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及铵盐
- 格式:pptx
- 大小:404.11 KB
- 文档页数:7
氨和铵盐【学习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2、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气的工业制法。
3、了解铵盐的性质,掌握氨气和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要点梳理】要点一、氨气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体积比为1∶700),氨的水溶液称为氨水。
氨在加压下容易液化,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急剧降低,工业上可使用液氨作制冷剂。
2、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要点诠释:NH3·H2O是弱碱,氨水显弱碱性,具有碱的通性。
氨水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的存在。
氨水是混合物,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NH3·H2O、NH3、H2O;三种离子:NH4+、OH-及少量的H+。
(2)与酸反应:氨气与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白烟)NH3+HNO3=NH4NO3(白烟)2NH3+H2SO4=(NH4)2SO4(3)与某些盐反应:一般生成难溶的碱,如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4)还原性氨分子中的氮元素呈-3价,因此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某些强氧化剂氧化。
8NH3+3Cl2==N2+6NH4Cl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利用复分解反应强碱制弱碱2 NH4Cl +Ca(OH)2CaCl2+2NH3↑+2H2O要点诠释:药品的选择铵盐不选用的理由NH4NO3受热分解,会发生爆炸,不安全(NH4)2SO4与Ca(OH)2反应时生成CaSO4,反应物呈块状,不利于NH3逸出,且反应后试管难清洗(NH4)2CO3受热分解会产生CO2,使收集到的NH3不纯②碱:一般用熟石灰,不用NaOH或KOH,因为NaOH或KOH易吸水结块,而且对玻璃仪器腐蚀性较强。
氨和铵盐知识点总结氨和铵盐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种物质,它们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性质、制备、用途等方面对氨和铵盐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对这两种物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氨的基本概念氨,化学式为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化学中重要的碱性物质。
氨是一种极易挥发的气体,在常温下呈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可以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铵。
氨具有还原性和碱性,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
二、氨的性质1. 物理性质:氨是一种无色气体,在常温下呈无色透明,有刺激性气味。
氨具有较强的挥发性,易溶于水。
2. 化学性质:氨具有还原性和碱性。
与金属和非金属的氧化物反应时,具有还原性;与酸性氧化物(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反应时能中和酸性。
氨还具有与醛、酮、羰基化合物等发生亲核反应的性质。
三、氨的制备1. 氨的工业制备:氨的工业制备是通过哈勃法来实现的,即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催化反应生成氨气。
2. 氨的实验室制备: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加热含氨基物质(如硝酸铵)的混合物来制备氨气。
四、氨的用途1. 氨作为化肥的应用:氨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原料,可以制备尿素、硝酸铵等化肥产品。
2. 氨作为工业制剂的应用:氨还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中,用于生产硝酸、胺类化合物、染料、合成纤维等产品。
五、铵盐的基本概念铵盐是指由铵离子NH4+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它是一类常见的盐类化合物。
铵盐具有两性,既具有碱性,又具有还原性,因此在化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铵盐的性质1. 物理性质:铵盐的物理性质与其成分有关,大部分铵盐为晶体或结晶状物质,有些铵盐呈无色晶体或白色晶体,有些则呈黄色或蓝色。
2. 化学性质:铵盐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在水中形成各种程度的电离。
铵盐还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和碱性,可以与酸类物质发生中和反应,也可以与氧化物发生还原反应。
七、铵盐的制备1. 铵盐的实验室制备:可以通过氢氧化铵和酸类物质反应来制备铵盐。
7 氨气铵盐一、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二、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气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极易溶于水。
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氨水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三、氨气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溶液呈碱性①氨水中所含粒子:NH3、H2O、NH3·H2O、NH4+、OH-、H+氨水中溶质通常看作NH3,而不是NH3·H2O②固态NH3为分子晶体2.与酸反应NH3+HNO3=NH4NO3HCl+NH3=NH4ClH2SO4+2NH3=(NH4)2SO43.还原性:4NH3+3O2(纯氧) 2N2+6H2O8NH3+3Cl2=N2+6NH4Cl(反应前后压强比11∶1)四、氨气的制法(1)反应原理:铵盐(NH4Cl、(NH4)2SO4)与消石灰混合加热来制取氨气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2)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发生装置与制氧气相似(3)收集: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所以只能用向下排空气法。
(4)检验: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集气瓶口。
2.工业制备:N2+3H22NH3五、铵盐的性质1.不稳定性2.和碱反应:NH4++OH-NH3↑+H2O3.NH4+的检验方法:取少许样品与碱混合于试管中共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管口,若石蕊试纸变蓝,则证明样品中含NH4+[例题分析]:例1.在喷泉实验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子,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则a 和b分别是()答案:B、D。
例2.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有CO、CO2、NH3、HCl、H2、水蒸气中的一种或几种,当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无浑浊现象),氢氧化钡溶液(有浑浊现象),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变红)和无水硫酸铜(变蓝)时,则可断定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A、HCl、CO2、H2B、CO、H2、H2OC、CO、H2、NH3D、HCl、CO、H2O 答案:A。
氨气及铵盐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氨气及铵盐的性质.问题层级图目标层级图一.氨气(1)物理性质:①氨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②氨易液化.在常压下冷却或常温下加压,气态氨转化为无色的液态氨,同时放出大量热.液态氨气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③氨气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因此,氨气可进行喷泉实验);④氨对人的眼、鼻、喉等粘膜有刺激作用.若不慎接触过多的氨而出现病症,要及时吸入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冲洗眼睛.(2)氨分子的结构:NH3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氨分子的结构为三角锥形,N原子位于锥顶,三个H原子位于锥底,键角107°18′,是极性分子.【过关检测】(6min)1.教材中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哪一种性质()A.还原性B.比空气轻C.很易液化D.极易溶于水2.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X YA NH3H2OB SO2NaOH溶液C CO26mol•L-1 H2SO4溶液D HCl 6mol•L-1 Na2SO4溶液3.在如图所示的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 ,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b .下列a 与b 的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A .NO 2和H 2OB .SO 2和NaOH 溶液C .NH 3和H 2OD .CH 4、Cl 2混合气和饱和食盐水 (2)化学性质:①还原性质:与氧气发生反应: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②跟水反应.氨气溶于水时(氨气的水溶液叫氨水),大部分的NH 3分子与H 2O 分子结合成NH 3•H 2O (叫一水合氨).NH 3+H 2O ⇌NH 3•H 2O ③与酸反应:HCl +NH 3===NH 4Cl NH 3+HNO 3===NH 4NO 3 【过关检测】(10min) 1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NH 3的喷泉实验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B .NO 和NH 3均可用排空气法收集C .盛液溴的瓶内加少量水可防止液溴的挥发D .NH 3遇到挥发性的强酸就能冒白烟 2 对于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A .实验I :试管中先出现白色胶状物质,后溶解B .B .实验II :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C .实验III :抽去中间玻璃片,瓶内产生白烟D .实验IV :BaCl 2溶液没有浑浊,品红溶液褪色3 某同学用滤纸折成一个纸蝴蝶并喷洒一种溶液(保持湿润),挂在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某种溶液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如图).过一会,发现纸蝴蝶变为蓝色.下表的组合中,能够实现上述变化的是()AB CD纸蝴蝶上的喷洒液酚酞KI -淀粉溶液 石蕊 品红小烧杯中的溶液浓氨水 浓氯水浓盐酸浓硫酸4 下列实验的原理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将SO 2通入品红溶液或者溴水都能使它们褪色,均说明SO 2具有漂白性B .蘸有浓氨水和蘸有浓HNO 3的玻璃棒靠近时有白烟产生,是因为氨气有还原性C .某溶液中滴加稀NaOH 溶液,将湿润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不变蓝,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NH 4+D .NH 3•H 2O 的热不稳定性可以解释实验室中用加热氨水的办法制取氨气5 下列反应中,氨气体现还原性,且既有极性共价键、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是( ) A .NH 3+HCl═NH4Cl B .8NH 3+3Cl 2═6NH4Cl +N 2 C .2NH 3+2Na═2NaNH 2+H 2 D .2NH 3+3CuO═3Cu +N 2+3H 2O (3)制备: ①实验室制备A 药品:铵盐(氯化铵)与消石灰固体混合物B 反应原理:)2NH 4Cl +Ca(OH)2=====△CaCl 2+2NH 3↑+2H 2O C 发生装置:固体+固体生成气体(同制氧气)实验注意事项:a .试管口(盛固体药品的试管)要略向下倾斜;b .固体药品要混合均匀,平铺试管底部;c .导出氨气的导管要短,收集氨气的导管要长,伸入试管底部;d .为使氨气收集更多,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汽进入收集氨气的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块棉花团,但不能堵死;e .干燥:用碱石灰,不能用浓硫酸和氯化钙②工业制备:N 2+3H 2 2NH 3【过关检测】(11min)1.反应过程中固体物质质量增加的是 ( )A .氨气通过无水氯化钙粉末B .氢气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C .铝与氧化铁发生铝热反应D .将锌粒投入到硝酸铜溶液中2.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A .①是氨气发生装置B .③是氨气发生装置C .②是氨气吸收装置D .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3 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法、装置或操作完全正确,且能达到目的是( )高温 高压催化剂4 利用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如下:依据上述流程,完成下列填空: (1)天然气脱硫时的化学方程式是(2)图中CH 4的第一次转化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是(3)整个流程有三处循环,一是K 2CO 3(aq )循环,二是N 2和H 2循环,三是 (填化学式)循环.(4)K 2CO 3(aq )和 CO 2反应在加压下进行,加压的理论依据是 (多选扣分).a .熵增原理b .勒夏特列原理c .酸碱中和原理. 3H 2S +2Fe (OH )3═Fe 2S 3+6H 2O CH 4+H 2O ⇌CO +3H 2 (4)用途:①是氮肥工业及制造硝酸、铵盐、纯碱的原料;②是有机合成工业如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的常用原料; ③用作冰机中的致冷剂.A . 从苯酚中分离出苯B .制取并收集氨气C . 收集NO 气体D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过关检测】(6min)1 下列物质对应的用途不正确的是()A B C D物质液氨碳酸钙氯化钠浓盐酸用途制冷剂抗酸药防腐剂刻蚀玻璃2.下列气体易液化且遇挥发性酸时冒白烟,宜作制冷剂的是()A.N2 B.NH3 C.NO D.NO23.氨是一种重要的致冷剂,这是因为()A.它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B.氨极易溶于水C.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D.氨的化合价为-3价二.铵盐(1)铵盐是离子型化合物,都是白色晶体,易溶于水,溶于水时吸热(2)受热分解(不稳定性)NH4HCO3=NH3↑+CO2↑+H2O(3)与碱反应:NH4++OH-=NH3↑+H2O可以用来检验NH4+,也可用来制备氨气,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在瓶口验满.【过关检测】(14min)(判断对错)1.NH4+的检验方案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稀NaOH溶液并微热,产生能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无色气体.2.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过量的Fe粉中加入稀HNO3,充分反应后,滴入KSCN溶液.洛液呈红色,稀硝酸将铁氧化为Fe3+()(2)用玻璃棒蘸取浓氨水点到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色,故浓氨水呈碱性(3)向装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H2SO4,在管口观察到红棕色气体.HNO3分解生成NO2()(4)CO、NO、NO2都是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5)将NH3通入热的CuSO4溶液中能使Cu2+还原成Cu()(6)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黄,是因为发生反应:3Fe+8H++2NO3═3Fe2++2NO↑十4H2O()(7)焊接金属、灯泡填充、贮存粮食、罐头、水果等,常用氮气作保护气以防止氧化或腐烂( )(8)NH 3 经催化氧化生成N0属于氮的固定( )(9)氮的氧化物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造成光化学烟雾( )(10)王水是浓硝酸与浓盐酸按照体积比1:3混合而成( )(11)所有铵盐与NaOH 溶液的反应都可表示为:NH 4++OH -=NH 3↑+H 2O ((12)氨水直接作为氮肥比铵盐作为氮肥效果好( ) 答案1.×2.√3.×4.×5.×6.×7.√8.×9.√10.√11.×12.×.3.(NH 4)2SO 4在高温下分解,产物是SO 2、H 2O 、N 2和NH 3。
氨气+铵盐1.NH 3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水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
NH 3易液化得到液氨,常用作致冷剂。
注意:氨水的密度比水小,且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
2.NH 3的分子结构:三角锥形_____________;电子式:____________;结构式:_____________;3.NH 3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显碱性) (2)与酸反应(NH 3与挥发性酸反应产生白烟):343343HCl NH NH Cl HNO NH NH NO +→+→(产生白烟) (3)与某些盐反应:()3324Al 3NH H O Al OH 3NH +++⋅→↓+(4)还原性:3224NH 5O 4NO 6H O ∆+−−−→+催化剂(NH 3催化氧化,工业制HNO 3的基础) 4NH 3+3O 22N 2+6H 2O ,2NH 3+3CuO 3Cu+N 2+3H 2O ,8NH 3+3Cl 2 →N 2+6NH 4Cl4.NH 3的制法:(1)NH 3的实验室制法:用铵盐与消石灰混合加热来制取氨气。
原理:()242322NH Cl Ca OH CaCl 2NH 2H O ∆+−−→+↑+ 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发生装置与制O 2相似。
干燥装置:干燥剂选碱石灰收集装置: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在试管口塞上棉花团,是为了防止NH 3与空气对流。
尾气处理装置:用水,注意防倒吸检验:(a)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b)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产生白烟。
(2)注意事项:(a)制氨气所用的铵盐不能用硝酸铵、碳铵。
不用硝酸铵是因为加热NH 4NO 3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如432222NH NO 2N O 4H O ∆−−→↑+↑+;不用碳铵是因为碳铵受热分解产生CO 2,使生成的氨气中混有CO 2杂质。
NaOH 、KOH 代替,因为NaOH 、KOH 具有吸湿性,易结块,不利于产生NH 3,且它们在高温下会腐蚀试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氨分子的结构(2)认识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及氨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在讨论与交流中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加深认识氮肥对人类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求知欲望;通过实验,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3)化学科学史中蕴藏着丰富养分,挖掘这一潜在的教育教学资源,找准化学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有机契合点,使之有效地融入中学课堂,激活课堂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氨的化学性质及铵盐的性质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价值。
难点:氨及氨水的区别,及铵离子的检验教学过程①学生的经验分析学生对氮肥并不陌生,以及它们放出的气味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易于接受,无论是学生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
这些都为本节课实施先行组织者策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学生的认识障碍点分析化学学习中的重要观点是物质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它深刻表达了内隐和外显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通过对已有物质的联系,在想象中真切地体验微观的反应过程。
因此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联系思维能力。
另外,教学中还涉猎对比实验和控制十分关键,高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要求。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