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78 MB
- 文档页数:11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7•【字号】渝办发[2011]372号•【施行日期】2012.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住房保障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办发[2011]37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重庆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本市农村村民住宅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农村村民居住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集体土地上(乡、村规划区中确定的集中居民点除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农村村民住宅,是指农村村民以户为单位申请并经依法批准,使用经批准的宅基地新建、改建、扩建的自用住宅。
第三条区县(自治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用地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负责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
没有设镇(乡)人民政府的区域,由区县(自治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建设农村村民住宅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适度集中布局;(二)安全、适用、美观、经济;(三)符合我市有关乡村风貌的规划设计要求,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与自然环境协调,鼓励采用通用图集;(四)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城乡规划区内的,还应符合城乡规划;(五)尽可能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严禁占用基本农田,禁止占用经批准的详细规划、乡规划和村规划确定的城镇或乡村道路用地;(六)位于公路的建筑控制区、铁路弯道内侧、平交道口和人行过道附近及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的,应当迁建;(七)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或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不符合的,应当迁建;(八)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极易发区和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区域内建设村民住宅;位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的,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九)不得危及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设施的安全;(十)法律、法规禁止建设的其他区域。
一、规划方略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方略2、生态空间发展方略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方略4、集中紧凑发展方略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方略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方略二、城镇协调发展与都市空间构造(一)城镇协调发展构筑都市区城镇一体、协调发展旳格局,加紧城镇化进程,缩小城镇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对郊区旳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汇集效应,增进土地集约运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构造调整相适应,逐渐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旳网络状城镇空间构造。
加强农村居民点旳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
主城区为集中进行都市建设旳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旳重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都市重要拓展方向都市拓展旳重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都市空间构造都市空间构造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构成。
多中心包括一种都市中心和六个都市副中心。
主城都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都市规模(一)人口规模规划至2023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3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23年,中心城区都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3年,都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规划至2023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3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23年,中心城区都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都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3年,都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都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实践摘要: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为例,揭示该规划所提出的保护重庆“多中心、组团式” 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的规划策略和对非建设用地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组团隔离带城市空间格局保护1 规划背景重庆主城区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城市发展多年来一直沿袭“多中心、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主城区既能够保持特大城市的集聚效益,又有利于形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近年来重庆城市的迅猛发展,一方面组团间隔离绿地不断被蚕食,城市连片增长趋势明显,“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形态格局正日益弱化,有呈“摊大饼”状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主城区山水资源不断受到破坏,缙云山、歌乐山、南山、铁山坪等几大城市肺叶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环境污染未得到有效遏制,城市安全日益受威胁。
这些困扰重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使我们急需编制一套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系统的、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划来指导管理和建设实践。
通过开展《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的编制工作,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状况,将关注的目光从城市建成区转向农村地区,认真思考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问题、城市规划管理问题,如农村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与建设、耕地的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等等,改变以往城市规划“重城市、轻乡村”、“重建设、轻保护”等状况,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路,真正体现城市规划的控制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 组团隔离带的内涵广义上讲,凡是总规确定的主城区内各组团之间的用地,都具有阻止组团蔓延发展的功能,这些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从这个意义上讲,2007版总规确定的主城区范围内除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的其它所有类型用地,都是组团隔离带。
它具有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维护城市生态安全、防灾减灾、休闲旅游、农村聚居、基础设施承载等六大功能。
然而,从进行立法保护的角度看,广义上的组团隔离带面积多达1470km2,涉及面异常广泛,情况非常复杂,不利于对其进行有效的空间管制和立法保护,因此,本次规划结合重庆及相关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按照市人大提出的“切实有利于立法保护,要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将重点放在了急需在本次规划中予以明确范围,且需要进行严格立法保护的组团隔离带上。
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重庆土地资源与利用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它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也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土地在人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变化的总和。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各部门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类用地矛盾日益突出。
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继续发展。
第一节土地利用类型评价与土地利用分区一、土地利用类型构成与评价重庆境内复杂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性,土地资源较为丰富。
1999年全市各类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0-1。
表10-1所示,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共有8个: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
其中林地和耕地合计占全市土地面积的大部分。
表10—1 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万hm2 面积.万亩占土地面积%总计 823.39 12350.9 100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域 616.34255.6416.26300.7620.5923.07 9245.13834.6243.974511.7308.83346.7 74.8531.051.9836.532.52.79建设用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 52.8643.007.672.20 792.98644.94115.0233.02 6.425.220.930.27未利用地其中难用地占76% 154.192312.89 18.73(一)耕地重庆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55.65万hm2。
二级土地类型分为旱地、灌溉水田、望天田、菜地和水浇地,其结构见表10--2。
1424.城乡统筹下的重庆主城城郊农村规划探索——以《九龙坡区黄金堡村村规划(2010-2020年)》为例摘要: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实践区,重庆近年来对不同地域的村庄规划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城郊农村因特殊的区位、直接受城市影响的特征,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也较其他地域更为明显,面对的挑战也更为多元。
笔者试图基于城乡统筹的理念,从村庄规划的理念与核心内容、村庄空间管制区划、村庄产业发展选择、村庄人口预测与居民点布局、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探索城郊农村规划内容与方法,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实践提供有益的实践。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郊农村规划对策1 研究背景1.1 重庆主城郊区农村“城市化”与“边缘化”问题并存重庆主城城郊农村1相对于远郊区县的农村地区,深刻的受到主城区快速城市化、产业化的影响,在经济社会结构、居住生产方式等方面呈现出诸多不同特点,包括农村建设水平较高,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方便,公共市政设施配套较完善等,但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城郊农村相对主城低成本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成为主城下游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如九龙坡区的海龙村集聚了数十家摩配小型民营企业,人口由原来的2000人迅速增加至10000人,然而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厂房的大量建设,却给当地农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二是城郊农村特殊的区位条件,受到主城强大的吸引力影响以及对主城现代化生活环境的向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主城迁移,农村“老龄化”、“空巢化”现象突显,经济社会日益衰败,如巴南区红星村。
如何避免“城市化”与“边缘化”的出现,规避市场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郊区农村的健康发展,是重庆主城城郊农村发展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1.2 重庆主城扩城发展背景下的城乡互促共进的总体要求按照国家关于“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改革试验区”的总体部署以及“两江新区、西永保税区”的批准,根据总体规划,重庆确定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以外,内环快速路与外环高速公路周边约400平方公里的地段内”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扩城建设,扩城地区的发展势必将引起主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的演进、调整和重构(王法成、范颖、余颖,2012)。
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分析摘要:采用GIS技术,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规模、空间分布等特征,并采用DEM、距离市场的距离、距离道路的距离、距离水域的距离等建立回归分析,探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相互关系,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核密度;voronoi图;农村居民点;回归分析前言中国农村居民点众多,是目前的主要居住形态。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是区域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方向以及发展的可能性[1]。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实行的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土地集约利用等政策,客观上都迫切需要对农村居民点的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细致研究[2]。
农村居民点规模既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也反映了居民居住习惯的差异[3]。
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的研究、对指导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关农村居民点问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他有关农村居民点的问题具有显著的意义。
目前,许多学者在不同地域以及不同尺度下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了研究。
重庆近年的发展迅速,合理的调整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对促进重庆发展,城乡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意义。
本文将应用GIS分析方法,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
1研究区概况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南部,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
重庆市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其中主城九区面积约为5467平方千米。
巴南区以丘陵为主,低山次之,平地极少,面积约1825平方千米;渝北区北部为中山,海拔1460~800米、中部为低山,海拔800~450米、南部多浅丘,海拔450~155米面积约1452平方千米;北碚区内多山地丘陵,平坝较少,水系丰富,全区是“六分丘陵、三分山地,一分平坝”的自然特征,面积约755平方千米;九龙坡区海拔最高处为中梁山698.5米,海拔最低处是长江边小河口170米,丘陵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0%,以中、低丘为主,海拔高度在200—350米之间,面积约432平方千米;沙坪坝区呈丘陵、台地和低山组合的地貌结构,面积约383平方千米;南岸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构成低山、丘陵、平坝、河流的组合地貌特征,面积约274平方千米;江北区地貌大多为“坪”、“丘”、“谷”、“坝”以浅丘陵为主,海拔为160—679米之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面积约221平方千米;大渡口区自然环境优美,北有双山,南有长江,城市依低山岭而建,随山起伏,面积约103平方千米;渝中区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通陆,为东西向狭长半岛,地形最高处海拔394米,最低处167米,面积约22平方千米。
2研究方法2.1原理从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类型、用地比例等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
选取地形、河流、城市中心以及交通等因素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
分别应用核密度估计和计算几何学中的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 V值)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类型进行探讨。
核密度是根据样本数据对密度进行估计,可以直观的得到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类型。
Voronoi图是以诸多地理空间实体作为生长目标,按距每一目标最近原则,将整个连续空间剖分为若干个Voronoi区,每一个Voronoi区只包含一个生长目标。
Voronoi图的变异系数(C V)可以衡量现象在空间上的相对变化程度。
当某个点集的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时,其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可变性小,CV值低;当空间分布为集群分布时,在集群内(“类”内)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较小,而在集群间(“类”间)的Voronoi多边形面积较大,C V值高。
但是,规则的周期结构和周期性重复出现的集群分布也会形成较高的C V值[3]。
Duyckaerts 提出了三个建议值[4]:当点集为随机分布时C V值为57%(包括从33%到64%之间的值);当点集为集群分布时,C V值为92%(包括大于64%的值);当点集为均匀分布时,C V值为29%(包括小于33%的值)。
Voronoi图的定义如下[5-7]:设平面上的一个离散发生点集S={p1,p2,…,p n},则任意点p i的Voronoi图定义为: T i=x:d(x,pi)<d(x,p j)p i,p j∈S,p i≠p j (1)式(1)中,d为欧氏距离,x表示集合T i中的元素。
T i是一个凸多边形,而且在特殊情况下是一个具有无限边界的凸多边形。
Voronoi图是对平面的一种剖分,在任意一个凸Voronoi多边形中,任意一个内点到该凸多边形的发生点p i的距离都小于该点到其他任何发生点p j的距离,这些发生点也叫Voronoi图的质心或发生元。
C V值是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标准差与平均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C V值=标准差/平均值×100% (2)农村居民点用地比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研究区面积回归分析是定量分析多个要素,从而得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P=β0+βi X i (3)农村居民点核密度(P)、X i代表回归分析中与核密度有一定关系的各要素:地形数据、坡度数据、距道路的距离、距水域的距离、距城市的距离。
2.2数据来源与处理利用shp格式的重庆市主城区2009年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全国第二次土地利用详查数据—二调数据),经过投影变换、坐标系变换等,利用arcgis的SQL空间数据查询功能,提取农村居民点、城市、行政界线。
地形数据为SRTM90米分辨率的数据(国际数据服务平台)。
由自由街景数据(/osm-data.aspx)经过投影变换、坐标系变换等,利用arcgis的裁剪功能得到交通,水域数据。
在Geoda中将提取的居民点数据转换为质心数据并在arcgis中用核密度分析,对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类型进行分析。
然后在mapinfo中,以分别以重庆主城各区,各个乡镇为设置目标,创建以每个居民点为发生元的voronoi图。
再根据voronoi多边形面积计算C V值确定重庆主城农村居民定的空间分布类型。
在arcgis中利用地形数据提取研究区域的坡度,利用交通、水域以及城市数据进行缓冲区分析并将所有数转换为ASCII值利用clue自带的文件转换工具转换为spss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
(因为在进行欧式分析后,得到的栅格数据是浮点型的没有属性表也不能直接创建属性表,但可以进行重分类得到属性表,为了数据准确所以采用clue)3结果与分析3.1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类型有集群型、随机型和均匀型3种,其中集群型往往与特定资源(如水、土、森林或交通要道等)的聚集分布有关,均匀分布则体现了资源条件的均匀性或人类活动水平的相似性,随机分布表明居民地分布受资源条件与人类活动影响不明显[8]。
图1 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析由图1(核密度)可知:重庆主城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性。
总体上,它是以四山之间的平坦地带南北向不断向外蔓延。
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较强的方向特性,在市域的中部偏西居民点的密度较高,各级别核心在空间上的条带分布特征明显。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等级梯度。
密度差异随离市中心距离增大而递减,离市中心越近的区域集聚特征越明显。
居民点发展最快的是离市中心越近的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
区名居民点数用地比例% Cv值%巴南46234 5.82 138.50南岸4945 7.49 354.23江北5250 5.28 741.68大渡口2514 8.76 374.25渝北30558 6.48 201.40九龙坡14158 10.34 779.11北碚23494 6.87 160.12沙坪坝10936 10.21 317.32表1重庆主城各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由表1可知,重庆市各主城区居民点的用地比例均较低,但由于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与渝中区接壤,距市中心的距离近,居民点用地比例相对其他区高。
基于voronoi图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各区的Cv值均远大于64%,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群型。
图2 南岸区泰森图图3 南岸各乡镇泰森图总体来讲,由表2.1-2.8可知,重庆主城基于voronoi图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聚集型,居民点的用地比例;但是由于南岸区的迎龙镇地势平缓,海拔在200-500米之间,所以相对南岸其他乡镇密集程度较小;九龙坡地貌以中低丘陵为主,全区各乡镇的聚集程度相对平衡,只有华岩镇因与九龙镇(城市)相接,密集度较其他各镇较高;北碚区内多山地丘陵,平坝较少,水系丰富,居民点分布不均衡,在低丘陵地段以及近水区域Cv 值较高;大渡口区的新山村街道,春晖路街道,跃进村街道属于城市用地,八桥镇与他们相接Cv值较其他两镇高;巴南区的跳石镇,安澜镇,惠民街道农村居民点为随机分布,其余各镇均成聚集分布,其中龙洲湾街道,李家沱街道,花溪街道,鱼洞街道,与大渡口区相接距离城市较近,所以Cv值相对其他乡镇高;而南泉街道,麻柳嘴镇,双河口镇,木洞镇,则与南岸,江北相接Cv值处于之间;沙坪坝区的井口镇与覃家岗镇距城市较近Cv值明显高于其他各乡镇,虎溪镇与陈家桥镇由于丘陵区域且有溪流贯穿Cv值也高于其他各镇;渝北区由于地势原因位于南部各乡镇的Cv值高于其他各镇,整体趋势为由南到北Cv值降低。
镇居民点数用地比例% Cv值%南坪镇36 2.51 202.99南山街道595 9.14 135.59峡口镇669 10.00 174.68广阳镇954 8.99 135.23涂山镇98 4.71 346.76迎龙镇1249 9.30 79.35长生桥镇1060 5.41 319.37鸡冠石镇284 11.30 125.24表2.1南岸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镇居民点数用地比例% Cv值%华岩镇804 9.624 248.47含谷镇1255 20.403 111.19巴福镇744 13.332 109.53白市驿镇1792 15.667 106.01石板镇838 8.010 109.89西彭镇3427 10.287 130.19走马镇1561 10.132 122.45金凤镇1213 11.038 150.59铜罐驿镇1028 10.665 116.96陶家镇1496 10.795 105.17表2.2九龙坡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注:九龙镇与石桥铺街道属于城市用地,无农村居民点分布镇居民点数用地比例% Cv值%三圣镇1999 5.792 185.00东阳街道1640 7.093 126.03北温泉街道247 3.631 225.28复兴镇2637 9.485 72.55天府镇1660 5.658 107.67施家梁镇675 9.151 97.77柳荫镇2085 5.598 113.21歇马镇1823 11.022 139.70水土镇1979 9.017 104.01澄江镇1792 6.347 149.01童家溪镇419 5.772 178.17蔡家岗镇1209 9.208 170.67静观镇2993 9.325 99.45金刀峡镇1542 2.812 172.69龙凤桥街道794 5.544 118.26表2.3北碚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镇居民点数用地比例% Cv值%八桥镇362 16.807 286.54建胜镇521 10.266 188.69跳蹬镇1631 6.337 130.01表2.4大渡口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注:九宫庙街道归入八桥镇进行计算;新山村街道,春晖路街道,跃进村街道无居民点分布镇居民点数用地比例% Cv值%龙洲湾街道1129 8.247 149.17石龙镇2871 4.669 68.83跳石镇2771 4.891 61.54一品街道1464 6.181 92.79接龙镇5065 4.913 76.23安澜镇3120 5.082 61.31石滩镇1325 3.942 65.79麻柳嘴镇1906 5.222 124.49双河口镇2407 5.140 94.34木洞镇3358 6.018 118.87丰盛镇2065 6.465 64.53东泉镇3618 4.744 69.16李家沱街道41 3.999 171.47惠民街道1533 8.480 61.47二圣镇1556 9.123 67.57花溪街道82 3.329 197.53天星寺镇1133 4.600 65.58界石镇1826 8.814 72.71南泉街道1907 10.388 84.68姜家镇2154 4.570 72.34南彭街道3353 6.418 65.95鱼洞街道1550 7.118 282.90表2.5巴南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镇居民点数用地比例% Cv值%五宝镇1233 6.400 114.79复盛镇925 6.970 91.59寸滩街道229 3.628 458.36石马河街道71 0.788 314.67郭家沱街道643 7.424 162.09铁山坪街道747 5.734 228.36鱼嘴镇1402 7.680 115.28表2.6江北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注:华新街道,大石坝街道,江北城街道,观音桥街道,五里店街道无居民点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