13页例1、例2吗? 2、独立思考后我还有以下疑惑:(课前写在小组的小黑板上)二、答疑解惑我最棒(约8分钟) 甲: 乙: 丙: 丁:同伴互助答疑解惑 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三、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约15分钟) 1、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2、小组合作答疑解惑 3、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复习回顾:(1)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2)化简二次根式并找出同类二次根式 (3)合并同类二次根式与合并同类项有什么联系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约15分钟) 1、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化、二找、三合并) 二次根式加减运算的步骤:(1)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75)1(96)2(18)3(125)4(21)5(48)6(45)7(24)8(22(2)28-38+58(3)7+27+397(4)33-23+2(5)348-913+312六、独立作业我能行1、预习课本P14页例3、例4七、课后反思:1、学习目标完成情况反思:2、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情况反思:3、错题记录及原因分析:自我评价课上1、本节课我对自己最满意的一件事是:2、本节课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一件事是:作业独立完成()求助后独立完成()未及时完成()未完成()$16.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导学案备课时间年( 3 )月( 2 )日星期(日)学习时间年()月()日星期()学习目标1、掌握二次根式混合运算的方法2、掌握二次根式的多项式乘法公式的应用.3、复习整式运算知识并将该知识运用于含有二次根式的式子的运算.学习重点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规律;学习难点由整式运算知识迁移到含二次根式的运算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彩粉笔、三角板等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独立思考(课前20分钟)23$16.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导学案2425$16.3二次根式的加减(二)导学案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2、运用新知解决问题:(重点例习题的强化训练) 例3:练习1:例5: (2)(3)练习2:(3) (4)练习3:课本P15页习题16.3第5、6、7、8、9题五、课堂小测(约5分钟) (1)(6+8)×3 (2)(46-32)÷22(3)(5+6)(3-5) (4)(10+7)(10-7)六、独立作业我能行 1、复习小结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的内容,写在工具单本上。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九年级数学导学案-全册第一章:有理数导学目标:了解有理数的定义,会对有理数进行加减法运算1. 有理数的定义有理数是指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比例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的小数。
2. 有理数的表示有理数可以通过分数、小数和负号表示。
例如:32/5,-1.2,-3。
3. 有理数的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数轴进行比较,数轴的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
例如:-5 < -1 < 0 < 2 < 4。
4.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遵循以下规则:- 两个正数相加,结果为正数;- 两个负数相加,结果为负数;- 正数加负数时,找到两个数的绝对值中较大的数,并用它的符号作为结果的符号。
5. 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即求减数的相反数后再进行加法运算。
例如:7-3可以转化为7+(-3)。
第二章:代数基础导学目标:掌握代数基础概念,灵活运用代数式进行计算1. 代数式的定义代数式是由数或运算符号组成的表达式,可以包括数字、字母和运算符号。
2. 代数式的计算代数式可以通过代数运算进行计算,其中常用的运算符号包括加减乘除和指数符号。
3. 代数式的展开和因式分解代数式的展开指的是将括号中的内容按照规则进行计算,例如:(a+b)^2 = a^2 + 2ab + b^2。
代数式的因式分解指的是将代数式分解成乘积的形式,例如:4x^2 + 12x = 4x(x + 3) 。
4. 代数式的简化代数式可以通过合并同类项进行简化,合并同类项是将相同字母的项合并在一起,例如:2x + 3x = 5x。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导学目标:了解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图形的分类和判断1. 平面图形的分类平面图形包括点、线段、射线、直线和曲线,可以通过形状和大小进行分类,例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2. 几何图形的性质几何图形有不同的性质,例如:矩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5.1.1相交线学习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重点: 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课前导入】:请探究一下,两条直线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如果把两支笔想象成两条直线的话,动手摆一摆、试一试。
)(小组合作,展示)【课堂学习】:(自学、汇报)(一)相交线1. 相交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叫做相交线,公共点称为两条直线的______点.如图1所示,直线AB与直线CD________于点O.ADOC B2、对顶角的概念:观察图中的∠1与∠3请试着说一说这两个角的位置特点。
是_______ 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________ ,没有公共 _______ ,像这样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对顶角定义:若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________ ,那么这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上图中还有对顶角吗?找出来。
思考1:“∠1是对顶角。
”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对顶角的性质:思考2:如果∠α和∠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有∠α=∠β,那么∠α与∠β一定是对顶角吗?3、邻补角的概念那么∠1与∠2有什么位置特点?是_______条直线相交得到的,它们有一个公共________ ,有一条公共_______ ,并且一个角的一条边是另一个角的一边的_______ .邻补角定义:如果把一个角的一边 _______ 延长,这条_______延长线与这个角的另一边构成一个角,此时就说这两个角。
实用文档之"第1课时:5.1.1 相交线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2、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学习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学习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5分钟)各小组对七年级上学过的直线、射线、线段、角做总结.每人写一个总结小报告,并编写两道与它们相关的题目,在小组交流,并推出小组最好的两道题在班级汇报.二、自主探索(15分钟)探索一:完成课本P2页的探究,填在课本上.你能归纳出“邻补角”的定义吗?.“对顶角”的定义呢?.自学检测一:1.如图1所示,直线AB和CD相交于点O,OE是一条射线.(1)写出∠A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2)写出∠COE的邻补角: __;(3)写出∠BOC的邻补角:____ _ ___ __;(4)写出∠BOD的对顶角:____ _.2.如图所示,∠1与∠2是对顶角的是()探索二:任意画一对对顶角,量一量,算一算,它们相等吗?如果相等,请说明理由.请归纳“对顶角的性图1质”: .自学检测二:1.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则∠2=_______∠3=_______∠4=_______ 2.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BOE 的对顶角是______,∠COF 的邻补角是____,若∠AOE=30°,那么∠BOE=_______,∠BOF=_______3.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COE=90°,∠AOC=30°,∠FOB=90°, 则∠EOF=_____.三、当堂反馈(25分钟) 预备题:如图,已知直线a 、b 相交。
∠1=40°,求∠2、∠3、∠4的度数 解:∠3=∠1=40°( )。
∠2=180°-∠1=180°-40°=140°( )。
x 21.1 一元二次方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 2+bx+c=0(a ≠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3、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问题1 要设计一座2m 高的人体雕像,使雕像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雕像的下部应设计为多高?分析:设雕像下部高x m ,则上部高________,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问题2 如图,有一块长方形铁皮,长100cm ,宽50cm ,在它的四角各切去一个同样的正方形,然后将四周突出部分折起,就能制作一个无盖方盒。
如果要制作的无盖方盒的底面积为3600c ㎡,那么铁皮各角应切去多大的正方形?分析:设切去的正方形的边长为x cm ,则盒底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宽为_____________,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理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题 3 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要比赛一场。
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个队参赛?分析:全部比赛的场数为___________设应邀请x 个队参赛,每个队要与其他_________个队各赛1场,所以全部比赛共_________________场。
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简整理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二.自主学习请口答下面问题:(1)方程①②③中未知数的个数各是多少?___________(2)它们的最高次数分别是几次?_________方程①②③的共同特点是: 这些方程的两边都是_________,只含有_______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_____(二次)的方程.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 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 2是____________,_____是二次项系数;bx 是__________,_____是一次项系数;_____是常数项。
19.1.1变量及函数(1)学习目标:通过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来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学习重点:了解常量及变量的意义;学习难点:较复杂问题中常量及变量的识别。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问题一: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小时.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3、试用含t的式子表示s,的取值范围是这个问题反映了匀速行驶的汽车所行驶的路程随行驶时间的变化过程.二、合作探究:问题二: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如果早场售出票150张,午场售出205张,晚场售出310张,三场电影的票房收入各多少元?设一场电影售票x张,票房收入y元.•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取值范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票房收入随售票张数的变化过程.问题三:当圆的半径r分别是10,20,30时,圆的面积S分别是多少?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用含 的式子表示)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3.试用含S的式子表示r,的取值范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随的变化过程.问题四:用10m长的绳子围成长方形,试改变长方形的长度,观察长方形的面积怎样变化.记录不同的矩形的长度值,计算相应的矩形面积的值,探索它们的变化规律。
设矩形的长为,面积为Sm2 .1、请同学们根据题意填写下表:2、在以上这个过程中,变化的量是.不变化的量是.3、试用含x的式子表示s.的取值范围是 .这个问题反映了矩形的_ 随_的变化过程.小结:以上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不同事物的变化过程,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好多类似的问题,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有些量的值是按照某种规律变化的,有些量的数值是始终不变的。
得出结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三、巩固练习:例1、一支圆珠笔的单价为2元,设圆珠笔的数量为x支,总价为y元。
最新精品部编版人教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优秀导学案(全册完整版)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1.1正数和负数》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姓名:组名:指导教师:审核人:七年级数学组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重点、难点】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关键问题】通过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正负数.【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举例: .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预习评价】(认真阅读教材1—4页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走50米与向西走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举出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2.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活动:两个同学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4. 练习:课本P3、 P4课后练习直接做在课本上.【我的问题】【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1.1正数和负数》问题训练——评价单班级: 姓名: 组名: 指导教师: 审核人: 七年级数学组 时间:1.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2.已知下列各数:51-,432-,3.14,+3065,0,-239.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3.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4.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5.“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 .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 .O 是最小的正数C .0是最大的负数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7.给出下列各数:-3,0,+5,213-,+3.1,21-,2004,+2008.其中是负数的有 ( )A .2个B .3个C .4个D .5个8.写出比O 小4的数,比4小2的数,比-4小2的数.9.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回归复习评价 初学日期 3天复习日期 7天复习日期 15天复习日期 自我评价 同伴签字《1.2.1有理数》问题导读——评价单班级:姓名:组名:指导教师:审核人:七年级数学组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集合的含义.【重点、难点】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关键问题】会对有理数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正数与负数【预习评价】(认真阅读教材6页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你能写出一些不同类的数吗?问题2:观察以上你写这些数,我们将这些数做一下分类.该分为几类,又该怎样分呢?先分组讨论交流,再写出来.分为类,分别是:引导归纳:统称为整数,统称为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所有的正数组成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集合.问题3:归纳总结有理数有哪两种分类方法?问题4:完成课后练习(做在课本上)【我的问题】【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1.2.1有理数》问题训练——评价单班级: 姓名: 组名: 指导教师: 审核人: 七年级数学组 时间: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3.14既是负数,分数,也是有理数 B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是整数C .-2000既是负数,也是整数,但不是有理数D .O 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2.在下表适当的空格里画上“√”号3.把下列各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15, -91, -5, 152, 813 , 0.1, -5.32, -80, 123, 2.333.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回归复习评价 初学日期 3天复习日期 7天复习日期 15天复习日期 自我评价 同伴签字有理数整数 分数 正整数 负分数 自然数 -9 -2.35 O +5正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班级: 姓名: 组名: 指导教师: 审核人: 七年级数学组 时间:【 学习目标】1.掌握数轴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并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重点、难点】正确地画出数轴,并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关键问题】数轴三要素【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预习评价】(认真阅读教材7—9页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什么是数轴?问题2:画数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试着画出一条数轴.问题3:你会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数吗?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4,1.5,-3,-72,0问题4:你能读出下列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吗?5M 4M 3M 2M 1-1-45问题5:若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相距多少个单位长度;表示-a 的点在原点的什么位置上?•与原点又相距了多少个长度单位?小结:所有的__________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左边,______________都在原点的右边.问题6:完成课后练习,直接写在课本上. 【我的问题】:【多元评价】自我评价: 学科长评价: 教师评价:班级:姓名:组名:指导教师:审核人:七年级数学组时间:1.规定了、、叫数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2.P从数轴上原点开始,向右移动2个单位,再向左移5个单位长度,此时P 点表示的数是.3.把数轴上表示2的点移动5个单位后,所得的对应点表示的数是() A.7 B.-3 C.7或-3 D.不能确定4.在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所表示的数是()A.正数 B.负数 C.不是负数 D.不是正数5.下列语句:①数轴上的点只能表示整数;②数轴是一条直线;•③数轴上的一个点只能表示一个数;④数轴上找不到既不表示正数,又不表示负数的点;⑤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都是有理数.正确的说法有()A.1个B.2个C.3个D.4个6.数轴上表示5和-5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但它们分别在的两侧。
人教新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导学1 5.1.1 相交线一、 学习目标:1认识相交线所成的邻补角和对顶角 2对顶角的性质 二、 自主学习学生自学P2和P3并做下列练习1、已知: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图形共有( )A 0个B 1个C 2个 D3个2、如图,直线a 、b 相交于点O,若∠1=040,则∠2等于 ( ) A 050 B 060 C 0140 D 01603、平面上三条不同的直线相交最多能构成对顶角的对数是( ) A 4对 B5对 C 6对 D7对4、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若∠AOD+∠BOC=2600,则∠BOD 的度数是( )A 700 B600 C500 D1300CD三、 合作学习 1、有两个角,若第一个角割去它的31后与第二个角互余,若第一个角补上它的32后与第二个角互补,求这两个角的度数2、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0,∠1—∠2=500,求出∠AOC 和∠BOC的度数。
C四、 拓展提高如图,∠AOB 和∠BOD 为对顶角,OE 平分∠AOD ,OF 平分∠BOC ,试问:OE 、OF 在一条直线吗?说说你的理由。
E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导学2 5.1.2 垂线(1)一、学习目标1、理解垂线的概念。
2、掌握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3页完成下列问题1、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____,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____,两条直线的交点叫____,垂直用符号____ 来表示,读作____,如直线AB 垂直CD ,就记作____。
2、举出日常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三、合作学习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出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 上一点A 画出l 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出l 的垂线,能画出几条?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一条直线的垂线有____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