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羁旅思乡 羁旅行役诗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62
专题02 羁旅行役诗一.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概说1.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产生的原因: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
所谓“羁旅”,就是因为上述原因,长久寄居他乡的意思。
这类诗,往往表达羁旅之难、行役之苦、宦游之艰,多抒发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注:边塞诗后面有专门章节)2.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特点:写作此类作品的情感触发点往往有以下几种情况:①. 佳节(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②. 滞留途中(夜宿某地,船舶某处等)③. 遭遇不幸(官场失意、科举落榜等)④. 触景生情(景似故乡)3.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典型意象:1) 节令:上元、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2) 时间:黄昏、月夜3) 景物:月、雁、双鲤、杜鹃、捣衣(砧声)、猿声、孤灯、酒等①. 月:一般说来,古诗词中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 鸿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都会飞向南方,这常常会引发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叹。
同时,雁又被人们认为有“信使”之用,所以在怀人作品中也常常会出现“鸿雁”的意象。
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李清照)③. 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例: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寄令狐郎中》李商隐)④. 杜鹃(子规):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似“不如归去”,所以当听到杜鹃的啼叫声时,往往也容易触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例: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春夕》崔涂);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
(《杂诗》无名氏)⑤. 捣衣(砧声):古时游子离家前,妻子往往会为其捣衣,因而当捣衣声响起时,不仅会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会令思妇兴起伤情之思。
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李白)4. 思乡怀人、羁旅行役诗的基本主题:①. 对故乡、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材」(2)羁旅思乡诗【必备知识】羁旅思乡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典例精析】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文学常识]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玄宗开元初为荥阳主簿。
马怀素请校正群籍,王湾参与集部的编撰工作。
书成后因功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
诗作最著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1.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答案] “阔”表现出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答案] (示例一)“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给人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江水浩渺,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
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简要分析“正”“悬”两字的妙处。
[答案] “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
5.解释颈联的意思,并说说它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
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三首【导语】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等内容的诗歌。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篇一《蝶恋花旅月怀人》清·宋琬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
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
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赏析】这首词的标题是“旅月怀人”,其实仅上阕便已题无剩义,下阕乃更深一层,是作者由此而来的万端感触。
起首三句写月。
“疏帘”乃词人旅居之处。
“才数尺”并非实写,而是道出月光之明丽皎洁,正因为此,所以隔着“疏帘”才仍能使人感到与月相距如此之近。
“乌鹊惊飞”一句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几句而来,表面上进一步写月光之明亮,以至于使乌鹊疑为天色将曙而惊飞起来,其实是将“无枝可依”的身世之感暗寓其中,隐隐道出旅况之萧条。
月本无心,光明如初,一片洁白,而观者有意,境随情生,所以词人在“白”之前冠以“伤心”二字。
“伤心”之人,触物皆可“伤心”,更何况身在旅途之中,又凝对这素月的遍地清辉?此时偶闻邻家笛声,于是顿起故人远别之思。
四、五两句写“怀人”,所怀者为何人不得而知,但词人在旅途中,月光下,寂寞时,偏偏想起了他,可见这不是一般的朋友,而必是能与之心意相通者。
“万里”写与“故人”相“隔”之远,而且这“万里”之间又非坦途,那“故人”更远在“关塞”之外,可见要想与之谋面是极难的事。
“南楼”典出《晋书·庾亮传》,后来代指骚人词客乘雅兴所登临之处,如李白诗曰“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此处泛指邻家。
“梅花”即笛曲中之梅花落或梅花引,后代用为别曲之代称。
“谁弄”二字表面上是疑问,其实在惊诧中还带有责备的意思,因为那遍地月光已自令“疏帘”下的词人“伤心”了,蓦然间“南楼”上不知何人又吹起呜咽的笛声,岂非更令他魂不守舍?而那笛客所吹者偏偏又是“梅花”,这专述离情别意的名曲使词人益发思念万里关塞相隔的故人,相思而不得相见,耳畔偏又有别曲萦绕,这旅途月下笛声中的“怀人”滋味,真不知该是何等的凄楚。
羁旅行役诗鉴赏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一、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
主要的思想内容: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漂泊哀伤及思乡之情;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无比热爱与思念;③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用、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④抒发厌恶战争、感叹生活潦倒、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常见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特殊手法:乐景衬托哀情、对面落笔。
三、鉴赏时的关键信息1.常见意象:月亮、孤雁、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浮云、寒蝉、猿猴、杜鹃、落花、沙鸥、黄叶、杨柳。
2.情语:故、悲、喜、无情、冷、空、独、故园、归国、相思、惆怅等。
3.特殊节日:冬至、除夕、元宵、重阳等节日。
四、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候馆:旅舍。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离愁的叙写。
其意思是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
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常见的题材,但却展现出一片情深意远的境界,让人感到整首词本身就具有一种“迢迢不断如春水”式的含蓄蕴藉,令人神往。
这固然取决于感情本身的深挚,但和构思的新颖、比喻的自然、想象的优美也分不开。
上片写行者的离愁,下片写行者的遥想,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它使整首词意境更加幽远。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羁旅思乡诗羁旅思乡诗也被称作“羁旅行役诗(羁旅:客居异乡的人;行役:行旅,出行)”。
一般是从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触发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一、思乡缘由: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常见意象及特征:1、这类诗常描写的景物、用词有客船、车铎、孤帆、驿道、落日、圆月、晚钟、秋风、苦雨、杜鹃、鸿雁、浮萍、飞蓬、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西楼、高楼、小楼、危楼)、慈母等。
2、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3、表达技巧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渲染、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虚实结合(主客移位)、侧面(家人思念自己角度)落笔,比喻、拟人,直抒胸臆等。
三、思想内容:①羁旅愁思,游子漂泊在外凄苦、孤寂。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②思乡思亲及身不由已的苦闷。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③感慨身世,抒发独居他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如杜甫《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四、语言特色: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
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
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五、思乡类诗词的鉴赏,或物或事或人,把握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营造何“意境”,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又是如何将思乡的情感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是“触景伤情”“托物传情”还是“因梦寄情”。
触景伤情: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感时伤情: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古诗羁旅行役诗翻译赏析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