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材鉴赏:羁旅思乡诗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31
《羁旅思乡诗鉴赏》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一起欣赏一种很特别的诗,叫羁旅思乡诗。
你们知道吗?有时候大人们会因为工作或者其他原因离开家乡,去到很远的地方。
在那些地方,他们会特别想念自己的家,想念爸爸妈妈,想念家乡的好吃的和好玩的。
诗人也是这样,他们在外面漂泊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就把这些心情写成了诗。
比如说有一首诗叫《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李白在一个安静的晚上,看到地上好像结了一层霜,抬头看看月亮,就忍不住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还有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人在洛阳城里感觉到了秋天的风,想给家里写信,心里有好多好多话,又怕写不完,送信的人要走了,还把信又打开看看。
小朋友们,你们能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想念吗?《羁旅思乡诗鉴赏》小朋友们,咱们来聊聊羁旅思乡诗哟!有时候呀,人们会离开家,去很远的地方。
这时候心里就会特别想回家,想家里的小伙伴,想家里的大床。
诗人也是这样,他们把这种想念写成了诗。
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一个人在外地,到了过节的时候就更想家里人啦。
他知道兄弟们都去爬山插茱萸,就自己不在,心里可难过了。
还有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打仗的时候,诗人很久都收不到家里的信,觉得一封信可珍贵啦,着急得头发都快掉光了。
小朋友们,诗人是不是很想家呀?《羁旅思乡诗鉴赏》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羁旅思乡诗。
你们想呀,要是咱们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是不是会想爸爸妈妈,想家里的小狗狗?诗人也是这样的。
比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小时候离开家,老了才回来,说话的口音没变,但是头发都白啦。
小朋友们都不认识他,还问他从哪儿来。
羁旅思乡诗鉴赏教案参考第一章:羁旅思乡诗的定义与特点1.1 定义:羁旅思乡诗是指诗人在远离故乡的异地,因思念家乡、亲人而创作的诗歌。
1.2 特点:1.2.1 主题突出:羁旅思乡诗的主题主要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以及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怀念。
1.2.2 情感真挚: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真挚、深沉,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渴望。
1.2.3 意境优美:羁旅思乡诗往往具有优美的意境,通过描绘异地风光和对比家乡景色,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第二章:羁旅思乡诗的起源与发展2.1 起源:羁旅思乡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诗歌,诗人在异地为官或征战时,常以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2 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羁旅思乡诗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唐代和宋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羁旅思乡诗篇。
第三章:羁旅思乡诗的代表作家与作品3.1 唐代代表作家:王之涣、王昌龄、杜甫等。
3.2 宋代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
3.3 代表作品:《登鹳雀楼》、《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静夜思》等。
第四章:羁旅思乡诗的鉴赏方法4.1 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中的情感表达。
4.2 把握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景物描写等,把握诗人的思念之情、孤独之感等。
4.3 品味意境:欣赏诗中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异地生活的感悟。
第五章:羁旅思乡诗的鉴赏实例分析5.1 选取一首羁旅思乡诗,如《静夜思》。
5.2 从背景、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六章:羁旅思乡诗的审美特征6.1 情感的真挚与直接:羁旅思乡诗的情感表达直率而深刻,诗人不掩饰对家乡的渴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6.2 意象的鲜明与多样:通过对异地景物的描绘和对故乡记忆的对比,形成鲜明的意象对比,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涵。
6.3 语言的简洁与韵律的美感:羁旅思乡诗在语言上追求简洁明快,在韵律上具有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羁旅思乡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羁旅思乡的古诗词篇1《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赏析】因眼前风物勾起乡思是游子的常情,基于这种生活体验,借一景一物来发抒乡思乡愁的诗作在古代诗歌中是不乏佳作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是由明月触发故园之情;“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是借春花表达归思;“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因笛声催动无尽的乡愁。
这些诗作物我相关,情词相吻,有的真情畅达,有的深情绵渺,深受人们喜爱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李觏的《乡思》则是由落日黄昏牵惹出浓郁的乡愁的诗作,但它又不只是借对夕阳晚景的描写来寄托怀乡之情,而是着力抒写落日时所见、所思、所感,并以步步推进,层层比照的手法把乡愁表达得至深至切。
《乡思》句句写故乡之思,但却不是在一个平面上作同一色调的渲染,而是一层深一层地把感情急切凝重地推向高潮。
诗人面对着天涯落日,但在一、二两句中并未展开对天涯依稀的暮色的描写,起句即借“人言”天涯之远,已蕴游子之情,接着以“望极”而“不见”,表达作者对家乡之远——远在天涯之外——的怅惘,这样在游子之思上添一层乡关渺远的怅恨。
三、四两句借眼前碧山、暮云把乡思更推上一层:远已堪恨,怎又见层层青山阻断了天涯故乡路,恨远之上又添一恨——隔;更何况这层层青山“还被暮云遮”,“隔”复又“遮”,恨何以堪!短短四句,一层进一层,一层深一层,把凝重的乡思之情表达得深婉曲折而又十分浓烈。
这种写法在诗词中自非独无仅有。
李商隐的“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人们熟知的,而与李觏同时代的欧阳修在《踏莎行》中也运用这种手法:“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羁旅思乡诗鉴赏一、什么是羁旅行役诗羁旅行役类诗歌,所写内容无非是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所感所叹。
指滞留他乡很久而不能回家所产生的思乡及思亲之情。
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在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这类诗,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
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如温庭筠《高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历来被人传诵,它塑造了旅客闻鸡而起赶路的特有情景和特定气氛,从而进一步勾起诗人思乡之情。
它往往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艰。
人们思乡缘由是由于。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
二、羁旅行役诗的特点1. 字词方面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2004年丙卷阅读晏几道的《鹧鸪天》,词中的“不如归”就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试题第2问〕的关键;2005年广东卷阅读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标题中的“怀归”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日子,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2.情感方面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高三诗歌阅读资料高考诗歌常用意象古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诗人在客观之物上加上主观之意,便创造出一定的意象。
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有些事物所包含的主观感情被逐渐固化下来,用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在高考中,有一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
笔者在此用一首小诗把高考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进行总结,以助考生记忆,从而更好地解答诗词鉴赏题: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举头望明月,低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中也提到了“《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梧桐”叶落透悲意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5、别时“长亭”“柳”依依”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以及“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