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 格式:pdf
- 大小:161.72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广西博白县教研室朱汝洪“五四”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伟大革命”①,它不仅给文学语言带来了大解放,大革新,而且使中国文学开始表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强烈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的第一页。
十九世纪末,中国封建势力极端反动,社会一片黑暗,文学领域更是腐败不堪。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呼吁文学改革,于是“诗界革命”“新文体”等口号开始应运而生,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文学改良的现象。
但这些都是只注重形式的改革,谈不上什么真正的革命。
二十世纪初,一些接受了西方新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唤醒民众,救亡图存,发动了一个思想启蒙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整个文学革命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15年12月到1918年十革命传播到中国前夕;第二阶段从1918年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第三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
一现在先讲第一阶段。
1915年12月,陈独秀在给张永言的信中,提出了文学的“写实主义”;次年10月,胡适在给陈独秀的信中,提出了文章的“八事”,即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僻俗语俗字。
这是对文学革命的酝酿。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把他的“八事”主张正式提出来。
同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这是文学革命的正式宣言。
这两篇文章一发表,立即得到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热烈响应,他们先后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寄陈独秀》(钱玄同)《我之文学改良观》(刘半农)等文章进行声援。
但是他们的倡导并没有引起封建文学的足够重视,于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又制造了后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注定要传为美谈的“双簧戏”事件,对封建文学进行了嘲讽、批驳。
中国1917年至今的小说发展史中国文学在经历了清末民初的现代化发生期以后,由五四文学革命起进入1917---1949年得30年迅速发展期。
在这一时期内的鸳鸯蝴蝶派文学继续存在,但不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文学的现代化进程逐渐的被扬弃、整合。
这一时期,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一、1917——1927年以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二、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三、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受各种文艺思潮与艺术方法影响的作家们,显示出不同的创作倾向,相近者聚集成文学社团,创办体现自己追求的文艺刊物。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五四文学革命名词解释
一、五四文学革命
五四文学革命是指1919年五月四日起新文化运动的文学改革,是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一次全国性的文学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是以“革新文学”为中心,以宣传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理念为宗旨,融合国内外新思潮,批判传统文化,发挥政治宣传力量,反映当时社会实践,促进文化新生的文学改革运动。
二、新文学
新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革新文学”为口号,以推进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传统文学为基础,提出“求真务实”、“新旧融合”、“实践驱动”等思想理念,打破传统文学的僵化形式,提高文学的新颖性和实践性,丰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实际生活。
三、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新旧融合”为思想指导,以“写实写现实”为宗旨,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表现现实情况为特点,以反映时代精神为宗旨,刻画社会矛盾和争论的现实,展示旧社会的种种缺陷,以及新社会的生机勃勃,把时代的气象表现出来,反映出时代的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 1917-1927 简答题梳理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17-1920,新文学萌芽期;②1921-1926北伐前夕,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③1926年春-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
2.鲁迅的思想特点:①吸收进化论思想,摒弃“弱肉强食”的消极因素,汲取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②个性主义,汲取尼采“图强”的精神;③改造国民性问题,撕下假面,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④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后,在于创造社、太阳社进行的有关革命文学问题的论争中,加深了对现实革命斗争的认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思想更加圆熟。
3.简析《狂人日记》在艺术表现上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①艺术表现上,采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通过“狂人”形象实现两种创作手法的结合;②狂人首先是真实的活生生的人,使用了现实主义方法;③作品把“反对肉体上吃人”提升到“揭露礼教吃人”,是通过象征主义来实现的,在狂人的疯话里,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融入了象征性描写,产生“象外之意”。
4.简析《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想意义:①作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结了辛亥革命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革命对象仍然掌权,民众依然任人宰割;②小说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的悲剧: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真正的胜利,需要有真的革命者和觉醒了的人民。
社会意义:①作品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②“阿Q精神”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时时警戒。
5.简析阿Q的性格特征。
①雇农,无土地,因而具有憨厚质朴的农民性格,又明显地游手好闲;②受剥削欺压,却受封建正统观念统治,因而思想矛盾,一方面充塞“男女之大防”、造反该杀头的封建正统观念,一方面又调戏尼姑及吴妈,向往革命;③最鲜明的病态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夸耀过去,吹嘘虚无的未来,以自轻自贱来掩盖失败,以忘却做法宝,受压迫而不觉悟。
中国现代文学史林纾(1852~1924年),字琴南,近代文学家、翻译家。
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
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
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举人,考进士不中。
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
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
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
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新文化运动1、猛烈批判传统文化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由陈独秀主编,"五四"新文化运动即由此为肇始。
2、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社会主义和个性解放的文化思潮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字仲甫。
安徽怀宁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
胡适(1891-1962)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早年在上海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10年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性人物、主要刊物。
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
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
3.“学衡派”、“甲寅派”。
4.“文学研究会”。
5.“创造社”。
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鲁迅(一)识记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2.鲁迅文学创作概况。
3.《狂人日记》发表时间和刊物。
4.《呐喊》和《彷徨》的成书情况和题意。
5.作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的《故事新编》。
6.写于1922—1926年的《补天》、《奔月》、《铸剑》。
7.写于1934—1935年的《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8.写于1926年,带有回忆性质的叙事散文《朝花夕拾》,最初陆续刊载于《莽原》,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成书时改为现名。
9.鲁迅杂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鲁迅的思想特点。
2.《狂人日记》,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问世起就引起的巨大反响。
第二讲五四文学革命一、文学革命的发生背景1.晚清以来的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自从鸦片战争打碎了清帝国的沉沉昏梦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渐渐解体,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因素有了一定积累,但积弱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势进一步促使中国人努力寻求和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模仿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开矿筑路,以及介绍一些与此相关的声、光、电、化等技术和自然科学。
维新志士认为“要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须“用西洋之术”,宣传民权思想,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效仿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输入民主共和观念,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宣告了封建帝制的结束,虽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胜利果实也被袁世凯窃取,但为中国现代的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出卖国家主权,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的“共和”政府实际上成为了一块空头招牌。
无论是科技引进的尝试还是体制革命的努力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失败境地。
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给国人的刺激最为强烈,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中清醒地意识到封建君主专制赖以存在的精神文化基础并未动摇,中国民众依旧处于愚昧、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之中,革命与群众存在着厚重的精神隔膜。
于是,思想启蒙被推向实现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最前沿。
新型阶层的壮大知识分子的独立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办了各类学堂,开始推广新式文化教育,而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是报纸副刊和文学杂志的大量出现,使文学市场得以形成,稿费制度有了保障,从而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大一统的封建思想统治局面已经土崩瓦解,走马灯似的军阀政权一时又无力实施严密的思想控制,从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言论出版相对比较自由的时期。
因此,晚清知识分子在传统的仕途之外就可以选择“思想”与“写作”作为体现自身价值和谋生的手段。
在这种混乱而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新型知识分子开始张扬自我个性,发表独立言论,反省文化传统,吸纳外来思潮,拓展文化视野。
选择填空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三个阶段:
提出阶段: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响应阶段: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
扩大阶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2、文学研究会
时间:1921年1月地点:北京成立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张:将文艺当做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刊物:《小说月报》
3、创造社
时间:1921年7月地点:日本东京
发起人: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
4、湖畔诗社
时间:1922年3月地点:成立于杭州
发起人: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
主张:专心致志作情诗
5、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伟大开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6、《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7、2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A、庐隐:《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B、王统照:《沉思》《微笑》《湖畔儿语》《山雨》
C、许杰:《惨雾》《赌徒吉顺》
D、鲁彦:《菊英德出嫁》黄金》
E、许钦文:《鼻涕阿二》《疯妇》
F、废名:《竹林的故事》《菱荡》《浣衣亩》
G、张资平:《梅岭之春》《冲积化石》《飞絮》(转折)
H、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饭》《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
I、许地山:《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
J、冰心:《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繁星》《春水》
K、郁达夫:《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
8、20年代新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胡适:《尝试集》它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教我如何不想他》《扬鞭集》
沈尹默:《三弦》被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整的诗。
冯至:《昨日之歌》《帷幔》,鲁迅颇推崇冯至的抒情诗,称之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朱自清则更看重冯至的叙事诗,以为其叙事诗堪称独步。
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
郭沫若:《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9、30年代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矛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新生》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玩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
原名《夕阳》
结构特点:网状结构,(一树千枝结构)
老舍:在英国完成的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月牙儿》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
《骆驼祥子》结构特点:一线串珠的结构。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革命三部曲:《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
《家》的结构特点: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穿连故事的结构特点。
10、30年代新诗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臧克家:被称为"泥土诗人"《老马》
汉园三诗人: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戴望舒:《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卞之琳:《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曹禺:是一位对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
《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
蘩漪--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周萍--最懦弱的
11、张爱玲的小说
小说集《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秧歌》《赤地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
名词解释:
1、"象征诗派"
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他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篷子、胡也频等,都是有影响的象征派诗人。
2、"京派"
指30年代后期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京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其主要阵地有《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群》。
京派的作家追求艺术的健康与纯正,多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构建自己的审美天地,具有乡野的平和质朴之美。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凌叔华、其中沈从文的成就最大
3、文学研究会
4、创造社
简答
1、"三美"的解释:
A.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一行诗中音尺的排列可以不固定,但每行的三字尺、二字尺的数目应该相等。
B.绘画美:诗歌的词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C.建筑美: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要均齐,以求整体之感。
2、《女神》的意义和贡献:
集中而强烈的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出的吴思精神,是鲁迅所张扬的"摩罗诗力"的具体体现。
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的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
创造形式的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
证明新诗在艺术上的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
由于创作环境主要是"盲目欧化的日本",这多少影响了作者对祖国传统文化做"理智的爱"的辩证态度,夹用英文偏多,有些过于"欧化"。
3、沈从文的小说创作特征:
A.他的小说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在乡村和城市的题材里,通过人性世界和病态世界的对比,严肃的探讨人生,讴歌了健全的人生形式,从而构成了一个从伦理道德角度去表现人生正常的独立自足的艺术系统。
B.广泛吸收外国文学的汁液,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
C.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D.丰富多样的结构体系,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
4、郁达夫式的抒情小说,主要特征是:
A.自我的写真
B.感伤的抒情
C.结构的散文化
D.流丽、清新的文笔
5、徐志摩的抒情诗特征:
A.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B.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C.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D.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论述题
1、阿Q
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的形象。
A.农民:是一个贫苦的农民,他没有土地,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
B.落后不觉悟:他不敢正式现实,常常的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妄自尊大,进里几次城就瞧不起末庄人,有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末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
"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
"圣经贤传"的思想,严于男女之大防。
守旧的心态。
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力。
C.精神病态:a妄自尊大b欺软怕硬c自轻自贱d麻木健忘
2.吴荪甫
A.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战败了的英雄形象。
B.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
C.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
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恐惧与仇恨;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当局势力镇压工人运动。
3、祥子
三起三落到祥子性格五个阶段:
祥子阶段:具有一般小市民精神,保有农民的淳朴,良好的职业道德。
骆驼祥子阶段:理想开始动摇,一再受挫,内心常有矛盾,失去了往昔坚定执着。
虎妞的丈夫阶段:保有体面,为该做一个劳动者的初忠。
一般车夫阶段:小福子的是他阴暗生活唯一的光亮。
走兽阶段:精神的人已不存在,潜藏人性下的野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