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新城乡二元结构的途径研究——以上海远郊奉贤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32.31 KB
- 文档页数:4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转型分析
桂家友
【期刊名称】《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51)1
【摘要】20年开发开放,浦东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郊区变为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化新城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浦东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也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为了克服过去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方式带来的问题,以及适应新的条件下发展方式转变等需要,原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浦东模式"需要转型。
现在其转型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实践中需要更加着力于提高对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着力于保障他们基本的社会权利;着力于公共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从而形成新型的和谐的城乡关系。
【总页数】7页(P20-26)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转型
【作者】桂家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F121
【相关文献】
1.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浦东新农村建设 [J], 薛春芳
2.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及其比较分析 [J], 桂家友;文军
3.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产生的问题分析 [J], 桂家友
4.浦东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载体及其功能探析 [J], 姜朋
5.城乡二元结构模式转换与制度安排的公正性——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变迁的路径分析 [J], 何立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我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进程的调查研究首先,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从小,我就生活在农村,所以我对农村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
我国农村先由农民要交农业税后到政府补贴农民,这一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大跨越,他标志这中国农民缴纳皇税的终结,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经济差距。
但是,六年过去了,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都落后城市一大截,情形不容乐观。
这几年,我先后到贫困地区,发展较好的农村,还有沿海地区去调查研究,特别是今年暑假,我去过重庆巫山,重庆铜梁,广东珠海,在这几个地方考察。
农村,农民的情况大不一样。
首先,重庆巫山县农村地区,农民没有其他产业发展,依旧是传统的人力耕作,农作物不能实现产业化,特别是偏远地区,居住的人口依然很多,每个农村家庭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要想祖祖辈辈脱离贫困,只能外出打工。
重庆铜梁县的情况要好的多,城乡之间的差距正最逐步缩小,农民以不仅仅只是在家务农,也有条件搞副业。
如居住在该地区的农民可以搞猪肉养殖、可以开车赚钱、还可以把自家的农产品拿到街上去买,多种致富的路子,供当地农民去选择,去发现。
为了扩大市场容量,由当地政府主导,几个镇联合主持,共同制定的市场秩序,镇与镇之间轮流维持市场。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赶场,今天我在这个镇里面买东西,明天我就在那个镇买,以保证生意的稳定。
通过此项政策的实施,繁荣了乡镇企业,特别是富足了农民。
而广东省珠海农村发展更是健全,他的发展一接近城市了,珠海市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即沿海地区,依靠制造业出口,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下面,我想重点谈一下西部重要城市——重庆。
因为我的家乡就是重庆,以小见大,了解重庆,也就可以了解整个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自重庆直辖以来,我市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主城区,区域扩大最为迅速,城市化进程前所未有的加快。
上海农村城镇化发展路径探析作者:杜学峰来源:《党政论坛》2015年第10期农村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当下的上海正处在转型发展不进则退的重要关口。
未来5年,提高郊区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程度将是上海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支撑和战略选择。
目前,上海还有9个郊区县,尽管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0.5%,全市名义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但还有100个镇(乡)、1661个行政村和3.6万个自然村,约140多万的农业户籍人口。
而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这些农村和农民的未来发展和走向如何,直接关系到上海城乡一体化推进目标能否实现。
因此,深入研究上海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取向,尤其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路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上海农村城镇化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农村城镇化既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过程,也是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镇化根本的是要解决“人往哪儿去”和转移人口“如何市民化”两个问题。
市民化=稳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安居及生活方式城镇化。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农村城镇化仍然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
1.城市化水平可能被严重高估上海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特大型城市,所谓名义城市化率已经超过90%。
但事实上这个数据存在高估情况,而且在算法上也存在问题。
实际上,一个地方的城市化水平是很难准确度量的。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是以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的。
如果按照此算法计算,至2014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25.68万人。
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29.26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6.42万人。
假定外来常住人口一半在农村(事实上超过),上海的实际城镇化率应该为73.6%。
如果按城镇户籍人口近1300万计算,城镇化率仅为53.6%,户籍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名义城镇化率。
城乡论文经济结构论文:破除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城乡财政投入严重失衡、城乡土地制度改革仍然滞后、城乡劳动力统一市场仍未建立等。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一体化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现在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全党发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城乡一体化概念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
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尊重发展差异的基础上,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城乡一体化的根本是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城乡人口流动管制。
上海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与对策研究
焦必方;祁阳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上海也不例外.文章在分析上海城乡二元结构基本特征后,指出现行户籍制度是制约上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是诞生城乡有别的制度与政策的土壤.文章认为经济持续发展的上海已具备着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物质基础,应恢复"人口登记"这一户籍制度的本来面貌,率先在上海市范围内变户籍制度为"上海市民登记制度",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及配套措施.
【总页数】7页(P105-111)
【作者】焦必方;祁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3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F127
【相关文献】
1.上海市中心城区氮氧化物的污染特征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 [J], 匡倩雯;汤彧
2.新疆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与对策研究 [J], 高岗仓
3.上海市"90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J], 马婧
4.上海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对策研究 [J], 雷力;王振
5.上海现阶段寿险市场特征与发展对策研究报告——’98上海市民与保险调查[J], 耿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产生的问题分析
桂家友
【期刊名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0)003
【摘要】上海浦东新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浦东模式".浦东消除二元结构模式的特点:政府主导,政策优惠;城市偏向,以发展城市影响农村;点-线-面结合,推进城郊管理体制"合一";两部门分离,以消灭农村方式达到消除二元结构.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产生多方面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市民化难;动迁带来群体性事件和社会矛盾增加;某些新政策对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的不利影响;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转变发展理念,避免政府过度干涉具体社会事务;纠正政策的城市偏好,实现城乡社会均衡发展;促进人口城市化和要素城市化协调发展;提高引资质量,转变发展方式.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桂家友
【作者单位】上海浦东新区行政学院,上海,2001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F121
【相关文献】
1.社会工作本土化:浦东模式及产生的问题研究 [J], 张波
2.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浦东新农村建设 [J], 薛春芳
3.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及其比较分析 [J], 桂家友;文军
4.浦东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载体及其功能探析 [J], 姜朋
5.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转型分析 [J], 桂家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何伟
【期刊名称】《上海农村经济》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站在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指出:我国总体进入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全会要求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何伟
【作者单位】奉贤区委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当前上海住宅建筑节能实施中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J], 潘民源;许毅
2.上海率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障碍及其成因分析 [J], 沈开艳
3.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难题 [J], 潘一骁;
4.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J], 陆学艺;杨桂宏
5.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J], 何占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破解新城乡二元结构的途径研究——以上海远郊奉贤区为例汤芷萍【期刊名称】《上海农业学报》【年(卷),期】2011(027)003【摘要】The paper expounded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then analyzed the causes, status quo and main problems of forming the new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new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in Fengxian District,and lastly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 new urban-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诠释了“新城乡二元结构”的概念,并结合对上海市奉贤区新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查,分析了新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原因、现状以及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新城乡二元结构的方法和途径.【总页数】4页(P60-63)【作者】汤芷萍【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上海2002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9.21【相关文献】1.悖论及治理:爱情“剩”世背后的“新城乡二元结构” [J], 刘威2.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经验与启示——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J], 石忆邵;陈永鉴3.上海远郊农田对子农民的真正价值意义——以上海市奉贤区王家圩村的实际调研为例 [J], 张同林;林建永4.\"睦邻四堂间\":一种远郊闲置宅基地的活用模式\r——基于上海市奉贤区调研[J], 纪晓岚;金铂皓5.“睦邻四堂间”:一种远郊闲置宅基地的活用模式--基于上海市奉贤区调研 [J], 纪晓岚;金铂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沪郊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尝试——奉贤区青村、庄行镇以宅基
地转换推进居住集中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土地》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随着上海市郊工业化程度迅速而持续的提高,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向往,以及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实现“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居住向集镇集中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且为之而奋斗的目标。
实现“三个集中”,难度最大的是推进居住向城镇(或中心村)的集中。
【总页数】2页(P36-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55
【相关文献】
1.上海大都市郊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对策研究——以奉贤区四圆镇十村村为例 [J], 苏莎莎;姚瑶;潘鑫
2.上海郊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以奉贤区四团镇十村村为例 [J], 苏莎莎;姚瑶;潘鑫
3.集体成员单位再认识:\"户\"与\"家\"的互构——基于沪郊三村宅基地置换过程的调查 [J], 朱灵艳
4.农艺庄行田园画卷——奉贤区庄行镇土地整治项目规划方案展示 [J], ;
5.城市郊区集中化农民中心村建设的探索——从上海七宝镇看沪郊农民住宅的发展[J], 顾达明;秦智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乡融合治理下基于有机更新的上海奉贤新城绿环规划金云峰;龙琼;王若静;周晓霞;薄茗洋;郭婉晴;杜木瑞【期刊名称】《园林》【年(卷),期】2022(39)12【摘要】中国由城乡分离分治、城乡统筹发展进入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趋向的新发展阶段,地处乡村与城市交界地带的绿环具有特色的地理区位、独特的景观资源和多样的土地性质,在城乡要素流动聚集方面具有重要的媒介作用,相比于城市公园绿地和远郊自然生态空间,更具有实现城乡融合、助推城镇高质量发展的潜能。
以上海市奉贤新城绿环规划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当代有关绿环复杂系统特征、多元复合和全域联络的时代职能以及影响国内绿环“易规划、难实施”的关键因素,提出绿环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创新地这一发展目标,基于有机更新理论认知,通过构建城乡生态网络、协调城绿发展布局、引导生态价值转化、健全游居服务体系4个方面的规划路径,建立融入城乡发展的绿环有机更新范式。
最后从空间层面的管控引导、资源层面的统筹利用规划奉贤新城绿环的土地安排,借助有机更新理论运用规划工具,引导绿环的生态价值活化与土地有效更新,以期为当下城市近郊绿环规划和绿环空间有机更新方法提供一定的规划经验和实践思路借鉴。
【总页数】8页(P57-64)【作者】金云峰;龙琼;王若静;周晓霞;薄茗洋;郭婉晴;杜木瑞【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市城市更新及空间优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相关文献】1.破解新城乡二元结构的途径研究——以上海远郊奉贤区为例2.基于多目标的中尺度地区绿道选线规划方法探析——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3.城市更新背景下建设规划层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方法研究——以上海市吴淞创新城为例4.城乡融合发展下的滨河绿道规划策略--以义乌市佛堂镇吴溪绿道为例5.基于停车综合治理的公共停车设施规划方法研究——以上海奉贤新城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