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学革命及其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原创版】
目录
一、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概述
二、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主要内容
1.中国革命的背景和起因
2.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
3.中国革命的主要事件和成就
三、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的历史意义
正文
【中国革命史】第一章内容概括
中国革命史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篇章,其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革命的背景、起因、主要力量、领导者以及主要事件和成就。
中国革命的背景和起因主要源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西方列强的
入侵。
自 19 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割据,使得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损害。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中国革命的爆发。
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阶级在革命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其中农民和工人是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由于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工人则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也成为了革命的重要力量。
中国革命的领导者主要是中国共产党。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奋斗,积极组织和领导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包括辛亥革命、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中国革命史的第一章对于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章内容不仅揭示了中国革命的背景和原因,而且展示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和领导者,以及革命的主要事件和成就。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第一节概论1.中国现代文学一“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2.“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3.“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的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第二节鲁迅1.鲁迅创作于“五四”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曾分别收入1923年8月由新潮出版社出版的《呐喊》和1926年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彷徨》两本小说集中。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3.《呐喊》、《彷徨》的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和主要表现手法《呐喊》、《彷徨》在创作方法上,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
《孔乙己》、《明天》、《阿Q正传》、《祝福》、《离婚》等作品显示了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特点,而《狂人日记》、《长明灯》则是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肥皂》、《兄弟》、《白光》等对人物潜意识的描摹,在某些局部又有心理剖析的色彩。
在艺术风格上,《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也显示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伤逝》、《在酒楼上》等)和杰出的讽刺小说(《肥皂》等)。
在格式上,鲁迅小说“几乎一篇又一篇的新形势”:《狂人日记》所采用的事第一人称的主人翁独语自白的叙事方式,《孔乙己》通过截取人物生平片段的方式来概括人的一生,《药》从事件中途起笔。
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
在表现手法上,《彷徨》,《呐喊》中的小说也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
在情节的提炼和设置方面,鲁迅强调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他并不要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要求来设置和提炼情节,注意情节的深刻蕴含。
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那可是咱们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带来的影响深远而持久,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整个文坛的面貌。
一、文学革命,破旧立新1.1 推翻旧文学桎梏想想看,在那之前,咱们的文学作品大多被八股文、骈文这些繁琐的形式束缚着,内容也往往离不开封建礼教、帝王将相。
文学革命一来,这些老一套的东西统统被打破,就像打破了束缚思想的牢笼,让文学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
1.2 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文学革命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它倡导了新思想、新文化。
那时候,鲁迅、胡适这些大文豪们,用他们的笔作为武器,批判封建礼教,提倡民主科学,让人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他们的作品,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二、文学风格,焕然一新2.1 白话文兴起文学革命后,白话文逐渐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了主流。
这样一来,文学作品就变得更加通俗易懂,老百姓也能看懂,文学也就更加贴近生活了。
就像咱们现在聊天用的口语,简单直白,却能表达最真挚的情感。
2.2 多样化题材涌现题材方面,文学革命也是大放异彩。
以前,文学作品大多围绕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些老掉牙的话题打转。
现在可好,无论是社会现实、人生哲理,还是自然风光、民间故事,都成了作家们笔下的宠儿。
这样的作品,读起来才更有味道,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
2.3 个性化表达增多文学革命还带来了一个显著的变化,那就是个性化表达的增多。
作家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写作模式,而是大胆地展现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世界。
这样的作品,就像一朵朵独特的花,绽放在文学的百花园里,让人眼前一亮。
三、深远影响,历久弥新3.1 推动社会进步文学革命的影响可不仅仅局限于文坛,它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开始反思封建礼教的弊端,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这样一来,社会的风气也就逐渐变得开放了。
3.2 培育文学新人文学革命还为文坛培育了一大批新人。
这些新人,他们思想活跃,创作力强,为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章文学革命及其成就1.概念解释(1)文学革命: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新月社;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象征诗派;1925年李金发的《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的诞生。
其它象征派诗人有创造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前期新月派诗人于赓虞、邵洵美以及蓬子、石民等。
(他们或直接吸取法国象征诗派艺术手法,或接受李---诗风影响而从事创作)象征诗派没有统一的社团组织,也没有共同刊物作为阵地,而是以艺术审美观点的近似,共同汇成一股象征派诗歌的创作潮流。
(6)问题小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7)诗歌的“三美”:“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2. 叶圣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
“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如《多收了三五斗》作者对农民的同情深深地潜伏在不露声色的笔致后面。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作者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对于潘先生等主人公,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自私自利,不由得要刺他们一下;但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样既有讽刺,又有同情,于是讽刺也显得温婉。
结构多变,讲究结尾饶有余味。
如《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线;《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
《多收了三五斗》《潘先生在难中》等不少小说结尾的艺术匠心,尤见功力。
语言平实、纯正。
叶圣陶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味,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析叶圣陶“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特点:叶圣陶以教育界、以学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叫“教育小说”,主要思想内容有: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
如《一篇宣言》暴露反动当局对教育的迫害。
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层。
名篇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
展现教育知识分子身上出现的革命反抗的一面。
如《抗争》中的郭先生、《城中》的丁雨生。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像叶圣陶这样多方面地、深刻地、成功地描写教育界的种种现象和心态者,并无第二人可与匹敌。
叶圣陶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思想艺术特征《沉沦》的主人公“我”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
小说大胆描写了这个受“五四”思潮的洗礼而觉醒的现代知识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性心理。
追求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义。
作品最后通过主人公之口喊出的“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沉沦》“他”,心中交织着个人的积郁与民族的积郁,更感自身的凄凉,强烈地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异性的爱情,甚至表现出某种**的心理。
他们为自己只是一个生活的“零余者”落泪叹息,但心中却始终没有减退追求理想生活的热情,赋予形象相当深厚的感伤色彩。
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使他们迸发出真挚的热爱祖国,对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提出了控诉。
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
《沉沦》中的主人公的精神心理、言行举止表现出颓废气息。
在消沉的外表下,跳动着作者热爱美好人生,反抗黑暗现实的欲求上进的心。
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一、自我的写真。
“自叙传”的色彩。
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作者的个人出身、经历、个性等。
第一人称主观叙事的角度,这个具有连贯性的主人公,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二、感伤的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通常都没有完整的情节,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的情怀,坦诚率真地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他特别对忧伤的情绪感兴趣。
以感伤的抒情为中心的郁达夫小说,轻视情节的营构,而注重情绪的倾诉。
三、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如《沉沦》几乎都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也不讲究谋篇布局。
以人物情绪为中心,依人物感情的波澜起伏结撰成篇。
创造了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
四、流丽、清新的文笔。
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
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郁达夫小说的文学语言是与他独特的文体风格高度一致的。
4、《再别康桥》赏析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再别康桥》赏析《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1928年秋,徐志摩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
诗中那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
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边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
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
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诗中的意象独具特色。
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的轰鸣。
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创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意境。
这首诗像一首萧邦的小夜曲。
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第一节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
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
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树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
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诗人闻一多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