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41.00 KB
- 文档页数:8
重庆人口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分析摘要:利用2000、2010年重庆县域人口数据,采用不均衡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对重庆市县域人口空间格局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重庆各县人口数量差异巨大,人口密度分布不均,主城区密度高,周边县域略呈环状逐渐降低,两翼是人口密度分布最低的区域;不均衡指数表明人口分布的集中性不断增长,主城区及其附近县域是人口增长的主要地区;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逐渐增大,空间聚集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说明人口空间分布以“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为主,热点区的空间范围正在增大,冷点区的空间结构比较稳定。
关键词:人口空间格局;空间自相关;人口密度中图分类号:C9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4-0230-041 引言人口分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受社会生产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其区域结构特点所制约[1]。
准确掌握人口分布信息及主要影响因素对制定人口政策、开展功能区划、进行地区城乡建设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多,区域人口空间格局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引起了学者、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学者从不同时空尺度、视角对人口区域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2~4]。
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标准差、不均衡指数、基尼系数、人口重心等方法来揭示人口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5,6]。
随着空间数据分析的深入发展,部分学者也利用此方法进行人口空间格局分析,并取得了部分研究成果[7,8]。
笔者利用不均衡指数和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庆人口分布现状与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重庆市的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提供支持。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2.1 研究方法2.1.1 不均衡指数考察人口分布是相对均衡还是相对集中,可以采用不均衡指数[9]。
计算公式如下:式(1)中:U为不均衡指数,xi为各县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yi为各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n为县域总数。
重庆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关资料重庆市概况重庆是西部地区惟一的直辖市,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是综合性的老工业城市,是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长江上游最具活力的商贸中心,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邮政电信枢纽,是联系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
2003年重庆市辖13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8个县、5个自治县,年末总人口为3130.10万人,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总面积的2.39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
2002年重庆实现全市生产总值1971.3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01年的16.7:41.5:41.8调整为2002年的16.0:41.9:42.1。
2003年重庆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250.5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15.0:43.4:41.6。
一、重庆市区域发展条件分析(一)、优势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其区位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处中国内陆腹地(战略后方),历来是国家“三线”建设和战略性储备建设重点;二是重庆是国家中西部地区最大工业城市,处于国家东西部联系的中间环节和中国经济梯度发展的重要阶梯;三是重庆是国家开发中西部的前沿,开发中西部,必然首先开发重庆。
正是这一具有不可置换性的区位特点,决定了重庆在国家中西部开发战略中,可以发挥出以下区位优势:1、得“江”独厚重庆地处四川东南部,是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在古代当陆路交通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水路便是最主要的交通方式。
俗语有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而重庆则刚好有四川的“出川口”的称号,被视为出入四川的咽喉要道。
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的水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山峡大坝的修建,大大的改变了重庆的航运状况。
“三峡成库以来,重庆境内679公里长江干线航道由原来的三级提高到现在的一级,水路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等水运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左右,水运货运周转量从2004年起稳居各种运输方式之首。
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2007-08-14 14:41:54)分类:专业资料汇总-规划建筑标签:学习公社重庆市地理城市空间布局我国城市空间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城市与整个区域的空间组织关系,主要指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研究的内容有区域城镇体系的城市化水平、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等,即传统的“一化三结构”研究;另一部分是将城市作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空间结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土地利用、CBD、郊区化、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结构眼花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等等。
(一)重庆市的城镇体系从重庆陪都10年来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陪都十年计划重庆在1946年4月,在《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2.重庆城市初步规划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3.98版总规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
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
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
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重庆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的实践叶祖盼;方波;李静【摘要】结合城市空间组织相关理论,通过对重庆主城区与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经济结构的比较,分析了重庆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特点及优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总体规划修改对重庆主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积极作用,对促进重庆城市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3(039)009【总页数】3页(P18-20)【关键词】城市;主城区;空间结构;土地经济结构【作者】叶祖盼;方波;李静【作者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40114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131 城市空间组织相关理论1.1 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土地的级差地租理论,主要阐述土地的经济属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源于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认为不同活动的区位将取决于对特定位置的竞争性投标。
城市核心区域能提供最大的接近性而具有最高的土地价值。
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商业机构及设施,按其支付最大租金的能力,从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排列组合成有规律的分布模式。
而根据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发展的伯吉斯的同心圆理论则将土地级差地租理论在城市空间组织上进行了客观描述。
1.2 中心地理论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组织的学说。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
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市中心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采用了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
应该说,“土地级差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则着重从土地经济的角度出发,探索城市空间组织的核心,提出了各自认为最优化土地利用经济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型。
重庆市空间布局与交通问题分析一.地理位置及地貌分析重庆位于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
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素有"巴山夜雨"之说。
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
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
重庆幅员辽阔,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
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大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起伏较大。
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
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有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即嘉陵江小三峡。
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美丽的"山城"、"江城"著称于世。
重庆地貌形态类型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五大类。
中山、低山面积达24136㎞2,占全市总面积的75.9%;丘陵面积为10426㎞2,占17%;平原面积仅1971㎞2,占2.39%,构成以山地为主的地貌形态类型组合特征。
重庆境内河流均属长江水系。
长江自江津市的石羊乡流入后,呈“S”形蜿蜒至巫山县的碚石进入湖北省,境内河长600余㎞。
长江北有嘉陵江、大宁河等支流;南有乌江、綦江等支流注入,构成纵、横谷交织的河网体系。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
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02.9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
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
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1、三次产业分类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
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
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重庆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在大规模的城市的空间利用开发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有效改善地面环境的同时,增加城市可利用空间。
本文以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为例,分析梳理了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基本情况。
对重庆市地下空间的网络构建和分层利用进行了探讨。
并针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分类总结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和完善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对策及建议,对规范和促进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重庆;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对策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各种“城市病”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个城市,其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城市绿地减少;交通阻塞,行车速度缓慢;污染严重,环境恶化,生活质量难以保障。
在这种背景下,地下车库、地下商场、地铁等各类城市地下空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的城市中,城市地下空间所具备的社会效益、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逐步为人们所认识。
[1]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后备资源,其开发在缓解城市用地矛盾、实现资源集约利用、优化人居环境和改善城市交通状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充分挖掘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潜力,实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形成系统化、立体化、现代化的城市地下空间体系,对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容量、改善城市功能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 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1.1 主城区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情况重庆主城区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类型主要由地下交通设施(轨道及市政交通、停车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站、蓄水库、变电站等)、地下人防工程以及地下民用设施(地下商城、步行街、仓库等)四个部分组成。
[2]自抗战时期起一直持续进行以人防工程建设为主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
直辖后,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呈现出大规模、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趋势,建设内容由传统单一的人防工程建设或地下市政设施,逐步拓展至地下商业设施、地下停车设施、轨道交通、市政道路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山地地域特色的开发建设经验。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摘要]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引言: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
(2009年重庆市规划局科研题目)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二○○九年十二月课题名称: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立项时间:二〇〇九年七月承担单位: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成员名单:罗灵军、袁超、陈甲全、贾敦新、邓仕虎完成时间: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内容提要本研究在总结相关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S数据、GIS数据平台和相关学科的定量化研究方法,构建了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化研究的测度指标和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方法框架,对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形态演变、城市空间扩展、城市外部空间形态,以及城市内部空间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揭示了主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主城区空间形态优化调控的对策与措施。
目录工作报告 (1)1 项目概况 (3)1.1 项目背景与来源 (3)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2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 (3)3 研究步骤与内容 (4)4 研究创新点 (5)5 提交成果 (5)6 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5)报告摘要 (7)研究报告 (17)第一章绪论 (19)1.1 研究背景 (19)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 (20)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21)第二章城市形态研究综述 (23)2.1 城市形态理论研究 (23)2.2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 (25)2.3 城市形态研究的趋势 (27)第三章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演变 (29)3.1 主城区空间形态演变历程 (29)3.2 主城区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34)第四章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定量框架 (37)4.1 定量分析的总体思路 (37)4.2 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 (38)4.3 定量化测度指标构建 (40)4.4 定量分析的技术方案 (43)第五章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定量分析 (46)5.1 主城区外部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化 (46)5.2 主城区内部空间形态特征及演化 (54)第六章结论与讨论 (68)6.1 主要结论 (68)6.2 主城区空间形态的调控对策 (69)6.3 讨论 (70)参考文献 (72)重庆市主城区空间形态定量分析研究【工作报告】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二〇〇九年十二月1 项目概况1.1 项目背景与来源当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受到两方面的压力。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
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
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重庆市主城区布局以多中心组团式结构坐落于缙云山与东温泉山之间,属川东平行岭谷地区,被四列南北走向的大山和长江、嘉陵江所分割,是城市拓展的天然屏障,也维系着区域生态环境。
主城区范围包括渝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大渡口区、渝北区、巴南区9个行政辖区,面积5473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694万,城镇人口619万,城市建设用地507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城市内环线以内及沿线地区,区内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经济活动频繁,是重庆市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地区。
渝中区是重庆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信息中心和文化中心。
江北区是重庆市主城核心区之一,是重庆集约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宜居新区,新兴的商贸中心。
沙坪坝区科技教育发达,长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区,重庆重要的工业基地,西南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要道,第三产业发达,市场潜力巨大,重庆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区。
大渡口区,重庆市主城区12个中心组团之一,经济基础雄厚,有市级工业园区——重庆市建桥工业园区,南岸区,重庆市主城核心区的重要部分,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区)、重庆市中央商务(南部)开发区以及重庆市国际会展中心在辖区内。
九龙坡区,是重庆的工业大区和蔬菜、副食品生产基地。
(二)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
1“城市蔓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