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精致小镇化解城乡二元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关键信息项:1、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与原则2、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策略与措施3、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4、监督与评估机制5、责任与分工11 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与意义111 阐述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12 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12 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与原则121 明确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如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等。
122 确立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基本原则。
13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具体策略与措施131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1311 支持农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1312 加强城乡产业协作,引导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建立产业园区和合作项目。
1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321 加大对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1322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133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1331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332 加强城乡教师交流与培训,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134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341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1342 推动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联合体。
135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351 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1352 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
14 政策支持与资源配置141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1411 出台支持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
1412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产权制度。
142 加大财政投入1421 设立城乡融合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
1422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比重。
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体现在哪些方面一、特色小镇建设解决城镇化大问题当前我国的特色小镇包括特色小镇和小城镇两种形态。
前者是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后者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
特色小镇对于大量农业富余人口涌入大城市将起到“蓄水池”分流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统筹城乡发展,也是破解大城市交通拥堵等城市治理难题的现实选择。
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必须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在发展小镇特色经济的同时,以点带面,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各种问题。
特色小镇还是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是破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化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有效尝试。
根据中央部署,有关部门和地方先后制定了特色小镇建设的相关政策。
截至目前,全国共发布特色小镇相关政策105个,其中有21个省(区、市)、33个地级市发布了特色小镇相关政策。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特色小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首批入选的特色小镇在产业形态、生态环境、传统文化、服务设施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明显走在发展前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
例如,浙江德清莫干山小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引进国内外投资商打造的“裸心谷”“法国玫瑰庄园”等项目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度假地点,带动了全镇全县民宿服务业的发展,给莫干山镇的居民收入和税收收入带来持续增长。
二、特色小镇建设可成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在各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缺乏明晰的战略规划引导,也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不少发展较快的大城市、特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房价畸高,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形成二元格局,不利于培育稳定的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三是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城市总量明显偏少,大城市、特大型城市由于吸引要素的能力强、就业机会多而迅速膨胀,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由于吸纳就业的能力弱而发展缓慢、数量偏少,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点体会市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明星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个论断抓住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指明了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方向。
武汉作为特大中心城市,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围绕这一重大课题,结合平时的调研思考,在此简要汇报一下我学习十八大报告精神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瓶颈――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一)二元结构的集中表现:五大失衡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失衡。
近年来,我市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高达2.42:1;全国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44:1。
这还没有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30%左右的实物收入,20%左右的农业扩大再生产支出;城镇居民除不用考虑再生产支出外,同时还要享受农民没有的多种福利补贴,两相对比,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左右。
来自世界银行的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在1.5:1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倍以上的国家只有3个,中国即为其中之一。
2、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失衡。
目前,从全国看,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农民得到的公共服务,如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城区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在教育方面,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农村人口为7.3年,西部有些农村大概在3—4年左右。
在医疗卫生方面,我国目前虽然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仍很突出,我国八成以上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占全国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民所用的医疗费用不到城市居民的30%。
在社会养老保障方面,2011年,全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达到84.7%,人均月退休金1527元;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率仅34.6%,月均养老金74元,后者不到前者的5%。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思考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困扰我国发展的重要问题。
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平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思考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乡村发展要实现城乡结构的平衡发展,首先需要加强乡村的发展。
乡村地区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服务,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促进城市发展与加强乡村发展同样重要的是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是科技创新和人才聚集的地方。
为了推动城市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强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城市。
同时,要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避免城市过度集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
三、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就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指以城市为核心,将城市和乡村有机结合,形成有机的产业链和生活链,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消费升级;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农村社会自治能力。
四、改革户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与户籍制度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和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的权利,导致了城乡之间的阶层差距和不平等。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城乡人口的平等待遇。
逐步取消户籍限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居民的权益,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
五、加强政策支持为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政府需要加强政策支持。
特色小镇丨特色小镇发展方向及十种战略布局在城市化建设向城镇化建设转变的大背景下,未来城市格局将由摊大饼式的巨无霸城市过渡为矩阵式、网状性的城市群落,而特色小镇建设将是这些城市群落的有机、基础细胞,同时也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特色小镇,将成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推手,从而建立更和谐的社会群落关系,而且它也将成为推动供给侧改革和新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
特色小镇不是一种很大、很遥远的课题,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功能转移,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特色产业。
在微观的层面上,特色小镇就在我们身边。
追逐国家特色小镇的战略,寻找开发企业的机遇,首先,我们就要分析,当下各方对特色小镇的几个观点。
国家层面产生特色小镇的基础定义:上下倡导、破解城乡、驱动升级;产业建设者如幸福基业、产业中国的项目等:特色突出、规模集聚、产业引擎;开发商拓荒者如桃李春风、越剧小镇等:文化旅游、第二居所、养老地产;西方国家如美国格林尼治基金小镇、英国剑桥镇等:特色引领、活力绽放、未来趋势;原生态开发如我国贵州仁怀市的茅台小镇等:独特风貌、历史底蕴、城市本质。
特色小镇的灵魂是什么?有人说产业是灵魂,有人说人才是灵魂。
如果思考者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那么得到的答案无疑是片面的。
实质上,特色小镇这个名字本身并不重要,叫不叫特色小镇也无所谓。
包含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的开发理念和代表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按照这个理念开发的区域,都可以叫特色小镇。
任何问题,真正解决的方法都是在它的上一个层面。
走出地产,走出小镇,只有“细分”,才会在大系统中找到特别的机遇。
方向一以产业为驱动就是以产业园为核心动力区,定位准确产业功能式、升级式聚集,加进人的居住、生活、商业等,然后形成产城一体化的特色小镇。
此方向中开发商机会:产业驱动地产开发,依托稳定人群,衍生出相应的居住、商业等需求。
方向二以人群为核心就是只有房地产原始需求,然后是根据人群进行配套的特色小镇。
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日益加深。
城市的高楼大厦与乡村的落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城乡之间的差距愈发显著。
城乡二元结构不仅影响着经济发展的平衡,还导致了社会问题的加重。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必须积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首先,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水电、通信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这不仅制约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升,也限制了城乡间要素流动的顺畅。
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优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交通和水电供应条件,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率,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其次,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农业是农村经济的基础,也是城乡发展差距最为明显的领域之一。
要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破解,必须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推广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稳定性。
同时,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另外,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人才匮乏和劳动力流失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缺乏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迁徙,导致农村地区缺少劳动力。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平衡流动。
此外,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农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存在较大差距。
这不仅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流失和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还使得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
综上所述,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和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破解城乡二元困境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所带来的困境日益凸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不仅影响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也阻碍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步伐。
那么,如何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来破解这一困境呢?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将人口分为农村户籍和城镇户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导致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城市获得平等的就业、教育、医疗等机会。
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户籍背后的福利差异,实现城乡居民身份的平等,是推动城乡融合的重要前提。
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附加值低。
要实现城乡融合,就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例如,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服务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同时,城市的产业也可以向农村拓展,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带动农村产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
目前,农村在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道路、桥梁、电网、水利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同时,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础设施服务。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的重要目标。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
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例如,可以通过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挥小城镇作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范恒山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13期
范恒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
发挥城镇对乡村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关键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
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引导城镇的资本、人才、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乡村,实现生产要
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
当前,尤其要发挥小城镇的作用,使其成为以城带乡的基本支撑。
小城镇毗邻乡村、贴近农民、连接城乡、亦城亦乡,且进入门槛低、各种束缚少,既是城乡之
间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依托,又是农民深度融入城镇的重要场所,因而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枢纽和依托。
应鼓
励和引导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把城镇建设与提高进城农民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城镇成为
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农民感受城镇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窗口、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平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展精致小镇化解城乡二元结构
曹遐: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通过30多年的努力,现已处于全球平均水平。
然而,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制约点。
城镇化建设本身也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率低下和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适时发展与中心城市形成互动的宜居宜业的精致小镇,从而“补位”目前就业、居住和消费产生的缺口,对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释放过度膨胀的大城市发展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推动城市郊区建设,建设“宜居”文化小镇
我国近几年来的城市郊区建设在进行生产性基础设施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安排配置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大手笔的决策实施,但有时会忽略当地居民的诉求;二是行政化强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层层分解下达,拒绝市场化投入,造成成本过高,效率低下。
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新村运动”,旨在实施“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以及精神启蒙项目”,其经验值得我们揣摩权衡:一是政府要通过规划先导、投入引导和政策指导来发挥作用,通过杠杆作用,撬动其他市场资源的投入;二是保持合理的开发节奏,“新村运动”前后也分了几步走,郊区新城要以点带面,依规划
逐步、滚动开发;三是重视村民精神文明建设,“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最后转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总结“新村运动”的亮点主要是从物质文明建设扩大到物质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通过具体村级项目的实施,将乡村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化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和骨髓里,从而改善和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发展城市郊区农业,建设“宜业”技术小镇
我国不同地域的农村拥有多样化的资源和物产,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备多方面的优势,然而多地如火如荼地学习日本进行“一村一品”的开发,却收效甚微,这一方面是缺乏统筹规划,一方面也是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和人力条件,因而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第一阶段,最终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造村运动”精髓在于让农村像城市,城市像农村,缩小城乡差异,而目前我们国家的现状则是农村更像农村,城市更像城市。
在农村软设施建设方面,日本“造村运动”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真正将农业研究植入农田。
比如设立了许多有针对性的研究指导中心,如农水产加工综合指导中心、菇类研究指导中心、海洋水产研究中心等,政府在栽种、采收和捕捞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和协助。
由此可见,推动城市郊区农业产业化,培育发展特色农业,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从而形成优势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在城市郊区发展农业,不仅能够满足城市中心区的生活需要,还能够开发利用城市缺乏的自然资源。
例如上海的郊野公园建设,总体规划了21个,毗邻新城和大型居住社区,以休闲健身、生态体验、景观旅游、农家观光为特色。
这一方面需要增强城郊乡镇的软实力,通过建设社区大学、产学研指导中心来提高农民综合素养,增加农业技术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开发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围绕农业提高乡镇的吸引力。
如此“宜业”的技术小镇,才是一个能吸引专业人才、留住年轻人的“强磁场”。
激发主观能动性,建设“精致”人文小镇
我国目前城市郊区乡村的发展模式普遍存在“摊大饼”的现象,没有真正做到“精致”二字。
有不少风光旖旎、人文历史浓厚的古镇,都是新修景点加特产卖场的开发模式,毫无新意。
一些小镇的“魂”被过度商业化,人文气息缺失。
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总体营造”于1994年推行。
“社区总体营造”最宝贵的经验是发动民众,实现“人”的城镇化,这也带来了不少启示。
当前也不乏一些走在前列的“探索者”,浙江桐庐县的许多村庄就是“美丽村庄”的优秀案例。
这些村庄首先从污
水治理和垃圾分类入手,改善环境,实现村庄的“宜居”。
在打造宜居环境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比如用畜禽饲养场产生的液肥浇灌果树林、再用蜜桃种植的废弃桃枝生产有机木耳等,使村庄有了“新业”;宜居环境形成后,村庄又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度假、采摘体验为特色的生态经济,实现了村庄的“宜业”。
“宜居宜业”的村庄不仅提高了农民生产收入和生活品质,也使得农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认同度更高,村民素质逐步提升,更加积极自治、自求发展,从而形成基层民众共同参与的、更深层次的“精致”村镇建设。
此外,创造一个宜居宜业且比较宽松的生态、商业环境,可以使人才慢慢集聚,再通过这些人才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引领出相关的创新产业,政府加以导向和扶持。
如此,才能形成精致小镇的蓬勃发展,才能构筑中国梦绘就的美丽乡村。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