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四 第8课时 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教学讲义精编版
- 格式:doc
- 大小:344.50 KB
- 文档页数:10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明设三司废丞相;内阁制度的由来及演变;清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及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
理解:了解明清在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及影响,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运用:归纳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表现及其影响,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2、过程与方法:史论结合、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合作讨论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对明朝和清朝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通过分析清朝专制政策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重点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教学过程】导入:由上节课导入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除宰相制度丞相的设立起源于何时?有何职权?秦朝。
从秦朝开始的这种君主丞相制度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一个“常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
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是,另一方面,丞相的存在,客观上起着制约君主的作用,故使皇帝时时忌惮。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就是皇权对相权的分离、削弱的初步成功。
但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却造成了相权的增大,导致了皇权的衰落。
(1)原因:①客观上:A.明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丞相权力很大。
B. 明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得中央各部宰相的职权也随之扩大,威胁了君主权利。
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分权,相互牵制。
元朝的行中书省是从大都的中书省分设出来的,它总管一省的行政、军事和司法,职权很大,后来四方兵起,中央根本指挥不动,俨然成为一个独立王国。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重难点)2.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2)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2)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1)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
(2)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二、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全国政务繁多,明太祖力不从心。
2.过程时期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很少能参决政事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出现明宣宗内阁大学士具有票拟权明神宗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图解历史]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演变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设内阁、置六部:清初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2)设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3)设南书房:康熙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2.设立(1)目的:办理西北军务。
(2)组成: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3.职能(1)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2)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4.影响(1)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认为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1)背景:废除丞相后,明太祖政务繁多。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决策,“内阁”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拥有。
④张居正任首辅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特点: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微点拓展】明代内阁的特点参与决策但没有最终决策权,虽有票拟之权,但须“批红”才能实施;当内阁参与决策得到皇帝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体现了阁臣能利用皇权的效能;内阁制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根本上体现了皇权的至上;内阁阁臣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有时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充当皇帝的替罪羊。
3.军机处的设立(1)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参与机要事务,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①背景: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军机处。
②职责: 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③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而且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教材补遗】密折制度密折是将奏章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特制皮匣的奏折,外人无从得知。
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
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
密折制度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考点一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第8课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明清(1368年明朝建立—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封建经济达到顶点,但也逐渐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同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古老的中华[考纲要求]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学生用书P45]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权力大小由皇帝决定。
2.清朝设军机处(1)设立:清雍正帝最初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主要官员为军机大臣。
(2)职权:军机大臣跪受笔录,草拟政令,上传下达。
(3)影响: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3.科举制度: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但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
[误区警示] 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设立并非同一时间。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后为了减轻政务负担,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及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至明成祖时期才正式设立内阁。
[图示历史]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考法提示] (1)题干中凡是涉及“罢中书”“废除丞相”等信息时都要与明太祖废除丞相联系,而“内阁”“大学士”等则是设置内阁的重要信息。
(2)题干中凡是涉及“军机”“跪受笔录”等信息时,都要考虑与军机处的关联。
主题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史料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
内而六部卿寺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清)梁章钜、朱智《枢垣记略》[问题] 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明代内阁制的特点。
据史料二分析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主要弊端。
[解读][史论拓展]秦朝至明清皇权强化的措施、特点1.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三公虽分工上各有所侧重,但丞相权力相对过大。
2.西汉:皇帝任用身边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削弱相权。
3.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用分相权办法来加强君权,提高行政效率。
4.宋代:宋太祖通过分割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削弱相权,强化君权。
5.元代: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六部归入中书省,相权重新加强。
6.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康熙时,设置南书房,加强君权;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学新论]史学界关于军机处与君主专制加强的关系的学术争鸣【史界观点】观点一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
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军机处机构特点得出军机处的设立使皇权加强的结论,如官员人数根据皇帝需要增减,军机大臣互不隶属,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具有高度机密性,非有特召不得擅入,军机大臣必须与皇帝保持垂直联系,办公地点亦随皇帝行止而定;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无实权,实际上只是充当皇帝的侍从秘书;印信用毕随时缴还,分程序管理以防私自动用等。
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一定决策权,军机大臣则仅供传述缮撰;并且认为军机处侵夺了内阁票拟批签的职权,甚至有权修改内阁票拟,政府实际重要政令的发出都在军机处而不是内阁,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大部分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内阁已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军机处与清代其他机构关系的角度论述军机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
观点二军机处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
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对清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以及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清初内阁、奏折制等问题作了分析。
该文认为军机处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偶然性,雍正采取这项政治措施并非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而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其次,雍正即位七、八年后,其统治已经非常稳固,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强化皇权;就权力分配体制而言,在军机处设立以前,专制皇权早已臻于登峰造极,最能保障皇帝独裁权威的许多制度、措施等均已相继推行。
军机处的出现确实标志着清代君主独裁政体的完善,但它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
【思考感悟】我们应把军机处的出现纳入到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下研究。
雍正年间军机处肇建,使清帝彻底摆脱了阁臣执奏、六科(明清官制设有六科给事中,简称六科)封驳对皇权的牵制,皇帝意志通过秘密渠道得以贯彻,从这一点上看,军机处设立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需要。
[对点训练](2015·广元高三适应性考试)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些文字实质上反映了( )A.丞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C.君主权威不断强化D.古代礼仪制度日趋完善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程序“阅读奏折—请皇帝旨—皇帝过目确定—下发旨意”,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选C项。
一、明代废丞相、设内阁1.(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选B。
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并设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时设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虽有时会操纵朝政,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及其职位,而是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故内阁首辅操纵朝政进一步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故A项错误,B项正确。
C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未被“内阁取代”。
D项内容违背了材料信息。
2.(2013·高考重庆卷)《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解析: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明朝内阁与丞相的差异。
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后设置内阁。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大学士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故排除C、D两项。
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而明朝内阁正式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故排除A项。
答案为B项。
3.(2014·高考江苏卷)(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
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
……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请回答:(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解析:(3)第一小问应结合材料,注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掌献替可否”“起草进画”等;第二小问应结合明代内阁的性质和地位说明。
答案:(3)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
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4.(2014·高考海南卷)《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清朝前期以武立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皇帝政令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清朝贵族特权不是在削弱,而是在加强,故C项错误;“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5.(2013·高考山东卷)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清代”及图片中的信息。
中书省在明朝即被裁撤,因此排除A项;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年间,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等政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清史稿》),所以C项正确,排除B项。
礼部主要掌管全国的学校事务、礼仪等,没有拟圣旨的权力,故排课后达标检测8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第8课时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5·北京丰台区高三期末)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
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 )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的信息,可知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联系所学可知这是明太祖所为,故选D。
2.(2015·绵阳高三诊断)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
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基于这一认识,明太祖朱元璋( ) A.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废除丞相制度,加强皇权C.重视人才选拔,维护皇权统治D.抑制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