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旅思乡诗训练题定稿-(1)解答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31
高考诗歌热点之羁旅思乡诗习题精编高考诗歌热点之羁旅思乡诗题精编方法介绍: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赏析思乡诗。
在赏析思乡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弄清作者写思乡时的身份,不同身份情感侧重点也不相同;其次,要弄清意象,因为意象承载情感;最后,要弄清手法,如衬托、对比、细节传情、比喻、拟人手法和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
思乡诗赏析要点:1.弄清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情感侧重点。
2.弄清意象:意象承载情感,需要注意每一个意象。
3.弄清手法:衬托、对比、细节传情、比喻、拟人手法和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
本文介绍了如何赏析思乡诗。
在赏析思乡诗时,首先要了解作者写思乡时的身份,因为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情感侧重点。
其次,需要注意每一个意象,因为意象承载情感。
最后,要了解不同的手法,如衬托、对比、细节传情、比喻、拟人手法和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
思乡诗赏析要点:1.弄清身份: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情感侧重点。
2.弄清意象:意象承载情感,需要注意每一个意象。
3.弄清手法:衬托、对比、细节传情、比喻、拟人手法和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奉使道中作___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
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
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
少贪梦里还___,早起前山路正长。
注]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冬天,___宗派___到契丹国去___登位。
前山,有的写作山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奉使道中作”总括全篇,下文用梦境、角声、行人、马蹄等意象加以照应。
B.前四句虚实结合,通过虚写梦中凄厉的角声、艰辛的行人,衬托出使的艰难。
C.行人“共怨角声早”,写出了行人匆忙起身,对角声惊梦和路途辛苦的不满。
D.“马蹄终日践冰霜”一句写马蹄整天踩踏着冰霜,表现出了塞外冬天的苦寒。
E.“还___”和“路正长”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愿旅途奔波劳苦的心情。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①李白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②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①这首诗作于金陵。
①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表现出自己离家已久,对家人的思念。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3.下面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由于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起来。
B.“独鸟背人飞”暗喻着诗人的孤苦,蕴含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C.从全诗来看,诗人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来展开景物的描写。
D.诗人在前三联中的景物描写,已将乡情旅思写足,尾联翻出新境,把诗情又推进一层。
诗人捕捉“捣寒衣”的砧声入诗,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发了他满怀的悲愁痛苦。
4.首联用什么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高考语文羁旅思乡类古诗鉴赏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1】杜甫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
天寒落万里,不复归本丛。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
怅望但烽火,戎车满关东。
生涯能几何,常在羁旅中。
注释:【1】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因谏丢官,曾流寓陇右。
这首诗写于此时。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蓬生”四句描写风急蓬飞的景象,奠定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B.“客子”两句写出诗人飘零异地的人生处境和久别思乡的心情。
C.“怅望”两句将个人境遇与社会现实联结,并运用了细节描写。
D.全诗以比兴起笔,继而以赋展开,结尾以问答形式,直抒胸臆。
2.本诗中多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是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3.杜甫的诗被誉为“诗史”,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此诗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①苏轼行歌野哭②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②行歌,边行走边唱歌;野哭,哭于郊外。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自己除夕夜听到行歌和野哭时的感受,“悲”字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B.颔联点出“不眠”的原因是眼睛有病,因而更加感到无乡音陪伴的痛苦。
C.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表面上是写身体的感觉,实际是写内心的悲凉。
D.刚洗完头就感到头发已经稀疏,诗人是借此抒发岁月如流、人生易老的感慨。
羁旅思乡诗专练答案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抓住关键词“雨”“萧萧”“江乡”“飘”,可知作者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赶路的画面。
作者通过意象语言“雨”和情感语言“萧萧”“飘”等,营造了凄凉、萧条的氛围,表达了羁旅之苦和对家乡的思念。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孤舟”既写“舟”之孤,又写“人”之孤,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了孤单、飘零之苦;从结构上看,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道中”“晓路”“客程遥”“征帆”“荡桨”“系枫桥”,可知“孤舟”既照应题目,又贯穿全文,是本诗的线索。
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2.(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构思技巧的能力。
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两阕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阕的“更深人去寂静”,是比较明显的一个时间过渡,据此可以看出是时间线索。
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
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时应结合词中运用的具体意象以及由此展现的意境,整体把握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
从上阕的“凄冷”“无雁影”能看出词人思念亲人却无音信的凄凉心情,从下阕“寂静”“孤灯”“酒已都醒”“夜永”能看到词人长夜无眠的孤寂心情。
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3.(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作者习惯于即景生情,总是首先很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的抒情环境。
专题02 赏析诗歌思想内容之羁旅思乡诗(配套练习解析版)一、(广西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泊歙浦【注】[宋]方岳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注】诗人家在祁门,陆行到款州城,改由浙江水道东下。
本诗作于歙州府城江畔舟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因岸景“似去年”而今昔勾连,“此路”虽是暂时停泊,却也不忍分别。
B.颔联进一步渲染,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收到生动的艺术效果。
C.颈联将江声与寒江有机融合,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
D.尾联出现了一个“独立”的人影。
与“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的诗人形象一致。
【参考答案】D“诗人形象一致”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中的诗人是一个胸怀壮志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而本诗'独立渺风烟”是孤独思乡的游子形象。
二者形象不同。
故选D。
(2)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诗中描写了“丹枫”“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了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
(意象答出3个1分,4个或以上2分;意境:凄清、孤寂各1分;感情2分)二、(郑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作【唐】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①作于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因兵败已被扣押三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两首作品都作于除夕之夜,两首诗歌的语言都是质朴易懂。
文诗情感充沛,动人心魄;高诗精炼含蓄,慷慨悲壮。
2023届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专练之羁旅思乡诗一、羁旅思乡诗:二、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澄迈驿通潮阁①二首苏轼一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②。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
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天帝;巫阳,古代女巫名。
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天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描绘登通潮阁所见情景,娴雅的笔触中隐然透出羁旅愁绪。
首句“倦客愁闻归路遥”,开门见山地点明诗人的心境和处境。
B.白鹭“横”于秋浦之上,化动为静,不用“飞”或“翔”,却着一“横”字,带出一股雄健之势,也传达出诗人凭栏远眺的神情意态。
C.诗人被贬出京师,漂泊在海南,北归无期,发出“余生欲老海南村”的叹息,这自悲自悯的情感已经淹没了诗人心中执着的期望。
D.诗人就像一个漂泊无依的游魂,苦苦地盼望天帝将它召还,“帝遣巫阳招我魂”隐喻自己的遭遇类同屈原,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2.前人评价:“这两首七绝抒写羁旅思乡的愁怀,但前一首以景写趣,意趣隽永;而后一首以景写情,情感炽热绵长。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浦①途中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渐渐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中“穷秋”点出此行季节是晚秋:“萧萧”二字既形容落叶纷纷,也兼写山路上秋雨之萧瑟。
B.第二句不用动词,却引人想象那两岸蒲草在风雨中摇曳的动态,给读者留下很大的艺术联想空间。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梅花引王观年年江上见寒梅。
暗香来,为谁开。
疑是月宫、仙子下瑶台。
冷艳一枝春在手,故人远,相思寄与谁。
怨极恨极嗅香蕊。
念此情,家万里。
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
为我多情,特地点征衣。
花易飘零人易老,正心碎,那堪塞管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暗香来,为谁开”轻轻一问,道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冷。
B.上阕借古人“折梅赠远”习俗表达了对身处远地的故人的思念。
C.“怨极恨极”与“那堪塞管吹”之语,揭示了人生易逝的主题。
D.整首词就像是跟所见的寒梅深情地对话,更觉无人倾诉的孤寂。
2.试比较“暮霞散绮。
楚天碧、片片轻飞”与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境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前出塞九首(其七)杜甫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注】曾:同“层”。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主人公骑马前行,天上下着雪,天气十分恶劣,与下文的“指落”遥相呼应。
B.出征的队伍进入高山,“高山”这一特定环境也为“径危”和“筑城”提供了合理性。
C.“指落曾冰间”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摹诗中主人公因手抱寒石而冰冷刺骨的感受。
D.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浅显易懂,多用白描,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最后两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②岑参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①武威;今甘肃凉州。
②晋昌:今甘肃瓜州,在武威西北一千余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首联以景起笔,颔联情景交融,颈联由景到人,尾联以事作结,脉络清晰又富于变化。
B.本诗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本诗感情更丰富。
羁旅思乡类诗歌,所写内容为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一、高考真题体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05年全国卷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
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答: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诗的语言朴实无华。
(平易通俗)二、羁旅思乡诗常识及解题规律(一)羁旅思乡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
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