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思乡诗鉴赏要诀
- 格式:doc
- 大小:22.02 KB
- 文档页数:3
思乡诗诗意赏析方法及技巧思乡诗诗意赏析方法及技巧导语:游子思乡,自古有之。
看看诗人如何将这思乡之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的。
下面思乡诗赏析方法及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
(一)、羁旅行役诗简介羁旅思乡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思乡诗的主要标志(1)诗题中多含有“驿站”“客舍”“登高”“望月”“忆”“孤”“寄”“行”“宿”“思”等能够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2)羁旅思乡诗常用的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丁香: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煜《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芭蕉:常表达孤独忧愁的离情别绪。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杜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思乡诗赏析方法导语:思乡,实际是思念家,思念家人,思乡是诗人创造的主题,如何赏析思乡诗呢?小编总结几个方法,希望能帮到同学们。
思乡诗歌鉴赏的方法1.掌握诗歌基本常识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
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
1.1 古诗词分类。
1.1.1 按题材,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
叙事诗经典之作如:《诗经》中有《氓》,乐府中有《陌上桑》,唐代有《长恨歌》,北朝民歌中有《木兰诗》。
抒情诗占中国古诗的主流,由所抒情感,可分为送别诗、思乡诗、咏怀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等。
1.1.2 按体裁分可有如下分类: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如《木兰诗》。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总的特点是限字数,定韵脚,调平仄。
律诗为八句四联,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分,如《钱塘湖春行》、《己亥杂诗》。
③词,又称为长短句。
特点是调有定律,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上阕、上片,第二段叫下阕、下片。
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④曲,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曲有曲牌名,如《天净沙秋思》、《山坡羊》。
1.2 诗(词)意理解。
古诗词的理解可以从语言、情感、意境三方面展开:1.2.1 古诗词的语言特色主要有: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等。
1.2.2 古诗词的情感特色主要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乡怀人、离愁别恨等。
1.2.3 古诗词的意境特色主要有:清新淡雅、旷达自适、浪漫飘逸、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1.3 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诗歌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3.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描写和抒情最为重要。
与思乡有关的诗句及鉴赏思乡诗句赏析(一) 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
这“欲”字颇可玩味。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思乡怀人诗词的鉴赏技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亲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常常通过思乡怀亲表现出来。
此类作品中具有一种穿透时代的传统文化精神,能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
如何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下面举隅一二:一、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一)分类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二)鉴赏示例①思念亲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
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
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关心朝廷情况的意思。
后五句表面上是说回到天上宫阙,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还不如在人间好,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奋发有为、做好一个地方官。
下阕前三句过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题上。
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兄弟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只要兄弟俩彼此珍重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够了。
下阕主要抒发思念兄弟之情。
这首词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②思念故乡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七绝。
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气氛是暗淡的,但也是开阔的。
第二句诗人望着辛渐北去的归舟,顿生孤寂之感。
第三四句诗人托辛渐向洛阳亲友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③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是一首七绝。
一、知识梳理1.思乡诗主要分游子思乡和征人思乡两类。
表达游子思乡怀亲的名作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张籍的《秋思》(2004年全国卷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都是表达久戍边关的征人思乡之作。
2.明月高悬的夜晚最能勾起游子和征人的思乡之情,所以思乡诗标题常含“夜”或“月”字,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思乡诗标题还常有寒食、重阳、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如王安石的《壬辰寒食》。
3.思乡诗常运用从对方与自己入笔的虚实结合手法,虚景和实景相互渲染烘托,从而突出思亲怀人主旨。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前两句实写重阳节来临自己思亲怀人之情,后两句从对方入笔虚写,设想家乡兄弟们此时此刻登高、插茱萸、饮黄酒、想念远离家乡的自己等活动,全诗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作者对兄弟们的深挚思念之情。
高适的《除夜作》和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都运用了从对方入笔的虚写手法。
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明月、杨柳、鸿雁、杜鹃(子规)、宿鸟等都是思乡诗中常见意象。
月亮是思乡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益的《从军北征》中“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折杨柳》曲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听后会激荡起蕴藏心中的乡思,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语义双关,既指曲名《折杨柳》,又含离别意,自然唤起人们心底思乡之情。
大雁在秋天奋力飞回故巢之景常牵动游子的乡思,如赵嘏的《寒塘》中“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
杜鹃鸟声声“不如归去”的凄厉鸣叫,最易勾引起游子归思,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游子见到黄昏时归巢的乌鸦等“宿鸟”,就会油然而生思乡之情,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高中语文思乡怀远诗的鉴赏方法详解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诗歌的鉴赏是重要的考点,下面店铺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关于思想怀远诗的鉴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思乡怀远诗的鉴赏方法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一)思乡怀人诗分类1、羁旅(指客居异乡的人)愁思。
例孟浩然《宿建德江》、张继《枫桥夜泊》、王建《十五夜望月》2、思亲念友。
例杜甫《月夜忆舍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例王涯《秋思赠远二首(其一)》4、闺中怀人、例沈如筠《闺怨》、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子夜吴歌》(二)思乡诗情感表现及其寄托方式1、物象:月.、雁、杜鹃(又叫子规、杜宇、布谷鸟)鹧鸪、柳、笛等。
2、时空:黄昏、春秋、年关、佳节、乡人乡音乡景、梦等。
(三)鉴赏训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心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因此题中所列的“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高中语文的送别诗的鉴赏方法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关于思乡诗词的鉴赏思乡的鉴赏1、了解思乡类诗歌的常见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思乡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常见情感:1.羁旅愁思 2. 征人思乡 3. 思亲念友 4.闺中怀人常见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月——思乡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烘托思乡怀人的情思是最常用的笔法,还可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2.杜鹃鸟(子归)——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4.鹧鸪——羁旅乡愁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5、柳①、“柳”、“留”二字谐音,折柳又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经常暗喻离别,表示留恋、伤感。
诗歌《思乡》作品解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
就是 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
在唐宋诗词 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 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 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 也是完全适 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
因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 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 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 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 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
后两句转 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 含其中。
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 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 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 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 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
这种既非自问, 也非 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 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 地有声,不同凡响。
又如白居易 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 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 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 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
一、思乡怀亲类鉴赏引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思乡怀亲类诗歌回顾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5、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蓦见枝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6、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三、常见思乡怀亲类诗歌归纳:1、了解思乡怀亲类诗歌鉴赏中的思想情感。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亲:王昌龄《闺怨》2、分析人们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3、人们在诗中如何表达思乡之情?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1、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2、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妙喻传情:乡愁四、思乡怀亲类诗歌鉴赏方法1、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2、抓关键句,挖掘字词,初悟情感3、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再悟情感4、根据题目,组织语言,形成答案五、思乡怀亲类诗歌鉴赏示范例子旅次寄湖南张郎中戎昱寒江近户漫流声,竹影当窗乱月明。
归梦不知湖水阔,夜来还到洛阳城。
前人评说,“归梦”是这首诗的诗眼。
诗中写“归梦”突出了什么?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1、写梦中返乡是那么容易,突出了乡思之深,之切。
诗歌鉴赏:思乡诗鉴赏要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的这联诗,道出了人们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深沉执着而又殷切之情。
就是在今天,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歌曲,仍可车载斗量。
在唐宋诗词中,直可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什,千古传唱不衰,至今依然能激发读者强烈的怀念故乡的纯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经典之说,用在乡思类诗词的鉴赏上,也是完全适用的,所不同的是要抓住这类诗词的特有景象。
首先要抓住篇中的“月”。
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诗人们移情于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的感情,并以之象征人世间的聚散。
先以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诗中那皎洁的月亮将清辉洒满庭院,一片白茫茫的,很自然使人联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故园、故人之思自然蕴含其中。
后两句转为写“秋思”,这个“秋思”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故园、故人、情人都可以包含其中。
十五的月亮照在庭院,也照在家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人正“举头望明月”,在这团圆之夜,我的家人,是否也和我一样,都在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结尾一句很有讲究,诗人要表达的意思是今夜我的“秋思”最为深长,但在表现形式上却采用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句式。
这种既非自问,也非问人,更非反问,充满伤感的话语,把读者带进了月明人远,思悠怨长的境界中去,显得意韵深邃,回味无穷。
尤其是一个“落”字,化虚为实,新颖妥贴,掷地有声,不同凡响。
又如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罗邺的“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顾况的“此夜断肠人不见,起看残月影徘徊”,卢纶的“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都是用“月”抒发乡思的名句。
我们可以用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来出这样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中的残月对表现乡思之情起到何种作用?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应做这样的考虑:诗中的残月和该联中其他五个景物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画面,极富羁旅行役的色彩,并联系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可作出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残月既衬托出诗人羁旅天涯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又和‘鸡声’等景物的描写共同熔铸出浓烈的乡思之情。
”其次要抓住篇中的“雁”。
秋去春来的候鸟鸿雁,和月亮一样,也是触动诗人们乡思的重要媒介,因而在乡思类诗词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
我们先以杜牧的《早雁》来做个典型分析:诗人写早雁惊飞,四散逃难,将咏早雁和咏逃避战乱,背井离乡的人民切合在了一起。
再写早雁南飞经过首都长安上空的情景,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情景妙合无垠。
又写了诗人对鸿雁的深情叮瞩,同情它们惊飞离散,也怜悯它们有家难归,还为它们的将来做了打算,真是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可以说整个乡思之情都笼罩在“雁”中。
而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韦应物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白居易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李益的“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等等,都是以“雁”达乡思的典范之作。
我们可用陈均的《九江闻雁》出道题:“‘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是否合情?为什么?请作简要的分析。
”回答前可作这样的思索:可把这一句改造为一个复句:正因为有了“一声新雁”,所以人们才觉得“九江秋”来了。
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闻雁而思乡是带有普遍意义的。
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确的回答:“‘一声新雁’和‘九江秋’构成因果关系,看似很不合情,却是顺理成章,因为大雁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而这新雁一声最能触动人的乡思。
”其三要抓住篇中的“柳”,这一点在《赠别诗词鉴赏要诀》里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抓住篇中的梦境描写,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古人有诗云:“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真。
”记梦必须写景,这样,抒发乡思之情就有了依托;梦境往往是奇特的,而情奇就不会使人觉得怪。
乡思的愿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而在梦中却很容易实现,“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先以武元衡的《春兴》为例做个简要的分析:诗中的第三句写春风吹梦,第四句写梦逐春风,那和煦的春风仿佛正在为天涯漂泊者带来故乡春天的信息,圆了牵肠挂肚的乡思梦,飘飘荡荡,越大山,跨大河,回到了故乡。
梦中的春风是那么的多情,又那么善解人意,似乎成了诗人回乡的引路者。
这样,无形的梦境就变成了有形的现实,抽象的乡思就被形象化了,这里用的是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
还有司空图的《华下》,戎昱的《旅次寄湖南张郎中》等,都是用记梦来抒发乡思之情的佳作,可以做个比较鉴赏,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下面再以解题分析来结束本段:“阅读顾况《听角思归》,就诗中作者怎样运用记梦来表达乡思之情做简要的分析。
”解答前应先考虑诗中哪些地方是记梦,哪些地方是写梦醒之后的景象,再和诗题中“思归”情结联系起来分析,就不难做出这样的回答:“诗人描写梦中的故园已经荒废,说明离家已久,思情更切,长夜漫漫,梦魂颠倒,梦醒时分更觉断肠,继续入梦已不可能,起看残月,顾影徘徊,复听晓角,更是悲从中来。
”领会诗中家信的作用,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杜甫有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战火连年不断之时,人民是多么盼望得到家中亲人的信息,因此,诗人认为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万金”,这一千古名句不但抒发了杜甫对亲人的殷切思念之情,而且把国恨家愁抒发得淋漓尽致,把忧国忧之民之情表达得十分充分。
还是举个很有趣的例子来作深入一点的分析:如张籍的《秋思》,诗人在写家信时深感乡思情切,柔情万种,“一行书信千行泪”,说不完,写不尽,其间充满了深厚丰富的感情和难以完全表达的矛盾,又似乎有点“书被催成墨未浓”的意味,到带信人要出发了,仍然担心漏掉了什么,觉得还有没写完的,又开封想再添上些,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这一细节写得非常细腻,非常典型,看似平淡,却韵味犹浓。
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所以《唐诗别裁》认为这首诗“亦复人人胸臆语,与‘马上相逢无纸笔’一首同妙。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更是推崇备至,以为“七绝之绝境,盛唐巨手到此者亦罕。
”而白居易的“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在写法上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以“雁传尺素”来表达,也别有一番滋味。
为了加深认识,我们可以用岑参的《逢入京使》出道题进行练习,以期得到巩固,题曰“诗人出塞路上逢入京使者,想给亲人捎封信,但却苦于没有纸和笔,只好请他带个平安口信。
诗人真的连纸笔都没有吗?这样表达妙在哪里?请从语言和风格上作简要的分析。
”答前应作这样的思考:诗人说没有纸笔只是个漂亮的借口,而诗人出塞的目的自然是投笔从戎,豪情满怀,想立功边疆,封妻荫子,对故乡和亲人虽有思念之情,但并不太强烈,因此不知从何说起,倒不如不写更好些。
然后即可作出以下正确的回答:“诗人并非没有纸笔,这样写显得更为含蓄。
从语言上看,诗人用的是‘人人胸臆语’,朴素自然,不假雕饰,极平凡而极亲切感人;从风格上看,表现出诗人豪迈的胸襟。
”把乡思之情放在节日这一特殊日子里写,可以表达得更为强烈,这也是解答这类诗词的一大关键。
王维有千古传诵且富有哲理的名句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逢年过节,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自然也是身在异乡的天涯羁旅最想家的时候,王维的一个“倍”字道出了为什么诗人们喜欢把写乡思诗词的背景放在节日的奥妙。
这个道理无庸赘述,还是举个实例来加以阐述为好。
先看看高适的《除夜作》,在新桃即将换旧符的除夕夜,诗人羁旅天涯,独自一人呆在旅馆里,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连唯一的一盏油灯也变得冷嗖嗖的,遥想家乡亲人们在灯火通明的大厅上欢聚一堂,自己又怎能睡得着呢?孤独寂寞的清凉之感油然而生。
第三句诗人采用“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的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思己,把深挚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更为婉曲含蓄,其手法与杜甫的名篇《月夜》如出一辙。
最后诗人还引发出明朝“霜鬓”还将增添几缕的无尽感慨,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
倘若这首绝句不是放在除夕夜来表现,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还有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白居易《邯郸至除夜思家》,刘长卿的《新年作》等,都是这类诗词中的顶尖佳什,理应熟悉。
我们可用崔涂的《除夜有怀》出道练习题以巩固之,题曰:“尾联在诗中的作用上什么?诗人把乡思之情放在除夕夜来写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答题前须明确:尾联往往有篇末点题的作用,再抓住“每逢佳节倍思亲”,自能得出正确答案:“尾联起点题、点眼的作用。
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懂得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是深入领悟乡思诗词的一大关键。
那么,什么叫做“以超极表至极”呢?说简单一点,就是诗人把所要表达的感情推到了极点之后,并不就此打住,而是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超过了极点。
哲学家认为,真理向前迈进了一步就会变成谬误;而写诗抒情超过极限,可能有悖常规,但因其有特殊的道理,却形成“反常合道”的妙趣。
即以刘皂的《旅次书朔方》为例,谈谈纯乡思诗词在运用此法的特点。
诗人十年旅居并州,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而,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实现,却“无端更渡桑干水”,离家乡越来越远,其思乡之情则超出了极限,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作自己的家乡。
诗人想回乡却南辕北辙,则情何以堪。
至此,乡思之情得到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所以成为不朽的名篇。
而李白的《客中作》则显得深藏不露,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即使有第二故乡之说,两三个也已经是极限了,而诗中处处是故乡之说则远远超出了极限,实属荒诞;但因为在醉乡之中,此说又颇为合理。
而一旦酒醒后,其思乡之愁则肯定更为强烈,其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者也。
我们可以用李觏《乡思》来出下面一道题:“这首绝句在构思上采用什么方法?并说说此法的妙处。
”解题前应做如下思考:极远的天涯尚可望到,而故乡却望不到,可见故乡比天涯更遥远;诗人恨极故乡被碧山所阻隔,而碧山又被暮云所遮,可见望乡之难超过了极点。
能这样理解即可,至于懂不懂得“以超极表至极”,倒在其次,做过这道题后也就会了。
其答案曰“在构思上采用‘以超极表至极’的手法。
运用此法可以使所要表达的乡思之情变得最为强烈,达到超越极限的地步。
”乡思诗词鉴赏还有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必须掌握,如用写声来表达,常见的有笛声、芦管声,角声,鸦鸣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